03.07 從“學習真沒勁”到愛上讀書,爸爸媽媽需要擺正心態

我們知道,從2019年9月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而本次改革透露出了什麼信息?

1、這次的新教改前後醞釀了整整4年時間,經過了10多輪討論,才最終確定了下來!今後的高考所有科目都會是對語文的持續考察,不僅是語文試卷增加了閱讀量,其他科目都增加了!

2、原來可能所有的考題題面只有2000多字,以後的題面閱讀量也許會有5000多字,甚至是9000+字。

3、閱讀、語文水平欠佳,做題速度、理解水平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有的考生甚至連題都沒時間做完。

從“學習真沒勁”到愛上讀書,爸爸媽媽需要擺正心態


也就是說,新教改後,只看教材,別說高考語文,就連中考語文都將應付不來。別再說什麼應付考試沒時間閱讀!孩子不閱讀,根本應付不了考試!

對於新教改的課外大量經典書目的閱讀,很多卻對家長說:“這書/學習真沒勁!”關上了學習興趣甚至親子溝通的心門。

對於閱讀少、不讀書、語言基本功不紮實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經不是噩夢而是審判。教改後考察大量語文的超綱內容、考察全科素質成為標配,臨時抱佛腳沒有指望。

那麼,作為幼小階段的家長,我們如何做好孩子的成長指導師?秘訣就是“跟著讀,蹲下去,細觀察,多打光”。在此,主要是以下三點:

第一,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者

家長不要企圖成為去教孩子讀書的語文老師,我們也不可能在這樣的一個時間內成為一個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我們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協助孩子愛上讀書,學會讀書的助力者。其實我們現在社會缺的不是高級老師和特級老師,缺的是孩子學習的助力者。

而老師和這種學習的助力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老師是施動者,他是把所有的知識掰碎了也好,或是成體系列好,去傳遞給孩子。

而助力者要做的是幫孩子建構起自主學習動力,自主學習機制的那個人。

其實對於家庭教育也好、課外教育也好,更重要的是後者。

如果一個孩子,他真正的學會了如何自主去閱讀,難道你還怕他學的東西不夠多不夠深嗎?


從“學習真沒勁”到愛上讀書,爸爸媽媽需要擺正心態

第二,拒絕物化,讓孩子探索最本真的興趣和感受

孩子愛上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我們不要去物化閱讀的目的,而是要去激發並強化閱讀本身的樂趣。所以在指導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升級打怪的過程中,在面對和孩子一起的一些閱讀任務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會總想著,我如何呈現孩子最好的一個方面?其實這個最好的這個定義就是錯的。

讓孩子很自然地講出他在閱讀之後的真實感受;而並不是一種展示你的孩子有多優秀、讀書有多麼的有收穫——後者就叫物化。

  • 你的目標是想把孩子作為你的一個炫耀品,或者說你去展示的一個東西?
  • 還是讓你的孩子在閱讀中,自己真正自然而然的收穫和獲得感?

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李雪的親子教育圖書《當我遇見一個人》,打開書的第一段,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李雪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有一個來訪者曾經傾訴:他小時候是非常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之後,身體都會暢快淋漓,然後他就把這種滿足感和快樂感去跟他的爸爸分享。

從“學習真沒勁”到愛上讀書,爸爸媽媽需要擺正心態

但是他爸爸接過話的第一句話就是:打籃球的這個愛好非常好,鍛鍊身體,培養意志,你要好好的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而他聽完這句話之後,他就覺得他身體裡面流動的那種能量一下子就堵在了胸口,他就覺得沒有辦法再去跟他爸爸做交流,其實他從中得到的是這項運動最本真和最重要的一種樂趣感,但他爸爸談的全是物化的目標和功能。

這兩者之間其實是不一樣的。

所以其實很多我們家長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面,為什麼會跟孩子有衝突?很多時候就是父母是看不到孩子的本身,他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這個並不是去指責父母有功利心,其實父母只希望孩子幸福健康,並沒有要求孩子功成名就。但是父母是否能夠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的價值去物質性的定義ta,這是絕對直接定義了孩子在內心是否能夠直接的感受到愛。

第三,和孩子一起,產生讀書的“高光心流”

在我們語文的閱讀中,需要爸爸媽媽的參與,也就是親子共學,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的初心,不是上文所說的——我要看到我孩子的進步,以怎樣的外在的形式推進?

更多的是要引導他去看到孩子本身從不那麼喜歡讀書,到願意每天跟著讀。

從不那麼願意讀文字的書,到現在慢慢的願意接受字比較多的書。

從“學習真沒勁”到愛上讀書,爸爸媽媽需要擺正心態

這些變化,就是孩子在閱讀的這件事情中找到了它本身的快樂和存在感。而當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找到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心流”狀態——自然而然的就愛上了閱讀。這種狀態下,我們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閱讀、爬山、游泳、打球、玩遊戲、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從中體驗不斷提升難度、並且掌握新技能的快樂。

在此,我們不光是幫助到了孩子,還幫助到了孩子與我們的整個家庭的關係——心流體驗產生的愉悅感,是全家一起在讀書過程中最美好的時刻。這種而家人一起迎接了新挑戰的幸福感,是每個人的回首人生的高光時刻時,回想時最幸福的童年體驗。就像理查德·喬根森《和爸爸一起讀書》所說:

從“學習真沒勁”到愛上讀書,爸爸媽媽需要擺正心態

爸爸哈哈大笑,我回頭看著他,他緊緊地摟著我,繼續笑著給我讀書。我一生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和爸爸一起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