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靖遠師範學校地處靖遠縣城,南依雄偉秀麗的烏蘭山麓,北臨美若屏風的黃河之濱。作為白銀市境內創辦最早的一所中等專業學校,從1935年創辦簡易鄉村師範學校起,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為當地政治、經濟特別是文化教育界培養了約13000名畢業生,足跡遍佈隴原大地,是甘肅省創辦較早、影響較大的中等師範學校之一。

早在1934年,畢業於中國大學的蘇振甲先生懷抱“教育救國”、“興學重教”的時代理念,回到家鄉任教育局長,一邊積極創辦鄉村小學和縣立初中,一邊著手規劃師資隊伍的培養。他在原師範講習所的基礎上,利用廟宇修建了三十餘間房舍,於1935年正式籌辦成立了“靖遠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併兼任校長,下設教導、事務兩處,時有教職員工15人,文書、事務均由教員兼任。1935年2月正式招收學生58名,學制四年,開設國語、算學、歷史、地理、生物、化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育、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和小學教材教法等課程。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1936年學校創辦伊始,正是抗日戰爭爆發前期,適逢紅軍長征途經靖遠,影響著許多進步師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靖遠師範也是較早接受進步思想影響的一所學校。數學教員魏昱,進步學生胡永一、萬國旺、劉家茂、張達文、陳國恆、張振國、嶽仲胡、李淮、魏仰峰、魏著文、胡匯川、張標等曾秘密加入共產黨,參加紅軍或先後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其中魏昱、萬國旺為抗日救國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光榮捐軀。

1937年李濡接任校長,他積極招聘教師、延攬人才,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使學校初具規模。同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激發廣大師生的愛國熱情,靖遠地下黨以靖遠師範為依託,廣泛團結進步師生,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全力組織進步社團。在蘇振甲等人的支持下,中共地下黨員、甘肅青年抗戰團負責人萬良才等人籌集創辦了“靖遠同進消費合作社”、“靖遠同進讀書會”和“甘肅青年抗戰團靖遠分團”等組織,其中胡匯川任青抗團靖遠分團團長。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1938年後,喬映淮等在青抗分團的基礎上,秘密成立了中共靖遠師範黨小組,不久改為黨支部,李淮任書記。此後,進步師生在校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廣泛開展抗日宣傳,與其他學校愛國青年聯合排演進步劇目,給學生教唱革命歌曲,與地方反動勢力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從而加強了抗戰宣傳,提高了民眾覺悟,培養和鍛鍊了大批人才。

1943年靖遠師範學校定屬省管,改為“甘肅省立靖遠師範學校”,李友梅、吳憲、昝健行先後擔任校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畢業10個班,畢業學生305人,其中女生12人,另有肄業生300多人。

1949年9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靖遠縣城。早年曾參加革命、後入北伐並擔任連長的中共黨員萬通軒繼任校長。遵照上級指示,對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整頓,時有教學班10個,學生300餘人,教職工20多人,校址由原來的30餘畝擴大為80餘畝。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這個時期的基礎課程沿用前蘇聯模式,廢除舊課程,啟用新課程,基本上使用的是初中、高中教材和一些師範必修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及各科教學法,成績考核採用“五級記分制”。學校也隨之建立了黨支部、團委、校務委員會,下設教導處、總務處及各科教研組,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在政治思想上廣泛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傳統、組織紀律等方面的教育,組織文藝宣傳隊,上演《劉胡蘭》、《兄妹開荒》和《白毛女》等劇目,有力地配合了減租反霸、“三反”、“五反”、土改等政治運動。期間有不少學生響應黨的號召,投筆從戎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其中舒有元等數名學生為國捐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靖遠師範學校先由定西專署管理,1961年移交白銀市管轄,1963年白銀市撤消再歸定西地區,1985年白銀恢復建市後,又歸屬白銀市。學校經歷了建國初期、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三大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階段,才逐步走上了正規化、科學化、標準化和多元化的軌道。繼萬通軒之後,程耀峰、張翊嵐、關振邦、任建民、吳之瑛、王仲翰、張克讓、師昕、陳功鼎、張廣立相繼擔任校長。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將近十七年的時間裡,學校歷經政治運動洗禮,在教育管理、招生規模、學制改革、課程設置等方面時起時伏,多有變動,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總的發展形勢是喜人的,變化也是巨大的。1958年,在 “大躍進”和“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學校在原有基礎上辦起了靖遠師範學院,學院分大學部和中師部,由於脫離客觀實際,1959年秋,大學部與隴西師院、臨洮師院合併為定西師範專科學校。

1960年至1966年,靖遠師範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及時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學校重新獲得生機,開始重視基礎課“三點二基”教學和實驗課教學,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也注重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開始研究課堂教學質量、基礎知識訓練、因材施教等問題,課程設置日趨規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1966年至1976年,正是開展“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靖遠師範37名教職工中,有17人受到批鬥,6人下放農村;校園被建廠佔去40餘畝,課桌凳被當時的工宣隊和革委會隨意處理;體、音、美方面的部分器材被破壞或偷盜,圖書館的一些珍貴藏書也被竊去或散失,學校陷入混亂狀態,一度停辦三年。期間雖招幾屆學生,但教學秩序難以維持,給學校帶來了嚴重災難。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1977年學校恢復考試招生,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靖遠師範開始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從1978年至1980年春,全體教學人員共同編寫了各科教學大綱,學校完善了教學管理、教學細則、請假、考勤等十一種規章制度,保證了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1983年開始新建教學樓、學生宿舍樓等,並積極籌措資金購置圖書資料和教學儀器。 2001年,學校實現了中師辦學條件標準化,建校至今共培養中小學教師約1.3萬人,其中近20多年的畢業生超過了前50年的總和,這些學生先後被分配到蘭州、定西、靖遠、會寧、通渭、隴西、渭源、臨洮、白銀、景泰、平川等地,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為甘肅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有的已成為全國及省市縣優秀教師和教學骨幹,有的走上了地方黨政機關、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領導的崗位,從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和好評。


曾經的白銀市最高學府靖遠師範學校,優秀教師和基層官員的搖籃

自1999年起,學校分別與西北師大、蘭州師專、定西師專、白銀電大等聯辦音美教育、現代技術教育、小學教育大專班,2003年秋開始自主招收“3+2”小教大專班和中師英語專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學校現有教職工139人,學生1300餘人,25個教學班,校園佔地67畝,建築面積2.6萬多平方米,館藏圖書8萬餘冊,報刊資料200多種,鋼琴練習房40間,計算機320臺,多媒體教室5個,電子實驗室和理化生實驗室8個,電信寬帶網和校園網覆蓋全校每個教學點,完成省市重點課題10多項,主編或參編各類教材及參考書10多部,發表論文200多篇,完成全市各級各類培訓22872人次,成為白銀市名副其實的各類師資培訓基地和教研中心,學校近20年來榮獲國家教育部和省市的表彰獎勵30多次。

面向未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中等師範學校的轉型,靖遠師範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選擇,希望這所百年老校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靖遠縣平堡鎮文化中心主任劉文清摘自杜樹澤主編《靖遠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