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漢朝時期為何匈奴如此猖狂,到處搶奪人口?

兔牙傳說


匈奴猖狂是有資本的。西漢初年,匈奴絕對可以碾壓漢朝,舉個例子: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32萬步兵出征匈奴,結果被匈奴騎兵圍困於白登山。讓劉邦大為震驚的是:匈奴將30多萬騎兵分東、南、西、北四個縱隊,而且每隊的戰馬是同一種顏色,而劉邦自己的馬車竟然連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都配不齊,大臣們坐馬車是一種奢侈,平時只能以牛車代步。見微知著,這就是漢朝與匈奴的差距。

中原經歷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到漢朝建立時,國家與老百姓一樣的窮困潦倒、苦不堪言,所以根本沒能力與匈奴抗衡。而縱觀漢朝周邊國家,還沒有一個是匈奴的對手,曾經最強大的東胡也被匈奴頃刻滅掉。其餘如西域勢力稍強的烏孫、月氏等都被匈奴如趕羊一樣四處驅逐。而那些城邦小國在匈奴面前更是大氣不出,唯命是從。

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全民皆兵,來去如風,最擅長的就是游擊戰法,而漢朝與匈奴漫長的邊境線上不可能全部佈置重兵,張網以待。所以,當匈奴劫掠而去,漢朝作出反應,匈奴早已遁形而去。而漢朝又不能派兵追擊,因為很有可能遭遇匈奴伏擊而全軍覆沒。所以,漢朝只能妥協、隱忍,而匈奴得寸進尺、有恃無恐。

古代遊牧民族最缺的並不是生活物質,而是人口,只有人口才是他們的戰略資源。試想,從大興安嶺——陰山——岡底斯山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廣闊的區域幾乎全部是他們的領地,版圖面積比中原還大出許多,但他們的總人口卻小的可憐,甚至不足中原的千分之一。再加上自然災害、疾病、瘟疫等因素影響,遊牧民族的人口很難呈快速增長。所以有時候,他們恐懼的並不是被其他民族所滅,而是被老天(大自然)淘汰。

因此,為了自身發展的長久打算,匈奴才會熱衷於搶奪他國的人口。而在對方還沒有形成有效應對之策時,匈奴人才能愈加猖狂。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我是子夜羌笛,請聽我細細分解。

漢朝初期匈奴的確是很頻繁地南下侵犯漢朝邊境,甚至漢朝皇室位於關中北部的甘泉宮都曾經遭到了匈奴的破壞。若要分析其中的原因,無外乎內、外兩個原因。

匈奴的興起並非短期的事情。早在戰國時期以及秦朝,位置與匈奴接壤的秦國、趙國、燕國等其實就經常與匈奴交戰。聞名天下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國李牧就是在與匈奴的戰爭中脫穎而出的。但在戰國以及秦朝時,漢族政權總體上是可以對匈奴保持一定軍事優勢的。尤其體現在裝備方面,秦軍的強弩更是令匈奴人聞風喪膽。但歷經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楚漢戰爭,漢民族的整體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尤其是缺乏騎兵必備的戰馬。漢朝初年天子出行尚且難以湊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大臣出行甚至只能乘坐牛車。而單單依靠步兵是難以敵得過大規模的騎兵衝擊的。另一方面,匈奴更是趁中原戰亂大肆擴充其在邊境地區的勢力範圍。佔有了河套地區的匈奴騎兵還能處處威脅到地處關中平原的漢朝中央政府的安全。新生漢朝自身的羸弱,這便是內因。

甘泉宮遺址


說到外因,無非是匈奴自身的崛起,尤其是誕生了傑出的首領冒頓單于。東起東北、北至西伯利亞、西到中亞的廣大區域都成為了匈奴的牧場。久經戰陣的漢高祖劉邦曾率三十萬軍隊與冒頓單于交戰,最終卻被困於白登山,如果不是採用陳平計策賄賂單于的閼氏還險些做了俘虜。冒頓單于的軍事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匈奴冒頓單于


敵強我弱,加之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本身不事生產,鐵器、布匹等大量的生產、生活物資都只能來源於中原漢族地區,恃強凌弱劫掠財物,尤其是劫掠具有技術能力的人員就成了他們發展自身生產力的捷徑。另一方面,地處塞外草原的民族往往人口稀少,劫掠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以及兒童也成為了他們增強自身實力的辦法。

