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惠州本地話(蛇話、尖米話)到底是屬於白話還是客家話?什麼起源?

風起憶桜落


惠州所處的東江流域算是廣東發展最早的區域,秦置廣東最早的廣東四縣,古惠州地區就佔了兩個,傅羅和龍川縣。而在先秦時期,東江流域和粵東地區還存在一個古老的小國縛婁國。

由於山河隔絕,歷史古籍對先秦以前的廣東的記載缺失,很多歷史問題已經不可能探尋明白,只能依據零星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進行推理猜測。在惠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和墓葬也證實了縛婁國的存在。

既有國,說明當時的東江流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語言肯定已經存在。所以有本地文史專家猜測現在的本地話(包括惠州、博羅、河源、老隆和連平話及一些零星地區的所謂蛇話、佔米話等)就是當年的縛婁國語。不過古縛婁話和現在的東江本地話肯定不能相提並論,畢竟本地話是漢化的方言。但是,再怎麼漢化,語言和生活習俗也即文化,總是要留下蛛絲馬跡。嶺南在古代是一個相對隔絕的地方,文化更能流傳,所以東江流域的本地話和古縛婁語存在關聯。

畲、輋、蛇和斜,其實都是畲族的畲字的不同字面寫法,在本地話語音中是基本一樣的,只是在普通話或北方官話中的語言不一樣而已。以上各字普遍存在粵東地區的地名中,說明古代現在的畲族或同類族群也曾經普遍生活在粵東地區。至於輋人和縛婁人是不是來自同一族源,在國內基本沒人研究,也就沒人知道。東江流域本地人和畲族可能是同一族源,同為百越土著之一,只不過生活在平原河濱地區的古百越土著早已漢化,偏居山區的土著遺留到今成為少數民族。也可能畲族在某個時期遷徙到這裡,普遍生活在東江流域,後來又大部滅亡,少部分又遷徙走了。

按邏輯推理,我認為第一種可能性較大。

至於廣府話和客家話,也和東江本地話的發展路徑相同,一樣都是古百越土著之一漢化後的方言留存。根據本地人的歷史傳統思維,本地人認為既不是廣府人(番禺人),也不是客家人,古惠州地區是廣東三大民系交匯交融的地區。至於什麼來源於河南只是各地的歷史文盲的自卑心理扭曲變態的表現。

很古怪,在廣東廣府、客家和潮汕三大民系中,都有無知者編造各種各樣的中原神話,唯有惠州人不編。不編也有煩惱,惠州人都被客家了,不經惠州人同意就被客家了。


獅子滾球


崖系惠州人,崖來答汝計惠州問題。

惠州蛇話,系惠東山區的少數民族 畲族 所講的本地語言,現在已經很少人會講了。因為政府搞了一堆惠民工程,那些少數民族統統都下山同漢族住一起了。

惠州軍聲,系雙月灣地方特有的方言,為平海古城守軍語言,同海南島軍聲、電白古城、陸豐古城軍聲、差不多,現在沒多少的老人會講了。

惠州尖米話,為惠東縣鐵湧地區特有的語言,怎麼來的?屬於那裡?分屬語系?研究了十幾年都沒個定論。

惠州瑤話,當屬於龍門藍田地區的少數民族 瑤族方言。

惠州白話,是當年廣府地區劃分到惠州,現在的龍門一部分、博羅一部分還是講廣府白話。

惠州鶴佬,同屬閩系方言,在惠東、惠陽、東莞、深圳都佔有大部分。

惠州惠陽客家、惠州山區客家、東莞客家、深圳客家,本都屬於東江系客家話,但發音有點不同。










強力雞血針


惠州話系屬考;收進《語言學論輯》第1輯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粵、客難分的惠州話

(轉錄:廣東人民出版社:廣東省的方言)

流行於東江流域惠州市的惠州話,是一種歸屬未定的方言。在惠州市周圍,既有粵方言的流行,又有不少地方使用客家話。流行於惠州市內、當地人稱之為“本地話”的惠州方言,到底是屬於粵方言,還是歸屬於客家話,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熊正輝《客家方言的分區》一文(載《方言》1987年第3期)把惠州話歸屬於客家話區,把它分作一個獨立的“惠州片”,與“粵臺片”、“粵中片”、“粵北片”並列。黃雪貞的《客家話的分佈與內部異同》(載《方言》1987年第2期)也就是作這樣的區分。詹伯慧、張日升主編的《珠江三角洲方言綜述》(廣東省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在提及惠州話時說:“惠州市基本上通行客家方言。惠州市內的客家別具一格,不同於粵東及省內其它地方的客家話,是一種長期受粵方言影響,帶有些粵語特點的客家話。(第4頁)他們也是把惠州市劃入客家方言區的範圍。劉若雲的《惠州方言志》也抱著相同的看法。但是劉叔新在《惠州話系屬考》一文(刊於《語言學論輯》(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則認為惠州話應劃歸粵方言。總之,這個問題目前也未得到共同一致的結論。

下面,我們簡單的介紹惠州話有關情況:

