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战争有不少分兵合进反而被敌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例,为何要分兵合进?

温和一点


我来说一下古代打仗为啥要分兵合进。

在古代,之所以会出现“分进合击”这种战术,是因为古代条件下,后勤运输手段有限,长距离后勤补给效率低,单位地理区域的补给输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组织十万级别的大规模进攻时,古人往往习惯把大军分开,以分担后勤的压力。

如果大家参加过集体活懂,就肯定都会懂得,在道路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大量人员一起移动,往往会形成一条很长的人流,军队行军更是如此。比如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一个包含42,512人、13,802匹马、90门炮、1,385辆运输车的军,要占用43.5公里长的道路。这个在军事术语方面被叫做行军长径。

而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里记述, “ 路狭,挨次每一营鸳鸯阵双人行……前路宽一丈(约3.2米)……是二鸳鸯阵平行……前路约宽一丈之外……是三鸳鸯阵平行……前路约宽二丈……是四鸳鸯阵平行”。根据其记述推算,戚家军行军时单人的宽度大约在0.8米。另外,根据对近现代部队行军的研究,步兵行军期间前后的距离大约在1.5米左右,而骑兵则是2.5到3米左右。

以萨尔浒之战为例,明军总兵力为88,550人,朝鲜盟军的兵力为13,230人。这十多万步骑兵,就算按步兵6人、骑兵4人并排行军估算,明军行军长径将达到36公里以上,即前军已经走到萨尔浒、而后军尚在抚顺城刚出发。显然,这样的一字长蛇阵,即无法作战,也无法保证行进速度,更没法保证后勤供应。

所以分兵是必须的!

不懂军事,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才幻想着把十万人堆在一条路上去打仗。


当然,对于“分进合击”战术所存在的致命缺点,即指挥协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乱,以及会给对手以机会,或者抓住空档,跳出包围圈,或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等等,古代的军事家其实都非常清楚。


古代作战对约期行进看得非常重。每支部队到一定时间,必须停留在一定地域,可以有弹性范围,但不得超过。等大家都走到一定的地域了,就可以灵活发挥了,因为形成合围后,敌人的机动空间就很小了,可逼迫敌人与己方进行决战。

比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莱比锡战役,就是在分进合击战术的完美典范。虽然拿破仑痛击了每一路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反法联军,但是由于其他各路联军协调一致。拿破仑即无法彻底吃掉每一路联军,又无法跳出包围圈,最后只能被优势敌军包围和压垮。该战堪称普通人困死军事天才的经典之作。


所以,这种分进合击战术执行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各支部队能够按照战前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应该抵达的地点,彼此呼应,相互掩护。要想实现这些,在没有无线电的条件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古代将领大多只能通过事后控制的方法,来保证不同部队的指挥官在规定时间走到规定位置(区域)。如该指挥官在后一个阶段还逗留在前一个阶段的位置,那就暴露了一个大空档,会给在内线活动的对手提供一个打通外线的机会。所以古代的军法中对“失期”和“逗留”的处理特别严苛,史料中常常出现“失期必斩”、"以逗留得罪”的记载。而莱比锡战役中,反法联军分进合击战术的成功基础,要得益于19世纪发达的制图和钟表业,以及能发挥类似无线电作用的摇臂式信号机的发明。


总之,分进合击是古代军事家们为了减轻后勤压力而不得已的选择。非要问古代打仗为什么非要分进合击,那就有点“不是肉糜”了。古代将军也想集中兵力啊!

但是真的做不到啊!


而且,分进合击战术也有自己的优势:一能有效牵制敌方兵力,使对手应接不暇;二能迷惑敌军注意力,拉大敌方防守正面宽度,迫使敌方摊薄防守兵力,进而创造进攻机会。三能增强己方兵力机动性,提高后勤保障的可靠性。四能使各军能够互相兼顾,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

分进合击打赢的战例也不少啊!

比如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他们两个人各率五万骑兵分进合击。卫青那一路击败了匈奴单于主力,而霍去病那一路击败了匈奴左贤王,掏了匈奴老窝。如果不是李广那个路痴又迷路了,那么匈奴可以在漠北之战中就彻底被打垮了。

而魏晋南北朝的刘裕灭后秦之战中,晋军兵分六路进攻,其中有三路打到关中外围,两路是王镇恶和檀道济的主力,第三路是沈田子所部万余人马。后秦大军集中力量对付王、檀二部主力,双方一时僵持不下。作为牵制的沈田子遂反客为主,向长安方向发起猛烈攻势,迫使后秦军主力不得不调头来救。这个漂亮的主次转换,使得晋军主力压力大减,得以迅速杀进长安,完美地达到合击的效果。

所以,不要光看到一个萨尔浒之战打输了,就觉得分进合击不行。就好比,同样的考试卷,为啥有的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有的人上个二本都费劲?人不一样啊!


