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虽然现在还没有到“惊蛰”,但随农村里的天气逐渐的转暖,许多的昆虫也逐渐的开始复苏了。按照过去的说法,“大雪半融加一冰,明年虫害扫一空”,经过冬天的冰霜雪冻,大部分的昆虫应该被冻死才对。可现在来看,却并没有如此。事实上在耐寒方面昆虫其实并不亚于其他的动物,甚至更耐受低温,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和个别极端寒冷的天气,一般的低温并不会对其造成太大的影响。

  常见各种农林昆虫有200多种,根据越冬的形态来说,以幼虫过冬的占43%,通过蛹过冬的占29%,以成虫过冬的占17%,以卵过冬的占11%。当昆虫越冬前都会挑选出来安全地方进行躲藏冬眠,这种过冬的现象就好像人们储藏粮食一样,虽然没有生长发芽,但生命并没有停止,只要外界的环境合适,它们就会重新开始活动。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昆虫体内的含水量很高,能够占到体重80%左右,这种情况下的昆虫很容易就会被冻死,但昆虫准备越冬前,首先是储备下足够供冬季消耗的养料,并且会降低体内的冰点,也就是排出体内大部分的水分。昆虫体内的水分为两种,游离水和结合水,游离水是通过食物和大气中获得,昆虫排出的也都是游离水。而结合水则是参与了昆虫体内一系列生物花销变化,本身的物理性质已经改变,能够保证结合水在零下十几度甚至零下三十几度还不结冰,这也就提高了昆虫抗寒能力。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人们常说被“冻死”的害虫,其实主要原因是缺水。越冬前曾排出大部分的水分,越冬期间又消耗了不少水分,身体失水严重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曾经有人做过实验,玉米螟幼虫过冬的死亡率一般在50%到60%,就是因为春节缺水造成的,如果早春的湿度在60%以上5月初才能开始孵化,没有足够水分的吸收,幼虫是不能够进行孵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惊蛰”的时候害虫开始出来活动,并不是因为雷声,而是“惊蛰”的节气多雨水,昆虫得到了水的滋润。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另外食物也是昆虫苏醒的信号,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昆虫的发展和发生和植物有着形影的同步性。像以卵过冬的蚜虫,只需要寄主开始发芽,它们也就破卵而出。专门以蚜虫为食物的“食蚜蝇”也是如此,当蚜虫刚一露面,它们也跟着苏醒,把卵产在蚜虫群里面。主要在一些杂草枯木中的小甲虫、椿象等昆虫,只要天气变暖,植物发芽的时候就会开始活动。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虽然早先人并不知道这些,但人们掌握了各种害虫的越冬方式,并加以利用。如农村常说的“冬天把地翻,害虫命归天”,用了各种害虫在地底越冬习惯来进行,破坏了它们冬眠环境,使其直接暴露在严寒里,缺少水而死,或者被天敌所吃掉。农村里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在耕地时候,往往会有大群的鸟儿聚集再后面,就是为了吃这些被翻出来的害虫。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还有一种说法,“冬天铲去草,春来害虫少”,则是利用昆虫的趋湿性,冬天里昆虫身躯和周围的水分蒸发量比较大,蒸发的比吸收的还多,这对于昆虫的生理活性极其不利。因此特别是在地表越冬的成虫,经常会选择一些有枯枝、落叶、垃圾等比较潮湿的物体下躲藏。所以说冬天的时候打理干净田间地头的枯枝败叶和杂草,也可以有效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惊蛰”没到,田里的虫子就多了,为什么害虫没有被冻死?

掌握各种昆虫的越冬方式,对于农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根据其特性来破坏其越冬的环境,从而起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也从而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环保又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