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文化產業將會是繼互聯網、房地產之後又一價值窪地嗎?

一枚郵幣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何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一詞最早出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造和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和建築設計。

可以看出,文化產業與人類精神生活密不可分,它的存在就是為人類精神境界提高輸送養分、提供材料的,它服務於人類精神層面,是人類文明推進和文化傳承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我認為文化產業真正在價值是不能以產業規模、資金數量、發展速度作為評判標準,以上這些只是以"產業"出發點所延伸出來的外在價值範疇,它不能代表整個文化產業的價值。所以,只要人類一直保持發展態勢,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上升的,中途可能出現發展緩慢、停滯、回落等情況,但不會成為價格窪地。

其次,我們來比較下互聯網、房地產和文化產業的區別,以便更好的解釋上述論述:互聯網的應用功能就是提高信息傳播速度、距離,實現信息、自願的共享,在人類發展進步歷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當這些主要用途都實現以後,越往後衍生出的附屬產品的價值性就會越小。所以,它形成了價值窪地。而房地產也是如此,房屋最基本的用途就是為我們遮風避雨、提供安全感,而其價值的升降是社會發展中其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而現在我們說房地產是價值窪地,則是政府經濟政策和民生政策雙重主導下產生的結果。

最後,我在重點說一下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何不會形成價格窪地:1.人類文明不會遭到突然的破壞,人類為了更好的生存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素質。所以,文化產業不會倒退。2.思想是跟著社會環境、時代特徵不斷髮展、變化的,每個微笑的變化和發展都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文化產業模式。所以,文化產業具有適應力和創造力。3.文化產業涉及範圍廣,任何時候都能其他產業產生交叉、滲透。所以,它在各個領域中都留有火種,很可能為這一行業產生星火燎原的態勢。所以,文化產業具有普遍性、融入性、爆發性。有了以上3點作為支撐,文化產業如何會形成價值窪地呢?


路且惜


廣義文化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

狹義文化是指哲學、美學領域。

平時所說的文化,應該更多的理解為精神類財富總稱(非物質文化)


一般所說的文化產業,可以解釋為國學。國學範圍包括廣泛文學、教育、戲曲、詩詞、音樂、繪畫、書法、歷史、漢服等等很廣泛的領域。既然說“產業”,那就意味著商業化味道更濃重一些。


從古至今,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所以文化只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被賦予新的元素,得到融合、進步,然後回過頭來再推動歷史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價值窪地或者高地之說。


如果從產業化、商業化運營來說,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確實是有很大發展潛力。

因為國家的發展、對外融合,根本來說必然是文化的發展與融合。看看我們中國近些來內部復興,對外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大國動作,就知道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大形勢可為,也要看其他因素條件,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因緣具足,方能成種種事!


書香居


文化復興,是國家復興的產物。

強國民安,則文化自信感崛起。

文化產業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領域,涉及各行各業方方面面。文化產業一定不只是文化從業者或者文化機構的事情。未來,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品牌,所有的產品都在輸出文化。而這些千千萬萬的文化,形成一個大熔爐,形成了文化的千姿百態。

2018、2019年國潮崛起。越來越多的傳統國貨品牌融入新技術與新潮流,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大眾的視野,展現出令人驚歎的市場爆發力。

從聯名唇膏到快閃店的奶茶,只要和“大白兔”沾邊就火到不行,兒時的甜蜜記憶正在以新的打開方式燃爆市場;從回力帆布鞋到巴黎時裝週上的運動服裝品牌李寧,越來越多的人迷戀上了有故事的國貨;從故宮口紅到百雀羚的非遺元素特製禮盒,一件件手中小物掀起國風新潮……

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開始在國際嶄露頭角,圍繞“國漫、國貨、國藝、國樂、國學”等板塊,用時尚化語言講述中國品牌故事,用年輕化方式掀起國貨潮流。除了結合當下的潮流元素,和創意滿分的設計,不同的品牌呈現給我們不同的潮流態度,讓我們對國潮有了新的認識。

所以文化產業會形成新的收割。



策世品牌戰略lydia


你好!本人做過文化產業園區的運營管理,多年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工作,對文化產業有一定的瞭解,很高興在此作答。

文化產業算不上是新行業,這些年雖然沒有經歷像房地產、互聯網那樣的井噴發展期,卻也一直蓬勃發展,各級政府都在大打文化產業牌。目前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比較好的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特別是北京和上海,有很多影響力很大的文化產業集群園區和文產企業。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文化產業主要分為9大類43中類146個小類。僅大類就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等,涵蓋內容非常廣。

因本人是在深圳從事文化產業,對深圳比較瞭解,所以在這裡以深圳為例談談。深圳市的文化創意產業歸文體旅遊局管。深圳市於2008年出臺了《深圳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而且創辦了國際文產名片:文博會,至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五屆。

文化產業所涵蓋的內容太廣,沒有清晰的行業界線,和互聯網業、房地產業不太一樣。文化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將文化產業化,而將文化產業化的方式很多,不斷湧現“文化+”的概念。文化和可以很多產業互相融合,比如文化和互聯網、與房地產結合所產生的文旅產業、養老產業等,有些公司已經無法去定義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還是文化公司了。

現在是“文化是一個框,啥都往裡裝”。

所以,我認為,不存在文化產業是繼互聯網房地產之後又一價值窪地之說,文化產業本身就有無限大的發揮空間,看你怎麼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cbec046f47247da88ea9ee690f5cae3\

微文創


會是,瞭解透文化產業,它將會是國家的國民支柱產業之一。相信大家也看到了2020年疫情期間在家可以為國家作貢獻,朋友圈都在曬無聊,悶,上網打遊戲,網購這些都是精神上的空虛。疫情過後將會迎來文化產業加大健康(健康旅遊),現在人們的出遊目的不再是觀光旅遊,品質不變在提升發展到人文旅遊相結合,越來越重視身心健康的旅遊項目中,社會心理從傳統封閉向現代開放演變,文化消費需求質量不斷提高。

