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什麼入海口沒有形成崇明島一樣的沖積島?

翰林學士991


黃河入海口確實沒有沖積島,同樣是大河的入海口,為什麼長江口就形成了中國最大島嶼之一的崇明島,而黃河口就沒有呢?看完我的回答你就全明白了。

通常來說,河流匯入大海或者大湖的出口附近都會形成一個三角洲。這是因為河流入海的時候水流速度會變慢,水裡攜帶的泥沙就會沉落。隨著時間的流逝,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慢慢的就會形成陸地、小島等。然後伴隨著河流的繼續衝擊,就會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特殊地形,這就是三角洲。

而每個河流的的情況都不同,所形成的三角洲也不同。這些因素有河流的水量、流速,還有河流的含沙量,又或者是入海口的地形地勢,還有海浪潮汐情況等等。

最典型的三角洲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下面我會分別說一下我們的區別。

我們首先說一下崇明島是怎樣形成的。

長江的入海口就屬於典型的潮控三角洲,什麼意思呢?其實從字面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端倪,潮控三角洲簡單說就是受潮汐控制形成的三角洲。

也就是說,長江入海口現在所形成的格局,只要是由東海的潮汐運動影響形成。

長江的水流到東海口以後,水中泥沙慢慢的沉積,先是堆積到河口的兩岸,其實上海市和靠近浙江的很大一片地區都是這樣形成的。

而東海的潮汐作用是很強烈的,而且東海的潮汐是半日潮,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半天就漲潮一次,每天都有兩次漲潮和落潮。

隨著每天的漲潮和落潮,長江河水的流向都會受到潮水的影響而改變。長江平時都是向東流,但是漲潮時就會被潮水頂著往南邊偏,而落潮時候又被引導著往北偏。

而潮水的衝擊把長江水截斷成了兩股水流,長江水因為力量沒有潮水大,只能繞開從兩邊接著往東流。

這個時候在河水和海水在河中央的交匯處,就會形成一個緩流區,泥沙就會在這裡慢慢沉積,逐漸就形成了一個島嶼,然後慢慢變大,崇明島就是這麼形成的。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的情況跟長江不同,黃河三角洲屬於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也就是說河水的力量佔主要優勢。這種情況下,會形成什麼地形那就都有黃河說了算了。

黃河的水裡帶著巨量的泥沙,而海水的力量又沒黃河力量大,擋不住黃河水,所以河水就按照原來的流向進入渤海。

黃河水因為沒有遇到強勢的阻攔,泥沙一部分被衝到海里,大部分都是沉積在岸邊了,不會沉到河中央。

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黃河口沒有形成島嶼,但是卻形成了大片的陸地。附近的陸地越來越向海裡延伸,比如下圖中我所圈出的紅色部分,這些陸地其實都是黃河的泥沙沉積形成的,甚至可以說東營有很大一部分地區都是黃河帶來的。

而且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陸地附近的海水都是黃色的,這些都是泥沙。我可以肯定的說,在無數年後,這些地方的海域也會慢慢變成陸地的。

所以說,黃河入海口雖然沒形成島嶼,但是它形成了陸地。

而且還有一個因素,黃河因為泥沙量大的原因,非常的不穩定,歷史上經常決堤,也經常改道,就連入海口也改變過好幾次。

黃河曾經在河北滄州入海,後來還又跑到過天津,直到現在的山東東營。


以上就是長江入海口有沖積島,而黃河入海口沒有的原因。
覺得我寫的有用歡迎關注!歡迎點贊!


漂浮菌


為什麼黃河沒有形成島狀沉積?

