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真知堂说上古史:公元前1046甲子日的早上,当商都朝歌的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城外密密麻麻的都是军队。《史记》中司马迁说,周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再加上八国联军。伐商的周军近10万。面对敌人,商纣王以70万人迎战。史称牧野之战。

当年纪渐长,再读这一篇的时候,笔者不仅产生了怀疑:那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末周初,两国真的能养这么多军队吗?牧野之战,双方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呢?

中国古代兵制概述

战争,是随着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和父系氏族社会兴盛而来的,其最初的起因只有两个:粮食和妇女。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上古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晚期,为了争夺女子和粮食,部落之间产生了械斗。械斗规模扩大到部落联盟之间,就产生了战争。

有了战争,就需要士兵。兵士是如何得来的?这就是兵制。

我国古代的兵制,大约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部落里的男子拿得动兵器的都得上,有的部落没人,成年女子也得参战。这是上古时代的兵制,后来的辽,夏,金,元都是这种兵制,所以汉族王朝根本打不过人家。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第二阶段:选强为兵。从黄帝时候开始,就建立了专门的军队。军队是从部落里最强壮者中选出来的。专业的干仗者比没有训练过的农夫战斗力强很多。此时为选兵制。从尧舜禹时期开始到夏商时代,大多是这种兵制。

第三阶段:以士为兵。以侯为将。所谓士,是有自己土地和爵位的低级贵族,他们自备武器装备粮草战马,再带上自己的奴仆参战。所谓侯,就是大的领主,他下面有若干名为附庸的小领主(士)。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是这种兵制。

第四阶段:以农为兵。秦汉时期都是这种兵制,国家发给农民土地,战时征招农民为兵。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第五阶段:部曲和招募兵制。东汉末期战乱频繁,豪强地主于是私募流民为私人武装,是为部曲制。后来三国时期就都是募兵制。

第六阶段:府兵制。北朝采取复古的府兵制,兵农和一。国家分田给农民,战时农民自备武器参战。北魏到隋唐时期,都是府兵制。

唐亡以后,府兵制废。南北宋时期,宋朝采用的都是募兵制度。拿俸禄的士兵自然打不过全民皆兵,自备粮草军马武器的辽金蒙游牧民族。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抵上都是以上六种兵制之一。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周朝之前的兵制

黄帝是最早建立专业军队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 帝最初的军队都来自自己的族人。他从部落里专门选拔了一支脱离农业生产的队伍进行训练,并依靠这支队伍南征北战。不过,当和蚩尤这样的大的军事部落联盟作战的时候,黄帝自身的军队不够,于是从其他部落征兵。

“黄帝乃征师诸侯。”《史记 五帝本纪》

尧舜禹时期和黄帝时期差不太远。史料记载,尧攻三苗。舜也派遣大禹攻三苗。此时的军队应该是部落里选出来的强壮男子。

大禹在带兵打仗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亲信。而大禹之子启,也应该是跟随大禹进行征战的武士,所以才有“大禹死后,夏启带领诸侯攻进冀都(陶寺),夺取政权建立夏朝”的后事。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竹书纪年》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商朝建立之前的黄、唐、虞、夏之时,五帝之国已经形成了以部落中的勇者为兵源的半常备军制度。其他氏族部落可能尚未形成军队。

到夏晚期,商族首领天乙汤崛起,先后征服了韦国和顾国,又大败昆吾国。

最后商汤以70辆战车,6000人的军队伐夏。夏桀战败出逃,后被擒流放于南巢。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遂有夏。”《吕氏春秋 仲秋纪》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此时,商汤的军队规模已经不小了。他的部队里除了商部落里的本族人,应该还包括了被他征服的“葛、温、韦、顾”等部落降民。所以,此时商汤的军队里分为两类士兵,“

众和庶”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尚书 汤誓》

众,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商本族人。庶,则是被征服部落尚未完全融入商族的降族。

这和后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进攻中原时,军队分本族军,降族军是一样的性质。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此时商汤伐夏的军队,一多半是临时征招的。还处于半军事民主制半统帅制阶段。所以,军队里的众人有的不愿意出兵,想安心种庄稼。

“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尚书 汤誓》

有的认为有夏部落的事情跟他们无关,不想出征。

“夏罪其如台?”《尚书 汤誓》

商汤还得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恩威并施。不过,对于不听话的人,他则是以“杀你全家”为恐吓: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 汤誓》

由此可见商汤此时的兵制,还属于原始社会全民皆兵,选兵于民的民兵制阶段。而降族则属于半强制性征发民兵的民兵制阶段。

此时,商汤军队尚未形成军、师、旅的概念。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到了商后期武丁王时期,我们从甲骨文卜辞中见到了不少征伐的记录。

卜辞记录中商朝一次出兵最多的为13000人。统帅为武丁之妻妇好。旅的概念出现了。

“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甲骨文卜辞》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此处征招妇好的部众3000人,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了西周时代“以士为兵”的兵制。妇好就是受封于商王的大领主,所以要带领自己的3000人出征作战。

