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在当今以经济为主题的时代,毛主席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关于学习,大家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多少书,写过多少字?听过多少课?大家应该都记不起来了。但是总有一门课、一部书、一个人让你有种拨云见日、醍醐灌顶的感觉吧?

我们耽误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无意义的书本、课程和交往当中。人生是单程的车票,是没有回头路的。所以,是时候想一想,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点时间,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据统计,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年的信息量可以填满50万个美国的国立图书馆,在可以说是瀚如烟海的无涯学海中,如何学习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

我们在一些书上经常看到一些看似道理有用,实则无用东西,假如其中有一个知识有50%不真实的成分,至少对我们的决策是有害的,至少是高成本的。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须拾起《毛泽东选集》,认真的读一读。中国人是最智慧的民族,也最擅长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在我们看来,毛主席的思想已经代表了中国式管理的最高水平,有着取之不尽的精华。

纵观《实践论》全篇,有三条主线脉络清晰,形象生动。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第一条主线是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第二条,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三,科学地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我将通过这三条主线,重新解读一下《实践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毛主席身上吸取更多的思想精髓,并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第一条主线分别从实践的内容、形式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维度进行是系统阐述。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第一条主线思维导图


  1. 1. 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毛主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这句话特别容易理解,人类从事一切活动之前,必须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没有衣食住行,人类无法生存,也就无法从事其他的实践活动。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维持生计。捕捞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叶、种子等,有些采集到的种子散落在住所附近,不经意间发芽,发芽、开花、结果、繁殖。人们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逐渐学会了人工栽培作物,于是产生了最初的农业生产活动。

所以,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在劳动中平等的互助合作,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里毛主席就指出了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其次,毛主席特别强调“除生产活动以外,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人们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实际活动,也都是实践活动。

”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主席首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活动规定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生产活动我们已经讲到了,如农人种地、工人做工,这种行动就是生产活动,因为在这种行动中,人类就能改变自然,生产出自己生活的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如吃的饭、穿的衣等。

另外就是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两种形式,我们做一下解释。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盲人摸象和井底之蛙的故事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做“盲人摸象”,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就说,大象就像一个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矮个子盲人摸着大象的腿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而年老的盲人摸着大象的尾巴却说,大象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大象只有一个,四个盲人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一个也没说对,都只是看到了部分就下定结论。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所处的世界就像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之所以有所不同,并不是简单地带着有色眼镜,而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也就是阶级地位不同。正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看法便产生了不同,这个世界就有了不同的样子。

通过这个道理,我们再去理解阶级斗争就很容易了。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所处的阶级的位置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矛盾。不同阶级就会为利益去争夺物质资源,从而引发冲突对立。

例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这类政治斗争,都是为推翻剥削阶级的压迫。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也是政治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到,最后改革都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例如中国人民推翻封建皇帝以及军阀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等。

思想斗争如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实质维护西汉的专制统治,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

经济斗争主要是指为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有个很生动的例子是发生在康熙三十九年。当时在苏州踹布坊中从事砑光棉布的工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终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

科学实验

更容易理解,人对自然规律的不断加深,能初步运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并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像鲁班造锯就是因为被茅草划破手指受到启发。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等。

其实这些斗争形式都会给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斗争形式会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毛主席在文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1. 2.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毛泽东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主席说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例如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古代造纸流程


中国古代的兵器的材质由石器发展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过程。近代以来,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从结绳记事的绳算发展到算盘、计算尺以及机械计算机,最后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如今,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刻,新的计算工具还将不断变革。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但是我们改造这个世界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符合客观规律。

正如《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莱特兄弟从小就喜欢画图和搞设计,而且一直致力于对飞行器的研究。一次,他们看到德国滑翔机专家李林达尔因滑翔机失事而身亡的消息,这对他们触动很大,莱特兄弟决心研制出能安全地把人带到空中的飞行器。后来他们结合前人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架滑翔机,但滑翔机飞了大约一米高,很快就降落了。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觉得滑翔机飞不高也许是动力装置出了问题。于是,他们试着把汽车的发动机装在滑翔机上。这一次,虽然滑翔机飞得稍远了一些,但由于发动机太重,所以很快还是掉了下来。

兄弟二人不断对螺旋桨、发动机进行改进。一位设计发动机的工程师帮他们设计了一台马力大且重量轻的发动机,解决了飞行动力的难题。1903年,弟弟驾驶着名为“飞行号”的飞机进行试飞,飞机在空中飞行12秒后安全落地。

你看,风云变幻的时代,时光左右流转,有人凭着自己不断探索的精神,将名字永远留在了琅琊榜上,有人则消失于茫茫人海中。牛人之所以牛,就是像牛一般踏实,不断重复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

其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还在于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例如在粉状物中加入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就成了泥,和面、和土、和沙子灰这三种实践都含有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只要具备了同样条件,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泥。

但是当你发现粉状的盐,加入水搅拌的不能成为泥状的时候,是不是我的操作问题呢?

