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郭敬明电影有没有那么差?

如果他低调一点,估计他的电影还能看一看。

但他要用身体去打头阵,需要抛头露面,这就使得他的弱项无所遮掩地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像《小时代》四部,标着郭敬明导演。问题是,这个电影是不是郭敬明导演的?

《小时代》的运镜方式,从纯粹导演的角度来看,还是非常洗炼而成功的。电影的画面质感、镜头里的人物关系、蒙太奇的组接技巧,其实并没有多少值得挑剔的地方。

即使是电影学院的导演,拍出来的镜头又能怎样?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特别是《小时代》里有很多镜头是表现在餐桌上的多人场面,在这些地方,最能体现导演运镜的掌控能力。很多国内导演在处理这些镜头的时候,都无法顾及到餐桌上众多人物的互动关系,无法给人一种顺畅而明晰的镜头舒畅感。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比如,尹力导演的《云水谣》里也有众人坐在餐桌上的场面,当时看到,导演在处理人物关系时明显混乱,轴线严重错位,看起来极不舒服,但就是这部电影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但在《小时代》里,我们看到郭敬明初次执掌导筒,就能把多人关系交待得井然有序,不能不说他的导演功力还不能小觑。

但能说《小时代》是郭敬明的作品吗?我们注意到,这个电影里大量存在的台湾元素。

影片里四个号称时代姐妹花的角色,除了杨幂是大陆演员之外,其它的三个女演员都是台湾演员。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当这三个来自台湾的演员,在电影里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诵读郭敬明式的标志性的书面语的时候,恍若使这个电影成了琼瑶剧的电影版。而琼瑶作品中,当然大量存在着起到明志与煽情作用的台词,但琼瑶还有一个含蓄的优点,却被郭敬明彻底抛弃。

在《小时代》系列里,我们看到影片的执行导演高炳权来自于台湾。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资料显示,他在2006年就导演了《拳击手套布娃娃》,之后相继导演了《乱青春》、《爱的面包魂》、《摇滚战士》等电影,而《小时代》拍摄于2013年。如此成熟的独立执导多部电影的导演,到了《小时代》里,却不耻下问,降职为执行导演,的确非常低调,但这种低调里,未尝不是为了突出郭敬明的招牌效应,相形之下,郭敬明有着拥有如此之多电影作品的执行导演的襄助,还用得着担心他对电影导演一职的一无所知吗?何况,《小时代》里的由台湾人兼任的第一副导、第二副导竟然达到五人之多,可想而知,郭敬明即使对电影导演未曾涉足,也足够保证《小时代》达到基本的娱乐电影的运镜素质。

可以说,《小时代》里台湾团队的作用起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小时代》里唯一缺少的是上海的本土地域风情。影片里的女主人公看起来,似乎都是上海人,因为电影里交待她们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可以回家,但电影却毫无兴趣去表现她们在上海的现实生活。

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郭敬明缺乏上海的本土文化的支撑,而他的这种欠缺与台湾团队的文化储备空缺是一样的,所以,整个电影里,台湾团队与郭敬明依靠着共同的对上海历史与现实文化的空缺,而有了相似的创作动机与心机。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这样,《小时代》中的纠葛显得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因为此故,《小时代》里的情节冲突,很多都是依靠手机来产生的。

手机换到别人手里,便能够产生情节的动力。《小时代》里,林萧打电话给男友简溪,但手机在顾源手里,而顾源那里,接电话的是一个女性(是顾源母亲介绍给他的女友袁艺),于是,林萧产生了误会,认为简溪有了新欢。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这是《小时代》里林萧情绪低落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仅就《小时代》第一部而言,后来简溪果然劈腿,后话在此不提)。

而《悲伤逆流成河》里最核心的故事情节,又是手机酿成的祸端。

本来最终的痞子要对付的是易遥,但电影里的痞子有一点莫名其妙,却问她:你是齐铭的女朋友吗?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这就很奇怪了。唐小米深恨易遥,是因为易遥窥破了她的秘密,主要还不是她是齐铭的女朋友。但是,唐小米这样做,给人的感觉却是要清除情敌。

易遥看到这个短信,立刻把这个答案给回答了出来,从而把另一个无辜的女性顾森湘拉扯了进来。于是顾森湘前去赴约,被逼身亡。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这是一个手机引发的死亡。手机造成的误会,构成了郭敬明最喜欢的情节动力,本质原因,还是手机在传递与感知信息上造成了一个能够生成故事的误区,而这种误区,恰恰是电影里能够产生戏剧性的情节动力。

因为郭敬明缺乏更多的源自于生活中的情节提炼,那么,利用手机这一便于构造误会与空隙的传输工具来翻来覆去地制造“事故”从而创造出“故事”,便成了他的首选。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情节脆弱得惊人,影片最后的顾森湘为什么相信一个手机里的陌生人约请?这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人为编造。郭敬明依靠大量的书面语的台词来制造一种文学气息,而在制造矛盾时,依靠的则是不需要生活基础的突然而至、偷听壁根、手机误会这些司空见惯的套路,推动了他的电影基本情节,歪歪扭扭地向前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再洒上一点情感的分分合合的胡椒面,便兑成了郭敬明电影的最流行的款式。至于后面是否有生活的内容,那是电影无从顾及也不愿意顾及的。郭敬明电影令人反感的原因也正是在这里。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郭敬明套路:情节的推动,靠无所不能的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