黃河每年從黃土高原大概以16億噸泥沙攜帶量流下,黃河下游地勢平緩,水流慢有一些黃沙沉積,但入海的泥沙大概也在12億噸左右,肯定比長江的泥沙攜帶量大。黃河下游每年沉積大約4億噸黃沙,淤滯河道,黃河在下游經常改變河道,每次大的改變入海口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有歷史記載的大的黃河改道有二十多次。最早黃河入海口在渤海最西側,大概在天津附近經海河由大沽出海。最南邊,黃河入淮經長江出海。渤海、黃海以及東海都是黃河的入海處。變化的河道導致入海口變化,難以形成沉積島。現在的黃河奪濟河河道經東營北流入海。即使下游黃河不改道,入海口的位置由於泥沙沉積,也經常出現幾公里至幾十公里的遷移。入海口經常變動也無法形成島狀沉積。黃河泥沙對渤海面積影響很小的原因是:渤海灣作為一個沉降型盆地,渤海海底的地殼在不斷地下降,因而有效地緩解了黃河泥沙淤積的問題。僅是在出海口出出現鼻鸞型的沉積陸地深入海內。

長江泥沙量明顯少於黃河每年大約五億噸,但長江幾乎沒有改道歷史。長江入海口處很寬將近百公里。泥沙常年淤積,就形成了崇明島。崇明島大概在唐朝時期浮出水面,已經歷經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形成了大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沉積島,並且島面積以每年五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大。崇明島長江南北對岸的鼻鸞型陸地也是長江泥沙堆積出的沉積平原。








耕讀186


之所以黃河入海口沒有形成崇明島一樣的沖積島,而是直接造就大面積溼地,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因為兩者入海口的流速不同,第二個是兩條河流的泥沙含量不同。

首先看下第一個原因,兩者入海口流速不同,這裡的流速既包含河流自身的速度,也包含入海口的洋流速度。黃河因為水流量沒有長江那麼大,入海口附近水流速度趨於平緩,這使得泥沙更多會在入海口沉澱下來,而且渤海灣的洋流速度比較慢,不會產生大的迴旋,也給泥沙沉澱形成了有利條件。而長江流速大,很多泥沙被直接衝進了海洋。

第二個原因便是兩條河流的泥沙含量不同,這一點比較好理解。雖然長江的泥沙含量也比較高,比如在洞庭湖平原也會形成大面積的淤積,但黃河的泥沙含量比長江還要高很多,每立方米黃河水甚至可以攜帶35千克泥沙,只要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就更會增加黃河的泥沙含量,所以入海口形成了大面積的陸地。

其實長江和黃河在歷史上是比較相像的,我國大面積的平原基本都是這兩條河流造就的,比如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原先是雲夢大澤、而且最開始的入海口是在南京、鎮江一帶。而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原先都是海洋的一部分,因為黃河長年累月的泥沙沉澱,最終才形成了華北平原。


地理有意思


這個問題首先告訴我們,崇明島是一個由長江沖積出來的陸地,屬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強調的是長江的造陸能力。所以問題變為黃河為什麼的造陸能力不行,以至於連個島都沒造出來?

答案就隱藏在提問當中,因為黃河攜帶泥沙量大,黃河的造陸能力太強了,只能造出跟原來大陸連在一起的大片陸地,沒法變成島。

下面我通過結合歷史數據來解釋這個結論。

我們不看幾十萬年黃河能沖積出來的華北平原,就看一下南宋以來的江蘇海岸線歷史變化,如圖:

可以看出,江蘇的海岸線都是擴張性的,但是江蘇的海岸也是要遭反侵蝕,我們再來看一下圖表格:

