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最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一则很有意思的信息: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一位上海阿姨在线订购了2个月的光明鲜牛奶,而配送员却私自给她换成了卫岗,理由是“其他客户表示卫岗牛奶的口感比较好”。


更有趣的是,这位阿姨表示,在奶瓶的外包装上,除了有很小的卫岗logo字样外,其他和光明一模一样。


光明、卫岗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几乎占据了华东人的成长时光。


但如今,蒙牛伊利的“双寡头”格局已定,南方一部分“老字号”的区域型乳企受制于优势产品鲜奶的配送限制,很难与巨头“掰腕”。


而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北派巨头们更是打起了鲜奶市场的主意。当战火蔓延到了南派主场,这一次,“老字号”们该如何应战?


01

乳业江湖


中国乳业的发展犹如武侠江湖,刀光剑影可见一斑。


南方派主打巴氏鲜奶,如上海光明、南京卫岗、北京三元、江西阳光。他们多据守在南方城市,以发达的地方消费需求谋生。


北方派则主打常温奶,保质期较长,能配送到全国范围。其代表便是“内蒙古双雄”伊利和蒙牛。


事实上,江湖中最早的乳业龙头是上海光明。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光明乳业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上海市牛奶公司,到1996年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于2002年登陆A股市场。


伊利早于1996年上市。但在2002年,光明乳业的营收高达50.2亿元,液态奶和酸奶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全国第一,超过伊利的40.1亿元,而蒙牛不过4.6亿元。


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上海有一千多万人,上海的企业只要占领上海,就能做中国的老大老二;北京也有一千多万人,北京的企业只要占领北京,也能做个全国前几名;而呼和浩特才一百多万人,只有像鄂尔多斯广告语所说的那样——“温暖全世界”,才能在全国排上座次。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换言之,南派和北派都是不同产奶方式的必然结果。于是,凭借常温奶全国配送的优势,辅以铺天盖地的营销,伊利和蒙牛迅速占据了全国市场。


等到光明反应过来,也开始尝试做起常温奶时,早已被挤下神坛,堪堪落得一个老三的位置。


与此同时,南方的消费升级比北方来的更快。除了伊利和蒙牛,许多国际品牌的涌入也让这些城市型乳企辗转应战应接不暇。


纵观当下中国乳业市场,南北乳企的实力完全倾斜,光明的市值不及伊利的十分之一。蒙牛和伊利双巨头格局已经稳固,一时间难以打破。


02

北派浩劫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打劫了中国乳业。


彼时,北方派是事发重灾区。伊利股价在6天内跌掉30%,蒙牛则一天暴跌60.25%。而一部分南方派则受创不大。


究其本因,北方乳企流行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奶站+奶农,蒙牛“先建市场,再建牧场”的竞争策略也一直是行业内颇具争议的话题。而南方乳企流行的模式则是公司+基地+牧场。两者最大的区别为有没有从奶农手中收购原奶,从奶农手中收购较难进行质量监控,有很大的风险。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对于城市型乳企来说,“新鲜”是他们的基因,也是帮助他们抗击风险的重要保证。光明过去的一次失败教训也证明了这点。


上市初期,为了加快市场拓展的步伐,光明曾听取了麦肯锡实施“轻资产战略”的建议——只进行少量硬资产投资,通过输出管理、技术和品牌获取利润,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


于是,光明早期通过收购江西英雄等一大批地方乳企,获得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光明还卖掉了一些属于“重资产”的牧场,在除上海以外的多个地区,更多的奶源来自 “协议收购的牧场”和 “通过奶站向散户收奶”。


2005年,郑州子公司的回炉奶和早产奶事件爆发;2008年,江西、北京、武汉等多地子公司受累三聚氰胺事件。

管理与生产的脱节让光明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这一惨痛的教训告诉业内,全国扩张需要对奶源及供应链有更强的掌控力,不然只能无功而返。


