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因汉人走西口兴起的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古为“并州徼外”或称“冀州徼外”,又称归绥、青城、云中,平时简称呼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西汉时昭君出塞的目的地。对于这样一个塞外城市我是充满了好奇之心的,现在终于来到了这里。

从集宁到呼和浩特不算远,约有150公里,下午六点就到站了。呼和浩特是这次财务会议的目的地,从北京到这里大约是660公里,但我们在京包线上已度过了大约十八个小时,真是一个漫长的旅途。

东道主本系统的内蒙古公司员工在站台迎接我们,一出站就前往会议驻地。我之前的想象中呼和浩特市的街道建筑和风俗人情会与内地大不相同,应该有成群的蒙古包或者是身着蒙古族服装的蒙族兄弟骑着马、讲着一口让人听不懂的蒙语在街上徜徉。但让我想不到的是,从呼和浩特站下车听到的是一口软软的山西普通话,在到驻地呼伦贝尔北路的途中看到的房屋建筑居然和内地城市毫无区别,只不过是街道比我们桂林市宽敞整齐一些而已,而满大街的行人中也没有发现有人穿着蒙古族裙袍,更谈不上有人骑马,只有川流不息的汽车在行驶,这那里有一丝一毫的塞外情景。

我有些纳闷,便问接站的东道主呼市作为内蒙古的首府怎么没见有一点民族特色?

东道主有些诧异,他说,城市不都是一样的吗?现在呼市的汉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蒙族人,而且他们也早都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中,也和我们一样,即使走在街上如果不介绍就不知道是蒙族!如果要看放牧的蒙古兄弟只有到草原上了,那里才是他们的原生地。

因汉人走西口兴起的呼和浩特

与会人员合影

想想也是,外地人看桂林何尝不认为这个岭南之地,应该到处都有风雨楼或者满大街都是身穿对襟黑衣、女的则头上另包一块黑头巾民族服装的壮族人,讲着壮话,甚或是连问路、买东西这样的日常用语都要以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因为名扬中外让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电影《刘三姐》中壮族人民就是这样生活的。早些年我在北京出差期间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位与我同住一客房的东北人,知道我是桂林人后就问广西在桂林的什么地方,然后又问出门坐车、买菜是不是都要用对歌来进行?这让我大感意外,费了一番口舌才解释清楚。

其实桂林早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属于中原文化的范围,从那以后都是汉民族的聚居地,历史上也长期是广西省的省府,其风俗习惯与内地无异,只不过是在1958年3月5日以后才改为壮族自治区,时间还不到四十年。

而呼和浩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其东北33公里处的保合少乡大窑村就是大窑文化文明的起源地,特别是在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时就设为云中郡,从那时起中原文化就已经传到了这里,比秦始皇时代的桂林还要早近一百年。

到了清代,满清王朝为了封禁蒙古,曾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但到了康熙时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炸增长,以致人多地少。此时清廷才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份蒙地,内地汉人开始通过“走西口”等方式大规模迁徙到口外垦地和经商。到了民国初年,内蒙古汉人数已达300万人之多,大都分布在呼和浩特、集宁和包头等地,特别是山西移民所占比例最高,在风俗、语言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浓郁的山西文化特色。呼和浩特也从一个王府城和边塞军营转变为商贸兴旺发达的塞外城市。

到达驻地后安顿完毕不久就到了晚餐时间,这顿晚餐的饭食、菜品也和我们在北京吃的无甚区别,如果不是早晚温差太大真不知道已身处古时的云中郡。可以说呼市早已汉化,只不过是有一个蒙语的地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