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張遼被名將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在三國演義中有過記載,丁奉一箭將魏國的五子良將張遼射殺。想不到在曹操手底下的張遼是勇不可擋,而到了曹丕手下居然是如此不堪重用,真的是侮辱了他身為魏國五子良將的名聲。丁奉究竟是何人呢?他只是吳國的一個將軍,不僅是武功高強,而且活得非常久,就像司馬懿一樣成為一個權臣,但是他最後沒有顛覆吳國。

首先來說一說張遼究竟是怎樣死的,丁奉的一箭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力呢?

根據三國演義記載,曹丕想要通過先取吳國的地盤,然後在滅掉蜀國最終得到天下。曹丕已經休養了10多年,他已經是忍不住想要奪得天下了,而且他是分三路大軍一起打東吳,士氣旺盛,這次一定是要將東吳取勝。


奈何的就是,吳國還是依然非常強大,地形複雜。要想到吳國那裡去,必須要乘船,可惜的是曹丕依然是犯了他父親一樣錯誤,最終被火攻燒的片甲不留。而且當時也是狂風亂作,火勢非常的兇猛,曹丕見到這樣的情況,於是就想要逃跑,可是突然愛上就很多吳軍追趕上來,面對這樣的情況,手下的人自然是要保護曹丕,而這個時候張遼出現了。


但是沒想到的是卻被丁奉一箭射到腰間,但是他這個時候還沒有死,被徐晃救了過來,然後他們幾個都落荒而逃。按照這樣下去,那只是射到了腰間而已,又沒有射到心臟什麼要害等部位,根本不會給張遼帶來很大的傷害。可惜的是丁奉比較狡猾,他箭上是有毒的,這個可是折磨死張遼了,等他到魏國之後,沒有過多久就已經死了,曹丕哭著幫他厚葬了。

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那麼丁奉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後來曹丕又繼續攻打了吳國,但是被丁奉打敗了,丁奉可已經是手握大權,成為吳國赤手可熱的將領。就算皇帝一直都在更替,可是丁奉的生命卻非常的長,就像司馬懿一樣。可是丁奉卻沒有謀反的心理,一直都在認真的做事情,朝廷中的事情很少參與。


唯一一次動用過很大權力,就是因為當時的權臣孫琳想要皇帝位置,這個已經觸犯了丁奉的底線,他受到孫權的器重已經這麼多年,不能夠看到他們孫家被此消滅。於是就聯合其他人,最終是將孫權家族保留了下來,這個一直持續到他死的時候。

後來還發生過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魏國想要滅掉蜀國,這個是丁奉不能答應的,要是蜀國滅掉的話,吳國自然是也將會毀滅。於是在皇帝的支持下,丁奉帶著大軍去就住蜀國。可是沒有想到的就是,等他還沒有到蜀的時候,劉禪就已經投降了,看到局勢已定就只好回家了。

後來沒過多久,因為年紀已經非常大了,從孫權到現在都已經這麼多年,丁奉自然是因為老死了。在三國中能夠擁有這麼高的權力,並且善終的,真的是寥寥無幾,丁奉也是一個厲害的人物。


汪公說


說起丁奉,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雪中奮短兵”了。

當時正值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東吳與曹魏短兵相接,丁奉令三千部下,脫掉盔甲,放下長矛,一律手持短刀,衝進了敵寨。曹軍猝不及防,被殺個大敗,丁奉一戰成名。


說起張遼,最威風的一場戰役就是“威震逍遙津”了,當時張遼採取突襲戰略,只帶著八百猛將衝入敵營,目標直指孫權大帳,這八百將士,以一當十,如入無人之境,直接衝到了孫權大帳前,又斬殺了守衛大將陳武,孫權狼狽逃竄。

丁奉和張遼,一個是餓狼,一個是猛虎,但最終張遼卻死於丁奉之手。

《三國演義》寫到:“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張遼被丁奉一箭射中了後腰,後來得了破傷風,醫治無效死亡。


當然這是小說杜撰的,張遼真實的死法,不是被射死的,而是病死的,在小說家的眼裡,猛將就應該戰死沙場,這才死得其所,所以羅貫中給了張遼一個悲壯的死法。

張遼是和曹操同時代的人物,比後起之秀丁奉要大許多歲,當張遼威名赫赫的時候,丁奉還是個籍籍無名的小兵,所以他倆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甚至可能都沒見過面。

那麼,丁奉的結局如何呢?

