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說到我國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相當多的軍事愛好者都能說出一大堆名字來,比如56式、69式火箭筒、PF89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這些著名武器大規模裝備部隊,有的還參加過歷次局部戰爭,為祖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除了這些“明星” 外,在我國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發展史上還出現過這樣一些型號:它們在研製成功後 或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裝備部隊,或在少量裝備後又無聲無息地退出現役,成為了技 術儲備。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 來看看這些幾乎被遺忘的“反裝甲尖兵”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量使用的69式火箭筒

背景

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各國坦克裝甲車輛飛速發展,裝甲目標的防護能力日益加強。而且,隨著各國裝甲部隊力量建設加快,戰場上裝甲目標的密度大大增加。對於步兵來說,傳統反坦克武器 例如大型反坦克炮、無後坐力炮等由於數量太少,已經不能滿足大規模戰爭中反裝甲作戰的需求。因此,研製單兵操作的反坦克武器、增加戰場上反裝甲火力的密度成為各國的共識。當時,大量單兵反坦克武器出現並裝備各國軍隊,典型的有美國 M72 反坦克火箭、比利時60毫米反坦克槍榴彈等。這些武器共同的特點是單兵使用、 不佔編制,使每一個士兵都有和坦克裝甲車輛交戰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戰場上的反坦克火力密度。而我國在槍榴彈和單兵火箭領域的研究也非常活躍,特別是60年代後期,與蘇聯的關係空前緊張。為了防止 蘇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入侵,反坦克作戰被放在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甚至一度成為陸軍步兵的首要作戰任務。科研部門拿出了大量新產品,其中有些投入了大規模生產和裝備,但也有一些因為技術原因未能大規模裝備,成為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美國M72式66毫米火箭筒及彈藥

67式槍榴彈

60年代初期,槍榴彈因為成本低廉、不佔編制、威力又比較大,一度成為非常流行的反坦克武器。在這股潮流影響下,1963年我國也開始著手研製反坦克槍榴彈,1964年完成了作戰使用性能和戰術技術指標論證,1965年初正式進入工程研製,到1967年,正式的成品拿出來了,型號定為“1967年式反坦克槍榴彈”,簡稱“67式槍榴彈”。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該彈是我國建國後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反坦克槍榴彈,基本戰術目標是摧毀各種裝甲戰車、裝甲運兵車和輕型、中型坦克,也能打擊各種火力點和工事。基本諸元為:最大彈徑70毫米,全長412毫米,全重800克,初速42米/秒,直射距離50米,破甲威力170毫米/30°,發射方式使用空包彈發射。除了槍榴彈本身,隨彈配用的附件有專用槍口發射具和裝在槍托上的緩衝橡膠墊。

該彈主要由戰鬥部、引信和尾管三大部分組成,結構比較簡單、佈局合理、精度和威力都比較理想。從設計細節上來看,該彈彈頭採用防滑帽設計,能防止跳彈故障,提高了著靶和發火穩定性;藥型罩採用變壁厚設計,加上弧型彈體設計和裝藥,提高了炸藥爆炸能量的利用率;尾管內徑為21.5毫米,發射時需要在步槍或者衝鋒槍槍口加上外徑為21.5毫米的專用發射具用空包彈發射。

正式定型後,該彈下放部分部隊試用。在試用過程中,部隊主要提出4點不滿的地方:一是後坐能量過大,經測量後坐能量高達135焦耳~190焦耳,大大超過了普通人能承受的極限。絕大多數士兵表示無法忍受發射時的巨大後坐力。其實, 這是當時大威力槍榴彈的通病。二是射程太小,直射距離只有50米,射手必須冒著巨大的危險接近到離目標 50米以內才能射擊,這在戰場上無異於自殺。而且由於射手離目標太近,發射後有被爆炸產生的碎片和氣浪殺傷的危險。三是附件太多, 射手除了自己本來攜帶的武器和裝具外, 還要額外攜帶專用發射具、空包彈、瞄準具和橡膠肩託,非常不方便。四是引信為槍-1式觸發引信,沒有保險、安全性較差。 由於當時的條件下無法解決這些問題,67式槍榴彈在短暫試驗裝備後就匆匆撤裝, 轉入技術儲備。

雖然如此,67式槍榴彈在許多細節上還是成功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變厚藥型罩結構、防滑帽設計等,都為以後的槍榴彈研製提供了經驗

