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诊察经络之望诊、切诊

经络诊察归经是根据经络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而确立的一种归经方法。包括经络望诊、经穴切诊两种形式。

(一)经络望诊 

望诊是中医学四诊之首。经络望诊归经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皮部、络脉在色泽、润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属于何经的病变。例如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属足太阳,上睑下垂病在足太阳;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属足阳明,下睑下垂病在足阳明;内眦病变归属手足太阳经脉,外眦病变归属手足少阳经脉。关于望眼中血络,《灵枢·论疾诊尺》有“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也为望诊归经提供了依据。由于脏腑有病能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出现种种特异的、可见的“经络现象”,故可借以诊断疾病

诊察经络之望诊、切诊

例如上肢内侧前缘出现“红线”(即皮下出血线)即归入手太阴肺经,往往是呼吸道病变的反映;下肢内侧后缘出现脱毛,就归入足少阴肾经,提示泌尿生殖系统病变;上肢外侧上缘或下缘出现丘疹、水泡或疮疖,则分别归入手阳明大肠经或手太阳小肠经,往往表明肠道病变,多见于肠道梗阻的患者。古代外科医家常常按疮疡痈疖的发生部位归经论治,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宋·窦材《扁鹊心书》中曰:“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诊察经络之望诊、切诊

(二)经穴触诊

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结合针灸临床,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①循经按压:《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提出了一个循经按压、寻找异常反应的问题。循经按压的方法,一般用拇指指腹沿经脉路线轻轻滑动,进行爪切、扪按或用拇、食二指沿经轻轻撮捏,以探索肌肤浅层的异常反应对肌肉丰满厚实部位稍用力,通过按压、揉动以探索肌肉深层的异常变化。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可有循经疼痛(酸痛抽痛、压痛)、敏感、麻木、寒凉、灼热或肿块、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素问·刺腰痛》所记“循之累累然”(结节状物)痛如小锤居其中”(肿块),《素问·骨空论》所记“坚痛如筋者”(条索状物)均属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有着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在何经,即可判定为何经的病变,为循经取穴提供依据。

诊察经络之望诊、切诊

例如有单位结合《灵枢·经脉》所记足少阳胆经经络证候,对39例胆囊炎、胆结石患者进行了循经按压检查,胆经分别在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完骨、阳白、风池、肩井、完骨至肩井之间、渊液、辄筋、日月、京门、风市、胆囊穴、外丘、丘墟等18处出现压痛;肝经分别在太冲、阴廉、章门、期门、股内中线正中等5处出现压痛;背部分别在肝俞、胆俞出现压痛;风市穴处出现明显凹陷(2~3cm)者21例,出现硬结(1cm×0.5cm)者4例,出现凸起(1cm)者3例;胆囊穴处出现凹陷者4例,出现硬结者5例,出现凸起者2例。另以10例健康者做对照,结果均为阴性。而上述阳性反应点经针刺治疗后相继消失(安徽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39例胆囊炎、胆石症治疗前后经络现象的观察”,《

经络敏感人》,人民卫生出版社)。可见,循经按压查找有关阳性反应,对于诊断相应疾病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

②穴位按压:《灵枢·百病始生》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穴位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压痛、敏感、麻木、迟钝、舒适或皮下组织隆起、结节、松软、凹陷等。《素问·刺腰痛》所记“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就是穴处有结节出现的病理反应。上述种种病理反应,尤其在特定穴上体现最为明显。例如腹募、背俞穴出现压痛、过敏、迟钝或有舒适感,常提示相应脏腑的病变,即可归入相应经脉。中府穴压痛,提示肺经的病变;巨阙、膻中穴过敏或迟钝,可判为心经、心包经的病变;肾俞穴下按之空软表明肾和肾经虚弱;膀胱俞穴下有结节、隆起,多为膀胱经病变,可见于膀胱结石;三阴交穴压痛,病变在足三阴经,多见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阳陵泉穴下出现条索状物,可提示肝、胆二经的病变;阑尾炎患者常在足三里与上巨虚之间的阑尾穴处有压痛,病归手足阳明经。