匈奴騎士


子夜羌笛


匈奴興起於戰國末期,早期非常弱小,被戰國秦、趙、燕等國來回碾壓,但是在西漢初期達到極盛時期,成為有漢一代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這主要是由於草原文明在漢初出現了第一個發展高峰,而中原文明正處於恢復期。我們來分析一下匈奴迅速崛起的原因。

01 草原文化強者為尊,擴張模式極其簡單

草原文化並不像中原國家一樣,強調文化和民族認同感,草原區域的主流價值觀始終是“強者為尊”。強大的種族吞併弱小的種族是經常發生的事情。而不會像中原地區一般,引起民族的反抗情緒。

同時草原地區地形平坦,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不像中原地區有各種各樣的山川河澤可以拒險而守。草原騎兵可以一日千里,軍事行動進展非常迅速。因此,草原帝國的崛起速度往往極其快速,一旦部族人口和戰鬥力形成規模,就可以在短短數十年內,吞併其他的部落,建立一個疆域龐大的草原帝國,比如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莫不如此。

02 中原戰亂,草原擴張,此消彼長

早期的匈奴並不起眼,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就曾經率領步兵和弓箭手的混合軍團,擊破了匈奴的十幾萬騎兵。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繼續吊打,秦始皇派大軍三十萬,將匈奴趕出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區。

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過秦論》

但是經過秦末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楚漢爭霸,造成大量人口傷亡,中原區域元氣大傷。在西漢建立初年,全國人口下降到1200萬左右,經過幾十年的“文景之治”,人口和經濟才逐步恢復過來。

而匈奴趁著中原戰亂的窗口期,在一代雄主冒頓單于的帶領下,迅速擊潰原來的霸主東胡,吞併樓煩、白羊等大型部落,人口和軍隊規模如同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在劉邦建立西漢的時候,匈奴已經是一個人口超過200萬,控弦之士數十萬的龐然大物,成為中原漢朝的心腹大患。

03 匈奴內附,吸收中原文化

經過漢武帝數十年與匈奴的大戰,成功地將匈奴從巔峰打落。後來匈奴陷入內亂和分裂,在東漢時期,北匈奴滅亡,南匈奴內附,主要生活在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北區域,人口大約有20幾萬。

內附的匈奴由於仰慕,開始學習漢族文化、政治體系和軍事制度,讓匈奴的社會發展速度得到提升。但是深層次的民族矛盾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在中原政權再一次陷入衰弱之後,匈奴又挑頭叛亂,掀起了“五胡亂華”。

因此,漢朝時期匈奴實力強大,掠奪人口,正是中原和草原兩大文明的興衰週期的低谷和高峰發生碰撞。這一斗爭不僅僅限於漢朝,而是貫穿整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


歷史步行街


對於漢朝時期位於漢朝北部的匈奴部落,為何猖獗,甚至到處搶奪人口,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判斷。


一、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

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主要分佈於的地區在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這裡的條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所以基於這裡所形成的遊牧文化,都是一種牧馬放羊的“遷徙生活”。

而在漢朝,中原地區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農耕社會,以種植稻穀糧食等方式,從而產生了比較固定的郡縣和人們棲息地生活地。

如此一來,對於崇尚遊牧文化的匈奴人來說,本身就帶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攻擊性”,為了富足的糧食、牧場甚至人口,常年對漢朝北部邊疆進行騷擾和掠奪。


二、漢朝經濟與匈奴經濟

也正如前面所闡述的兩種文化的不同特點,所以匈奴的經濟相比較漢朝的農耕經濟來說,是相當脆弱和不堪一擊的,一旦出現寒潮或者乾旱等惡劣的自然現象,聚居在溫帶大陸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都會喪失大量用來馴養牲畜的牧草,而由此產生對南部漢朝的進攻和掠奪也就可想而知。


三、中原氣候與高原氣候

接著前面的雙方經濟形態可以進一步探究,這兩種文化部族所生活的氣候,也是極大的不同,漢朝說佔據的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水土肥沃,也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如此一來,對人口的繁衍也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對於匈奴來說,惡劣的自然條件,貧瘠的土地,自然會造成他們的地廣人稀,人口的稀少也對社會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帶來負面影響,這也是匈奴南下入侵漢朝,不惜掠奪人口的原因之一。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可以看到匈奴在漢朝時猖獗南下的種種主客觀因素了。


