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商汤最后的"仁德",殷末三大贤者各自的结局

商朝末期的历史,相信很多朋友的认知都停留在《封神演义》这部书里。但也确实这部神话巨著对我们这批80后的人来说意义匪浅。

在真实的历史上,商朝末年,确实出现了许多的能人异士。可是帝辛的刚愎自用,使得这个如此强大的国家败得摧古拉朽一般。

在商末,有三个"大贤者",史称"殷末三仁"。这三个人就是比干、箕子和微子。比干作为有名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另两位可能大家就不那么熟悉了。虽然说另两位的名气完全不及比干,但在历史上,最后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我这三位末世贤者。

商汤最后的

三位贤者之中,比干的"仁",是因为他辅政时的仁德,是因为他以死进谏的忠心。而箕子被称为"仁",是因为他的见微知著,可以算作殷商末期的"智囊",他主张法授圣君、教化百姓。而微子的"仁",是因为他的识时务。

《论语·微子》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之。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从这里开始"殷末三仁"的称呼就开始出现了。

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篇中也提到过三仁的事迹,"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碎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干,王叔的家乡在沬邑(在今天河南地区),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 ,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子受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元老级的人物。

比干幼年的时候勤奋好学,很早就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还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

商汤最后的

在《封神演义》中,说的是比干因为纳谏遭到了帝辛和妲己的记恨,被设计挖心,最后还被妲己破了法术而死。虽然故事里说得十分神奇,但是对于历史上来说,其实也算是没有讲错。

微子,名启,后因避汉景帝刘启讳,更其名为开。子姓,宋氏,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帝乙的长子,帝辛的长兄。

历史上说帝辛虽然有雄才大略才,但脾气不好,且刚愎自用,不是治国理政的料。所以帝乙本来想立的是长子微子,但最后迫于礼制只能立了帝辛。

商汤最后的

虽然微子与帝辛为同母所生,但他的母亲在生微子的时候身份还是妾的身份,只是在生帝辛的时候才提升为正室。帝辛在位期间穷兵黩武、一意孤行、嗜杀臣子,这使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在这个时候西伯侯姬昌广施仁政,招徕许多人才,还得到无数百姓爱戴,这时姬昌也有意自立为王,这个举动对殷商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微子作为哥哥,作为"核心领导成员"也多次劝谏帝辛,始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远离是非之地。

其实这个想法,微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找太师与少师商量,他提出了两个问题:

1."如今这个状况国家会怎么样?"

2."万以殷商倒了是留下来一起死呢?还是先跑?"

第一个问题肯定不容乐观,毕竟整个国家的矛盾多多,帝辛又听不进去,亡国是妥妥的了。第二个问题太师给他的答案是"留不留下来都无所谓了,反正改变不了啥。就是以身殉国,那也改变不了现在的情况。"

微子是个明白人,他准备好了一切选择了离开。

商汤最后的

直到商朝灭亡之后,微子才回到故都,此时已改朝换代,他来到武王的军营前,袒露上身,双手背缚,跪地膝行,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武王请罪,并献上殷商的宗庙礼器。周武王为了表示自己的厚德,复其爵,还其地。微算作"降臣",好在自己的封地还有留存,最后这个地方就成为了宋国,故后世称其为宋微子,微子的后人都以国为氏,称宋氏。

所以,微子成为了宋国初代国君和宋姓的祖先。当然,很多人都不耻于微子这种降周的行为,毕竟他也是商朝的王子,变成了大周的诸侯,颇有"忘祖"之嫌。但他也是三贤者之中,最能审时度势的,不仅让自己有个善终,还"曲线救国"保留了殷商的血脉。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和比干一样,属于"老前辈"了。箕子,名胥余,与比干一样官居太师,封于箕,故称"箕子"。

商汤最后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为箕子立碑,赞其一生的功绩,给出了"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的评价。这句话中的"正蒙难",说的是箕子在商朝仕官的时候,帝辛暴虐荒淫,不听劝谏,反将箕子囚禁,贬为奴。

"法授圣",说的是周朝建立之后,武王前去拜访希望他能继续为周朝效力,箕子拒绝了武王的邀请,但还是向其教授了治理国家的方法。

商汤最后的

"化及民",则指箕子带着部分殷商遗民东渡朝鲜,将商朝的先进技术、文化带到了朝鲜半岛,教化百姓,惠及臣民的事迹。所以,可以这么理解现在的南北韩都是殷商的后人。《史记·宋微子世家》也记载了这样的经过:"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后来,箕子路过故殷废墟的时候,感叹宫室毁坏,遍布杂草丛生。箕子欲哭不能,作了《麦秀之诗》:"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句中,箕子将亡国的凄凉与亡国原因勾勒出来,可以说箕子无负于殷商。

其实这三位贤者,在位及朝臣的时候,所作所为都无愧于殷商。只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大厦将倾的现状,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悲剧。但像微子这样能识时务,生前成就万户侯,生后万世美名扬的,可谓是高人中的高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