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文言文不用愁,文言文必考題型解答技巧專題之虛詞的推斷技巧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是文言文閱讀的重要考點。其中,“文中的”這一限制條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文言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的能力。雖然文言虛詞的意義較多,用法靈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律,抓住重點和難點,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就能正確答題。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結合經典例句,進行歸納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點撥★★

1、句意推斷法。根據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代入推斷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幾乎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那麼我們可以把它的每個意義和用法都帶入到這個句子中來試一試,如果某個用法和意義講的通,那麼它就可能是這個意義和用法。

3、語法推斷法。文言文中講究句子對稱,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駢體文中,一般來說處於相同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大致相同。我們可以由上一個句子中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下一句話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看是否講得通,如果講的通,那麼他們的意義和用法可能相同。

4、標誌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標誌。比如判斷句中的標誌“者”“也”“乃”等。被動句中的“見”“於”“見……於”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頓等。其意義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標誌,就能知道它的意義和用法了。

★★經典例題★★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1)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懸(3)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4)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

(取材於《荀子》)

註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那麼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輕。

(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1)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取材於《呂氏春秋》)

14.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 不可勝日誌也

C.此之謂也 若白堊之與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答案】14.C

【解析】題幹是“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答題時把實詞和虛詞含義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方法。A項,“日”:作名詞,每天的日常事情;B項,“勝”:作副詞,完,全都。D項,“其”,作代詞,那。C項,“之”: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可以不譯;助詞,錶停頓,不譯。

(1)積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記不如一日一記,一季一記不如一月一記,一年一記不如一季一記。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來的時候奮起振作。於是常常幹不過那些專事小事的人們。為什麼?因為小事情經常發生,其每天發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積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發生,其每天發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計的效果並不大。所以善於從每天的日常事務做起的人可以稱王,善於每季統計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稱霸,只會亡羊補牢的人很危險,荒淫無度不務正業的人必然滅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個季書發生的事情,勉強維持的邦國往往是危殆之後才想到難受。而亡國之君直到滅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國破家亡,死到臨頭才知道自己要掉腦袋。亡國之禍往往是悔不勝悔。霸者之顯赫可以以時記載;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記也記不完。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與之相反一-能積微者則速成。《詩經 大雅 蒸民》上說:“懿德就像鴻毛,人們卻舉不動它。”說的就是這的道理。

(2)假使治亂存亡如同高山與深溪,如同白堊與黑漆,則用不著智慧了,雖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亂存亡則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見,似乎不可見。所以智士賢者共同積心處慮來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所以治亂存亡,其開始時如秋毫,察其秋毫,則大事就不會有過錯了。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孔子能從細小的事情上看到結果,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看得多遠啊。

五、【2018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白蘋洲五亭記 [唐]白居易

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抵霅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吳興守柳惲於此賦詩云“汀洲採白蘋”,因以為名也。前不知幾十萬年,後又數百載,有名無亭,鞠①為荒澤。至大曆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刺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以遊息焉。旋屬災潦薦②至,沼堙臺圮。後又數十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洎遊宴息宿之具,靡不備焉。觀其架大漢,跨長汀者,謂之白蘋亭。介二園、閱百卉者,謂之集芳亭。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謂之朝霞亭。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五亭間開,萬象迭入,向背俯仰,勝無遁形。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タ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遊者相顧,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間也?又不知蓬瀛昆閬,復何如哉?