草竹道人


古代戰爭的發動都是為了掠奪生存資源,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北方的匈奴成為了最大的威脅,秦國大將蒙恬一度把匈奴人趕回了漠北之地,不敢南下。秦王大興土木修建長城抵禦外敵。秦朝滅亡後匈奴趁著中原內亂,楚漢之爭無暇顧及,大力發展再度崛起。匈奴也誕生了能征善戰的大單于---冒頓。四處征戰,不斷控制了中國北部等廣大的地區。項羽烏江自刎,劉備的西漢建立。匈奴人不但不收斂,還大肆掠奪漢邊境財產與人口攻陷城池索要賠款。給西漢王朝北部邊境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威脅。劉邦對此是十分憤怒,公元前200年率領大軍進攻,在白登山激戰結果漢軍打敗,劉邦被圍七天七夜,幾近被俘最後出錢賄賂匈奴禪於才能被放回來。

自此以後劉邦終於知道漢朝實力的差距,開始採取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但是在如何處理與匈奴的關係中始終沒有好的對策。漢臣婁敬獻策以漢家公主為籌碼與匈奴和親並贈送大量金銀財寶,換取短暫的和平。軍事也避其鋒芒,以免引起爭端,漢高祖後,文帝,景帝也延續和親政策。避免爭端修養生息,發展生產。但漢歷代的計策並沒有遏制匈奴的侵擾活動,反而覺得漢軟弱可欺變本加力,越搞越兇。不過這種情況在漢武帝時期,徹底得到了解決,匈奴被趕進了漠北苦寒之地,再也不敢南下入侵大漢。




侃侃聊熱點


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帝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冒頓單于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西漢初期的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共48年)。遊牧民族地域問題一到秋冬就會為了糧食劫掠十方,漢高祖時期匈奴就成圍困過劉邦,迫使漢王朝和親。


時時樂天天樂


遊牧是一種很難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模式,而匈奴更為依賴對外掠奪和貿易,以此取得補助性資源。草原和農耕地區的貿易可能廣泛地以多孔道的方式存在,進而反哺草原單一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一旦漢帝國在整個長城沿線斷絕這些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繫,強力維護資源界限時,草原的物資短缺就暴露無遺了。

匈奴的集權程度遠不如漢帝國,它更像是一個比較穩定持久的部族大聯盟,僅有領導威權和間接統治,而不易維持一個恆常的官僚體系 ,各部族之間有很大獨立性。所以上頭看上去和和氣氣,屬下部落照樣犯邊如舊。

不過最重要的原因還不是這個,事實證明,遊牧與農耕之間本就很難建立起穩定、持久的貿易關係。這本質上是由遊牧對農耕的經濟劣勢造成的——遊牧經濟很難長久保持在貿易中有足夠的自有商品供給(牲畜)來完成交換。

我們往往認為馬上族群,來去如風,無拘無束。實際上,遊牧經濟要應對惡劣的環境和匱乏的資源,頻發的自然災害,維持起來也沒那麼輕鬆,加上匈奴又經常搞軍事動員,都對遊牧群體的畜產傷害很大,對中原貿易時,最重要的交易品就是牲畜,可是牲畜本來就不足,為了補充減損,搶劫人力和畜產,就是種最直接粗暴的選擇。


知行天下路


中國自古有一個規律,中原王朝衰落,草原部落會興起,每到改朝換代之際,這種情況愈加嚴重。這種情況自古有之,若說這種情況的開始,便是秦朝滅亡之時,漢朝剛剛興起之際。那我就繼續分析漢朝時期匈奴為何如此的猖獗?

第一個原因,冒頓單于統一匈奴,使得匈奴具有整合強大戰鬥力的能力。

在先秦時代,蒙古草原上個部落是分散的,並沒有統一的匈奴部落,也沒有一個像中原皇帝一樣的單于。但是隨著秦朝的統一,秦朝具有了強大的綜合實力,他可以舉全國之力打擊匈奴。從而迫使匈奴成了一股繩,不然像以前那樣各自為戰,這種方式已經玩不轉了。進而匈奴也進行了變化,這個變化是統一的匈奴出現。出現了凌駕於各個部落之上的匈奴單于,冒頓單于。

那冒頓單于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那他又是怎麼統一匈奴的?