丁奉是三國後期的著名將領,是東吳的常青樹,先後輔佐過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君主,後來還設計除掉權臣孫綝,力保東吳政局的穩定,孫休死了之後,丁奉又擁立了孫皓為帝。


後來,孫皓派丁奉進行了數次北伐,但都無功而返,不久之後,丁奉病逝。

丁奉死了之後,孫皓追究丁奉戰敗的責任,殺死了丁奉的兒子丁溫,還把他的親屬流放到了江西。


一半秋色


\t張遼是曹魏五子良將中最出色的一位,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合肥用八百人擊敗了孫權帶領的十萬大軍,還差點搞死孫權。

\t在演義中,張遼是被東吳名將丁奉所射殺。

曹丕上臺以後,打算也要向他爸爸學習,成為當時文治武功第一人。所以曹丕準備御駕親征東吳,可是曹丕在軍事上的能力跟曹操不是差了一星半點,連曹操都拿不下的東吳,曹丕就能頃刻間擊敗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曹丕大軍在進攻東吳的過程中,遭遇到了東吳名將徐盛的陷阱。這個時候曹丕在慌亂之中,差點就被人給殺掉了。徐盛帶人乘勝追擊之下,張遼只能在曹丕身旁保護,畢竟老大是最重要的。

\t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三國演義》

\t結果這個時候丁奉彎弓搭箭對準曹丕,而張遼為了保護曹丕,不幸腰部中箭。可憐的張遼在回去許昌以後,腰部的傷勢日趨嚴重,最終不治而亡。

所以在演義中丁奉確實射殺了張遼,這算是為了給曾經被張遼射殺的東吳大將太史慈報仇雪恨了。而且也為落下孫十萬之名的孫權洗刷了恥辱。

\t在現實中,張遼卻是因為病重而亡,跟丁奉無關。

張遼鎮守合肥一直都是孫權難以北上奪取徐州的關鍵,那場逍遙津大戰,使得孫權落下了心病,他認為有張遼在,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北伐成功。

不過張遼也有老的一天,他可是跟曹操一個輩分的人,要比孫權年長得多。所以晚年的張遼被曹丕調回雍丘,可是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曹丕心裡就比較慌了,因為曹魏沒有張遼這位猛將的話,對曹魏來說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曹丕聽聞張遼生病以後,非常著急,立刻吩咐太醫前往張遼處為他診脈。可惜張遼身上的病,應該是因為常年在外打仗,所受到的勞損所致。所以壓根就沒得治,曹丕將張遼接到自己住的地方,親自探望,甚至每天都送好吃的給張遼,讓他好好將息身體。

\t這麼調理了一陣子以後,張遼的身體稍微有了一些好轉,便重新回到軍營。這個時候的孫權又打算與曹魏打一仗,可是他發現張遼居然到了海陵地區,無奈之下,孫權只好打消了這次的進攻。

張遼雖然回來了,但是他的身體確實很差了,可能辭別曹丕也是因為不想讓曹丕太傷心。所以不久之後張遼在江都病逝。不過張遼死後,也沒見孫權對曹魏有什麼大動作,所以說張遼只是孫權不想北伐的藉口罷了。

\t丁奉是東吳四朝元老,晚年功高蓋主。

我們壓根就不知道丁奉到底活了多少歲,早在孫權上位的時候,丁奉就已經因為驍勇善戰而著稱於世,一直到了孫皓當了皇帝不久,丁奉才去世。

所以丁奉出現的時候,就是一位猛將,一直猛到了去世。他歷經了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位皇帝,可謂是東吳帝國中資格最老的一位。

\t資格越老,地位也就越高,每一位皇帝上位以後,都需要依仗丁奉。尤其是孫休上臺以後,權臣孫綝弄權,幾乎要顛覆孫家政權。結果在丁奉的支持下,一舉拿下了權臣孫綝,從而恢復了孫休的權力。從而丁奉被孫休封為大將軍,掌握全國軍務。

