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文|趙曉璃


一、

武漢肺炎期間,鍾南山院士84歲高齡依然掛帥,奔赴武漢救助病患,很多人都被他的言行所感動。

也許在你的印象裡,類似鍾南山這樣的人物,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學霸、父母眼裡的好兒子、老師眼裡的好學生、領導眼裡的好員工——總之,就是從小到大一貫優秀吧?

但事實上,鍾南山在一次採訪中表示,35歲之前的他庸庸碌碌、一事無成,甚至受到了優秀的父親的嫌棄,而父親那句“35歲,真可怕”的嘆息,才激起了他奮發的決心和勇氣。

說起來,鍾南山出身於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是如今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之下,鍾南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但始終被父母成功的光環籠罩,自己顯得有些平平無奇。

1955年,鍾南山考入北京醫學院,畢業後從事的工作並非醫療戰線的一線崗位,受當時時代的影響,文革期間鍾南山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的後代”,於是,從1960年到1970年,鍾南山的職業生涯可謂“顛沛流離”:先後當過教研員、工人、校報編輯等等。

直到1971年,他才從北京調回廣州,進了廣州當時的第四人民醫院,才算真正接觸醫學行業,但問題在於,他的專業已荒廢多年,而且也跟不上與時俱進的醫學領域科研新技術,當時的他,算是半個“門外漢”了,從事臨床工作初期也是頻頻犯錯——那一年,他剛好35歲。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有一天,鍾南山與父親閒聊,父親突然若有所思地問他:“南山,今年你多大了?”

鍾南山說了一句,35了。

父親嘆了口氣,思索片刻便沉重地哀嘆:“35了,真可怕啊。”

根據鍾南山的回憶,他的父親覺得35歲可怕是感覺鍾南山和其他醫務人員比起來,起點低了,即便和父親年輕時候相比,也是遜色多了。

鍾南山院士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道,他的父親是1932年從協和畢業的,畢業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是名比較優秀的大夫了,他覺得和一個好醫生相比的話,鍾南山還差的太遠......這對於鍾南山而言是一個刺激,這個刺激重新喚醒了他工作更強烈的追求,想要把失去的時間趕回來。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正是父親那句“35歲真可怕”的嘆息讓鍾南山領悟到了“35歲危機”,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他認識到如果再不努力拼搏,不僅辜負了父親的期待,更是一種對自己人生不負責的體現,於是他愈發勤勉努力,終於有了如今不可撼動的醫學地位。

二、

也有很多人說,不能武斷地用年齡將人一棒子打死;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35歲危機”的實質,並不是這個年齡的限制,而是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個人很難再像20來歲的年輕人那般放開手腳勇往無前,而如果一個人再固步自封自怨自艾,隨著時代滾滾的車輪,真的會面臨被淘汰被裁員的尷尬境地!

過去的2019年,互聯網行業一度出現了裁員風暴,比如著名的甲骨文公司,在2019年的5月7日,宣佈撤銷中國區研發中心(CDC),裁員900人。

“我們要工作,孩子要吃飯,為何下如此狠手?!”一時間,甲骨文裡曾經風光無限的工程師,成為聲討公司惡行的一員。

事件一出,輿論譁然。

很多普通人想不明白的是,按說甲骨文的裁員福利算是很優渥了,為何這些人還要放下自尊和體面,和公司撕破臉皮抗議呢?

這句聲討的背後,是一種類似孩童般“你要為我負責”的心理依賴感,以及大難臨頭時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事實上,不論怎樣的選擇,包括你今天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未來選擇什麼樣的另一半,都是選擇。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既然是選擇,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那麼在選擇的一開始,你就要學會評估自己想要什麼?願意承擔什麼樣的風險?以及具備怎樣的能力去承擔什麼樣的風險?等等。

從我經手的無數職業諮詢案例來分析,說句頗為扎心的話,很多人會遭遇“35歲危機”,多半是錯在:沒有事業上進心,獨立性差,抗風險能力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果你不早做準備和打算,等到變故到來的時候卻各種抱怨,只能說明:

  • 你後悔自己曾經做出的這份選擇,說明你的判斷能力或存在問題;
  • 你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說明你的生存能力弱,或者你的心態還不夠成熟;
  • 你不曾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行動,說明你對工作可能存在相當大的誤會,要知道,企業不是養老院,誰都無法為誰的一生負責!

正如董明珠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的那樣——

“當你的家人數落你沒出息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當你的父母生病沒錢醫治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當你被你的競爭對手打敗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當你心愛的另一半拋棄你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當你30歲40歲還沒有什麼成就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三、

對於35歲上下的普通人而言,我們更是要好好思考下,未來到底該如何做?