冒頓是頭曼單于的大兒子,但是頭曼不喜歡冒頓,他比較喜歡後妻閼氏所生的小兒子。有意無意的想殺死冒頓,大家想一想,冒頓是從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那他得有多少的陰影呀?早年的經歷影響了冒頓的一生,他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先訓練了一支軍隊,當時機成熟之後,他殺了他的父親和其他不服自己的大臣,之後奪取了單于之位。

冒頓單于繼位之後,便開始了向外擴張,他先將東胡打敗,之後吞併了樓蘭,收復了蒙恬所奪取的河套地區,成功的統一了匈奴各部。統一了的匈奴,便有更大的軍事能力,再加上匈奴所在的草原,什麼都長不出來,物質比較貧乏,那中原的富饒地區就激發了冒頓的貪婪和野心。

第二個原因,漢朝的富饒刺激著匈奴人的野心。

漢朝繼承了大部分秦國的領土,擁有了當時最富饒的土地從800裡秦川的關中平原到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國。這片土地被秦國經營了幾百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是相當的富饒。再看看當時的山東地區,擁有巨大的華北平原,這些地方被秦朝統一之前,山東六國已經開發了很久了,到了漢朝時期,這便是沃野千里。漢朝的一個郡就能生產幾十萬石的糧食,那全國一年就能有上百萬石的糧食,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有了大量的糧食,便能夠催生出大量的人口,有了人口便能大力發展生產力,最終使得漢朝富得流油。

反觀匈奴所在的蒙古高原地區,地勢地形依次從東到西為,草原,戈壁,荒漠,他們那裡的土地除了草,還是草。即使有樹林,那也是灌木,小樹林。大家可能會說,匈奴人可以發展畜牧業。就是多養一些牲畜,想吃肉就吃肉,想擠奶就擠奶,如果這樣想的話,大家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古代的匈奴人,他們的生活並沒有那麼的滋潤。比如一個暴風雪,牲畜就得死一大堆。那麼家裡一年的口糧就沒有了,其實想起來也是挺悲慘的。

綜上對比,匈奴人所處的環境,物資是比較匱乏的,中原地區物資比較富饒,他們就會去搶掠中原地區。

第三個原因,漢朝初年,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去防禦匈奴。

經過秦末的大戰亂,等到漢朝的建立,這幾十年的戰亂,使得中原經濟倒退,以至於中原沒有能力去解決匈奴之患。最顯著的一個例子便是,漢代初年天子乘駕竟找不到幾匹相同顏色的馬,連大臣們上朝也只能坐牛車。可見漢朝剛剛建立,是百廢待興。所以漢朝人就想到了一個很經濟的方法,就是派漢家公主去和匈奴和親,雖然這種方式換來了一些時間的和平。但是卻是漢朝人的恥辱,他們用自己的女人去換來和平。

但是經過漢初的文景之治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方針,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到了空前的鼎盛,漢朝擁有了大量的錢財,擁有了巨大的國力,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一舉解決匈奴之患。這便是第三個原因。

總結

綜上所述,第一個方面,從冒頓統一匈奴,他便擁有了強大的戰鬥力。第二個方面,匈奴所處之地,地理環境惡劣,中原地區富饒,從而刺激匈奴人的野心。第三個方面,漢初國力很弱,漢朝沒有能力去防禦匈奴。我認為是這三方面的原因才導致了漢代初年,匈奴不停地騷擾邊疆,掠奪人口。


經濟戰略


說到底一句話,匈奴的實力強於此時的漢朝。而且,因為匈奴有大規模的騎兵,來去如風,漢朝處於被動防禦階段。

匈奴的逐漸強大

匈奴自秦朝時期就逐漸強大起來,所以秦始皇才派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驅匈奴,然後趁機修長城防禦。

因為匈奴的生活習慣和環境,他們擁有一個軍政合一的政權,每個成年男子都是優秀的戰士,甚至婦女都能走馬射箭。平常時候,戰時在前方戰鬥,後方婦女驅趕牛馬作為軍糧。這種尚武的風氣和做法,使得匈奴有強大的戰鬥力且避免了中原糧草運輸的繁重。