從這個時候開始丁奉不再是跟甘寧淩統那樣的猛將一樣的將領了,他成了周瑜、陸遜這一類的頂級將帥。那丁奉這個時候肯定是膨脹了啊,手握大權的時候自然是會膨脹的。

孫休去世以後,丁奉依舊掌握重權,在他支持下,烏程侯孫皓上臺成為東吳最後一位皇帝。這個時候的丁奉一直打算北伐,可是連續幾次都遭到重創。無奈之下的丁奉,只好撤軍,不久便病死了。

\t結局:丁奉去世以後,家族遭到清算,還不是他本人造的孽。

自古以來,除了諸葛亮以外,沒有篡位的權臣都沒有好下場。漢朝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在死後被抄家滅族的?丁奉也不例外,在孫休孫皓時期,他已經成了正兒八經的權臣,手握朝中大權,甚至會威脅到皇權。

\t吳孫皓寶鼎元年,野豕入右大司馬丁奉營,此豕禍也。後奉見遣攻谷陽,無功而反。皓怒,斬其導軍。及舉大眾北出,奉及萬彧等相謂曰:“若至華里,不得不各自還也。”此謀洩,奉時雖已死,皓追討谷陽事,殺其子溫,家屬皆遠徙,豕禍之應也。---《晉書》

他跟諸葛亮類似的是,他也想著北伐,可是實力撐不起他的野心,這是真的。丁奉的北伐從來沒有成功過,如果他成功了,還會將孫皓放在眼裡嗎?這一點我表示懷疑。

所以早在丁奉活著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他專權的壞話,等到他死了以後,兒子就被殺掉了,家裡人全部被流放到外地,可見孫皓也非常討厭這位專橫的權臣。

\t當然了,因為孫皓是亡國之君,所以很多人對丁奉是持有同情心的,認為亡國之君一定就是昏君,昏君殺掉的,自然是忠臣。孫皓前期其實還是不錯的,他勵精圖治過,但是知道霸業不會成功以後,表示認命,最終才風花雪月了起來。


江湖小曉生


張遼原是呂布部將,後降曹,為曹操所用。丁奉乃東吳周瑜部將。張遼和丁奉在《三國演義》中都是有名氣的戰將。

古代戰場上,廝殺從將軍開始。將軍勝則勝,將軍敗則敗。從書看中我們可以看到,往往很勇猛的將軍在廝殺中常會出現反常現象。

張遼在逍遙津大敗孫權,東吳大將聽到張遼的名聲都害怕,論武功,丁奉可能不及張遼,但丁奉用箭則射死了張遼。

呂布大將高順很厲害,但被趙雲幾個回合刺殺於馬下。所以,武功高低不一定決定他的名次。


叢中笑6603


丁奉射殺張遼,這是《三國演義》中虛構劇情,而非正史的劇情。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載:“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在演義中曹操被丁奉所圍,張遼騎馬欲救曹操,但卻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還好此時徐晃來救,張遼才倖免於難,共保曹操退走。但回到許昌時,張遼卻因箭瘡迸裂而亡。



而在正史中張遼的結局卻是:“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子虎嗣”(《三國志.張遼傳》),此時孫權復叛,於是曹丕派張遼乘舟,抱病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而孫權聽到張遼前來,他甚為忌憚,並告誡眾將:“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此後張遼與王凌等人大破吳將呂範等人,並繳獲了大量戰船。可是在獲得勝利後不久,張遼就因病去世,亡於江都。



因此,從正史可知,張遼非被丁奉所殺,而是病逝。

接著再回到題主所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即“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首先,丁奉晚年並非是擁兵自重,他雖的確手握重兵,但卻不是一個專橫跋扈不服從上級或者朝廷的管制,挑戰中央政權的權臣。對於孫吳,丁奉倒真正做到了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259年,他聽從景帝孫休的命令,冒著生命危險協助孫休誅殺了權傾朝野的權相孫綝,從而讓孫休再次重掌孫吳大權,而丁奉也得以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