冷兵器研究所


因为中原常常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尤其是冷兵器时代,中原更加迷信人多力量大,只有足够的人数,那么分兵合进是为了包围对方。所说是分兵,但任何一处的兵力人数也超过北方民族。

分兵的目的是在于包围,打算依据绝对优势把对方一网打尽,避免有跑出去的。

如问者举例的萨尔浒战争,明朝军队联合朝鲜、叶赫等国军队,总共号称47万大军,而后金军队只有几万人,所以明朝即使分几路兵马依然在人数上保持绝对优势。实际上,即使明军集中一路,因为进入山区,不在平原上,47万人也打不开。就如二十个人去抓一个人,最多是四五个人能上手,人一乱,别人想靠近对方,就是进不去。所以如果遇到以一挡百的八旗军队,而根本没有战争斗气的明朝军队,过多的人被打和少一点被打没大区别。全集中一起,兵败如山倒,如果前边的士兵往回跑,后边的想上前也不可能,只能一起往回跑。


满族文化网


合兵一处的好处题主在引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让敌方无法各个击破。但是,如果单纯将优势兵力猬集一团,实际上仅限于极小范围内的作战,大部分时候是不合适的。

首先,兵力过于集中不利于掩护我方补给线。

即使拥有数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当我军主力向前推进深入敌境时,后方的补给线是最薄弱的。其他任何诡计我方兵力越雄厚越能突破,唯独后勤被切断则兵力越强大崩溃越迅速。那么,如果我方进展深入,比如深入敌境达到千里之遥,这时候怎么保护后勤线呢?一种思路是将主力部队抽调部分战力分散到千里后勤线处处设防。这样显然不可取,留兵少了根本挡不住敌人的别动队,留兵多了又削弱正面战力形成另一层意义上的分散兵力。最好的办法,是将我军展开一定的正面宽度,使得身后的后勤线得到主力部队自然的掩护。按照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说法,我军正面宽度如果大于后勤线深度就能达到有效掩护。即使我军正面一定的分散遭到敌人主力的突击,我军主力前往驰援也能加以应对。


其次,兵力过于集中不利于截断敌方的机动。

设想一国攻打另一国,进攻方拥有10万兵力,防守方只有3万(和官渡之战差不多比例)。把10万人集合成一路确实可以使得防守方无机可趁。但同时,10万人集合一路推进过去,只要防守方利用本土优势回避决战,便可以从容周旋。因为10万人的庞大战团是不可能在敌方境内捕捉敌方主力的。防守方可以尽情机动作战,甚至反过来袭击我方本土。只有对兵力适当分散形成围攻之势,才可能压迫敌军战略空间,迫使敌军接受不利于的会战。


第三,兵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占据要地。

古代战争中有许多要地,诸如渡口、要塞、山峰、碍口等。这些要地或者易守难攻,或者能控制重要区域和道路。占据这些要地,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如果全部主力聚集一起不敢分兵,又如何达到这个收益?


第四,兵力过于集中会导致战线过于狭窄,难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比如说,一方拥有10万人马,另一方只有3万人马,如果10万人马的一方仅仅从一个方向进攻,则防守方也只需要守住一个方向。如果这个方向受制于地形,只能展开一万人,那么双方10万比3万的总战力却退化为1万对1万的局部战斗,要是防守方依靠有利地形工事甚至可能获得更大的杀伤比。相反,如果进攻方从两路以上分兵前进,迫使防守方也分散为两路以上,实际上拉长了战线,更有可能为己方优势兵力提供发挥空间。


官渡之战袁绍拒绝了许攸“分兵一路直取许都”的建议,实际上使得己方10万大军被曹操少数兵力挡在官渡地区,看似集中兵力,实则闲置战力;相反曹操却大胆派出于禁等人带二千精锐袭击袁绍补给线,看似分散兵力,实则发挥战力优势。

同样,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以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等4艘精锐包抄夹击北洋两翼的弱舰,看似分散兵力,实际上却令己方火力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总之,分兵或者合兵,各自有彼此的利弊,不能机械地走极端。兵力多的一方是要尽量发挥我方优势兵力,兵力少的一方则是要尽可能使得敌方的部分或大部兵力置于无用之地。这就是军事的奥妙之处。

r


巴山夜雨涮锅


分进合击,是一种常用的作战部署方式。孙子兵法里有十则围之,倍则击之,少则守之。包围对方也是分兵的一种。将部队充分展开发挥更大的作战效能是分进合击的主要意图。其次则是后勤。部队行军要吃喝拉撒。如果过多军队一起行军,对沿途的民生是非常大的伤害。一个兵要一户人家养。一匹马就要十户人家的口粮。所以,分兵推进也有减少对辎重依赖,快速的目的。

