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样评价米芾的书法?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笔尖写字课堂


米芾书法特点: 豁达、爽快、劲健、豪放……神采飞扬,跌宕起伏,刚柔相济,姿意灵动,收放大度,欹正相间,大小错落,节奏明快,律动十足,笔法老辣,用笔如刀,果断利索,八面出锋,人书一体,挥洒自如……

欣赏米芾的书法,顿时觉得心神振奋,如同被带入古战场,眼前皆是一片舞刀弄枪,呼啸格斗的气氛,每一字都像一介武夫在闪、转、腾、挪……演练套路,活灵活现。

米芾的书法,主要取法魏碑,融入了其他的元素,使字形容貌美的出奇,章法别致,雷同甚少。重要的是,他巧妙的运用笔法、字法演绎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了深厚的字外功夫。这一点,是历代书家当中出类拔萃的。

学习米芾的书法,主要学习他独特的书法理念和技法修炼路数,以及创作的情怀与意境。千万不要在所谓的笔法解析、字法解析这样的形式化的层面,挖掘笔墨情调自然流露的核心技术——心法+技法。

真正的传统书法功夫是自然书写,贵在意趣天然。

常见很多书友,总犯愁写不个性化艺术特色,可是,见到米芾的字说,东倒西歪的不好看,太丑,见到赵孟頫的字,又认为太俗气了……

我告诉你,米芾、赵孟頫,这两位在书法史上具有卓越超群的地位,同是崇尚古法,书宗二王,终于各成一派,成为与众不同的大师。

这两位的书法绝对是世外桃源,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打个比方),哪怕是不学欧颜柳,甚至不学王羲之,他们两个人的书法一定要涉足其中,相当于进入深山老林寻宝一样的,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尤其是,对于基本功扎实的朋友来说,借此练一练笔性手法,提升书写技艺能力与创作水平,相当的有好处。




△图为米芾《自叙帖》


△图为米芾《多景楼》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因为唐宋皇帝都好书画,所以唐宋两朝都有所谓四大家之称。米芾在宋四家中列第三,排位东坡与黄山谷之后。但是其一直是自诩本朝第一的。

个人以为,米芾的字超有个性,但要算宋代第一,怕是自誉过头了。他的字是那种看上去很容易,但学起来非常难的东西。他的字太活了,苕溪诗卷贴,有时一行七个字都有捺,但笔笔不同。灵活多变就是他的长处,也是难学之处,但也是其短板,他的字也因此长期难以定型。这当然也和他只活了四十九岁有关,即使放在古代,这也不能算寿,所以米字一直到他去世都未能完全定型,都仍然处在探索之中。

米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他的字个个都向左倾,虽然整体看上去不歪,但是单个看起来,个个都像比萨斜塔,这无疑也影响了其庄重感。比如黄山谷就心直口快地评价说,米字行书还可以,其他字不正。

米字的第三个特点,是他对行书笔法有很多创新。一是他的行书一改过去的中锋为主,大量运用侧锋。二是突破了收笔的固有写法,大量出锋,甚至连捺这样的笔画也弄个尖尖的提笔出锋出来。三是借鉴碑法创造了蟹脚钩等新的笔形,同时大量使用顿锉,丰富了笔法种类,使主要笔法由使转、提按两大类增加到使转提按顿锉三大类。

米字的特征大致就这三点。旧时文人评价书法喜欢故弄玄虚,其实都是为了博取眼球,比如米芾自己就吹嘘自己的字是八面出锋这在事实上做不到的,因为笔的运行不可能有八个方向。所以看书论,也要善于去伪存真,对于其他的东西大可一笑了之——古人其实是很喜欢吹牛的,并不比令人逊色。


才哥聊文化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书法非常精彩,与宋四家的前二家相比,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他的书法特色自己已经十分形象地总结了,即”刷”字。这个刷,就是米芾书法特色:精于笔法,书写快速,笔势翩翩,八面用锋,圆润遒劲,似奇反正。传世代表作有《苕溪诗》《蜀素帖》,以及很多尺牍小品。

他的书法特点很明显,即字形和笔画不太规正,往往带一点斜势。这个特点有些人看不上眼,其实他是学的正宗王羲之笔势,似奇反正。宋四家都学王羲之,苏写厚,黄写圆,米写斜,蔡写平。

米芾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讲究笔法,所以他的书法真迹虽然外形略有斜度,但笔笔中锋,中侧并用,处处圆润,圆中带方。极笔锋之能事,他人望尘莫及。

米芾不仅精通笔法,而且深悟鉴定,善于教学。

他是古代书法史上第一位明确鉴定笔法与非笔法,书法艺术与实用书写的书法鉴定家。他明确说笔法是弄翰,书写是使毫。明确说区分笔法与非笔法的标准是圆和扁。明确说唐代楷书是实用书写,他说:“欧、虞、褚、颜、柳,皆一笔书(即实用书写),岂能垂世?”就是说唐楷只是实用体无变化不合笔法,没有资格作为书法传下去。这比明清以及现在不动脑子跟风说什么唐尚法的人要高明一千倍。

不仅如此,米芾在书法与书写,雅与俗的严格区别鉴定方面连王羲之也不放过。他在《宝晋英光集》中先说自己忙于为公批文书,字都写俗了。然后一棍子打到王羲之头上,说王羲之退休以后字才写得好,自家收的一件王羲之书法是他在会稽做官时写的,俗气!