264年,丁奉擁立孫權長孫孫皓為帝,因此又升任右大司馬、左軍師,自此權傾朝野,但此時丁奉依舊沒有什麼不軌之心,他雖有點恃寵而驕,但對於孫吳還是忠心耿耿的,他始終聽命於孫皓,且沒有絲毫的不滿之心,這點從269年,丁奉在谷陽失利,孫皓大怒,怒斬丁奉的嚮導官,丁奉卻什麼也沒做,而選擇聽從,就可窺知一二。

就這樣,丁奉一直盡心盡力的侍奉著孫皓,忠心耿耿的為吳國效力,可謂是功勞卓越。271年,丁奉去世。



但丁奉雖是忠心耿耿的,可孫皓卻不是一直對其禮敬有加的,丁奉生前在的時候,孫皓就對他接連失利於曹魏十分不難,但礙於他地位的尊崇,是四朝老臣,所以不好乾嘛。可是丁奉死後,他就開始了對丁奉家族的清算。丁奉死後不久,因為北伐時丁奉曾與萬彧商議撤兵的計劃被孫皓所得知,所以孫皓就將丁奉的兒子丁溫直接下令誅殺,而後又把丁奉的親人全部流放到臨川。只得說孫皓真的是蠻狠的。


澳古說歷史


如題所述之言出自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上張遼是病故的。《三國志·張遼傳》有記載: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

而丁奉也沒有傭兵自重的記載,盡心竭力輔佐東吳四位君主,最後卻落個人死家敗的結局。《晉書·五行志下》有記載:吳孫皓寶鼎元年,野豕入右大司馬丁奉營,此豕禍也。後奉見遣攻谷陽,無功而反。皓怒,斬其導軍。及舉大眾北出,奉及萬彧等相謂曰:“若至華里,不得不各自還也。”此謀洩,奉時雖已死,皓追討谷陽事,殺其子溫,家屬皆遠徙,豕禍之應也。



溫良恭不檢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張遼被名將丁奉一箭射殺?丁奉晚年擁兵自重,結局又是如何?

邊城有辛誕張遼,志勇雙全譽望高。作為三國時期曹操收下的“五良上將”之一的張遼,他在曹操帳下可是戰功顯赫,他與曹操征戰南北,討伐袁紹,平定河北,征戰荊州,對戰孫權,最為出名的一戰是“張遼威震逍遙津”,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爭案例。歷史上都說張遼是被丁奉一箭射殺的,那麼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戎馬一生,逝於京都

在威震逍遙津這一役後,得到了曹操很大的讚賞,於是拜他為徵東大將軍,在第二次征戰曹操,軍隊走到合肥時,曹操看到當時張遼所戰之處,那可是讚不絕口啊。曹丕上位後對他的評價都是很高的,說他用兵的方式是亙古未有的,就像東周大將召虎一樣,並封為晉陽侯,增加一千戶食邑。

在黃初二年的時候,魏文帝下令又為他修建府邸,又給張遼的母親修建大殿。孫權又一次向魏國稱臣,張遼返回雍丘的領地,沒想到,沒多久張遼就得病了。文帝一聽說張遼病了,立馬就去探望張遼,把他接到自己的住處,賜給他最好的衣服,給他吃皇帝吃的飯菜。張遼病稍微有些好轉就又回到了自己的駐地。

後來,孫權再次叛亂,文帝派遣張遼和曹休乘船到海陵,駐紮在長江岸邊。孫權見張遼來了,便沒有輕舉妄動,雖然張遼病了,到不可小看他。後來,張遼率領眾將士大勝孫權。

可以的是,後來張遼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最終病死在江都。根據《三國志》記載:“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遂篤,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可見張遼並不是被丁奉一箭射殺的。

丁奉吳國重臣,驍勇善戰

丁奉是孫權之後,安定東吳的定海針,屬漢周勃一類的人物。他聽張布之言,誅權臣孫綹,不動聲色,計劃周密,依三五勇卒便在廟堂之上除去孫綹,使其兩代樹黨、權傾朝野、朋黨比肩的一個政治集團土崩瓦解,換取了東吳政權數年的穩定。由他輔佐上位的帝王經歷過四位皇帝。

