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腹背受敵”的東北抗戰之殤

“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抗戰,面對著的始終是兩把刺刀,其中一把來自日寇,刺向了東北軍民的身體,另一把卻來自國民政府,他深深的刺進了東北軍民要求抵禦外侮的愛國之心。“九一八事變”讓全國人民群情激奮,9月21日北平各界代表在中山公園舉行救國動員大會,上海十萬多學生舉行抗日罷課,3.5萬名工人抗日罷工,接著北平250多個團體,20多萬人參加抗日救國大會,要求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收復失地。與此同時南京,上海的愛國學生湧向南京國府門前示威遊行。


1931年9月23日國民政府發表了《告全國民眾書》:“政府現在既以此案訴之於國聯行政會,以待國際公理之解決,故以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護嚴肅鎮靜之態度”。

“腹背受敵”的東北抗戰之殤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

北平救國會的成立
1931年9月24日,東北大學秘書長王卓然,遼寧商會副會長盧廣績,遼寧國民常識促進會主任車向忱與在北平的高崇民,王化一等社會名流發起組織“東北民眾救國會”,救國會成立後張學良立即秘密的予以大力支持,並撥發30萬大洋作為救國會組織經費,後又撥發36萬大洋作為義勇軍軍費。
義勇軍將士和其他各界人士來到北平,張學良都予以接見,人們從張學良的談話和所作所為了解到“不抵抗政策”並非出自張學良,唯有使南京國民政府改變立場,贊同抗日,方能解決東北問題,北平救國會於10月28號決議:組織南京請願團,赴南京要求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宣佈並出兵抗日。
歷經波折,蔣介石在中央軍校禮堂會見了請願團,他身穿便服,手拿柺杖,接過請願書略加瀏覽,脫口說道:政府對外作戰已具決心,一切計劃不便宣佈,對外交涉,政府自有辦法,人民不應過慮......云云。這時候與講臺近在咫尺的高崇民忍無可忍,慷慨陳詞。

“腹背受敵”的東北抗戰之殤

東北軍騎兵部隊


高崇民三問蔣介石:
一:東北易幟是為了擁護中央,促成統一,東北軍幫助了中央軍制止了內亂(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我東北對全國統一有很大的貢獻,3000萬民眾在黨國訓政時期,日日聽訓,自以為無負於黨國,無負於領袖,但自吉遼失陷以後,政府除將此提交國聯外,並無其他具體辦法,領袖諸公亦並未談及此事,因此我東北民眾非常疑懼,請蔣主席示下:政府是否還要東三省?
二:政府如果還要東三省,16號國聯提議讓日本撤軍仍然無效,宜用何種有效方法收回東北失地?請主席立予回答。
蔣介石無言以對,半晌才說:汝等虎口逃生,身受切膚之痛,來到首都責難政府,出言激憤,自屬常理,事變以來,政府時時關注,並非未發過惻隱之心,你們所責難的話未免過火。東北失掉,東北人來情願還可以,天津並未丟失,天津學生來請什麼願?
此話一出引起天津學生極大反感,一個學生代表大聲說道:東北是中國的土地,我們是中國人,你是最高負責人,請政府領導抗日,收復失地,打到不抵抗政策!


“腹背受敵”的東北抗戰之殤

蔣介石會見請願團代表


蔣介石聞聽說道:政府沒有對不起東北人民的地方。。。。這時請願團發出一片唏噓之聲。
高崇民第三次質問道:東北人民對促成統一保衛國土所做的努力對得起國民政府,而中央在敵寇入侵以來,不發一兵,不做明確抗日表示,依賴國聯,使得敵寇得寸進尺,侵略無止境,中央何以對得起東北人民?


蔣介石一言不發,轉身退入後臺,十幾分鍾後在請願團強烈要求下板著面孔重新走出來,說道:不要輕信造謠挑撥,靜候中央處理,必要時候一定會抵抗,還要依賴國聯正義制裁。說罷轉身離去。

“腹背受敵”的東北抗戰之殤

東北抗戰圖志

東三省人民的抗日鬥爭拉開了局部抗戰的序幕
由於國聯的調停政策仍然是國民政府的方針,東北軍不能以“國家軍隊”的形式參與對日作戰,因為對日政策和方針仍然要聽命於“中央”,東北軍主力此刻佈防於關內,東三省大地僅有十萬餘部隊分散駐紮三省各地。北平救國會的成立使得執行了“不抵抗政策”而陷入了痛苦中的張學良此時看到了希望,為此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


張學良隨即改組,建立了東北軍在東三省的抗日政權,重新整編了各地駐軍,通過救國會分發委任狀,組織義軍,並指令各部開展東北的抗日救亡運動,隨後吉林,黑龍江的東北軍餘部紛紛以義勇軍的名義參加了作戰,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以東北軍為主力的抗日義勇軍便達到了五十餘萬人,他們在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四處出擊,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戰鬥。

“腹背受敵”的東北抗戰之殤

抗聯陳列館

東北抗戰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孤軍奮戰

1933年4月7日,蔣介石在江西的撫州對"進剿軍"中路軍高級將領講"最近剿匪戰術之研究"中說:

"我們革命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東三省熱河失掉了,自然在號稱統一的政府之下失掉,我 們應該要負責任,不過我們站在革命的立場說,卻沒有多大關係。這回日本佔領 東三省熱河,革命黨是不能負責的,失掉了是於革命無所損失的。如果在這個時 候只是好高鶩遠,侈言抗日,而不能實事求是,除滅匪患,那就是投機取巧,是 失了我們革命軍人之本色了。"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委員會民國二十四年七月編印的《剿匪之理論與實施》一書第75頁
面對東北抗日義勇軍洶湧澎湃的抗日救亡運動,“丟車保帥”的國民政府此刻感到的並不是抗日的熱情,相反,蔣介石卻深感不安,對於東北抗日義勇軍和“若隱若現”其中的紅軍南滿游擊隊,這支部隊最後到底是姓“國”還是姓“共”成為了蔣介石的一塊心病。隨即國民政府對於抗日義勇軍不但採取了不支持的態度,還採取了限制,打壓的政策:
1931年11月14日,身居國民黨訓練總督的何應欽下發密令:“民眾自行組織之義勇軍弊害頗多,對於未組織者令其緩辦,已組織者設法令其中止,靜待法制公佈然後施行。”(國民黨黨部檔案《訓練總監部公函教字第978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