还有他临的古帖被人当作真迹,以及别人造他的假帖等等,故事较多,下次再详谈吧。








王乃栋说书画


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米芾,看排名米芾在第三,但这并不是代表米芾的书法造诣低于“苏黄蔡”,至于古人怎样将宋四家排名的,这里就不多做解释说明了,那么怎样评论米芾的书法呢?他的书法又有什么特点呢?


米芾书法深受五代时期的杨凝式的影响,杨凝式何许人呢?唐昭宗时进士,又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其行楷书有晋人萧散之致,行草书人称“雨夹雪”,可以这么认为米芾书法是宋四家中受杨凝式影响最深的,米芾书法颇重法度,恪守晋法,这是其书法最大的特点,

当然了,米芾不仅是受杨凝式的影响,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也深得“二王”笔意,于跌宕变幻中自成风规。自古以来一个真正伟大的书法家是可以穿梭于别人的书法风格,最终又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这也是书法家的认知和境界,才能脱离古人的“意味”,





比如,米芾的行书《蜀素帖》,因书于四川所造织有乌丝栏的绢素上而名,该帖共写了8首诗,共71行,658字,用笔俊迈、八面出锋、正侧藏露、曲尽变化、体态万千,体现了米芾“刷字”的特点,结体以一欹侧为主,俯仰斜正,表现出动态的美感。由于蜀素不易受墨而屡现枯笔,以致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酣畅。


诗夜城主


在“宋四家”中,米芾年龄最小。但就书法而言,因其典型的“八面出锋”之”刷笔”,被誉为最有功力、最富天分。有史书记载,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有米芾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宋四家”其他几位大哥所不及。即使在当下,崇拜“米字”者颇多,学米芾书法成风。

显然,这与米芾书法的通俗性和具有书法的形质美有关,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其特殊的笔法和笔势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魅力。而这都与他的”怪癖“、“孤傲”的性格是分不开。

有许多史书记载他的怪特行径,例如,蓄石、拜石、乎石为兄、给石头洗澡、奇装异服、不与人同器等等,因此人称为“米颠”。

其实,米芾一点都不颠,聪明了得,按现代人论智商,他应该在“宋四家”之首,何以见得?

论书品气格,他不及苏轼;论创新、笔力不如黄庭坚。而他的精明,对书法的执着、专一,充满他的书论,尽显于书法的灵气和妍美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二王”论

米芾好批评,历代书家,无一不评,其中不乏经典,但也有失偏颇,因为,他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批评他人。比如,他虽然对王羲之评价甚高,但在论及王献之的法书时,却云:“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认为献之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美,妙绝时伦。”其实是他的性情笔法,与王献之更相投。

他还在题赞《中秋帖》谓:“藐百川,会北海。人那知,冠千载。”认为王献之书法有“天真超逸”的意趣。称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其实,《中秋帖》,史书疑为出自他的临本。

他还有一句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这句话,出自《志林》:徽宗命元章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郑笔于地,大言曰。有人认为,这是米芾知道徽宗藏于屏风,于是,故意大声说给皇帝听的,有拍马屁之嫌。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也不符合米芾之性格。

清王文治也对此有过一说,他在《论书绝句》中说:“天姿淩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认为米芾的书法集古终成大家,自创一体,超越“二王”。这个评价,似乎更加离谱。

此话真正是何用意,众说不一,按字面理解,是不把“二王”放在眼里,但这与他始终视“二王”为宗的思想不一致,实难分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信满满。

二、“八面”论

“八面出锋”并非米芾所创,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字之八面---已少锺法。”这段话里,他认为,到了智永虽八面具备,但已少古法了,唐以后,古法亡矣。米芾这里所指的古法,就是指锺繇、王羲之书法。可见他对唐楷,过于规整,定式不变之风持有偏见。于是,他自言:“自任腕有羲之鬼。“他自誉:“随意落笔,皆备自然,”意足我自足”。主张笔力通过手臂达到毫端,故须悬手提笔。他说,以此笔法,八面出锋,才能达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亦即“骨劲、皮肉、脂泽、风神皆全”。可见,他的王羲之笔法是敬畏的,而贬唐楷为“一笔书”。

三、“大字”论

“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张旭教颜真卿笔法,意为字形要力求匀称、大小均等,所以遭到米芾批评。张旭作为书法大家,不至于这样说吧,这显然不符合古法呀!还有一种说法,米芾主张,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这显然是笔法和结体论。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说明米芾是极力反对将字写成状如珠子,主张结体要随字形变化,有意趣,这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得到验证;主张大字的用笔结体要如小字结密,而小字的用笔结体要如大字一样舒展。这也是符合米芾书法审美观的。

四、“石刻”论

米芾还有一个观点:“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认为刻石,即使最精之刻工,也会致使原迹走形,无法与真迹相比,况且许多碑刻,刻工粗糙,故他不主张学石刻。这虽然遭许多人非议,并非绝对,认为即使墨迹也不一定是真迹。但此话出自米芾之口,你就会自然明白,米芾的书法锋芒毕露,岂是石刻能予以完全表现呢?

