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样从平仄的角度去分析《枫桥夜泊》这首诗?

豆你玩131567743


问题:怎样从平仄的角度去分析《枫桥夜泊》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仄起平收的七言绝句

先看一下每个字的平仄:

月落 乌啼 [霜] 满 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 枫 [ 渔 ] 火对愁眠。 

[平】平【仄】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看首句第2个字:落。平收看首句第7个字:天。

二 、平仄均可的字

第一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表示平仄不拘,月落 乌啼 [霜] 满 天, “霜” 这个位置平仄均可。

第二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枫[ 渔 ] 火对愁眠,“渔” 这个位置平仄均可。

第三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姑苏[城]外寒山寺, “城” 这个位置平仄均可。

上面三个字都是原本应该仄,但是都处于1、3、5 的位置,这个位置经常平仄不拘,因此霜、渔、城都没有出律。

三、押韵与粘连

三个韵脚:天、眠、船,都属于平水韵的下平一先韵,唐朝人作诗使用唐韵,先、仙二韵通押。

粘连是指第2句第2字与第3句第2字平仄一致:枫、苏,这首诗都是平声。

结束语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一首标准的仄起平收七言绝句,没有变格和拗句。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枫桥夜泊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平仄格律方面分析如下:

1. 从平仄律上看,该诗为七绝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仄起的正格)。因为定格字(首句第二字)“落”为仄声字,末字“天”为平,其平仄定格应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张继这首诗按照《平水韵》,其实际平仄声调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将诗句的实际平仄与定格平仄对照可以发现:

一是韵脚字“天”、“眠”、“船”均处于《平水韵》下平一先韵部,即韵无误。

二是有三个字的声调与定格相拗:首句的“霜”(应为仄,但为平)、第二句的“渔”(应为仄,但为平)、第三句的“城”(应为仄,但为平)。但依据七言律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这三个拗字在允许范围。所以,这首诗应视为七言律绝。

2. 仅管在格律诗句的第三、五字处的失格字原则上可以不进行补救,但作者还是对 诗中的失格字声调实施了拗救。补救的方法是用“下句同位补救法”对第二句的“渔”和第三句的“城”实施拗救。即在第二句第三字“漁”拗的情况下,用第三句第三字“城”也拗达到拗救的目的。这样做就使得第一联与第二联完全相粘,构成一个音律协调的整体。第一句“霜”拗未实施补救,但处于第五字上,可以不救,无碍大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张继的这首诗应属于比较规范的七言律绝。


沙石2513907753899


解析古诗词从平仄的角度去分析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不符合平仄的就不是好诗词?这种程式化的探讨对诗词的发展不仅没好处而且可能把诗词变成儿戏,变成笑话。

几百几千年下来,经典诗词的流传并不是因为其坚守格律,而是其朗朗上口,意蕴深刻。解析诗词的平仄,你想干嘛?假如不符平仄关系,你要帮忙改一下?

那什么是解读诗词的正确态度?需要深入了解作者本人,对作者所处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诗词。这首诗词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讯息?这首诗词为什么千人捧万人赞,意义何在?

诗词固有的程式其实已不用你去研究去固化了。为什么有现代诗的发展,就是因为旧体诗词呆板晦涩且让人难懂。时代变化了,诗词也在变化,老固于程序化的格律,是诗词发展的绊脚石。

何况像《枫桥夜泊》内的经典,是不用你在格律方面指点的,也不是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咱们都不是小学生。


九点畔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平仄格律为仄起平收的格式,其格律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