時予守宮在洛,楊君緘書齎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覙縷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蓋是境也,實柳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楊君繪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興利,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利興,故府有羨財;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餘力濟高情,成勝概,三者旋相為用,豈偶然哉?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君名漢公,字用乂。恐年祀久遠,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時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

(選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盡 ②薦:連續 ③覙縷:逐條陳述

9.下列各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因以為名也 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B.作八角亭以遊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興利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 若屬皆且為所虜

【答案】9.B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虛詞的用法。考生應結合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後詞語的詞性來辨析虛詞的用法和意義。B項,兩個“以”都是目的連詞,來,用來。A項,“因以為名也”,“因”是介詞,因此;“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因”是介詞,因為。C項,“康之由,革弊興利”,“之”,結構助詞,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如”,像,就像;“若屬皆且為所虜”,“若”是代詞,你。

湖州城往東南走二百步,抵達霅溪,溪水連著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時吳興太守柳惲在此作詩“汀洲採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幾十萬年,後又數百年,有名卻無亭,都是荒澤。到了大曆十一年,魯公顏真卿擔任刺史,才剪枝導流,修建八角亭來作為遊玩時休息之用。不久水災連續而來,水澤堵塞,亭臺毀壞。後來又過去幾十年,沒有一點兒空地可供立足。到了開成三年,弘農人楊君擔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園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直到遊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橫跨大水長汀的建築,稱之為白蘋亭。

在二園之間、可以欣賞百花的,稱之為集芳亭。面朝廣池、觀白雲者,稱之為山光亭。玩賞晨曦者,稱之為朝霞亭。玩耍清漣者,稱之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氣象萬千,全方位無死角,勝景無所遁形。每到河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時,蓮開水香之夜,賓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飄然欲仙如痴如醉。遊玩者彼此相視,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還是人間?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閬,還能怎麼樣呢?

當時我在洛陽工作,楊君寫信附圖,請我為亭作記。我拿著圖握著筆,冥思苦想,逐條陳述梗概,十條中不得二三。通常勝境之地,得到人然後才能發生;人有獨特的構思設計,得到美景然而後才能展開:境心相遇, 一定有跡可循嗎?大概這種勝境,實則起源於柳惲太守,草創於顏真卿公,發揚光大於楊君:三賢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楊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樂業;現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於改革興利,比如改革茶法、改變稅書之類的。利興,因此州府有多餘的錢財;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時才有空閒。因此有餘力滿足高尚的情懷,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託,難道是偶然嗎?當年謝、柳二人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懷,卻沒聽說過他們有美好的政績;龔、黃為郡守,憂心於黎民,有美好的政績,卻沒聽說過他們擁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楊君吧?楊君名漢公,字用乂。恐年月久遠,後來者不知,因此寫下他的名和字。時間為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錄。

★★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松江府 通判許君傳

[清]劉大櫆

許君諱曾裕,字侖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犖有大志,年甫六齡,值母病篤,即知長跪祖廟之前,禱求至十餘日不倦。稍長,從塾師受學,聰穎出其輩類,於書無所不讀。然其尊府以直諒為族人所怨怒,興起獄訟,十餘年而不可伸,遂發憤以卒。君抱痛於中,復控於有司,又十餘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壯志已消亡其過半矣。不獲已,乃入貲補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濱海,舊設巡海之船,其名曰烏船。曏者,通判監修,上下多侵漁。其船遇風輒壞。君獨親自驗試,而其弊始除。先是,遠人負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貨,而負其價直不還。君至,懲其尤狡黠者數人,而負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細狹,易至填淤。填淤則舟楫不通,而民田亦無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費皆出自民間,積至鉅萬。有司粗為興築,而浮消其費大半。君獨以私一己之稇載①有限,而取萬民之膏血甚多,於心不忍。乃親量度深廣,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鹹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濱海失業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貨浮於口糧之外者至百餘艘。君念窮民非有大奸宄,徒以無知嗜利而自致幹紀之誅。必加詳報,則己雖有獲賊之譽,而死者不可復生。因潛請於佈政辰公,懇其寬貰。辰公察君愛民出中心之誠,深為激賞。將議遷除,而君以是年得疾,於六月十八日卒於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時,懷奇負異,欲有所建立於天下。士大夫與君相知者,鹹度君當為朝廷顯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為。及其筮仕,秩居閒散,徒奔趨抑鬱於群眾之中。既為方伯所知,庶幾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豈其信有命邪?雖然,以君之施設與夫世之貴顯而力足有為者較焉,豈其有歉於彼邪?嗚呼,可悲也已!

