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地毯式轰炸”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

朕要爆发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地毯式轰炸其实就是饱和轰炸,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早在二战初期就普遍存在。

当时的轰炸模式分为两种:

第一,俯冲式低空轰炸。

这种轰炸精度很高,斯图卡轰炸机可以炸中卡车大小的目标。

然而,如果敌人防空火力较为严密,尤其装备大量中小口径高炮,俯冲轰炸很危险。

第二,中高空水平轰炸。

这种轰炸比较安全,尤其可以躲避中小口径高炮的打击,缺点是命中率低。

因为当时没有精确制导武器,而大型轰炸机每秒也能飞行几十米。炸弹在空中还要飞行一段时间,受到很多因素干扰。

所以,轰炸机只要差之毫厘,炸弹就谬以千里。

为了提高轰炸精度,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大炸弹的数量。

轰炸机携带大量炸弹,采用多架轰炸一个目标,还采用提前投弹的方式进行覆盖性轰炸,以提高命中率。

这就是所谓的饱和性轰炸了。

比如在二战攻打硫磺岛这个弹丸小岛之前,美军就进行过饱和轰炸。

1945年2月9日起,由黑尔少将指挥的第七航空队B-24轰炸机只要天气允许,几乎每天出动对硫磺岛进行轰炸,塞班岛的B-29也不时加入对硫磺岛的轰炸,至1945年2月初,美军共出动舰载机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1479架次,军舰64艘次,总共投掷炸弹6800余吨。另外,军舰还发射大口径舰炮炮弹2万余发,其中406毫米炮弹203发,203毫米炮弹6472发,127毫米炮弹15251发。

所以这导致硫磺岛地表工事损失严重,但日军修建了复杂的地下防御工事,所以地下工事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美军在登陆前几天,又加大了轰炸和炮击的强度:据统计,美军在登陆前共消耗炮弹、炸弹24000余吨,硫磺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吨,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地下工事,损失不大。


到了二战以后,饱和轰炸更是厉害。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介入以后,就开始对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进行大规模轰炸。

苏联方面认为,美军B-29机群曾在一晚对于可能发动进行的朝鲜人民军隐藏的峡谷,进行过饱和性轰炸。在几轮反复投弹后,相当于这里被发射了3万发炮弹,人民军遭受很大损失。

朝鲜战争中,仅仅B-29就投下了15万吨吨的炸弹。

越南战争也是如此。

对于越共和北越正规军可能隐藏的丛林,美军轰炸机也是采用饱和轰炸,总计投向各种炸弹、燃烧弹一共800多万吨。

相当于每个北越人头上都落下了200公斤炸弹!


随着精确制导武器使用后,这种地毯式轰炸就逐步减少了,因为一枚炸弹就可以起到以往100没炸弹的小国。

然而地毯式轰炸没了,但饱和轰炸反而越来越厉害。由于弹药精度更高,可以在极短时间对某一个目标进行高强度轰炸,威胁更大百倍。


萨沙


地毯式轰炸指像在地板上铺地毯一样地使用大量的无制导炸弹覆盖轰炸某一地域,杀伤和摧毁该地域的人员、装备当地毯式轰炸的目标为人口或工业聚集区时,意在达成打击对方的士气和战争潜力这一战略目的。



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在其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书籍《制空权》中写道,用空军轰炸敌人的军事、工业、政治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敌方屈服。这一理论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首次被测试,纳粹德国派出的秃鹰军团对格尔尼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这一轰炸被毕加索用艺术手法描绘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内战中的埃尔马苏科战役则可能是首次针对纯军事目标的地毯式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多次使用轰炸机对敌方控制下的城市进行地毯式轰炸。同时,也在战术层面上使用地毯式轰炸作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法国北部进行的眼镜蛇行动中,盟军轰炸机对德国部队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一般来说,地毯式轰炸是通过众多轰炸机的投弹来完成。



针对城市的地毯式轰炸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战争方式甚至被视作战争犯罪。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导武器的发展,使地毯式轰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确打击所代替;此外,由于战略核武器的出现,只要一枚核弹就可以将中小型城市或军事设施彻底夷平,远比传统地毯式轰炸来得有效率、更具威胁性且较不容易任务失败,


风温柔呐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天空开始慢慢出现了飞机的身影。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天空还是比较和平,因为此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和观测。一战爆发后,飞机也成为了战争的一种工具,空军作为一个独立军种也逐渐成型。

1921年意大利人杜黑写了《制空权》一书,认为以轰炸机为主的空军部队将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空军通过对敌方军事基地、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轰炸,可以摧毁敌人工业生产能力和人民士气,甚至可以在地面部队投入作战之前就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根据他的理论,西方各国都建立了强大的轰炸机部队,尤其是美国和英国。