他從一個小將,大器晚成,驍勇善戰,猶如猛虎。他晚年,資力深厚,地位非常高,手握兵權,居功自傲,甚至能威脅到皇權。在當時任何威脅到皇權的人物,到最後都會被消滅。丁奉自然而然成為了君主的一心病。

壽終正寢,後人不安

據史料記載,建衡元年,丁奉率軍修築徐塘,並趁機進攻晉囯毅陽縣。毅陽縣的百姓預先知道了消息,就撤離了,丁奉一個拳頭打在棉花上,一無所獲,孫皓大怒,將丁奉的導軍處斬。丁奉在北伐的過程中也是連連皆輸,最後,在建衡三年,去世了。他雖然壽終正寢了,但是他的後人可要遭殃了,丁奉一死,孫皓可是對他恨之入骨啊,於是把他兒子殺了,家人被流放。後人可是全部遭殃啊。

浮人結語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不可能讓權臣篡權亂政,這些人到最後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丁奉居功自傲,傭兵自重,怎不威脅皇權,怎不引起皇帝的疑心。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什麼,歡迎關注。


海浮人


說到張遼。在當時,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人。

張遼出生於幷州的馬邑縣,自小就練習弓馬技術,原本祖上姓聶,後來為了躲避仇殺,改了張姓。由於他的家鄉到處都是胡人,張遼自幼也就經歷了大量的邊塞戰亂,年輕時就已經成為雁門軍的郡吏。

後來追隨呂布。為呂布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在建安三年十二月時,呂布被城破,然後被綁到曹操面前準備投降,結果大家也就可想而知,被斬。一代名將也就就此隕落。

而此時追隨呂布的張遼,聽聞舊主被敗後,率領自己的親信部隊歸向了曹操。曹操將其任命為中郎將,自此張遼開始,追隨曹營。



打著之後,張遼率領曹魏大軍屢立奇功,這裡小編就不一一細數。而且張遼不僅武力高,而且十分的重義氣。在與東吳的戰鬥中,張遼與其親信被團團圍住,憑藉著自己高潮的武藝和膽識,張遼很容易重複重圍,但是眼見自己的部下被圍攻,隨後翻身殺進重圍,將部下一個不少全部救出。就連一起作戰的李典樂進等主將,也都表示歎服。

就題主所問。張遼是不是被丁奉所殺?其實在我看來,張遼死於丁鳳完全是小說家的一家之言,是為了突出張遼死的悲壯,然後讓讀者加深印象。



其實,在張遼奉命屯兵雍丘的時候,就已經得病。在後來與呂範等東吳水軍作戰之時,病情加重,最後在江都病逝。


而對於丁奉的結局。只能說,丁奉確實有一些能力,但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後來的野心。古往今來,沒有哪個權臣能夠善後。丁奉死後,其後代也被清算。一代老將也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史海史林


張遼算得上是東吳的苦主,鎮守合肥之地,使得東吳不能北上分毫。建安十八年(213年),張遼與臧霸率軍攻破孫權的江西營,俘獲其都督公孫陽。第二年,曹操攻打孫權,卻無功而返,留下張遼為主將,李典、樂進為副將,以七千兵馬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帥軍西征張魯,不出張遼所料,孫權引兵十萬來攻合肥。張遼不以敵軍兵多而守城,反而募集800死士,在清晨時分,直殺孫權兵營。此一戰,張遼殺到孫權帥旗之下,嚇得孫權直接跑到一座地勢較高的小山上才穩住陣營。此後,張遼見已無機會斬殺孫權,又率兵殺出重圍,返回城中。

可以說,這一戰直接殺破了東吳軍隊的膽魄,此後圍合肥攻打十多天,終因士氣低迷,效果不佳而撤退。孫權這一撤,又撤出了問題。被張遼很好的抓住了戰機,再次大破東吳,差點捉住孫權。也是此戰之後,只要江東的小朋友哭鬧不聽話,一句“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就可解決問題。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那一段,只是正史中沒有那麼誇張而已。那麼作為東吳苦主的張遼到底是怎麼死的?

