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正月十三習俗

一【燈頭生日】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這種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滾龍燈】

春節玩滾龍的習俗已傳承了一百多年,一般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十四日為起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圓燈。試燈這天傍晚,六條老龍和多條滾龍首次上街。華燈初放時,龍燈開始上下穿行,四處盤旋飛舞。街道兩側,家家懸燈,各家各戶焚香放炮。接著,滾龍、花燈、故事燈、走馬燈、魚燈、獅子燈、兔子燈、蝴蝶燈、金瓜燈都上了街。這時路上各色龍燈川流不息,各樣彩燈閃爍輝煌,一直要鬧到三更以後,方才收燈,次日再接著玩燈,直到十六日圓燈。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三【扎彩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四【豆腐節】

豆腐節是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燈習俗中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風情活動。傳說豆腐既能添丁,又保豐收。是日,由族中當年添丁的人出資,其它人捐資購買大量的豆腐,隨著上燈鞭炮聲的響起,男女老少互相投擲豆腐,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身壯力健,生活富足,人丁興旺,被豆腐砸中的人會在新的一年會更加吉祥如意。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五【祭祀關公】

在西安長安區農村有這樣一種習俗,每年正月十三這天,要祭祀關公。而祭祀關公所用的一種叫“添碟子”的貢品您見過嗎?一粒粒飽滿的大黃豆被排成一溜溜屋簷,各種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層層碼在由幾個碟子駕起來的造型上,最後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臺樓閣,這就是長安區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添碟子”。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六【聖蟲宴】

“不過十五未出年門。”正月十三,各地農村多有製作“聖蟲”的習俗,這一天,村裡的婦女們三五家湊在一起,一起和麵、裁剪、雕刻、蒸煮,作春節的最後一“忙”,迎接元宵節,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聖蟲”便在這些扛得鋤頭摸得鐵鍁的巧手下出爐,聖。聖蟲之聖,諧剩,升,聖蟲宴,寄寓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步步高昇的美好願景。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七【祭海放海燈】

正月十三祭海放海燈,是我國漁民的傳統習俗,據民間傳說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當地漁民和村民沿襲著傳統習俗,在岸上擺設祭品,對著大海祭拜海神,點燃煙花爆竹,把製作精美寫滿祝福的船燈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風順幸福平安。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楊公十三忌

大多數人們都知道農曆的正月十三,忌做活,忌出行,這是為什麼呢?

舊俗迷信以農曆正月十三日始,以後每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此稱為“楊公忌日”,又稱“楊公十三忌”。

世傳為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

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楊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號救貧,贛州人。中國四大堪輿明師之一。

因楊筠松一生用堪輿之術為無數貧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們尊稱他為楊救貧。楊公一生傳奇頗多,一生用所學堪輿之術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貧苦,期間有歹人、惡人要挾楊公點地,楊公不從;期間有政客、歹惡之人得不到他點的吉地,期間加害楊公,楊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因楊公救人無數,福德深厚,每次有驚無險 ,所以楊公有十三忌。

楊公一生有十三忌就是惡人求不到吉地,變設法害死他,但吉人天相,善德必昌,每次都只有驚險,卻沒有給人害死,楊公的三千弟子變把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為楊公忌日。他的弟子在這十三天內便不為人造葬作福,在家為師做忌。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正月十三是什麼日子

正月十三散花燈又稱散燈花、散燈,是古代人們於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燈遍散各處以闢除不祥的民間風俗。散燈還被叫做“散小人”,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順星》中記載:“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奧以至大門,燃燈而照之,謂之散燈花,又謂之散小人。亦闢除不祥意也。”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燈花”就是用普通的皺紋紙做成,一般要選五種顏色,雙數是絕對不可以的。燈花的製作過程也很講究,做之前必須要把手洗乾淨,還要預備一塊潮溼的乾淨毛巾,因為在“捻”燈花的時候手很容易變得光滑而沒辦法“捻”動燈花。

燈花一定要“捻”,“擰”和“捏”都不可以,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捻”夠一定數量的燈花後就要放在一個乾淨的容器裡,在“散燈花”之前的一天要把燈花點上少許香油,讓燈花全部浸上香油,香油不宜過多,否則就把燈花“拿死”了,再散燈花的時候不輕易點燃。

到了散燈花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把預備好的“燈花”拿出來,一家老小開始“散燈花”,屋裡院裡的各個角落都要散到,一直散出家門也就把一年的壞運氣帶走,同時好運氣降臨。


年俗|正月十三,一年中習俗最多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