聲母方面,惠州話把中古微母字無、武、舞、侮、文、聞等字念為[m],這與廣州話相同,而與梅州市的念為v(梅州市有少數的字念為m)不同。中古的輕唇音字,在梅州話中,有一些念為p組,保存古無輕唇音“的殘跡,如肥、輔、釜、符、縫等字有許多客家方言點為重唇音,惠州話念為f,與廣州話相同。惠州話不存在梅州話k組聲母,在齊呼韻母之前讀為e )(舌面中音)的現象,劉叔新認為這是它與廣州話相近,與客家話不同的一種表現。中古的溪母字客家話念為k ´,基本上不念為f,惠州話把課、科、苦、褲、快、塊、奎、寬、款等念為f,近於廣州話。中古的全濁音聲母字,惠州話全讀為送氣清音,這與客家話相同。

在韻母方面,一些主元音為i的韻母,在廣州話讀為[aa],如巾、人、金、心、急、筆等,但惠州話讀為i-,與客家話相同,而不同於廣州話。一些以[a]或[e]為主元音的字,在廣州話讀為[i-]如篇、建、劍、廉、業、甜、店、顯、跌、列、揭、蓋等惠州話念為[a](或e),不與廣州話一樣念為[i-]。

中古梗字的文讀音,惠州話念為[n-]尾,如“成、姓”等字,這與廣州話不同,梅州話將這些字也都念為-n。曾字冰、兵、蒸及其相應的入聲韻字色、力、績等也都念為[-n]、[-t]韻,這一點客家話相同。

止撮的三等韻支、之、脂、微等韻字,廣州話讀為[e],惠州話則讀為[i],這也與客家話相同。不過,粵語區也有許多方言(如中山)也是這樣的。應該指出,粵方言的[i] 韻字之所以念為[e],是在較為晚近的時期由i變來的,這,我們稱之為韻尾的“ 繁衍化 ”,即 : i > ei

惠州話中,同樣沒有y>θy的變化。惠州有y韻母,客家話沒有。y可以用為介音,有yen、yet(古代的仙、先、元及相對的入聲韻念此音),也有yőŋ、yők韻母(古陽韻和江韻的莊組字及其相對的入聲韻字念為此音)。

惠州話中,沒有像梅州話那樣的[ï]韻母。這些韻字念入[i],這一點,與廣州話相同。

中古的哈、泰韻字( 除戴、態、乃、猜、孩等字外 )臺、才、在、彩、耐、再、奈、蔡等念為[oi],這一點,惠州話也與廣州話相同。客家話這兩韻念[oi]的字較少。

據劉叔新先生說:“ 現代惠州話的聲調同客家方言聲調的差異比較大,客家方言無論是可作為代表的梅州話還是廣東其它各地的客家話,都只有六個調類,上聲和去聲不分陰陽。……惠州話的聲調卻是另一種模式……這裡不僅以去聲分陰陽,有七個聲類而別於客家方言……重要的是,上聲、陽去的調型分別和客家的上聲、去聲完全相反。如果說,惠州話屬於客家方言,那么在它周圍各地客家話的聲調十分近同之中,竟然有它這種殊異的聲調格局,是難以解釋的。惠州話的聲調與鄰近的、作為粵方言代表的廣州話有許多重要的近同處。”

劉文又指出:通過上面聲調、聲母、韻母的觀察,可以看到惠州話的語音既有近同客家話的成份,又有近同於廣州話的成份。兩種方向的近同都是規則的現象。“他認為惠州話與廣州話相近之處更多,因此,他說:“惠州話的語音略像廣州話傾斜,與廣州音近些,距客家話語音較遠,在話語聲音的語感上,儘管惠廣之間同惠客之間有著差不多同樣大的差距,但是惠州話與粵語四邑系的台山話卻很相像。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

劉叔新除了從語音上論證惠州話略近於廣州話之外,還從它與惠州話廣州話及客家話那些較為特殊的基本詞語423個的比較中得出結論說:“在惠州話和廣州話裡,它們涵意一致,語音形式近似或相同,充分表明了歷史來源上的同一。這些特殊的基本詞語,已佔了惠州話、廣州話常用詞語中相當大的比例數,成為兩種話的基本詞彙特色的主要體現部份;它們的類別又很廣,除了大多數是動 、形、名性


比爾的日常財經生活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惠州的地理位置,惠州地處珠三角通往粵東、粵北門戶,往東是汕尾、汕頭,往北是河源、梅州,西面是廣州、東莞。正好是廣東三大語系(廣府、閩南、客家)的交匯處,所以惠州的方言有很多,也相對複雜,但萬變不離其中,惠州的各種方言都來源這三大語系。下面我談談惠州的幾種主要方言的源頭及分佈情況:首先是惠州話,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惠州本地話,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者)把它歸屬於客家話,我認為是不妥的,嚴格意義上說惠州話應歸屬廣府文化語系,老一輩的惠州人都知道惠州城內大家都是看粵劇、聽粵曲的,從來也沒有聽說惠州城內人會唱客家山歌,語言與劇種是相依的關係同宗同源。這就是我堅信惠州本地話屬於廣府語系的最直接的依據。說惠州話方言的地方不多,主要集中在惠州市區內以及惠陽區的部分村居。仲愷區瀝林、潼湖,博羅的羅陽和河源的源東等地方言也與惠州話相近,應同屬一類語種。換句話說這種惠州話語種同屬廣府語系,主要分佈在東江沿岸一帶的主要鎮村。