張遼之死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魏帝曹丕領兵30萬攻東吳,被東吳大將徐盛帶兵破之。丁奉在帶兵追殺曹丕之時:

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由此可見,在演義中,張遼被丁奉射了一箭,正中腰部。在回到許昌後,因為箭傷而死。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小說情節上的要求,因為在演義之中,東吳大將太史慈也是被張遼一箭奪了性命。這種循環往復,更添藝術效果。

而在正史之中,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曹丕在當皇帝的第三個年頭,張遼鎮守雍丘,並在此期間生病。因為病情久久沒有康復,魏帝曹丕將張遼接到自己的行宮進行照顧,當病情有所好轉之後,張遼又繼續回到自己的防區。之後還與王凌在廣陵大破吳將呂範,最終病死在江都。張遼一死,可以說讓孫權大大鬆了口氣,逍遙津那一戰的陰影實在是太過深刻。

吳將丁奉

丁奉算是東吳的四朝元老,先後經歷了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位東吳皇帝。早年的時候就以作戰勇敢,能夠斬將奪旗而聞名。丁奉最為有名的一戰就是東興之戰,當時魏國15萬大軍來犯,吳國太傅諸葛恪領兵4萬進行抵禦。此戰,丁奉為搶得先機,以3000人冒著漫天飛雪急行軍,佔據徐塘。在瞭解到魏將胡遵手下在喝酒禦寒,帶領手下將士,去掉笨重的鎧甲和長武器,赤裸著上身,以刀盾攻下敵人營壘。戰後被封為為滅寇將軍,封都鄉侯。

東吳權臣孫綝,殘忍嗜殺。在朝中權力極盛,他因與吳少帝孫亮不合,將其廢黜,改立吳景帝孫休為帝。孫休表面上將孫綝立為丞相,私底下則聯繫左將軍張布等人計劃除掉孫綝。而此時丁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捉拿孫綝以及剷除其黨羽的過程中,丁奉居功至偉,因此被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

之後又因迎立孫皓為帝,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權力到達頂峰。這時的蜀國已經滅亡,丁奉也有過幾次北伐的努力,只是沒有取得任何效果。最終在公元271年病死。其死後,家人遭到清算,兒子丁溫被損耗殺死,家人則流放到臨川。

大山侃史

丁奉掌權之後,並沒有其擁兵自重一說。權傾朝野,成為一代權臣到是真的。翻看史書,作為權臣有善終者很少,而丁奉算是其中一個。至於其家人的遭遇,也算是作為皇帝的正常反擊。畢竟,丁奉雖死,但是他的家族影響力還在,去除這種潛在的威脅,只是孫皓在將權力收歸自己手中的一種舉措。丁奉在時,他沒有這個本事和魄力,只能留在丁奉死去之後。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在三國演義裡面,張遼是跟隨魏文帝曹丕出征東吳,在戰爭中被東吳大將丁奉一箭射死。不過在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這回事,張遼大約也是在那個時候死的,只不過是病死在軍中而已,因為當時張遼年紀本身已經比較大了。

張遼是魏國的五子良將之一,也是整個三國中最厲害的將領之地,在中國歷史上歷代武將的排位幾乎不下於關於張飛的人。在他活著的時候,就是曹魏宗室之外降領的第1人,曾經跟隨曹操立下很多汗馬功勞,絕對算得上是當時的名校。

而在三國演義裡面射死張遼的丁奉,本身也是吳國的大將之一。只不過在起初的時候,丁奉的名氣並不是很大,至少與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陸遜等人無法相比。即使在東吳諸將中也是排位比較靠後的一個存在,只不過後期那些名將大都病死或戰死,而丁奉活的時間足夠長,逐漸成為東吳頂天立地的一員大將。

在東吳後期,丁奉作為吳國最主要的大將,可謂是立下了太多的功勞,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尤其是雪中奮短兵一戰大敗魏國,可謂是丁奉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戰。此後丁奉一直升官,當到吳國的大將軍,軍界第一人的存在。金鳳在晚年並沒有傭兵自重,不過有一些驕橫居功自傲。後來丁奉於公元271年去世,上臺的吳國皇帝孫皓追究他當年的責任,殺掉他的兒子丁溫。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