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李书福到处买买买,很快就把一个吉利集团要搞成跨国企业了。可是比亚迪却和吉利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子,专心致志的在家研究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两个领导人之间的个性差别,我们先看看两者的创业历程。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李书福一开始是骑着自行车到处给人照相的,赚了一些钱以后自己就开了一家照相馆。结果后来他又发现从废旧电路板中提取一些贵金属很赚钱,于是他就改行做了贵金属的提取。后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多了,买卖不好做了,李书福又开始捣鼓电冰箱配件。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李书福高中没有毕业,可是头脑却非常的灵活,最早期的澳柯玛电冰箱就是李书福贴牌生产的。再后来李书福跑到了大学去深造,就把这个电冰箱配件厂直接送给政府了。大学深造回来以后,李书福又发现装饰材料在中国卖得非常火爆,于是又开始买卖装潢材料了。没有几年,干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利润又开始下降了,于是李书福就开始做摩托车了,中国第一个民营摩托车生产企业从此诞生。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李书福刚刚开始做摩托车的时候,偶然在街头看到了一辆进口的踏板摩托车。当时中国国内没有生产踏板摩托车的能力,李书福经过一番的研究,觉得这个项目有着极高的利润,就开始生产踏板摩托车。结果很快的,当大家都看到踏板摩托车开始挣钱的时候,利润减少,李书福再次放弃了摩托车生产,又开始生产汽车配件了。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从李书福的创业历程可以看得出,李书福就是你一个走在行业前端的人,他总是在引领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后来他开始造,汽车发现商标实在是有些太丑陋,于是就直接在2007年面向全国征集车标。最后,李书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车标,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吉利汽车。这就是一石二鸟,玩得相当的漂亮。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其实李书福一直也在搞研发,但是当他真正地进入这个行业时候,他才发现汽车和摩托车相比真的不是多了两个轮子那么简单。技术是需要沉淀的,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专利是需要研发的,这都不是短短时间就可以搞定的。于是脑子活络的李书福立刻就想到了收购的模式,从他一开始收购DSI变速箱开始,李书福的买买买模式就正式踏上了征途。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吉利已经变成了如此一个巨无霸。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再来看看比亚迪的当家人王传福。他是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的。26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304所副主任。1995年,他就创造了比亚迪公司。2002年比亚迪开始上市。也就是说王传福其实是科班出身,他走的就是正规路子,在这种人的心目中,他不会像李书福那样又是搞冰箱又是搞电路板,最后又搞了摩托车和汽车的。

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一个到处收购,一个只管搞研发?


但是王传福的优点就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还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所以在他的影响下,比亚迪汽车上面有着极多的电子功能。由于王传福是半路出家的,造车的方面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能够限制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使用中文按键,给汽车装上遥控驾驶成了一个大玩具,这都是王传福这个当家人的性格所带来的。

在王传福的心目中,他更喜欢自己研发技术,而不是像李书福那样不断地进行购买。而且,比亚迪是国内第一家搞混动汽车的,他的发展方向已经开始慢慢向着新能源汽车过渡。而全球市场上做混动汽车的是丰田公司一家独大,想要收购丰田是不可能的。因此王传福只能依靠自己的长处去研发电动汽车,让王传福再去花大价钱收购马上就要落伍的燃油汽车并不合适。

王传福和他率领的比亚迪就是通过一招鲜吃遍天下的方式,慢慢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也体现了自己的长处。对于比亚迪来说,收购别人没有意义,还不如老老实实地聘请设计师给自己研发新车型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