其次我要說的是惠州另一種方言“學佬話”,其實就是閩南話,是惠州人對說閩南語系的統稱。過去惠州說學佬話的人主要居住在東江及西技江沿岸的一些村落,現在如果按大惠州概念說學佬話的地區還應該包括惠東沿海的鄉鎮。據說惠州講學佬話人的祖先都來自福建,早先都以捕魚為生,所以都在沿江、沿海而居。

最後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惠州的客家話。在惠州說客家話的人很多,區域也很廣,可以說除了主城區以及沿江、沿海以外大部分地區都是說客家話的。大家都知道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古代由中原南遷而來,惠州是客家人遷居相對集中的地方,所以有人說“惠州人就是客家人、惠州話就是客家話”。但大家通過我前面的介紹就應該知道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惠州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多種方言長期並存的局面,這種相互包容,和諧發展的人文環境從古延續至今成為惠州特有的精神品質。相信這種寶貴才富一定能助力惠州更好更快發展。


手機用戶50835259633


惠州話

當地又稱東江本地話,博羅話,蛇佬話。

主要分佈在惠州市境內的舊惠州府城、歸善縣城及東江沿岸平原地區(惠城區及博羅縣,龍門縣), 此外惠陽區,惠東縣的沿西枝江,淡水河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分佈。

惠州話淵源久遠,話語中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古漢語成分,其音韻豐富,既有與粵語相近的地方,又與客家話相似,更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因而頗具特色。

惠州話,這種被客家人稱為“蛇話”的東江土語,到底是客家話還是粵語的問題,數十年來,方言研究專家多有討論。也有說法認為惠州話是縛婁古國的“國語”。語言學上分類主要爭議有:有學者(劉叔新)主張劃為粵語語系,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話(嚴修鴻等),也有學者認為是非客非粵的贛系方言(劉鎮發);但操惠州話的人並不認為是客家話,也不認同自己是客家人。



滾滾紅塵囂囂


沒對比沒真相,大家看對比就知:

文字,白話,惠城,客家

人,yan,ngin,ngin

一,yat,it,yit

七,cat,cit,cit

九,gau,giu,giu

十,sap,sip,sip

金,gam,gim,gim

心,sam,sim,sim

州,zau,ziu,ziu

斤,gan,gin,gin

公,gung,gerng,gung

白,b-,p-,p-

病,b-,p-,p-

敗,b-,p-,p-

電,d-,t-,t-

洞,d-,t-,t-

定,d-,t-,t-

淨,z-,c-,c-

靜,z-,c-,c-

撞,z-,c-,c-

健,g-,k-,k-

共,g-,k-,k-

聲調,

白話9、8個,

惠州7個,

客語6、7個。



南國觀察


嗯嗯,數量不多的惠州土話狗急跳牆了,亂投靠去抱廣府腿了,殊不知廣府也是強弩之末,目前全廣東省各方言都受到北方語言不斷蠶食,也沒有廣州人把惠州土話放在眼裡,總不可能叫廣州人來認這個不倫不類的惠州土話吧!惠州客家人就好好說客家話就行,千萬別去偏向惠州土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小小惠州土話怎可抵擋大客家對惠州的攻城略地,哈哈。



廣東靚仔10000


惠州話就是東江話,俗稱“蛇話”或“蛇音”,使用東江話的本地人就是東江人,東江人佔據惠州和河源兩地的總人口數的60%,客家人只佔少數。東江人是東江流域的原住民,比客家人到達東江流域至少早幾千年。東江人發明了獨豎一幟的《東江鹽焗雞》,可惜,近年來,客家人將《東江鹽焗雞》據為己有,對外炫耀為《客家鹽焗雞》。

東江人的飲食文化與廣府粵菜差不多風格,而且,東江人可以用東江話與廣府人直接交流互通,東江話並不能與客家話直接交流互通,但是,客家人為了將惠州和河源打造成客家城市,就冠予東江人為“客家先民”,對外宣傳成客家城市。

至於東江話的歸屬問題,大多數學者只認同東江話屬於粵語惠河系,只有客家學者,明知東江話不能與客家話直接交流互通的情況下,仍然違背常理,將東江話的論證為客家話。






搞三搞四用戶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佔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臺、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裡,“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我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遷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來。一位客屬長者說:“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場的位置。怎麼定呢?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迷信的那個風水。主要是採陽光,看風向,近水源,傍硬山,擇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陽背風、柴近水便、視野開闊則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讚歎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它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鍊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係及社會人際關係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文成的機械設計


現在才知道,原來惠州都不是說客家話的,居然還有惠州本地話,那就說明惠州不是純客家城市,客家人也只是後來才來。說惠州本地話的人比客家話人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