而近年来,随着消费的升级、冷链物流的日益完善等,市场对“新鲜奶”的呼声日益高涨。


去年年底,伊利对外宣布发布3款低温鲜牛奶(巴氏奶)新品,分别为金典鲜牛奶、牧场清晨鲜牛奶和伊利鲜牛奶,这意味着伊利在低温鲜奶领域布局提速;阿里也于去年11月入股蒙牛订奶平台“天鲜配”,服务低温鲜奶配送。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这对于南方派来说,似乎不是一个好消息。巨头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绝对优势领域,开始进一步挤压地方乳企的生存空间。


虽然没有了往日的荣光,但也不代表光明会允许外人打入自家地盘。2019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的“新鲜产品”实现营收约40.23亿元,同比增长12.44%,贡献了光明液态奶六成以上营收,其低温巴氏奶市占率达40%,依旧位于全国第一。


2019年底,光明还与卫岗等企业竞争拍卖江苏辉山乳业,进一步完善奶源基地布局。最终,光明以7.5亿元的成交价格中标。


03

卫岗战略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人钟情光明,江苏人偏爱卫岗,几乎已经成为了亘古“真理”。


与请大牌明星代言、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里的牛奶品牌比,卫岗显得格外低调。


很多江苏人对卫岗广告的记忆还是十几二十多年前,公交车上印刷的“清晨,从卫岗开始”的广告标语,还有拿着牛奶在牧场上回眸一笑的赵薇。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卫岗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28年成立的卫岗乳业有限公司,不仅资历深,还是首批获得“中华老字号”的乳品企业。


卫岗的风格更为稳妥一些,它似乎天生就跟“狼性”文化绝缘,主力战场始终放在华东区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光明通过转手牧场重资产而获得快速扩张的时候,还是在伊利蒙牛以“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逆向经营思路征战全国的时候,卫岗却始终秉持着其从创立伊始就坚信的 “先建牧场,再建市场”的品牌理念,并率先在全行业实现了自建牧场模式。


一头奶牛饲养的周期要26个月,乳业的发展存在着自然规律。“三聚氰胺事件”早已告诉我们,如果加工厂一座接一座建,建牧场速度却远远滞后,就难免造成奶源不的稳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上游掌握了足够的奶源才能为下游的生产发展装填充足的弹药。虽然建牧场投资大、见效慢、回报期长,但却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让卫岗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而且从未陷入质量危机。


卫岗的“先见之明”,在近年来乳企不断加速布局上游奶源的背景下,也更显其优越性。


为了确保质量,卫岗除了自建多个生态科技牧场外,还投入数千万元建立了牧业实验室;通过数字化精确管理4万余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的饲喂、产奶及日常;建设冷链网络覆盖全国72个城市……这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的产业链生态圈。


“乳业江湖”战火升级:蒙牛伊利南下杀进鲜奶市场,光明卫岗如何接招应战?


此外,面对新生代的消费者需求,卫岗也在积极研发创新产品,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譬如深耕低温巴氏鲜奶,推出了草饲喂养、通过优质乳工程验收的“至淳鲜牛奶”,并跨界南京博物总馆、打造中国首款国潮低温鲜奶等等。


近年来,卫岗的业绩保持稳步增长,70%的营收来自低温产品,这也成为了卫岗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与武器。


防守便是最好的进攻。在加强自身产业链优势的同时,加码低温奶、特色乳品等丰富产品结构,用优质产品填补大企业短期内难以攻陷的低温奶市场……


低调不代表渺小,“大而美”如今已经成为了卫岗的生存之道,也为巨头挤压下的南方派中小乳企提供了一种突围思路。


04

结语


南北纷争至今,其实也是在推动中国乳业的转型升级。


当守护国人的饮奶健康成为业界共识,中国乳业已经告别了质量问题,如何优化管理、持续提升乳品品质以及全球化布局成为了即将面对的新话题。


光明2010年就收购了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力度的同时,也在大力探索奶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卫岗曾表示,将继续坚持新鲜战略不动摇,着力构建基于研发、品牌、产品、科技、信息系统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去年11月26日,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的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上,光明乳业、卫岗乳业、燕塘、风行等多家乳制品企业共同发布了《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上海宣言,倡议推动“新鲜巴氏乳”国家标准的出台。


希望在未来,具有区域性优势的乳业企业即使不得不与大型乳企面对面竞争,也能凭借自身多年深耕及优秀品质,找准定位,得以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