1、立志這件事,儘快完成;

人常說“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

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如果一個人缺乏志向,說白了就是沒有長遠目標和規劃,自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常常做出自以為正確的決策,到頭來後悔不已!

在立志這個層面,最關鍵的要搞清楚你內心的價值排序。

比如,你認為是家庭重要,還是事業重要?

如果在你的價值排序中,家庭優於事業,我建議你還是要儘快選定自己的發展領域,同時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做好階段性規劃;同時不要忘記了多學習多充電,如果可能,最好不要與社會脫節。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我早些年帶過的一個學員冉冉(化名),當時就是採納了我的這些建議,在30多歲成功實現了職業轉型。

那個時候,冉冉和很多人一樣迷茫,在明確了內心的價值訴求之後,冉冉發現,原來自己骨子裡還是很注重家庭生活的,但同時,她也希望自己能夠實現獨立,不去依靠任何人。

冉冉學的是會計專業,但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和很多人一樣,她覺得自己前面30多年很失敗,我建議她停止悔恨儘快立志,如果不想往會計發展,趕緊尋找其他方向。

冉冉想往英語教育領域發展,一來是自己上學時對英語感興趣,二來考慮到自己結婚生孩子,也可以教孩子英語。

那麼,對於一個非英語專業背景的冉冉而言,如果往英語領域轉型呢?

2、選擇合適的平臺;

對於冉冉而言,當時正打算和男友結婚,不論精力還是時間上,都無法再通過考研進行專業的切換。

在這個背景下,我建議冉冉立足現實,如果非英語專業出身而又不打算考研,那就趁早打消去正規學校發展的念頭。

排除了正規學校,其實冉冉可以考慮培訓學校。

因為培訓學校的優點在於,不講究出身門第,不講究門路和業務以外的繁文縟節,所以如果你是非英語專業但英文很棒,在培訓學校裡是具備立足的可能性的。

3、補足對應的知識和能力;

還有一個現實因素必須考慮的是,冉冉可能沒有教學經驗,但是據我所知,英語教學類工作主要看兩條:你自己英語要好;你要會教。

通常來說,如果你沒有教學經驗,那麼就要從自身英語水平入手。

英語要好到什麼程度?

這是個比較概念,需要看時間和空間。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4、選擇適合的地域;

如果是在三線城市,英語專八就夠了;可如果在一線城市,專八並沒有什麼優勢,所以——

  • 要麼用時間彌補,比如考研;
  • 要麼用空間換時間,比如,不要選擇一線城市競爭。

5、勤勉為王;

如果你無法讓自己的英語形成相對優勢,或者不願意放棄大城市,那麼只能從“勤勉”這一條入手,去提升相應的能力——

  • 你可以做市場(可能要出去講座,可能要寫文案),需要較強的表達說服能力;
  • 你可以做銷售(給學生打電話,邀約試聽然後賣課),需要耐心、毅力和較好的溝通能力;
  • 你可以做教務或班主任(做些課程輔助性工作,比如,通知上課時間,做好學員的服務工作,等等),需要認真、細緻,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能力,等等。

6、積極實踐積累經驗,不要與社會脫節;

事實上,35歲從來不意味著約束和限制,即便從零開始,你都可以選擇從能勝任的崗位做起,腳踏實地進行積累。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四、

最後一點,保持職業的持續性和成長性很重要。

按照舒伯的生涯理論,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差不多可以分為成長、試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個階段;後來,舒伯又提出一個更為廣闊的新觀念——生活廣度、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觀(生涯彩虹圖),如下: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在這張圖中,在每一個階段對每一個投入程度是用塗顏色來表示,顏色面積越多表示該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多,空白越多表示該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少。

從圖上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人在35歲上下承擔著工作者和持家者兩大職能,而這一階段職業生涯的重點任務就是——

將能力、閱歷和經驗等各方面逐漸提升上來、探索未來的發展機會、尋求適當的晉升或發展途徑。

正如鍾南山父親當年嘆息的那樣:“35了,真可怕啊。”


這裡的“可怕”,不是單指年齡的可怕;

最可怕的莫過於,一個人在這個年齡還沒有一份靠譜的職業規劃,還沒有形成獨立生存的能力,以及,缺乏鬥志和必要的事業心!

如果說鍾南山前面30多年一無所成有時代的原因,但他依然通過後面多年的勤奮贏得了一定的社會聲望,那麼今天的你我,又有什麼理由止步不前呢?!

以上。


鍾南山35歲被父親的嘆息敲醒:35歲依然一事無成,確實需要警醒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