憑藉著這種強悍的戰力,匈奴先後滅掉了東胡、月氏,烏孫也投靠了匈奴。這就使得匈奴的財富極具積累,也為他們征服異族積累下經驗。等到匈奴又征服西域之後,實力更加強大。

此時的匈奴,不僅統治了蒙古高原,也控制了河西之地和西域。因此,面對更加富庶的漢朝,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自然更有動力去侵略。此時的冒頓單于,殺死父親自立後,更是野心勃勃。

漢朝的緩慢恢復

經過了秦末戰爭以及楚漢相爭之後,漢初的國力是比較弱的。尤其是馬匹更是缺乏,甚至連皇帝都找不到四匹一樣毛色的馬匹來拉車。

漢高祖劉邦本來信心滿滿地去討伐匈奴,可最終卻是有了白登之圍。經過這次失敗,劉邦深刻認識到,匈奴不是很快可以平定的,因此採取了和親政策。

為了恢復民力和國力,漢朝採取了“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對戰爭是持審慎態度的。而且西漢早期,因為異姓王、同姓諸侯王的威脅,西漢中央朝廷並不敢和匈奴全力一戰。而許多諸侯王造反的時候,都是勾結了北方的匈奴,這就使得西漢早期的幾任皇帝心存忌憚。

因此,從漢高祖到漢文帝時期,限於西漢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西漢對匈奴基本採取了妥協措施。用和親、開放關市的方式來維持和平局面。但這並無法有效遏制匈奴侵略的野心。

匈奴不時派出小股的騎兵隊伍,到邊疆地區去擄掠人口、搶奪財富,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西漢面對這種情況,到漢文帝時期開始組織了幾次反擊戰。只是匈奴騎兵如風,匈奴得知消息後,便迅速搶掠一番退回關外。而西漢限制於實力,也不敢派大軍追擊。

就這樣,匈奴一面享受著和親帶來的好處,還能不時劫掠漢朝大批的人口和財物,且自身不受到任何損失,自然是更加樂於搶奪。因此,匈奴幾乎每年都派兵襲擾漢朝的邊郡。

漢文帝一方面遷徙人口“屯邊”,一方面實行“復馬令”,為組建大規模騎兵做準備。而且先後組織了三次較大規模的防禦戰。雖然都未和匈奴直接兵鋒相見,但卻威懾了匈奴,使得匈奴迅速北撤。

等到漢景帝時期,繼續實行“和親”的政策,匈奴依舊派出小股騎兵侵襲邊郡。等到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解決了諸侯王的威脅。且此時人民富足,府庫充盈,戰馬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可以出動幾十萬匹戰馬參加戰鬥。

當漢武帝經過一番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的集權之後,便開始著手解決匈奴的威脅,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綜上所述,無論是匈奴對漢朝的擄掠人口和財富,還是漢朝對匈奴的反擊,都是在雙方實力的基礎之上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等人,並非不想對匈奴動武,可受制於自身的實力,只能暫且忍耐。

等到漢武帝在位期間,一切物質基礎都已具備。而思想也由“清靜無為”轉化為“奮發有為”。想法和實力相匹配,自然便能給予匈奴迎頭痛擊。


飛熊說歷史


要說明白這個時期的匈奴為何如此猖獗?這裡需要提到一個人物:冒頓單于。秦朝滅亡後,匈奴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這位領袖就是冒頓單于。因為有他的緣故,匈奴實力慢慢地強大了起來。冒頓單于是一個善於等待時機,把握機會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懂得隱忍、睚眥必報的主兒。

冒頓當上匈奴單于後,東胡派出使者祝賀。那時候的東胡軍事力量強大,匈奴不能敵。東胡使者見到冒頓單于後,當即開口說道,想冒頓單于將他父親頭曼單于騎過的寶馬送給東胡。冒頓單于冷冷地看了看對方,許久之後,才同意送寶馬。之後東胡認為冒頓單于是個軟柿子,可以隨意欺負,便三番五次地來要求冒頓單于送東胡嬪妃、土地。

之後匈奴的軍事實力強大了,冒頓單于馬上派兵團滅了東胡。滅了東胡後,冒頓單于又先後消滅了月氏、樓煩、白羊等勢力,期間中原的很多地方也被冒頓單于侵佔。面對冒頓單于的強大軍事力,漢朝不得不委曲求全,送人送錢,制定和親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