70式62 毫米單兵火箭筒

上世紀60~70年代,美軍在越南戰場大量使用了M72反坦克火箭筒。我國科研人員在研究了從越南戰場上繳獲的這種武器後,為其輕便巧妙的設計所折服。這種火箭筒採用內外筒設計, 抽拉式結構。外筒用玻璃纖維浸環氧樹脂繞制而成,內筒為高強度鋁合金製造。在攜行狀態時,內筒套在外筒裡面,總長度較短, 便於攜帶;發射時只要拉出內筒,豎起瞄準具即可發射。發射完後火箭筒即丟棄,為輕便的一次性武器。我國科研人員在讚歎之餘,也研製了類似的武器,於1970年定型,命名為“1970年式 62毫米單兵火箭”。 該武器發射筒全長842毫米,對接包裝筒後全長1200毫米,火箭彈初速126米/秒,質量1.18公斤,加上火箭筒(包括髮射筒和包裝筒)的總質量為3.2公斤,直射距離150 米,破甲威力為100毫米/65°。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70式62毫米單兵火箭雖然借鑑了一些M72火箭筒的設計理念,即不佔編制的火箭式一次性反坦克武器,但是具體設計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當時,國內鋁合金材料比較緊缺,主要用於製造飛機。為了不跟飛機搶材料,70式單兵火箭的發射筒和火箭包裝筒全部採用玻璃纖維材料製造,既減輕重量又節約鋁材。而且由於當時的國情,我們希望更多有用的部件能夠重複使用,所以70式單兵火箭沒有采用內外筒抽拉式設計,而是採用了前後筒對接的結構。前筒是發射筒,上面有手槍式小握把、發射機和簡易 瞄準具,後筒是火箭的包裝筒。使用時將後筒對接在前筒尾部,豎起瞄準具即可發射。發射方式採用電點火,發射後後筒既可丟棄,重新擰上新的後筒又能再次射擊。

該武器火箭彈的設計也比較有特色。由於當時我國沒有理想的高燃速火藥(美國M72反坦克火箭採用的M1火藥燃速達到40 米/秒,而我國最好的火藥燃速也只有25米/秒),火箭彈出筒後有部分火藥未燃燒完,後噴的火焰會燒傷射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採用了毛刷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增加了火藥顆粒的表面積,提高了燃速又適當延長髮射筒,成功解決了後噴火焰傷人的問題。該彈尾翼採用摺疊式刀型設計,飛行時受風的影響很小, 在3~4級風直射距離內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標。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70式單兵火箭定型後即投入部分部隊試用,部隊普遍反應較好。但是由於該火箭的發動機採用超硬鋁合金,當時國家有色金 屬冶煉工業無法提供足夠的材料,因此沒有能夠大量裝備部隊。 到了1974年,科研人員將火箭發動機的材料由鋁合金改成了合金鋼,並修改了發射機的設計,解決了原來存在的發射機不可靠問題。改進後的武器被命名為“70-1式62毫米單兵火箭”, 終於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使用。

79式70毫米手持反坦克火箭

與前面介紹的幾種武器不同,79式70毫米手持反坦克火箭有過實戰經歷,曾作為援外武器出口用於柬埔寨戰場。該武器全重1.66公斤。發射筒內徑70毫米,全長426毫米,全重0.516公斤。火箭彈最大直徑70毫米,全長420毫米,全重1.144公斤, 初速52米/秒,直射距離100米,最大射程250米,垂直破甲威力100毫米。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該反坦克火箭是一種一次性使用不佔編制的武器,主要用於摧毀輕型裝甲目標和250米以內的火力點和野戰工事,也可以殺傷敵有生力量。它由整體式發射筒、簡易折射瞄準具和殺傷/破甲兩用火箭彈組成。發射筒前大後小,外型猶如一隻大號手電筒。 前半部分上裝有準星、瞄準具座和折射式光學瞄準具。光學瞄準具插入瞄準具座,平時折放在發射筒上,使用時扶起逆時針轉動 45°,便在立柱簧的作用下自動卡入定位槽。後筒比前筒細,上面有擊發機座,可以安裝發射機構。為了防止雨水、灰塵等進入發射筒,平時擊發機用一個橡膠罩覆蓋, 筒的前後兩端有防潮蓋。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火箭彈由戰鬥部、穩定裝置和發動機組成。穩定裝置是裝在火箭發動機尾部的六片薄金屬片尾翼,平時卷放在發射筒內,飛離發射筒後靠自身彈力張開。火箭發動機用連接螺栓與戰鬥部相連。該連接螺栓既是火箭發動機與戰鬥部的連接件, 又是發動機的點火機構,上面還裝有底火、點火藥盒、防回火板和定位銷。