当然不是,这时候理论行不通,不是实践的问题,而是理论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修改理论。不是原有的理论不对,而是需要将理论进一步的扩充,让原有的理论更加服从目前的实践活动。

只有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规律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如果实践中发现理论不对或者部分不对,就证明这个知识是完全错误或部分错误,必须加以抛弃或修改。总之,认识是服从于实践的,做什么才要学什么,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东西。

我们身边常常都有理论落后实践的情况。若不进行及时的纠正、补充和概括,并正确地反应实践并指导实践,后果只能是把生活向后拉退,把理论搞坏。

再说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举例而言,我们用橡皮泥捏一样东西,人们总是在捏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想好了捏什么。然后进行操作。最后捏成的物件,一定是脑子里想要的东西变成了现实的存在。

所以直接现实性,就是人们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再直白一些,就是直接能够引起现实的改变,但这种现实的改变是按照人的愿望去改变的。人或动物走路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油瓶,油撒了一地,这不叫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因此,当问题出现在生活中的时候,可以用那种最平凡、最常见、每天碰到无数次的小事去理解,用自己最熟悉的实际去理解,就比较容易弄清楚。只有联系实际,理论才是最活泼的。

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因为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它最容易与实际相结合。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2.1毛主席指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

我们先再详细讲解一下相关的概念。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感性认识的比喻


首先说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这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设想一下,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是怎么认识它的呢?我们用眼睛看,知道它是红色的,圆圆的形状;用嘴一咬,知道它是甜的;拿在手上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这里的红、圆、甜、重就是苹果的一些个别属性,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事物的外表形象,这些外表的形象是可以由直接的感官接触而认识得到的。这种由感觉器官直接认识的事物的外表形象,我们叫做“感性的事物”;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的认识,我们叫做“感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还是以苹果为例。我们通过感觉认识,认识到它的一些个别属性,当然我们对苹果的认识还不止这些,我们还能够认识到苹果的各方面的关系。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根据对苹果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我们知道苹果可以当做水果,而且美味有营养。我们还知道苹果可以用来做饮料,还可以做罐头。我们也清楚苹果有种子,种子可以栽种土里,有充足的阳光、水分、肥料,就能生成树木。树木还可以用来做柴和木炭。

这些规律为什么会被我们认识呢?是感性认识告诉我们的吗?并不是。不把苹果做成果汁,就不清楚它作为饮料的价值。最关键的是苹果树从种子变成树木,那不是马上就能预见的,是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能够认识苹果的规律呢?

因为我们经历了毛主席所讲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我们先有感性认识,而且把这感性认识逐渐积累起来。许多人都吃苹果,对苹果的认识就多了起来。第二,在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上,我们加上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已把这些感性认识加以总结,把反复发生的现象概括起来,认识出中间的本质的联系,因此我们便认识了它的规律。

把苹果打成果汁就是美味的饮品,把种子栽种到土里就长成树木,这些步骤就叫做认识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理性的认识,就是有这样的优越性,就是能够按照一定事物的规律的知识,来推测这一事物未来的发展以及它将会发生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需要仔细的说明一下,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可以让我们预见未来,指导行动的。认识到了规律性的知识,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发展前途就能有先见之明,就能够预测某些事物将来一定要发生发展,以及如何发生发展,某些事物一定要消灭,以及如何消灭。

我们就能照着这些预测去定出一定的方针、计划,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使我们的行动不犯错误。

我们先来说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宋朝仁宗年间,有个叫孙冕的人在海州做知府。

海州在海边,有产盐的传统,老百姓多以晒盐为生。当时,盐是紧缺商品,生产盐的利润很高。海州因盐业而物阜民丰,社会祥和。

有一年,朝廷的发运司准备在海州再设置三个大盐场,孙冕坚决反对,他认为海州已有几个盐场,尽管比较小,但产量足以供给附近的州县。海州地处偏隅,交通不便,如果盐的产量过大,销售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产盐的利润就将大幅度下降。弄不好还可能亏损,这就断了老百姓的生计,社会也会因此不安定。(理性分析)