正在建設中廣西桂林萬達文旅遊城,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佔地4000畝,將打造從觀光型向度假型的轉變,把桂林的文化,旅遊,商業設施達到成為一座世界文化旅遊城,裡面展示廣西少數傳統文化,建築,風情民俗與現代摩天輪遊樂相結合,將打造吃,住,行,遊,娛樂一座城,正是人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農家文人


個人觀點是文化產業和房地產不同,兩者是不同的形式存在,應該不涉及窪地之說。房地產是供求關係加商業化轉變過程影響的是物質文明和消費水平起伏,而文化產業是有實有虛的變化推進,在以輔助作用下依附存在的,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文化產業存在。

文化產業也是多元化的產業,可以衍生的物質和精神,互聯網媒體這麼發達的今天,這裡包含了文化產業進程,也帶動著人們精神需求和不可分割的價值存在,文化產業中某些會隨著社會變化時代變遷淘汰一部分改變一部分,表面看是有窪地現象,實際是一種變換的過程,和其他產業一樣,例如手動織布機變成了機械化織布,並不是手動織布機進入了窪地,而是升級了[呲牙][呲牙][呲牙]以上純屬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yifan梅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從實體投資到虛擬投資到思想投資這是一種質的飛躍,三種不同的模式又反應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需要。下面是我的分析和總結。

首先說一下房地產,房地產繁榮和迅猛發展始於1998的住房制度貨幣受此影響的人群年齡多半在1980年或往前,畢竟你至少得18歲才有考慮房子的必要,從1998年到2018年中國人均住宅1.1套,也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房子的產量已經能達到人手一套,當然很多房子還是掌握在有錢或有權人手中。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全國房企達97938家,房屋施工面積達到822300萬平方米,也就意味著房子的存量還在增加,另外一方面就是購房人群的年齡化分越來越明顯,1980年往前的人群大部分經歷過股市大漲至2008年,投資一詞給他們帶去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財富理念,以至於到現在主力購房人群還是這群人。1980到2000年的青年人則是受到房地產的暴利致富以及剛需等等影響,加入購房大軍。至於2000年以後的青少年成年後大部分家庭已經存在多套住房,並且富裕的生活條件減弱了他們對房地產市場的渴望和拼搏,加上現在很多青少年都無力支撐自己的生活開銷又何來錢去投資房地產?房地產未來將出現幾大困局,第一大量的房子出售且消費力跟不上;第二城市拆遷的高額成本以至於房地產商不得不揹負大量債務,加劇風險;超前消費的年輕人資金全都拿去還債無法支撐其購買房屋。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互聯網投資,分為互聯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消費力和互聯網實體消費對比,互聯網消費提供更快更便捷的服務和體驗,降低了中間商來回買賣囤貨產生的利潤,提高了便捷和速度也方便了需求方和供應方的距離。而虛擬經濟則更勝一籌,拿國內兩個頂尖企業來舉個例子,A在某寶平臺買一件產品,他需要經過下單-付款-發貨-收貨-結傭;而A在某者榮耀裡買一款皮膚只需要確認並付款,在服務器後臺將該皮膚的數量從零變成一就完成了。前一種方式存在多種變量,退貨,不想購買,丟包等等問題需要處理,後一種方式基本沒有多大風險,更加快速更加便捷。而這一塊的消費人群正是1980年往後的人群,他們面臨著高額的房價上漲又享受著互聯網帶給的歡樂和便利,房子越來越貴壓迫幾代人的存款,而年輕人多半沒有存款月不敷出,消費力導向是使得互聯網產業優於房地產的關鍵。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房地產的主力人群50、60、70後,互聯網的主力人群80、90、00後,前者滿足了後者吃喝的問題,後者滿足了玩樂的問題,未來將迎來精神領域也就是文化產業的必然趨勢,在中國動漫產業的形成、B站的雄起並不是偶然,而且因為人們在解決了吃喝玩樂的基礎上追求的更高領域的需求,他們追求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理念,這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每一類人群的共同追求。比如火爆網絡詞句、賣斷貨的盲盒、以及B站集會等,各種社交群、圈子文化、行業達人、某領域Vlog等會不斷湧現,這個產業還有很多的空間等待著廣大年輕人去創造,你準備好了嗎?


愛中國愛石頭


你好,文化產業確實是窪地,因為做的人相對少。但是很多人進來之後,發現這窪地裡沒有錢,或者錢很少,受不了清貧而離開了。像周杰倫沒有出名之前也是很慘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熬到出名那天。路遙為了寫《平凡的世界》,積勞成疾,最後給世人留下一部好作品,卻並沒有給自己換來多少物質利益。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考慮的。只有適合自己的行業才是好行業。如果特別熱愛文化產業,可以先進去嘗試一下再做決定。


clatya


怎麼能用窪地來表述?文化產業一直都存在,只是生產的產品文化品味不高,上百年來才有了個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最高獎,但又有誰重視過?文化產業不是窪地,只是產出的效益不匹比,一個演員一場戲幾百上千萬地裝腰包,你說窪地?文化產業永遠取代不了互聯網,想想看,你在多媒體平臺發個文章也就掙個幾塊錢,有何前途?


飛鳥左左


近年來中國速度令世界震驚,中國經濟不斷向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華民族想要實現百年大計必不可少的是中國文化的復星,從漢服文化的興起,包括廣收關注的文化綜藝《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上新了故宮》以及熱度不減的故宮、各大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越來越收到普通人的關注,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越來越強,中國文化的復興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