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用屈原与贾谊的典故,包装自己的家国情怀,正是杨度所擅长的事。在他16岁时,将自己和弟弟的名字改为“度”和“钧”,就蕴含着要丈量天下的志向与豪情。

对于家族世交、湖南籍画家尹金阳的赞誉,杨度更是毫不吝惜。他与齐白石一道认定:尹金阳便是自宋人杨补之之后“天下画梅第一人”,对于吴镇、王冕、文徵明们视而不见,也将金农、罗聘们划入了另类。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插图:罗聘 梅花图 扇面 安徽省博物馆藏

从杨度、杨钧、尹金阳、王闿运等人的关系网中,我们也许能够厘清一些齐白石与陈师曾在北京那场历史性会见的真实背景。

壹:贾谊故居的那场聚会

1928年7月,杨度和齐白石分别在宋人杨补之所作的梅花图卷后补题了一段文字。(可参阅: )在上篇文章,我们借杨度文中提及的老师王闿运,大致梳理了清末民初他们所交往的湖南籍文人圈子。杨度在文中重点提到了另一位湖南籍老画家——尹和白,对他所画的梅花极力推崇。

这位尹和白是谁呢?他与湖南文人圈又有哪些交往和故事?

我们先看看杨度在题识中提到的一段往事:在“前清之末”(据杨度下文揣测应是1908年左右,即前文所介绍1910年长沙郭家花园雅集之前。)杨度随老师王闿运自云湖山庄入长沙,适逢王闿运生日,亲友和弟子们都聚集于贾太傅祠中为其祝寿。

王闿运这次生日聚会的地点——贾太傅祠——也许是偶然挑选的结果,但对于杨度来说却记忆深刻,20多年后他在题识中刻意提及这个地点,恐也有一些炫耀、自负的心态。

因这贾太傅祠,正是传说中贾谊在长沙的居所。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插图:金农 梅花图册页1 旅顺博物馆藏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插图:金农 梅花图册页2 旅顺博物馆藏

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此后世也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贾谊在湘江之滨写下《吊屈原赋》,投书入水悼念屈原,成为千古名篇。后人在贾谊曾经住过的居址上修建祠堂以纪念。

从王闿运选择在这里召集群贤为自己祝寿来看,贾太傅祠在晚清应还是一处相对豪华的庭院。据网络资料,该祠堂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部分地基被售与商人营建店屋。民国27年(1938),这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仅存堂屋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米,位于如今太平街太傅里。

用屈原与贾谊的典故,包装自己的家国情怀,也正是杨度所擅长的事。在他16岁时,将自己和弟弟的名字改为“度”和“钧”,就蕴含着要丈量天下的豪情。在杨度的诗作中,常常自比为贾谊、谢安一类的风流名士。当年王闿运也正是看见了他这类诗作,才亲自登门收他为弟子。

杨在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湖南少年歌》中,也借用了这些风流人物的典故倾诉自己对家乡现状的赤子之心,他写道:

宋玉招魂空已矣,贾生作吊还相渎。

亡国游魂何处归,故都捐去将谁属?

爱国心长身已死,汨罗流水长呜咽。

当时猿鸟学哀吟,至今夜半啼空谷。

此后悠悠秋复春,湖南历史遂无人。

贰 天下画梅第一人?

在公元1908年于长沙贾太傅祠的这次聚会中,一位被杨度称作“尹和白丈”的老画家,绘制了四幅通景绿萼梅屏,屏悬挂在祠壁白墙上。杨度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了这四幅画作:“清芬满屋,枝繁花密,颇似冬心,而枝干不为怪状。气韵自然透逸。”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尹金阳《墨梅图》,1906年作

绿萼,也俗称绿梅,被历代文人视作最有君子气质的梅花品种。比画家杨补之稍晚一些的南宋诗人姜夔就曾写过一首《绿萼梅》——黄云随袜知何处,招得冰魂付北枝。金谷楼高愁欲坠,断肠谁把玉龙吹。这位姜夔还曾自创有《疏影》、《暗香》等曲,用音乐来呈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气质。

看到尹和白所绘的这四幅枝繁花密的绿萼梅,杨度似乎闻到了满屋的清芬。他认为这四幅梅花有些接近冬心的风格。

冬心,即清初“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1687年—1763年),金农号冬心,五十三岁后才努力画画。其花卉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世人评价金农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