上述可知,米芾的书法特点与他的书论思想完全吻合,学习他的书法,一定要明白他的书法思想。











如石书艺


米颠,襄阳漫士,米南宫,因倜傥不羁乃米颠之雅称,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服效唐人,蓄积奇石字画,书画自学而成,为宋四大书家之一。

自云“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谁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水诸長处总而用之,既老始足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祖也。


由此可知其择古雅之字而喜集字蓄之,尔后他人不知其字属那一祖,《宋史本传》云:米妙于翰墨,说者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苏轼云未书超逸入神,又说:生平篆隶行草风墙陣馬,沉著痛快,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庭坚云元章如快剑斫阵,强驽射千里,所当穿彻。

米芾晚年出入规矩,自说善书者只有一笔,而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

惟于行书诚传入品。副在笔端,曳笔刷笔,于侧掠拏趯,进退自如,如乘骏马,动循古法,实属传统追求者,厌恶脱法,对于怀素曾言不进晋格,乃俗,喜摹古帖乱真,挥毫则有神游八极,故其锋颖大峻,其间仪形自在,纯以圆劲为主,落笔不拘,意态取胜,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古记载米元章见錢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以势取胜为之一振,于是尽脱原来书貌,自出机杼,面目非故,晚年自言无右軍一点俗气,然而终久米笔挽晋魏一分,

一生纵横任意,达清空灵逸,成就了何己笔墨风格,为后人所效仿。

随着社会进步,当今真能写出米字的人,还是鲜寡是也。


狂喜淡墨a


米芾(1051一1108),湖北襄樊人。精通书画,特别擅长行书。他的行书达到了很高水平。

米芾行书高古脱俗,率真自然。深受"二王″影响。一生临过很多名家古帖。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变法境界。他的书法作品气势恢宏,重意趣。

在字形结构上,左紧右松,上松下紧,通过倾斜和错位来打造奇特险绝结构。变化丰富。

米芾行书章法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就象中国画一样,无画处皆成妙境。下面举例说明:

图一,《临沂使君帖》,前三行与最后一行中间隔有较大距离,形成大疏大密关系。

图二,《清和帖》。第二行和第四行,还有最末一行有二、三字未写满,整体上看有透气感。

图三,《竹前槐后帖》。第二行、第四行、最末一行下部留有大片空白,虚实对比强烈。

图四,《长至帖》。整幅作品中间四行下部分留有大片空白,虚实相生。

图五,《晋纸帖》。前五行行距疏,后五行行距密。有疏密变化。

图六,《淡墨秋山诗帖》。字密行疏,行距相等,显得中和典雅。








神韵轩书法


“善书者只能一体,我独四体兼备。”听,这米老怪夸起自己来,可是一点不谦虚。

米芾是个绝顶聪明且富有学力的人,他的行草学二王,篆亲史籀,隶法师宜官,当然,他最突出的成就还是行草及小楷。

他说自己是“集古字”,听起来似乎是谦虚,但多少透着几分得意,古字是那么好集的吗?不过,他的作品中,确实有的字像王羲之,有的字如李北海。



“沉着痛快”这四个字似乎是米芾的标签。他的行书善用露锋的发笔或露锋的收笔,因而显得很有精神,有一种雄健清新的气息,酣畅痛快,如风樯阵马,似追风逐电,势极迅疾。

米芾偏于阳刚的书风,也受到了一些“差评”。因其行书笔势劲疾,故有人批评他有猛厉奇伟之气,终堕一偏之失;因露锋过多,故有人批评他的字锋芒太露,无蕴藉之态,而“终愧大雅”。


事实上,米芾行书以他特有的一种美,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其书画作品、创作方法、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历史已经给了他一个定位和评价。所以说米芾的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座丰碑。

米芾的书法源于二王,但又不同于二王,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笔法。他自己说自己的书法是八面出锋,由此可见,米芾的笔法非常的活,兴致所至,笔之所达。欣赏米芾的书法,有一种酣畅淋漓,神采气韵飞动的感觉。

米芾的性格放浪癫狂,追逐自由,这种性格也形成了他这种书法飘逸潇洒,气韵灵动的感觉,加上他酷爱书法,勤奋加天才终于成就了米芾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独上高楼看月亮


米芾乃宋四大书家之一,所书风格,不拘于泥,狂放不羁,随性而刷。在颠狂之中,仍守住魏晋之规,二王之笔法于严谨之中。吾深爱其书之风格,常将欧褚、二王米体轮换习之。而深临“蜀素帖”,是米芾精华所在。在长时间临帖过程中,吾深得一技:八面出锋画兰叶,字字如米颠!相信不相信?汝可去尝试一番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