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傅佩榮:流傳千年的三步識人法,不止慧眼識人那麼簡單

在儒家看來,認識一個人是很重要的事。

關於識人,《論語·為政篇》裡有一段話,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

1 如何對待過去?

孔子這段話層層遞進,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想清楚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要認識一個人,先看他現在正在做什麼事,怎麼做的,是否合規矩。

然後,再看他過去一路走來,如何做人處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常常要打聽他的身家背景。

依照這樣的原則,倘若過去做錯事怎麼辦?

是不是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當然不是。

只是一個人過去做過的事,難保將來不會重犯。

須知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是習慣的奴隸。

想要別人給你肯定和機會,必須證明自己與過去不同,改過向善了。

要改過遷善,則須痛下決心。

2 什麼叫做心安?

最難的是第三點,察其所安。

說到“安”字,孔子很強調一個人的心安。

譬如,宰我認為守喪不必要三年,孔子問他,如果守喪滿一年就吃好的、穿好的,你心裡安不安?

“安”是什麼意思?

我們可以借《孟子》裡的一段來做描述。

孟子說,舜在年輕時,吃乾糧、啃野菜,在田裡工作,好像準備這樣過一輩子似的。

等他後來受到堯的提拔,當了天子,穿上麻葛單衣,手中撫著琴,堯的兩個女兒在旁邊侍候,又好像他本來就擁有這一切似的。

這說明,舜在任何情況下心都能夠安。

他年輕的時候家裡很窮困,吃乾糧啃野菜,生活非常貧困,但他沒有任何抱怨。

每天時間到了,就到田裡勞作,做該做的事,不會有任何胡思亂想。

等他當了天子,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又好像這些本來就是屬於他的,既不驕傲,也不狂妄,更不會窮奢極欲去享受。

舜的“安”,是安在他自己內心裡面,也就是問心無愧,坦坦蕩蕩。

所以,什麼叫做心安?

心安就是,我在做這件事時,沒有別的念頭,覺得人生走到這一步是好的,一路走來問心無愧,在做我該做的事。


傅佩榮:流傳千年的三步識人法,不止慧眼識人那麼簡單

3 你為什麼不快樂?

“安”字對現代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

現代人有一個通病,就是都很不安,內心浮躁,總覺得自己有些想法沒有實現。

病因在哪裡呢?

就是我們一天到晚被媒體包圍,每天看到太多的消息;

看多了之後,總覺得與別人比起來,自己很委屈,好像別人總是比我幸運,就我這麼辛苦、這麼倒黴。

這是現代社會信息太多造成的煩惱,使人心很難安定下來。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一句話,直指現代人生活狀態的核心問題。

他說:“我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幾十年,來找我看病的人大多數身體健康、心理正常,但是並不快樂。”

“身體健康、心理正常,但是並不快樂”,就說明,快樂需要身心之外的特別因素。

不快樂是因為,生命中最根本的自我沒有得到安頓。

身心的健康正常,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只要年輕、保持運動、有好的營養。

但是,內心裡面的自我能不能安頓呢?

這是沒有把握的事。

要看一個人能不能夠經常自我反省,對自己的處境是否能夠接受。

我們可以時常自問:

我今天有這樣的遭遇,是要怪別人,還是要自我反省?

答案當然是後者。

反省之後,你就知道下一步應該往哪裡走了。

所以,“察其所安”的“安”,從時間上說,可以指在現在、過去之外的未來。

類似於,一個人達到什麼目的,才能夠安頓下來。

4 瞭解自己與認識別人

說到這裡,我特別提醒大家注意:

通常我們達到目的時,就能夠安頓嗎?

不一定。

很有可能又會出現新的慾望,要再去滿足。

要知道,人常常是一山望見一山高啊!

小時候覺得,只要考上某所好的大學就滿意了;

一旦考上了,又發現還有更高的學位需要努力;

就算讀到博士,當到單位主管,又有新的慾望出現,永不滿足。

這樣一來,人生不是很辛苦嗎?不是活得很累嗎?

由此可見,孔子說的“察其所安”,除了用來觀察別人,更應用來反省自我。

時常省察自己的內心,看它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安頓,由此認識自己、調整自己。

儒家強調了解自己,也重視認識別人,這樣才能夠在選擇行為時,有適當的分寸。

以上就是孔子對於識人的建議:

要了解一個人,除了對他的過去、現在瞭解之外,要特別注意到察其所安,看他的心在什麼情況下會安定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