金农的入室弟子罗聘(1733-1799),也是“扬州八怪”之一。罗聘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他24岁拜金农为师,金农去世后,罗聘收集其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罗聘的妻子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插图:罗聘 梅花图 纵69厘米 横28厘米 四川省博物馆藏

杨度认为这位尹和白的梅花,枝干不为怪状,气韵通透,更胜过金农一筹。在后文,他继续将尹和伯拔高到自杨补之之外天下画梅第一人的地步:以吾国画史论,画梅仍推扬补之独步,尹则扬后一人而已。

同样,在齐白石的题识中也高度赞誉这位“和伯老人”的梅花。认为他“空前绝后”。齐白石回忆说自己曾经拜访过这位尹和伯,向其求一幅小画用来学习。和伯老人一边画,一边对齐白石说自己学杨补之六十年了,自认为超过了杨补之,但岁数老了后,对于继续创新力有不及(原文为:不觉至老,自变近于寂寞也)。

此后,当齐白石亲眼见了一幅杨补之小幅梅花墨拓本时,感觉到其出笔超秀,穿花出干,远胜金、罗画梅。由此悟道:和伯老人虽然在杨补之基础上有所变法,但并没有完全舍去杨补之的法度。

叁 金农罗聘逊金阳

齐白石并非第一次将尹和伯与近世的金农、罗聘做比。此前,他还写过一首《题友人画梅册子》:

雪冷冰残肌骨凉,金农罗聘逊金阳。竹篱茅舍心如铁,百里无闻可断肠。

齐白石在此诗下注道:“尹金阳,画梅空前绝后,湘绮师题和白画梅句:八十老翁心似铁,竹篱茅舍好年光。”这意思是说,他与杨度的老师王闿运,曾经在尹和白所画的梅花下题诗,他所写的“竹篱茅舍心如铁”,便借用了王闿运的诗,来描写尹金阳自甘寂寞的创作生涯。

此外,齐在1922年的《壬戌杂记》中曾记载:“余居京华五年,尝见场肆悬冬心伪本,人以重金购之,且有诗文家极力称许而题跋之。不闻世有尹伯老。即此看来,余为和翁忧。”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插图:罗聘 梅花图 纵131.8厘米 横3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首诗有些为尹和伯叫屈的意思——他的梅花远胜过金农、罗聘一派,但因为画名太小,无人问津。而世人愿意出重金求购金农一幅赝品,也不愿真正去了解一位好画家,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诗文家在其画上题跋。

齐白石这段文字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心情,恐也联想到自己早年刚到京城时被人冷落的窘境。同时,也道出了中国艺术评论界的一个现状,在现代传媒、现代独立艺术评论刚被引进的民国初年,一贯由文人士大夫们所把持的艺术评论圈子依然影响着艺术家的身价和作品的价格,其中门派复杂,山头林立——而他与杨度合谋的这段为赞誉尹白和的文字,恐也正含有这样的用心。

在杨度的文中,也同样流露出这层意思:尹和伯平生江湖落拓,身无重名。他一向认为尹和伯的梅花空前绝后,世人多忽略之,可惜的是其观点只有与同县的齐白石一样,因为他们都知道尹的梅花是师从杨补之的缘故。

肆 尹和白曾国藩、杨度家族的交往

杨度提到的在这次聚会中为王闿运献梅的“尹和白丈”以及齐白石提到的“和伯老人”,究竟是谁呢?

他就是与杨度、齐白石同为湘潭人的尹金阳(1835—1919年),字和白,另字和伯,号和光老人。

尹也曾师从王闿运学国学,据说他也曾与王闿运一样,入曾国藩幕府。据曾纪芬(曾国藩季女)年谱记载:尹君曾在文正公署中作客,惠敏公曾与研求绘事。惠敏公,即曾国藩之子曾纪泽,1890年(光绪十六年)4月12日,曾纪泽在京病逝后,谥号“惠敏”。

民国时期徐珂所著的《清稗类钞》中对曾纪泽随尹和伯学画,有较详细的记载。曾国藩曾邀请尹金阳为他作过一幅《苍茫独立图》,画面内容为一身披蓑衣的渔翁垂钓于湖边。曾国藩且命儿子曾纪泽作诗记录。17岁的曾纪泽也毫不含糊,当即写下一首诗。除曾纪泽外,尹和伯还教曾家诸女眷作画。