诊察经络之望诊、切诊

有人通过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腧穴按压诊断疾病(包括肿瘤)的经验(盖国才《中国穴位诊断学》,学苑出版社)。把能指示发病部位的穴称作“定位穴”,这部分输穴以俞募穴居多;而把能表示疾病性质的穴称为“定性穴”。认为反映人体一般情况的定性穴有膻中、气海、乳根、关元、厥阴俞、胆俞等。膻中反映性格:如果压痛反应在(++)以内,表示性格内向,(++)以上为性格外向且性急、善怒;气海穴用于辅助膻中穴,反映气机;乳根穴以左侧压痛为阳性体征,反映心理活动与精神情绪的变化:(+)表示多愁善感,(++)示情绪容易激动、喜哭,(+++)示患有神经症;关元穴反映体质的强弱:穴处肌张力强,表示元气充足、体质好,肌张力低下则元气不足体质差,肌张力中等为体质一般;厥阴俞压痛在(++)以上时,表明心神不宁、睡眠多梦;胆俞压痛以右侧为主,(++)以上示胆量小、易惊、睡眠常做噩梦。反映比较特殊的定性穴主要有天枢、溃疡点(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阳陵泉、温溜、肝炎点(内踝尖直上1.5寸)、结核穴(大椎旁开3.5寸)、膈俞、百虫窝(血海穴上1寸)、足临泣、水分穴等。天枢穴压痛反应(++)为肠炎,(+++)为痢疾,(++++)为肠伤寒;溃疡点以右侧压痛反应为主,提示溃疡疾病;阳陵泉压痛反映消化道出血;温溜压痛反映消化道穿孔;肝炎点压痛在(+++)以上反映肝功能异常;结核穴压痛反映结核病;膈俞穴压痛反映血液病;百虫窝压痛反映寄生虫病;足临泣压痛提示体内有结石;水分穴压痛在(++)以内提示炎症,(+++)以上表示体腔内有积液。穴位按压诊断癌肿,是经穴诊断在临床上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深化。新内郄和新大郄是两个诊断肿瘤的定性穴。新内郄(大腿后面,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中点内下5分)明显压痛提示体内有良性肿瘤;新大郄(新内郄外侧1寸)明显压痛提示体内有恶性肿瘤;新内郄和新大郄二穴均有明显压痛,提示“交界瘤”或良性肿瘤恶性变。

另外,从穴位的反应中,还可以观察到以下情况:穴位压痛以酸胀为主多为气滞;刺痛为血瘀;穴下肉垫是肿瘤形成的标志;穴下结节是肿瘤中期;硬性结节见于肿瘤晚期。通过临床观察,新大郄对29例食道癌、30例子宫癌的压诊阳性率均为100%,对28例肺癌的压诊阳性率为27例(99%)。欲求穴位按压的最后明确诊断,必须将定性穴与定位穴的压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定位穴中脘明显反应,表明病变在胃,如果水分穴、左承满也有反应,即可诊断为“胃炎”;左承满和右溃疡点有反应,则可诊断为“胃溃疡”;结核穴、肺俞穴有明显反应,可诊断为肺结核;足临泣、胆俞、胆囊穴有明显压痛,提示胆结石;新内郄、肝俞明显压痛反应是肝囊肿;新大郄、肝俞明显压痛反应为肝癌;新内郄、足临泣和肩井穴均有明显压痛,可诊断为乳腺增生;而新大郄、足临泣和肩井穴均有明显反应,则应诊断为乳腺癌;新内郄、血海、膈俞明显压痛可视为血管瘤;新大郄、血海、膈俞明显压痛则应诊断为白血病(血癌)。通过对临床2085例35种疾病的定性、定位穴压诊,与西医诊断符合率为61.5%~100%,平均为96.64%;对肿瘤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8%以上。双盲试诊861例11种疾病,诊断符合率为583例(68.29%)。

诊察经络之望诊、切诊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分享,一起讨论中医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