二战时主要轰炸方式如下,对于地毯式轰炸来说,多喜欢采取水平和上仰轰炸

水平轰炸:飞机从超低空进入预订轰炸区域,实施瞄准,修正影响轰炸的主要因素(如风、雨、云、雾等),对准目标投下炸弹,之后立即跃升脱离轰炸区域

俯冲轰炸:飞机一般在1000-2000米高度,以水平飞行姿态进行俯冲,投弹俯冲角15-60度,完成投弹后立即跃起,飞离投弹区,以避开敌方防空火力打击

下滑轰炸:飞机在向下倾斜以直线等速飞行投下炸弹。通常在高度1000米左右,投弹后跃升脱离。

上仰轰炸:飞机按照预定航线以水平飞行姿态,在距离目标有一定距离时将水平飞行姿态改为上仰飞行,并在上仰时投弹。投弹角度40-180度,投弹后炸弹沿抛物线上升,到达预定点后转入下降,飞机完成投弹后迅速以反方向脱离。

二战中美英两国对德国实施了战略轰炸,共投弹150余万吨,尽管对德国工业生产造成不少影响,但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实际证明杜黑的理论有不少缺陷。

尔战役后的局部战争中,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利用自己掌握制空权对对方实施了地毯式轰炸,不过实际证明在对方卓有成效的防空方面,地毯式轰炸也并不奏效。例如越南战争1965年3月2日-1968年11月1日滚雷行动中,美军共出动飞机35万架次,投弹64.3万吨,宣称击落越军飞机112架, 己方固定翼飞机被击落915架。

越南战争以后,地毯式轰炸已经逐渐不采用,因为如今轰炸技术的发展多采用防区外精确打击,不需要通过数量来弥补。


荣华之武器堂


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在其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书籍《制空权》中写道,用空军轰炸敌人的军事、工业、政治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敌方屈服。这一理论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首次被测试,纳粹德国派出的秃鹰军团对格尔尼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这一轰炸被毕加索用艺术手法描绘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内战中的埃尔马苏科战役则可能是首次针对纯军事目标的地毯式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多次使用轰炸机对敌方控制下的城市进行地毯式轰炸。同时,也在战术层面上使用地毯式轰炸作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法国北部进行的眼镜蛇行动中,盟军轰炸机对德国部队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一般来说,地毯式轰炸是通过众多轰炸机的投弹来完成。但如果目标地域较小,使用单架载弹量较大的轰炸机如B-52战略轰炸机,也能达到地毯式轰炸的效果。
针对城市的地毯式轰炸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战争方式甚至被视作战争犯罪。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导武器的发展,使地毯式轰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确打击所代替;此外,由于战略核武器的出现,只要一枚核弹就可以将中小型城市或军事设施彻底夷平,远比传统地毯式轰炸来得有效率、更具威胁性且较不容易任务失败。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轰炸方式,即每间隔离50米投下1枚炸弹,对目标区进行大面积盲目轰炸,像耕地一样把目标区的整个土地翻个身,希望能一个不剩地将敌人全部消灭。但针对不同的地域目标轰炸密度(每平方公里的投弹数量)是不一样的。
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军虽然拥有指哪打哪的宝石路灵巧炸弹,有飞行百公里穿越墙洞击中目标核心的斯拉姆导弹等一系列高科技、高性能武器,但仍然采用了B-52型轰炸机进行了普通炸弹的地毯式轰炸,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地毯式轰炸虽然采用较落后的武器,但作为一种战术进攻方式却有着独特的功效。首先,地毯式轰炸可以大面积地杀伤对方。其次,持续不断的爆炸声对涣散敌人的军心,威慑敌军,更是一帖灵丹妙药。再次,大量过时的炸弹如果堆在仓库里,需要付出高额的保管费,倒不如扔到敌方的阵地上去。正因为如此,地毯式轰炸这种看似陈旧的战术仍是现代战争中的一张王牌,只要有能力打这张牌,战争的双方都会不惜一试的,

九品侍卫


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

“地毯式轰炸”,顾名思义,就是向铺地毯一样,使用大量的炸弹覆盖轰炸某一片区域,大量杀伤该区域内的人员 装备,它一般用来轰炸敌人大后方的大城市和工业区,用来摧毁敌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战争潜力!“地毯式轰炸”伴随着巨大数量的炸弹和巨大的爆炸范围,十分的壮观!

“地毯式轰炸”来源于意大利军事学家杜黑的《制空权》一书,他认为集中使用大量的轰炸机对敌人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工业中心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就能摧垮敌国的抵抗意志进而投降,最早的“地毯式轰炸”出现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的秃鹫军团对西班牙格尔尼卡进行了历史上的首次地毯式轰炸,此后,各交战国都曾经使用轰炸机对敌国进行过地毯式轰炸,例如德国对伦敦的,英国对柏林的,美国对德国的,日本对重庆的......其中最让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李梅指挥的B-29机群轰炸日本东京,使用大量燃烧弹几乎将东京烧为平地!

现代战争中由于精确制导弹药的出现,“地毯式轰炸”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一些局部战争中仍然能见到,例如越南战争中,美军就大量使用地毯式轰炸,反正都是些快过时的普通炸弹,在仓库堆着也是浪费,还不如发挥一下余热,再者这种轰炸方式的杀伤力确实大,而且场面壮观,能击垮士兵的作战意志!

所以,现代战争中地毯式轰炸已经过时,但如果条件允许,交战方还是会使用的,而且很多现代化的战略轰炸机都有地毯轰炸的能力,如B-52 B-1 B-2图-190

(不当之处请指正,图片来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