杨度在后文中介绍了尹金阳与其家族关系的世交关系。尹是杨度父亲生前的画友,也是其弟弟杨钧的外舅——《尔雅释亲》中说: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也就是说尹金阳是杨钧的岳父。

杨钧与杨度同受业于王闿运。他曾在《草堂之灵》的一篇文中说:“余继室道昭,为尹和伯先生之中女,草虫花卉,能承家学,得力于宋元人者深,恽冰不及也。惟性情乖悍,不宜室家,使我半生日居苦海,不为容甫,终作孝标,境之惨者也。”

在杨钧为尹金阳所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称,尹金阳善写梅花,其画技堪比金农、恽南田(恽寿平)。该文也记载称曾国藩之子曾纪泽随尹金阳学画一事。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尹金阳墓志铭一卷杨钧撰1919年刻石拓本内页1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尹金阳墓志铭一卷杨钧撰1919年刻石拓本内页2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尹金阳墓志铭一卷杨钧撰1919年刻石拓本内页3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对于上世纪初的湖南士人圈子,有了一个大致轮廓:杨氏兄弟的两位老师:王闿运和尹金阳,也同时与杨氏家族有着姻亲关系——杨庄嫁给了王闿运的儿子,而杨钧则娶了尹金阳的女儿。

这两位湖南名仕同时也是齐白石的老师。齐白石37岁时(1899年10月)正式拜王闿运为师。1907年,45岁的齐白石在长沙拜访了74岁的尹和伯,向他学习宋人杨补之双钩画梅之古法。

同样,当时的画坛领袖、陈寅恪的兄长陈师曾,也为王闿运和尹金阳的弟子,并且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杨钧同宿一室。

下文,我们将继续分析下,在艺术史上传说中的那段佳话——齐白石与陈师曾在北京的那场历史性会见,是一场偶遇吗?

附录:《齐白石杨度补提杨补之梅花卷》及释文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杨度补提杨补之梅花卷

杨度:前清之末,予从王湘绮师自云湖山庄入长沙,同县老画家尹和白丈亦在等。适遇湘绮师生日,亲友集贺于贾太傅祠。和丈自画通景绿萼梅屏四幅为寿,祠壁高悬,清芬满屋,枝繁花密,颇似冬心,而枝干不为怪状。

气韵自然透逸,实予前此目所未见,予时惊叹欲绝,即询和丈画法,和丈答曰:“墨梅以宋杨补之为祖,后人鲜能学者,予前在湘乡王莼农观察家,见所藏杨补之墨梅长卷,因从假得手摹一通,师之终身,故画法全与世人殊异。”予既知其所师,惟恨未见扬卷。

其后二十余年,岁在戊辰,予居北京,湘乡王绍先兄来客予家,绍先为壮武公孙、莼农观察子也,其家藏杨补之梅卷,在行箧中,出以示予。墨光浅深,不工不率,枝柔而劲,花密而匀,平淡天真,若不经意。历来画梅天此意境。尹梅奇逸几欲过扬,若其淡雅自然若犹不及。以吾国画史论,画梅仍推扬补之独步,尹则扬后一人而已。

尹为先君画友,又为予弟重子外舅,即为重子夫妇之师。予自童时闻其谈画,然其平生江湖落拓,身无重名。予向推尹梅空前绝后,人多忽之,独同县齐君白石论与予同,因皆深知尹画师杨故也。

绍先告予,扬画原有元明名人题跋甚多,昔因尹老建议分裱成为正副二卷,后经戊午湘乱失其副卷,幸存杨画正卷而无一跋,因孛予与白石题记。予为略述历年闻见于此,兼译尹画以明杨卷来历及其梅法之源流等。戊辰季夏湘潭杨度题于北平,时北京改名北平未及一月。 钤印:杨度

只有梅花解我狂:齐白石与杨度眼中的“天下画梅第一人”

齐白石补提杨补之梅花卷

齐白石:吾乡和伯老人画梅空前绝后,璜曾求画小幅且面观下笔。和伯画且言曰:“学杨补之六十年,自谓过之,不觉至老,自变近于寂寞也。璜往后始得见补之梅花小幅墨拓本,出笔超秀,穿花出干,远胜金罗画梅,能事尽矣!了然和伯虽变,全未舍补之法度耳。绍先生所藏补之此卷气势尤盛,可宝者!戊辰夏同客京华,齐璜题记。”钤印:白石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