而旅的出现,则说明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半专业性质的半常备军

妇好统帅的这13000人,其中3000人是妇好的私属,10000人是商朝的半常备军。这是目前所见甲骨文中殷商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

由于妇好是武丁王之妻,她统兵出战的性质相当于武丁御驾亲征。而武丁时期是商朝最强大的时期,因此:

整个商代,商朝国都朝歌附近能征招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30000人。其中朝歌最多20000人。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到了商末,商朝实力大减,商纣王临时能从朝歌征招二万人已经是极限了(朝歌人口必须得十万以上)。

以二万人对抗周武王的“周车三百五十乘”(一乘75兵,仆从25人)和仆从国八国之兵,首先从人数上就不占优势。

再加上临时征招之兵,实无法和周人久经战阵的精兵对抗,商纣王的惨败在情理之中。

西周的兵制

搞清楚了商军的兵力,我们再研究一下西周的兵力。

西周建国之后,经历了殷王子武庚的三监之乱,于是设立了殷八师就地监视和镇压殷顽民。加上周朝本有的周六师,则西周初年有了十四个师的常备军。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那么,西周一个师到底多少人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500人。

如果这个说法无误,那么,西周早期,周天子掌握的主要就是两支部队,一支周六师,15000人。一支成周八师,20000人。恰好和周武王伐纣时的“周车三百五十乘(35000)”人吻合!

看来,西周时期一个师,确实是2500人无误。

权威说法来自《周官》一书: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周官夏 大司马》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西周时期王就是周天子,是唯一的。按照此书的说法,周天子的常备军为六军,也就是72500人。

一个军有五个师,则周天子的军队为三十个师。这和史料记载的“周六师,成周八师”并不吻合。

《周官》又称《周礼》,是古代《三礼》(《仪礼》《礼记》《周官》)之一,学术界公认,此书编写于战国时期。

以战国时期的形势来分析,《周官》中的军制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但此时对于军师旅卒的规定却并不一定正确。以春秋时期楚国兵制为例,就可以看出其错误:

"我曲 楚 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左传宣公十二年》

按照《周官》的说法,一卒一百人,楚国的军队就仅有二百人,者无疑是不对的。

所以,以战国时期编撰的《周官》来判断西周早期的兵制是存在问题的。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西周一师实为2000人

说西周一师为2000人,主要有以下证据:

第一,《管子 小匡》中说,五人为伍,二百人为卒,二千人为旅,万人为军。《管子》的作者是管仲(前723-645年),他生活在春秋早期,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早期时的兵制。

联系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的“登旅万”,则殷商时代一旅2000人应当是可信的。这个旅和师,在东周早期应该是同义。也就是说,一师当为2000人。

第二,《周官 小司徒》中说,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卒五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则一卒为100人,一旅为500人,2500人为一师,12500人为一军。明显和春秋早期不同。综合《左传》中楚国军为两广,一广有一卒的记载,则春秋战国时期“军,师,旅,卒”到底是多少人,发生了改变。故《小司徒》说法不适用于商和西周时期。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第三,东汉早期的《白虎通义 三军篇》说,“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为不足,故复加二千人。”则一军为万人,一个师为2000人是肯定的。春秋时的《国语 齐语》也有“万人为一军”的说法,可见春秋时齐国一军也是一万人。

商汤“以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伐夏,恰好是三个师的兵力。

第四,《逸周书克殷解》说灭商时有“周车三百五十乘”,并未言多少师。

由于古代车战必须得配置辎重,粮草等辅助部队,我们认为,古代军制中“一乘乃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兵七十二人,仆从二十五人”的说法大致是对的。只不过,这里的步兵数量有误,应该是七十七人,仆从二十人。也就是说,西周早期的师,沿用的是殷商旅的编制,一师2000人作战,仆从500人。

周车350乘,恰好就是14个师,也就是周六师和殷八师。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结语

从殷商时期的一旅二千人,到西周时期一师二千人(加运输队五百人),再到春秋时期一军一万人,古代中国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战国时代,负责粮草,辎重的运输队人数也算到了军队里。所以才从商末周初时期的一(旅)师2000人,变成战国时期的师 2500人,旅500人。

西周灭商,出动倾国之兵,战车350乘,也就是十四个师,共计35000人。

每师2500人,战车25俩,战士(带甲之士)75人,徒兵(无甲胄)1925人,运输队500人。

而再往前4-500年,商汤伐夏,出动战车70乘,敢死6000人,也就是三个旅(师)的军队。这在当时应当是极为强大的一支军队了。夏桀当然打不过要逃。

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学者:周军35000人横扫商纣王20000人


综合近年来学者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遗址可容纳20000人居住的论断,我们大致可以认定:

夏商时代国家,并非后世想象中的那种泱泱大国。

灭夏时商汤的部众不会超过十万,灭商时周武王的部众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万人而已!武王伐纣出兵三万五千,已经是倾国之兵了。

司马迁所谓的周国“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纣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的说法,纯属臆测。

周军三万五千人(含运输队七千人),共计十四个师,讨伐商纣王。纣王临时拼凑出不到二万人对抗周军,才是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