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還不完善,尤其是無法管控自己的情緒,所以越小的孩子脾氣越大。
從寶寶兩歲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又處於一個心理上比較矛盾的時期,所以經常喜怒無常,脾氣也是越來越大。
而且這個時期寶寶剛剛出現“自我意識”,情緒會比較偏執,家長的說教和大道理都聽不進去,一些“厲害”的孩子,還可能會頂嘴。
家長如果不能趁此機會改正孩子亂髮脾氣的壞習慣,將來孩子性格定型了,稍不順心就亂髮脾氣,很容易受到別人的討厭,影響自己的社會關係。
那麼如何幫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呢?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種效應,可以用一個生動的故事來描繪:
一個父親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受到了上司的批評,他帶著滿滿的壞情緒回到家中後,剛好看見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所以就把孩子罵了一頓。而這種壞情緒傳遞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感到生氣、委屈,就又對著地上的貓咪狠踢了一腳。
這種因為壞情緒的不斷傳遞而造成的連鎖反應,就叫做“踢貓效應”。
在“踢貓效應”中受到情緒的影響的人,會將自己的壞情緒和不滿發洩到下一級,而壞情緒則在他們中間傳播,直到最後的那隻“貓”出現。
一生氣就亂髮洩的孩子,也是“踢貓效應”中的一部分,在家中“地位高”的孩子,可能會打罵父母、頂嘴……而在家中“地位一般”的孩子,這可能會用摔東西等方式來發洩。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利用踢貓效應來解決孩子的壞情緒?
讓孩子意識到踢貓效應的結果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是完全不會考慮到結果的,他只是出於天性,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而已,這時家長就可以讓他知道,他的壞情緒會讓親人受到傷害、感到難受。
家長可以趁孩子亂髮脾氣的時候,直接告訴孩子:“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發脾氣,但是你這樣我很難過!”以此來幫孩子稍作冷靜、換位思考,幫孩子先暫停發洩情緒。
找到壞情緒的源頭
緊接著家長就可以問一問孩子:“你為什麼生氣?可以告訴我嗎?”
其實孩子在亂髮脾氣時,往往是非常希望得到關注,得到幫助的時候,家長的詢問可以幫助孩子敞開心扉,找到壞情緒的源頭,引導孩子將情緒用“說”的方式發洩出來。
家長避免踢貓效應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家長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每當生氣、憤怒的時候,都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肯定會成為“踢貓效應”的受害者。想要孩子不亂髮脾氣就更難了。
在面對孩子的壞脾氣時,不要急於管教,先讓孩子冷靜下來,主動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正確抒發情緒,控制情緒。家長也可以通過繪本故事等方式,讓孩子從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上學到控制情緒的方法。佳佳推薦《德國幼兒自我管理童話書》與《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童話書》用小浣熊韋博一家的故事,接近孩子生活的問題,讓孩子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通過不同小動物們之間發生的故事,讓孩子明白情緒會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孩子更容易學會換位思考,不亂髮脾氣。
閱讀更多 佳佳育兒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