79式手持反坦克火箭的發射方式比較獨特,它既不是肩扛發射,又不是夾在腋下發射,而是用手握持後向側面平伸,筒口向前發射。發射前射手扶起瞄準具,打開擊發機,用筒上的折射瞄準具瞄準目標 後按壓擊發機,火箭彈即射出。79式手持反坦克火箭具有體積小巧、重量輕、攜行方便的優點,但是由於威力太小,所以部隊沒有裝備。

80式反坦克手榴彈

上世紀70年代,為了防備蘇聯裝甲部隊大規模入侵,軍隊提出需要設計一種威力較大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彈,能大量裝備部隊,作為一種群眾性反坦克武器。1974年,某國營兵工廠接受了“新型反坦克手榴彈”的研製任務,同年年底樣機研製成功。由於“文革”的影響,此後的研製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在樣機研製中出現的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問題,一直得不到完全解決,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始終沒有最後確定。直到1977年5月,新型反坦克手榴彈的主要戰術、技術要求才正式確定,主要指標如下:全彈質量 ≤1公斤, 全彈長 ≤320毫米,彈徑 ≤57毫米,破甲威力200毫米/30°,採用萬向碰炸引信, 全彈密封防潮,勤務處理安全可靠,宜長期儲存;結構緊湊,便於戰鬥使用;外形美觀、工藝性好,適合動員生產。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工廠根據確定的戰術、技術指標全面展開研製與試驗工作,經多次試驗對設計方案几經修改和完善,同年11月正式完成工廠鑑定試驗。1979年6月,通過了國家靶場嚴格的試驗考核,1980年3月通過部隊使用試驗,最終命名為“1980年式反坦克手榴彈”,簡稱“80式反坦克手榴彈”。該彈主要戰術用途是在防禦、襲擊、伏擊戰鬥中,用於毀傷敵人的坦克、裝甲車輛、野戰工事等目標;可破壞倉庫、無裝甲防護的軍用車輛、輸油管道及殺傷敵坦克後面的有生目標等。該手榴彈最大直徑 75 毫 米,全彈質量1公斤,全彈長330毫米,彈體形狀為圓柱形,殼體材料為薄金屬皮, 彈體質量678克,投擲距離17~35米,配機械觸發引信,引信的出手保險距離4米, 解脫保險距離10米,裝梯恩梯/ 黑索金混合炸藥,主藥柱質量390克,副藥柱質量 52克,穿透普通軋製裝甲鋼板厚度為200 毫米/30°。

國產單兵反坦克武器拾遺

全彈由彈體、手柄和引信三部分組成,彈體由殼體、主藥柱、副藥柱、藥型 罩、風帽、連接體等組成。該手榴彈引信 比較複雜,由著發機構、保險機構、定向裝置、勤務保險裝置和重複裝定機構組 成,均裝在手柄內,手柄和連接座間加裝 密封墊和防粘墊,並用保險箍來固定,既起到了密封防潮的作用,又構成勤務保險,保證了手榴彈勤務處理中的安全性。 重複裝定機構由手柄凸起、握片支耳及保險銷組成,作用是讓拉脫保險銷但又失去投擲機會的手榴彈能重新恢復保險狀態。

使用時,右手握住手柄和保險握片, 左手拉掉保險箍和保險插銷後對準目標用力投出。在出手後,手柄和保險握片在解脫簧和伸展簧的作用下脫落,穩定尾翼自動打開,保險機構解脫,全彈呈待發狀態, 在撞擊目標後,彈內鋼珠滾落,解脫擊針, 擊針撞擊雷管,引爆手榴彈,手榴彈彈體內的錐型裝藥爆炸產生金屬射流擊穿目標裝甲。

該彈曾經在部隊試用過,但其評價並不高。首先是太沉,1公斤重量就是身體強壯的戰士也只能投擲35米左右,一般戰士更近,這麼近的投擲距離很難滿足戰鬥需要;還有的問題是威力小,雖然該彈理論破甲厚度是200毫米/30°,但實際使用中往往達不到這一點,對付新型主戰坦克力不從心。而這兩點不足又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增大威力,必然要增加彈重,那就更加惡化了投擲距離不足的毛病。其實,由於反坦克手榴彈靠人力投擲,威力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提高空間非常有限,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國不再發展反坦克手榴彈的原因。因此,80式反坦克手榴彈在短暫試裝後很快退役,現在部隊已經不再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