后来发运使亲自来海州谈盐场设置之事,还是被孙冕顶了回去。

许多百姓认为多建盐场就能多晒盐,多晒盐就能多赚钱,是孙冕拦住了他们发财的道路。他们纷纷到府衙求见孙冕,向他诉说设置盐场的好处。请求他允许设置新的盐场。

孙冕解释道:你们不懂得做长远打算。多晒盐虽然能获得眼前的利益,但如果盐太多卖不出去。就会自食恶果了。然而,没有人相信和重视孙冕的警告。一些人甚至联名上书就此事弹劾了孙冕。

不久,孙冕被罢官,海州很快就建起了三个大盐场。已经赋闲在家的孙冕听说后长叹一声:海州的祸患来了。

几年后,由于运输、销售不通畅,海州囤积的盐日益增加,盐价一跌再跌,盐场相继出现了亏损,许多人都破产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失去了生活来源。从而导致刑事案件日益增多,世风日下,流寇盗贼蜂起。

这时,百姓才开始明白,在这里建太多的盐场确实是个祸患,孙冕当年的预见太正确了。

一时的利益是显而易见,而会带来什么后果却不是谁都能预测的。封建王朝的阶级立场充分暴露了。底层人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孙冕的完全不同,底层人民为生计,对于盐场建设几个毫不关心,连温饱的问题都未曾解决。孙冕站在自己的职位角度看盐场的建设是否对海州有利,还有盐商的角度看是否会阻挡自己的生意。不同身份不同地位,导致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出现了矛盾,为了物质资源而产生了斗争。这个故事里就有思想斗争、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影子。所以我们再重温一下毛主席的话,“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这句话很有道理。

孙冕的分析思路就是把握了理性思维的内涵。从供给角度、从销量的角度,从利润角度,从地理位置、从社会安定的角度分析事物,指导自己的工作,他看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也将其应用于实践。不过封建社会里,他触动了地主、官僚阶级的利益,所以孙冕的想法未能真正付诸于实践。

这个故事也讲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讲到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一方面,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

上面的故事中孙冕在海州的任职上,获得了很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层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孙冕对设置盐场的利弊分析,就是一个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孙冕认识到建设盐场带来的弊端,并结合海州地理位置,分别从供给、销量、利润、百姓生计、社会安定几个方面分析建设盐场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就是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供给、利润、销量、百姓生计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暴露了对海州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的内在矛盾,这便是分析到了本质问题。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

从此意义上说,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阶段。换言之,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具体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在这里,我要普及一个概念,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知道各自的概念之后,这几句话就豁然开朗了。

唯物论承认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依赖人的心意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是具有自己的变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实在的东西。这里要明确唯物论区别于其它理论之处在于:

一切事物的共同的普遍规律,只有根据各种科学(包括一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概括,才能揭发出来。

所以认识论的唯物论就是在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在分工合作,共同来帮助我们一步步深入地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感性认识第一步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和外部关系,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反映事物中间的各种内部关系、各种确定的规律。

通过认识论的唯物论,就可以理解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要他谈战术的规律,这是做不到的。

那什么是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呢?

例如刻舟求剑的故事,楚人乘船,船行时剑掉入水中,楚人胸有成竹的用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要刻上一个记号。

楚人就是错误地把一个简单的规律当做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他不知道到船一直在行进,而宝剑沉入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他不清楚这只是一部分客观规律,这一特殊的规律,决不能代替一切事物的共同的普遍规律,需要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类似的故事还有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

因此,我们按照辩证法唯物论的观点来说,对事情不能消极地看待,而一定要从积极方面来看:冬天没有庄稼可以生长,就改良技术,如何在冬天根据一定条件长出庄稼,而不是一定认为冬天是长不出庄稼的,通过认识庄稼生长的规律和条件,正确规定我们主观努力的方向,我们就可以找出改变庄稼种植环境的问题,我们按照庄稼生长的温度、光照、水分设计温室大棚的过程就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毛主席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意义也更重大。 他在《实践论》中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主义飞跃。”

这是因为,首先,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其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过程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此,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这个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通过第二条主线讲解,很容易理解上述理论,所以这里不再多加赘述。

我们这时知道了实践论的整个意义,我们再来读个故事,这个故事会带给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指导。

