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庭訓格言:天下第一家訓,康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康熙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十分認真,可謂耗盡心血和精力。此外,他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較成功,從他之後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響。

《庭訓格言》是清代康熙皇帝親撰,其子雍正皇帝胤禎筆述,胤祺通過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對皇子的訓誡,總共有二百四十六條,其中包括修身、齊家、治學、讀書、為政、待人及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之事,涵蓋面非常廣泛,是康熙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做的一部帝王家訓。

立品樹德

傳統家訓中十分重視人的自身修養,認為個人的自身良好品質是人長久發展的基礎,是倫理之源。在論及個人道德培養時,康熙帝強調個人應培養誠敬自持、寬容仁愛的品質。

首先,一個人要有誠實的品質,才能談治國齊家。孔子曰:“民無信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無論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還是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誠信都有著前提性的作用。“訓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即告誡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該秉持一顆誠心,真誠地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追求名利浮華。他認為無論是在對各位大臣的對待方式上,還是在日常私下為人處事方面,都應該完全出於一片真誠,絕對杜絕一絲一毫的虛偽和誇飾的成分,應當坦蕩且真誠地對待身邊一切。

庭訓格言:天下第一家訓,康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而仁善絕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康熙認為,“仁”即“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思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仁”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仁愛的人認為萬物萬事都是一樣的,應當不含差別地得到平等對待,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只要有仁愛之心,那麼同情心以及這種仁愛心都會自然流露出來。而且這種仁愛之心在達到極致時,就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其次,在一個人的道德培養中,培養謹慎自持的品質十分重要。康熙認為,“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以應事,務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以安焉,自無廢事。”

關於立品樹德,康熙主張,人應該從少壯開始努力,以義理為目標,以聖賢為榜樣,堅持不懈,方能成為有憐憫心、言行兼善、寬容忍耐、內聖外王的君子和完人。修身的具體步驟,就是從立志、克己、正念等幾個方面入手,下一番功夫。立志,是立志於道,希慕聖賢,保赤子之心,存民胞物與之念,盡力助人。他要求子孫克己,用道德良心戰勝私心。即使一念之微,都要做到俯仰無愧。要虛己。一個人只有虛己,遵從社會與道德對他的要求,才能與世相安。要踐行。康熙認為,道不遠人,從身邊的事做起,積德累功,也能超凡入聖。“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

康熙認為,“人生於世,最要者惟行善。”要效法聖人,以義為追求目標,不存利己之心。同時,要節制逸樂,惜福守分。要養正以蒙,即童蒙時就接受好的引導,糾正習性上的偏差,不為外物所誘惑。

讀書學習

康熙帝十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夫千百年以下之人,與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關切而諄諄訓誡若此,蓋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車之覆,而為後車之戒也”。

讀書可增見聞。康熙認為,“世之讀書者,生乎百世之後,而欲知百世之前;處於一室之間,而欲悉天下之理,非書曷以致之?”

讀書可明道理,辨是非。康熙認為,“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得失俱可無愧。”

讀書可以淡嗜慾,尊人品。康熙認為,“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慾澹,嗜慾澹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

庭訓格言:天下第一家訓,康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讀書可長才幹。將書本知識融匯貫通,處理事務就會得心應手。康熙認為,“凡聖賢經書,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而不待思索矣。”

讀書可增智寡過。康熙以自己為例,闡發此理。“朕理天下事五十餘年,無甚差忒者,亦看書之益也。”“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

關於讀書之法,康熙認為,要由經入史,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泛泛而讀,要領略書中深義,做到知行合一。要有主見,克服拘泥之病。“凡看書不為書所愚,始善。”

古之為學者應虛而靜,不為名利所動,康熙在談到讀書的心態時就教化後輩應保持謙虛的心態,遭遇困惑時應該及時虛心求教。“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同時“人苟能有學貴有決定不移之志,勇猛精進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

在實踐方面,康熙注重強調處理好學與用的關係,“道理之載於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宜”。

康熙指出學習要注重靈活性,“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應適當地透過實踐來靈活地汲取知識,他甚至曾親自指導自己的子孫進行西方科學與技術的學習。

慎獨主敬

慎獨,即獨處時周圍無人也能謹慎自重,不違禮法。康熙弘揚了中國古代的慎獨文化,他要求皇子們在平素謹言慎行,不得恣意放縱。他說:“夫私居獨處,則人不及見;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慄慄,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於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主敬,即無論是思維或是做事,都要以“敬”存心,這樣方可為正人,才能成就自身的美德,“一切事務,總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主敬可助修德,成就事功。內外都做到不忘敬,那麼邪僻、懶惰、傲慢的習氣就不會沾染了,“君子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內主於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外主於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

庭訓格言:天下第一家訓,康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儉以養德

康熙認為,節儉不單是對生活資料的節用,也是修身養德、教化民風、治國理政的手段之一。他指出,必須愛惜財物,“世之財物,天地所生,以養人者有限,人若節用,自可有餘;奢用則頃刻盡耳,何處得增益耶?”

要知足,行儉德。康熙認為,節儉可以養廉,純潔官場風氣。“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廉。居官居鄉,只緣不儉,宅舍欲美,妻妾欲奉,僕隸欲多,交遊欲廣,不貪何從給之?與其寡廉,孰若寡慾?語云:‘儉以成廉,侈以成貪。’此乃理之必然者。”

勤勞養生

康熙對養生保健極為重視,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勵精圖治和保持國家昌盛的基礎,其重視養身保健的程度堪稱歷代君王之最。

過度放縱奢靡、不知節制是導致疾禍的直接原因,因此應堅持節儉自制,適度為上。康熙帝道出了養生的核心——節制飲食。而在百姓飲食之中莫不包括飲酒,酒在古代乃至現代都有著非常廣泛的作用,無論是用在神靈的祭祀上、招待賓朋上,還是在醫藥領域等均不可缺。

在談到如何飲酒養生時,康熙帝認為雖然酒在人們生活中固不可少,但對飲酒的剋制十分重要,其認為過度飲酒會使人心智迷離,傷身亂行,甚至多有因此而患惡疾不治身亡,凡此種種過度飲酒造成的後果,充分表明了適量飲酒的重要性。而對於酒肉佳餚的享用上,康熙帝認為吃飯的主要目的在於充飢,反對在飲食上窮奢極欲。而他本人也身體力行這一原則,十分注意對美食的節制,在他看來即使是自己愛吃的食物,也不可不加節制過多享用。

勤勞是養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四體不勤對身體極為有害。康熙帝自己極能吃苦耐勞,年輕時每天五更便起床誦讀,曾經因國事繁忙、自身過於勞累導致痰中帶血,但其仍堅持不懈。“人的天性不欲四肢勞累,‘但逸樂過節則不可,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是以身安而澤長也’。”可見,勤儉有益於個人養生,即以勤養生,勤儉與養生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不貪圖安逸、保持心態平和對自己的延年益壽大有裨益,是養生的重要核心。即是保持心境平和專一,小心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隨著節氣等的變化謹慎小心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等,這對人的平日養身十分有益,但是萬萬不可將此種機謀謹慎用在他處。此外,若一個人能夠有一個愛好技藝並專心於此,則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並且培養這樣一種興趣愛好也會使人心態寬和,更加有益於個人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