大兵团作战,一般会采取这种战术。两个独立的作战集团,从不同方向向心式的向敌方发动进攻。强迫兵力弱势对方分兵作战。从而达到扩大兵力优势的效果,当然协同就是非常大的问题。其次是指挥权限是否清晰。兵团之前的通讯是否畅通。


风车骑士45541173eg


我根据系统提问的问题,我查了相关的资料以及询问了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员总结得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打仗除了讲究战士们的素质外还讲究将领们的计谋。怎么保证将领们的计谋得以实施,这里除了讲资源,天时地利外,不得不讲保密性。可想而知你还没开始实施,就在计划当中敌方将领就知道你的计谋了。那你还可能实施得了你的计划吗?想象一下,成百上千的军人,要从后方赶到待命地点那个人力物力得排成什么样。那么这时候有什么办法,把它给藏起来,即使不能藏起来也要迷惑对方将领的思考呢?分兵这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讲了分兵突进,那么久讲讲合兵攻打了。

众所周知,一个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打得过十个人,纵使可以打得了,那么十一个呢?一百个呢?一个人的力量永远不可能大得过众人的力量。打仗也是一样的。大家合在一起的力量才能给对方最沉重的打击。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时间,想象一下,军队分兵突进的地方一般在什么地方。战区,敌方领土。那么可想而知,你打一个地方半天打不下来,敌方知道了。他们肯定增援。那么你就被动了。所以合兵攻打,一鼓作气拿下目标。再隐蔽或者以逸待劳攻打来支援的队伍。这几方面都是为什么在分兵突进后要合兵攻打的原因。

以上是我得出的观点。有什么漏讲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下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空中甲壳虫


分兵合进是高级技巧。

有多高级呢,李靖,这种仙人级别的可以娴熟掌握,信手拈来。

对于普通将领来说,分兵是兵家大忌。

古代的军队组织架构跟现代完全不同,什么大小相制,什么主军客军,唐朝还有雇佣军。这些大爷凑一块还能每天开个会,有问题及时解决,你敢分出去?你放心?除非你手段高明,或者自身实力超然,这些人才能死心塌地。否则呵呵。

当然,三军用命,军令能有效执行。这时候分兵也有风险,因为信息不畅呀。

最著名例子,卫青让李广分兵执行作战任务,李广迷路了


酒与绅士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分兵,那么很可能就不是各个击破,而是全局一败涂地了。

首先,战争从来就不完全是看兵力多少的。你集中一点优势兵力,那么确实是好,但如果败,就不是某一路失败而是全面溃败了,比如淝水之战的前秦,比如辽国在护步塔岗,金国在野狐岭;

分兵突进虽然存在被敌人个个击破的可能,但这也极大的调动了敌人,被敌人个个击破其实并非你分兵的战术有问题,只是你在战术执行上存在问题。举个简单例子,你的军队分为三路突进,那么敌人如果要想个个击破,那么他就得集结起比你一路更强大的优势兵力,对你进行打击。这一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在一路遭遇敌人重点照顾的时候,另外两路实际上就是面对敌人的空虚局面。

换句话说,这就是类似战场上的兑子,敌人首先放开另两路,专注对付你一路,最终这个战果如何,其实和你分不分兵没有关系,只是要看你在对方灭掉你这一路前,能灭掉对方多少,占据多少地方。如果你一路能坚持够久,另外两路甚至可以有包抄敌人的可能。

分进合击可以使得敌人多点遭遇打击,收为不能兼顾。而且对于地方判明意图,判断准确攻击目标,判断准确主要打击目标,等等的负担会直线上升。对方要是个个击破,你就不怕放出来的这一路是诱饵吗,类似的战例三国演义多了去了。

所以关键其实并非分不分兵,而在于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和执行力的问题。


叶飘刀


大家也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和牛车等,速度也不是很快而且没有一直的使用,还有休整一下,而且也不是全部都有马车或者牛车等交通工具,还有的要步行,粮草的原因不可以太多人在出行,不然要是粮草被对方给烧了那就不用打仗,直接被饿晕了,我们一句古话不是这样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就说明粮草的重要性。所以古代才会有分兵合进这样会减少粮草被敌方一次性抢去和销毁,当然也是有风险的就是可能会被敌方给各个击破,但也总比被人一次性没有粮草直接连打的机会都没有。

分兵合进好处是可以让敌方无法知道我们的明确进攻地点和我军的具体人数,在围剿敌方是可以最大化的杀伤力,这样就要充分的利用分散的优势,和作战是的灵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