我讲个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一个片段:

当时张无忌大敌当前,要与剑术高手比剑,却不会剑术。张三丰于是当场传他太极剑法,半个时辰后对敌。

张三丰持剑一招招地演示给张无忌看,但是张无忌却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

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糊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 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金庸先生写的这节内容,是《实践论》的生动体现。

剑招—剑术—剑意对应到《实践论》中,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变革实践”。

张无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通过观看张三丰的剑法,然后要学习如何出剑的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显然不可能马上掌握。只有传递“剑意”才能成功。而变革实践的核心,就是自动发现问题,自动思考问题,自动解决问题,从而到达无知有能的境界,所以“剑招”忘记得越干净越好。

但是为什么张无忌能够马上领会剑意?就是因为张无忌有《欠款大挪移》和《九阳神功》的学习基础,将两种武功的修习经验迁移到剑法中来,他之前经历过各种打斗,应对各种变化,实际上武功修为就在实践中运用炉火纯青,所以当遇到一门新技能的时候,张无忌不会拘泥套路,而将以前学习的过程中的概括提炼升华的经验运用到学剑上。

我们大多数人,工作与生活往往在有知无能与有知有能两个阶段来回循环往复,只有少数人掌握着无知有能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某一项能力到达了这个阶段,那么在这个能力的运用上我们也便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我身边有很多孕妈和宝妈走在考编的路上,有的宝妈就说,既要照顾家庭又要考编看书,精力不够,学不下去。其实,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就是因为客观存在的事情无法改变,就要积极的想对策,应对实际生活里的问题。去学习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概括、加工、补充,然后成为自己的东西。

就像写作一样,别人给你方法,你还需要自己去实践改良成自己的东西,如果一成不变的套用,你会发现别人传授的方法不管用,你首先质疑的是别人的理论?这个思想首先是对的,在这个基础上,你要分析理论的哪一部分是可取的,哪一部分不可取,分析比较后,再去提炼升华用于实践,最终成为自己的模式。若是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只等现成的理论,照搬照用,毫无认识,往往只会让自己陷入生活和工作的死循环。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重读《实践论》:懂了实践论的道理,可以过好这一生


人们的认识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两个能动飞跃,一般说来,如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过程的认识运动来说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事物过程的推移而言,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

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特殊情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可能把我们所遇到的每一种特殊情况都完全现成的涉及到,当我们用科学著作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我们工作上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这些已经确定的规律知识作为一般的指导,而我们自己还必须在这一般的指导下,对那些特殊的情况下一番独立研究的功夫,把那些新的特殊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找出一些特殊的规律,才能正确了解我们具体的工作的性质,才能正确解决问题。由于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也在发展和转化,所以我们的认识运动也需要不断推移和发展,以此循环往复。

所以毛主席继续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

文中最后深刻地揭露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

他因此强调:“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党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的认识结论。

我们将所有的理论讲解完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孙冕的分析是怎么来的呢?

假如在你的工作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思考呢?

孙冕作为一个州的领导,负责一州的民政和军政,他思考问题就要考虑海州的利害关系。站在已有的工作思路上去演绎推理,建设盐场所带来的利弊,推理出对经济、民生的影响,他大胆做出判断,拒绝相关领导的商谈,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并推行自己的思路,证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是科学的演绎推理。

假如让一位连温饱问题都未曾解决的底层百姓,当上海州的领导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果是什么呢?

所以说,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不学习不实践,一直在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一张旧船票,就再也登不上前行的客船了。

拆掉思维的墙,勇敢闯一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现在就做,不要等。等、靠、要的思想,就是明日黄花,过时之物扔了吧!

最后,用一个古老的英国趣闻结束这篇文章。

小威廉·皮特24岁当上了英国首相,在拿破仑横扫欧洲、英军孤军奋战的岁月里,皮特领导英国人对抗拿破仑,并对自己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纯洁的私生活深感自豪。他在那腐败的年代展现了绝对诚实的作风;在道德沦丧的社会中,他是完美的丈夫和父亲,可惜他英年早逝。

当皮特去世后来到天国之门,耶稣问他:“你有事吗?”

皮特说:“我想上天堂!”

耶稣问:“身为一个政客,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上天堂?”

皮特便指出自己严格遵纪守法,不接受贿赂,也没有情妇等等。

耶稣粗暴地打断他的话说:“你我对你生前没有做什么,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感兴趣的是,你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而能达到任何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