造成這個原因就是黃河,而且黃河的作用是根本性的。

從時間上來看,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起,受“黃河奪淮”的影響,高含沙的黃河水攜大量泥沙淤積河口,自此整個江蘇沿海處於全線向海推進態勢。江蘇沿海的 C 段淤漲最為明顯,其淤漲中心為現在濱海廢黃河口。據歷史記載,“黃河奪淮”後黃河分南道、北道入海,直到黃河北道於明弘治年間(約公元 1488~1505年)徹底切斷,黃河全流在江蘇境內完全實現奪淮入海,江蘇北部海岸線進入快速淤進時期,這種淤漲在清乾隆-光緒年間達到頂峰,其最高淤進率達 250 m/a。至清道光年間(約 1855年),受黃河北歸的影響,上游來沙逐步截斷,以流輸沙作用而引起海岸線東進的基礎逐漸消失,C段海岸線停止東進,轉變成以海洋動主導的反向堤岸侵蝕階段,出現了較明顯的侵蝕,侵蝕最快的還是濱海廢黃河口地區,最高侵蝕速率達到約 600 m/a,其侵蝕速率要快於早年的淤漲速率,直到今天,這一地區仍然是江蘇沿海重要的侵蝕海岸線,侵蝕造成的崩岸等險情頻繁發生。

換句話說,沒有黃河的泥沙造就了江蘇的海岸線,一旦沒有黃河的泥沙輸入,海岸線就變得危險了。黃河泥沙量能加持一個海岸線。

為啥黃河能造陸地,造不出島,我們知道河流沖積出來的陸地叫做島的原因,是陸地被河流包圍了。看一下崇明島的地形:

如果北面徑流不給力或泥沙淤積北岸河口,是不是崇明島就變成陸地了,不叫作島。

而黃河因泥沙量巨大,河道容易淤積,且非常嚴重,以至於任性變道。據歷史記載,黃河變道每百一次。

所以黃河造不出島來,只能造一片一片的陸地。中華的母親河不是白當的,感謝黃河。

本回答引用了張曉祥等人的《南宋以來江蘇海岸帶歷史海岸線時空演變研究》中的圖表,如有侵權,請告知。感謝您們的研究成果。


崑崙還東國


看來題主是一個地理愛好者呀,作為同好那我們一起來聊一下吧。

首先,我們看一下崇明島。它是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島嶼,是中國第三大島嶼。

(崇明島)

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曆史,是新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原處是長江口外淺海。長江奔瀉東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於比降減小,流速變緩等原因,所挾大量泥沙於此逐漸沉積。一面在長江口南北岸造成濱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羅棋佈的河口沙洲。這樣一來,崇明島便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河口沙島。

它從露出水面到最後形成大島,經歷了千餘年的漲坍變化。加之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長江下游江闊水深浪大,受潮汐影響比較強烈,由江水帶來的泥沙進入河口區,河水與海水混合,發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長江口形成許多沙洲,如崇明島和長興、橫沙等島。

接下來我們分析黃河,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下游)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下游有很多“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衝淤變化劇烈,主流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河勢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黃河下游屬於彎曲性河道,由於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

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所以黃河下游難以形成像崇明島那樣的沖積島。歡迎大神一起探討補充交流糾正。


濟南時報


雖未形成島嶼,但泥沙沖積成了三角洲,並逐年擴大,泥沙沉澱形成新的陸地、灘塗。


跪射俑


不是沒形成,而是形成的太大了,很快就和周圍陸地連成一片成為新的陸地。另外崇明島要不是人為控制的話也已經和蘇北連成一個整體了,也就沒有這個我國第三大島嶼的說法了。


馮唐李廣


因為黃河在入海口衝了好大的一塊三角洲出來,就不用再衝島了……

可以去看看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黃河沖積的泥沙,已經成了圍海造田的天助。

另外,黃河入海的渤海,跟長江入海的黃海東海不一樣,渤海的空間和餘地太小了,不必要也沒空間。


搬不動的小強


題主知道崇明島歷史有多久了嗎?據說有1200年了。也就是說,長江用了1200多年衝出的這個島。

而黃河為啥1200年沒衝出島呢?人家這期間忙著改道呢!出海口大的變化就有7次,


小的更不計其數


基本上200年一大變,20年一小變,這塊基礎還沒打好,又換那頭去衝了,根本沒功夫沒精力衝個島出來。

近年來沿河省份取水瘋狂,黃河常年斷流,更沒本事衝島了。


朂嬡de輑輑


整個華北平原和淮河流域平原,都是黃河沖積平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