(選自《續修四庫全書·海峰文集》有刪節)

[注]①稇(kun)載:滿載,這裡指牟利多。

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遂發憤以卒 木欣欣以向榮

B.填淤則舟楫不通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 因潛請於佈政辰公 月出於東山之上

D. 既為方伯所知 秦王為趙王擊缶

【答案】A

【解析】A項中的“以”都為表修飾關係的連詞;B項中的第一個“則”表承接關係;第二個“則”錶轉折關係,可以翻譯成“卻”C項中的第一個“於”是“向。”第二個為“在”D中第一個為被動詞,第二個可以翻譯為“替、給”。

許君諱名曾裕,表字侖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許君年少時便有超絕的大志向。他剛滿六歲那年,母親病重,就知道長跪在祖廟祭壇前,連續十幾天為母親禱告祈福,未見絲毫倦意。等到長大後,他便跟隨私塾先生接受學習,聰明智慧超出了同齡人,對於書籍無所不讀。然後,他的父親因為正直誠信被同族人所怨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申述,最終滿懷憤懣地死去。許君對於此事始終不能釋懷,多次向官府控訴,又過去了十幾年,公理才開始得到了伸張。然而許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沒有任何收穫啊,他於是花費了一些財物候補官職,謀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職。松江地處海濱,過去專門添置有用於巡海的船,這種船叫烏船。從前的通判監督修理,官府上下幾乎都從中謀取暴利。修出來的那些船卻一遇到大風立馬就會損壞。許君獨自一人親自檢驗調試,烏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在這之前,很遠的商人都挑著貨物到松江來販賣。松江那些奸詐的商民強取他們的貨物,卻違背貨物本身的價值不給予支付。許君到了之後,懲處了其中的幾個最狡猾奸詐的人,那些挑著貨物販賣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松江的河道細小狹長,很容易導致填塞淤積。一旦河道填塞淤積,那來往的船隻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沒有辦法得到灌溉。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時,當地徵用疏浚河道的民工,這項費用都是從民間收取的,累積下來有上萬。官府馬虎地去興修築造,但超過了其應該的耗費有許多。

唯獨,許君認為讓一個人去謀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佔取了老百姓的許多血汗,內心無法忍受。於是,他親自丈量河道的縱深和寬度,命令工匠們在尺寸上不得有絲毫差距。百姓為此都稱道歡呼,認為這是幾十年來都從未有過的事,於是就在河道旁邊立了一塊碑,用來記錄這件事。沿海失業的百姓有許多通過出海來獲取利益,這種現象久禁不止。許君奉命對此進行督察,那些裝載私販的貨物超過口糧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許君想到都是一些貧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惡之人,只是因為無知貪圖利潤而招致犯法。他覺得一定要加以詳細稟報,雖然自己有捕獲犯人的名譽,但是人一旦處死就不可能復生。於是,他悄悄地拜見布政使辰公,請求他能寬恕赦免他們。辰公深知許君是發自內心地體恤百姓,對此深為讚賞。(後來)上級準備討論把許君調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這一天在他松江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歲。當初許君年輕時,胸懷壯志揹負雄心,想要為國家建功立業。那些和許君相知的士大夫們,都估計許君將來必定會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卻遭受家庭諸多變故,不能實現他的抱負。等到他當官時,拿著俸祿過著一種閒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間奔走煩悶。既然被士大夫所瞭解,差不多就有能夠施展抱負的地方了,卻不曾想最終死去。難道這確實是命數?即使這樣,把許君的施政功績與當世那些地位顯赫、憑藉權力足以有所作為的官員相比,許君難道比他們欠缺嗎?哎,真得很可悲啊!

寫在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