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人到中年,最擔心的不只是弄丟自己的工作,還包括孩子的飯碗


人到中年,最擔心的不只是弄丟自己的工作,還包括孩子的飯碗

人到中年,最擔心的除了自己的飯碗,還惦記著孩子未來怎麼找飯碗,或許今天吃什麼來自於當下,而未來孩子的飯碗似乎代表的是她的人生。

但,你還記得咱們小時候嗎?像我這樣大的或者比我這個80初再早一些的,我父母那一輩,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似乎不太像現在這麼焦慮。我父母養上的那一輩,爺爺奶奶的家庭教育觀念很簡單,全家能吃上飯,等孩子大了,當個工人能有個鐵飯碗就行了。

甚至在當時條件困難一些的家庭,能上學就供孩子讀書,上不了下地幹活就行了,那個時候的家庭教育,不是逼著罵著讓孩子好好學習,通常都是老師去做家長的工作,苦口婆心的告訴家長“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一直到我這一輩的時候,大學生都還是個稀罕事兒。

如果哪家出了個大學生,褒獎有加的多半是誇孩子多麼懂事,外加心情複雜多變的說著類似“你看看,這家供出一個大學生,真不容易”這樣的話。

人到中年,最擔心的不只是弄丟自己的工作,還包括孩子的飯碗

那個時候,家庭教育的意義似乎不是聽家長分享培養孩子成功上大學的方法,也不是那麼多親子溝通能力提升,而是作為討生活的成年人,是怎麼讓自己成功的堅持下來供養孩子上學的,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奇怪的一種魅力。似乎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重視知識的理念,比起現在來才是貨真價實的雞湯,因為難能可貴所以格外的滋養人生。

直到現在,日子過的好了,整個社會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了。似乎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因為貧富差距,開始奏效了,教育成了一種投資,而且是保本保息的一款理財產品,生活差距大了以後,越來越多的家長髮現,教育的投資回報是最大的。如果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和上一個普通的大學,或者甚至沒有上大學,未來收穫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

於是211,985,重點小學,中學,高中一批又一批冒出來,再然後各種尖子班,重點班層次不窮。焦慮裡伴著難言的恐慌和壓力,畢竟決定父母教養方式的是這個社會安全與否,而這個安全關乎著飯碗。

人到中年,最擔心的不只是弄丟自己的工作,還包括孩子的飯碗

如果讓我斗膽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激增,拉開了教育的回報率,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因為現實的境遇,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是因為愛的關心,而是因為現實的殘酷,我們用擔心替代了愛罷了。

冷靜下來想想,你不難發現我們關心的不是孩子的學習,而是因為提前陷入了他無法成功考上大學,預見到未來等待他的是無望的人生,而讓自己對他的學習產生了過度關心而已,帶著這些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恐慌,我們不自覺的飽含著無以言表的憤怒和不安,審視著我們認為的他“不負責”,無法理解“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以後考不上大學,你能幹啥”?

可是……這些話是我們此刻正在經歷著的時候產生的體驗,是我們的經驗,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門還沒發生過的哲學,比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更復雜。

唯一我們能做的,其實是活在當下,關心孩子的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擔憂來自於哪裡,去掉恐慌,不以關心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擔憂,這樣或許才能平息自己的不安,不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變成壓力源,時刻刺激我們過度關心的“擔心”和反感。

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