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十年代的中国(5)

一说到重庆,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火锅、美女,这座在长江和嘉陵江之间的城市,有其独特的山城气质。

临江门、杨家坪、观音桥、南坪和沙坪坝商圈。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门码头,跨江索道,以及已经几乎消失了的吊脚楼和筒子楼。

很多80后了解重庆,一开始都是从电影开始的,无论是《周渔的火车》,还是《疯狂的石头》,亦或《火锅英雄》。如果您第一次去重庆,又很想了解这座城市,这些电影就是很好的导游。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周渔的火车》剧照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疯狂的石头》剧照

作为一个人文摄影师,个人很喜欢这座山城,感觉这里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平民化"气质,不矫情,不做作,包容性强,生活气息重,且在危难关头可以登高涉远、负重自强。


几年前,笔者在重庆解放碑,在步行街上川流不息的俊男美女中,竟有一位"耍猴人"坐在路边,自得其乐。在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这样不一样的气息,或许正是重庆能成为新一代的网红城市的魅力所在。


其实,跟两头的成都和武汉相比,重庆其实算是较为年轻的城市,上世纪20年代人口也不过20万,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历史包袱和负担,让这座出美女的山城,能够负重前行。


而要了解重庆,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这里的交通,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除了地铁之外,这里可以说是集合了中国城市所有的交通方式。


过江轮渡、小火车、跨江索道、摩托车、公交车,以及极少的自行车。甚至于,还有夏天发洪水时行走在屋顶上的小舟。


通过上世纪80年代摄影师的镜头,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山城。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过江索道,重庆这座城市的象征。甚至可以说,没有了过江索道和缆车的重庆,已经不算是重庆了。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不同于景区乘坐的索道,这里的索道是老百姓日常交通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和市民上下班通勤的组成部分。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行走在山城楼宇和江边的轨道列车,颇具重庆的特点。后来被城市轻轨列车所取代了。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这样的坐车画面,只能在重庆这个山城才能看到。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过江的轮渡,这是当年市民过江的重要交通工具。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当时,可以从上海或南京直接坐轮船逆江而上到重庆,或者从重庆坐轮船沿江而下,直达长江的出海口。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那时候的公交车很有特点,对于山城人民来说,因为几乎不会骑自行车,公交车也就成为了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市民出远门主要的工具绿皮火车,那个年代的记忆,也是很多跟重庆相关的经典电影中的道具。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重庆当年的出租车,颇具城市特点,当时很多游客也坐过。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出门主要靠腿,或许正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出行方式。


八零年代: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人出行

在中国的诸多城市里,重庆应该是自行车普及率最低的地方之一,因为山城特殊的地形,这里很少能看到骑自行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