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人到中年,最担心的不只是弄丢自己的工作,还包括孩子的饭碗


人到中年,最担心的不只是弄丢自己的工作,还包括孩子的饭碗

人到中年,最担心的除了自己的饭碗,还惦记着孩子未来怎么找饭碗,或许今天吃什么来自于当下,而未来孩子的饭碗似乎代表的是她的人生。

但,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吗?像我这样大的或者比我这个80初再早一些的,我父母那一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似乎不太像现在这么焦虑。我父母养上的那一辈,爷爷奶奶的家庭教育观念很简单,全家能吃上饭,等孩子大了,当个工人能有个铁饭碗就行了。

甚至在当时条件困难一些的家庭,能上学就供孩子读书,上不了下地干活就行了,那个时候的家庭教育,不是逼着骂着让孩子好好学习,通常都是老师去做家长的工作,苦口婆心的告诉家长“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一直到我这一辈的时候,大学生都还是个稀罕事儿。

如果哪家出了个大学生,褒奖有加的多半是夸孩子多么懂事,外加心情复杂多变的说着类似“你看看,这家供出一个大学生,真不容易”这样的话。

人到中年,最担心的不只是弄丢自己的工作,还包括孩子的饭碗

那个时候,家庭教育的意义似乎不是听家长分享培养孩子成功上大学的方法,也不是那么多亲子沟通能力提升,而是作为讨生活的成年人,是怎么让自己成功的坚持下来供养孩子上学的,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一种魅力。似乎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重视知识的理念,比起现在来才是货真价实的鸡汤,因为难能可贵所以格外的滋养人生。

直到现在,日子过的好了,整个社会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了。似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因为贫富差距,开始奏效了,教育成了一种投资,而且是保本保息的一款理财产品,生活差距大了以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教育的投资回报是最大的。如果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和上一个普通的大学,或者甚至没有上大学,未来收获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211,985,重点小学,中学,高中一批又一批冒出来,再然后各种尖子班,重点班层次不穷。焦虑里伴着难言的恐慌和压力,毕竟决定父母教养方式的是这个社会安全与否,而这个安全关乎着饭碗。

人到中年,最担心的不只是弄丢自己的工作,还包括孩子的饭碗

如果让我斗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激增,拉开了教育的回报率,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因为现实的境遇,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是因为爱的关心,而是因为现实的残酷,我们用担心替代了爱罢了。

冷静下来想想,你不难发现我们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因为提前陷入了他无法成功考上大学,预见到未来等待他的是无望的人生,而让自己对他的学习产生了过度关心而已,带着这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恐慌,我们不自觉的饱含着无以言表的愤怒和不安,审视着我们认为的他“不负责”,无法理解“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以后考不上大学,你能干啥”?

可是……这些话是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着的时候产生的体验,是我们的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门还没发生过的哲学,比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更复杂。

唯一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活在当下,关心孩子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担忧来自于哪里,去掉恐慌,不以关心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担忧,这样或许才能平息自己的不安,不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变成压力源,时刻刺激我们过度关心的“担心”和反感。

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