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靖远师范学校地处靖远县城,南依雄伟秀丽的乌兰山麓,北临美若屏风的黄河之滨。作为白银市境内创办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从1935年创办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起,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为当地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教育界培养了约13000名毕业生,足迹遍布陇原大地,是甘肃省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早在193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的苏振甲先生怀抱“教育救国”、“兴学重教”的时代理念,回到家乡任教育局长,一边积极创办乡村小学和县立初中,一边着手规划师资队伍的培养。他在原师范讲习所的基础上,利用庙宇修建了三十余间房舍,于1935年正式筹办成立了“靖远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下设教导、事务两处,时有教职员工15人,文书、事务均由教员兼任。1935年2月正式招收学生58名,学制四年,开设国语、算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英语、音乐、体育、美育、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和小学教材教法等课程。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1936年学校创办伊始,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期,适逢红军长征途经靖远,影响着许多进步师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靖远师范也是较早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的一所学校。数学教员魏昱,进步学生胡永一、万国旺、刘家茂、张达文、陈国恒、张振国、岳仲胡、李淮、魏仰峰、魏著文、胡汇川、张标等曾秘密加入共产党,参加红军或先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其中魏昱、万国旺为抗日救国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光荣捐躯。

1937年李濡接任校长,他积极招聘教师、延揽人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初具规模。同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靖远地下党以靖远师范为依托,广泛团结进步师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力组织进步社团。在苏振甲等人的支持下,中共地下党员、甘肃青年抗战团负责人万良才等人筹集创办了“靖远同进消费合作社”、“靖远同进读书会”和“甘肃青年抗战团靖远分团”等组织,其中胡汇川任青抗团靖远分团团长。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1938年后,乔映淮等在青抗分团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中共靖远师范党小组,不久改为党支部,李淮任书记。此后,进步师生在校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开展抗日宣传,与其他学校爱国青年联合排演进步剧目,给学生教唱革命歌曲,与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从而加强了抗战宣传,提高了民众觉悟,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人才。

1943年靖远师范学校定属省管,改为“甘肃省立靖远师范学校”,李友梅、吴宪、昝健行先后担任校长,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毕业10个班,毕业学生305人,其中女生12人,另有肄业生300多人。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靖远县城。早年曾参加革命、后入北伐并担任连长的中共党员万通轩继任校长。遵照上级指示,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整顿,时有教学班10个,学生300余人,教职工20多人,校址由原来的30余亩扩大为80余亩。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这个时期的基础课程沿用前苏联模式,废除旧课程,启用新课程,基本上使用的是初中、高中教材和一些师范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及各科教学法,成绩考核采用“五级记分制”。学校也随之建立了党支部、团委、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及各科教研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政治思想上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组织文艺宣传队,上演《刘胡兰》、《兄妹开荒》和《白毛女》等剧目,有力地配合了减租反霸、“三反”、“五反”、土改等政治运动。期间有不少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中舒有元等数名学生为国捐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靖远师范学校先由定西专署管理,1961年移交白银市管辖,1963年白银市撤消再归定西地区,1985年白银恢复建市后,又归属白银市。学校经历了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三大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阶段,才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标准化和多元化的轨道。继万通轩之后,程耀峰、张翊岚、关振邦、任建民、吴之瑛、王仲翰、张克让、师昕、陈功鼎、张广立相继担任校长。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将近十七年的时间里,学校历经政治运动洗礼,在教育管理、招生规模、学制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时起时伏,多有变动,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的发展形势是喜人的,变化也是巨大的。1958年,在 “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起了靖远师范学院,学院分大学部和中师部,由于脱离客观实际,1959年秋,大学部与陇西师院、临洮师院合并为定西师范专科学校。

1960年至1966年,靖远师范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及时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学校重新获得生机,开始重视基础课“三点二基”教学和实验课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注重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开始研究课堂教学质量、基础知识训练、因材施教等问题,课程设置日趋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1966年至1976年,正是开展“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靖远师范37名教职工中,有17人受到批斗,6人下放农村;校园被建厂占去40余亩,课桌凳被当时的工宣队和革委会随意处理;体、音、美方面的部分器材被破坏或偷盗,图书馆的一些珍贵藏书也被窃去或散失,学校陷入混乱状态,一度停办三年。期间虽招几届学生,但教学秩序难以维持,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灾难。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1977年学校恢复考试招生,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靖远师范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从1978年至1980年春,全体教学人员共同编写了各科教学大纲,学校完善了教学管理、教学细则、请假、考勤等十一种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983年开始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并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 2001年,学校实现了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校至今共培养中小学教师约1.3万人,其中近20多年的毕业生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这些学生先后被分配到兰州、定西、靖远、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白银、景泰、平川等地,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为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已成为全国及省市县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有的走上了地方党政机关、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的岗位,从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曾经的白银市最高学府靖远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和基层官员的摇篮

自1999年起,学校分别与西北师大、兰州师专、定西师专、白银电大等联办音美教育、现代技术教育、小学教育大专班,2003年秋开始自主招收“3+2”小教大专班和中师英语专业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学校现有教职工139人,学生1300余人,25个教学班,校园占地67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8万余册,报刊资料200多种,钢琴练习房40间,计算机320台,多媒体教室5个,电子实验室和理化生实验室8个,电信宽带网和校园网覆盖全校每个教学点,完成省市重点课题10多项,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及参考书1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完成全市各级各类培训22872人次,成为白银市名副其实的各类师资培训基地和教研中心,学校近20年来荣获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的表彰奖励30多次。

面向未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靖远师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选择,希望这所百年老校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