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mic神


元朝有趣的冷知识确实很多,下面给大家讨论一些人民对元朝误解的冷知识。

1.四等人制度。

初听之下好像汉人南人好惨呀!更有段子说蒙古人杀南人只要赔一个羊腿就好了。你看,惨不惨?

可实际上呢?四等人制度实际上是元朝规定官员的定额(1314年重开科举)。由于南宋被征服最晚,所以官员数量的录取定额也就最少。

而在民间,一等人蒙古人因为经营不善被迫卖给四等南人为奴的例子数不胜数!元朝朝廷都看不下去了,自己花钱去赎。

蒙古人毕竟没搞出八旗制度。又何来的全民族优越?

在多说一句,没有科举制的时期依旧有大批的汉人知识分子在朝廷做官,高级官僚甚至宰相的也不在少数。

并且和你们想的不一样的是,哪怕到了明朝初期,知识分子们还有不少怀念元朝的情怀呢!比如叶盛的《水东日记》就对元朝统治非常认可。

2,初夜权

又有什么引证说某地有摔投胎的风俗。洒家都懒得举证了。你大明朝作为造反起来的大元头号对手都没这么造谣过。你们怎么好意思????

行!大明不好意思,咱们看看世界历史上的记载好嘛?博朗佳宾(Giovanni da Piano di carpine)、鲁不鲁乞(William Ruysbroeck)、洗满.圣康坦(Simon de saint Quentin)、孟德高维(Giovanni da montecovino)等,哪怕看看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旅行记述也好,总能找到只言片语吧?世界上黑蒙古的多了去了,怎么就没有“初夜权”呢?

3.蒙古人对汉人的大屠杀两个亿!!!!

真敢说。先不提南宋全国加上金国,西夏的全部人口有没有这么多。

就单说一下,南宋是投降的!!!!不战而降!!!!!

公元1267年就投降了!蒙古军队在伯颜的带领下,和平接收杭州!并且伯颜为了不搞大动静,依然让投降的南宋官员,军队留任。秋毫无犯。这一效果果然好,江南纷纷开城投降了。(估计是汉族士大夫出的建议)当然,得客观的说,大奸臣贾似道抵抗了,然后输咯。

不过接收前,南宋自己到搞了一场内讧,导致有一部分主战派逃出去带着赵家俩儿童出去继续抵抗的。

而北方,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才用中国税收制度收税,并且做得很好,导致了蒙古对中原王朝的统治政策是"中原化"的入乡随俗,并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如果有明朝肯定会大书特书的,如同“初夜权”一样,哪怕有一点实锤也不会放过的。

还有,杭州在元朝治理下更加繁荣。是到明代后才有所衰落的。还有被称为“刺桐”,在西方世界名震一时的国际贸易大港泉州也是明代开始衰败的。

再说一下,都说唐太宗治理下,死刑犯很少,其实元朝的死刑案件也很少,比宋代少多了。

4.蒙古治理下的文化发展?

要知道蒙古人不搞文字,对文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的!

元曲咱就不说了,哪怕在被蒙古人打的支离破碎的中亚地区,在帖木尔王朝的统治下,建筑物、绘画、抄本、陶器等成就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样有趣。不重视文化反而成就了文化!!!反观同时期的明朝却显得文化死气沉沉(这条部分明粉杠精肯定不赞同)。

5.蒙古统治者没文化?

貌似听到过这个结论,但不太流行。完全是低级黑为了黑而黑的。

先不说忽必烈在没统一中国前就已经有了大批汉人知识分子的协助了。就单说他的前任蒙哥汗在波斯文的相关记录中也是会数国语言,并且上至欧几里得几何学,下至古今东西诸学都有广泛的了解。

6.南宋很牛逼,能在蒙古军下撑那么久!

先不说蒙古间接性内斗和南宋对蒙古的上供求和政策保持的长期的和平年代。就单说忽必烈打襄阳城的时候。

动用的十多万军队里,除了速不台之孙,兀良哈台之子阿术担任主将的两千督战队外。大部分都是汉人和女真、契丹(也参杂着部分蒙古人)。其中华北的汉族军阀要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其实这场征服战斗主要还是用汉人打汉人。而不是你南宋战斗力多强。而是你们面对的也大多数是"伪军"而已。

实际上早在三十年前。窝阔台三子阔出就在南征,和窝阔台次子阔端打的西川侵略战交辉相应过。阔出就想过避开南宋的防御系统完善的城池,想顺汉水南下。不过这哥们和蒙哥汗一样,病死了,就算这样!没有统帅的蒙古军依旧可以分散不整的缠住南宋方面的城池(这点也看出南宋军队缺乏野战勇气)。最后因为缺乏攻城技术只能后退。让孟珙捡来的大便宜。否则阔出不死,他的“端平入洛”战略未必不能成功。

结论:你南宋跟日本也差不多,第一次阔出死,第二次蒙哥死。可第三次忽必烈却活了,还很长寿!

宋吹好意思吹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后来蒙古水师根据《元史》记载,光战船就五千艘。兵员七万多。你南宋最后引以为傲的屏障都没了!!!!!反而抗蒙第一线的名将吕文焕成了攻宋最前线,刺不刺激!

还有更刺激的呢!

由于中亚形势紧迫,忽必烈曾考虑过中止继续南下。保持住南宋称臣状态就好。恰恰是史天泽、吕文焕等“爱国”人士力主继续攻宋!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蒙古帝国可以说广义上讲是欧亚大陆的统治者,狭义上说元朝则是中国王朝。

虽说"元清非中国"论是站不住脚的。但不得不承认,元朝在军事上,政体上,财政方面等国家决策和外在化上是中国传统王朝色彩最淡的一个王朝。为什么这么说?

蒙古的治理方法很独特。是一种极端的重商主义。中央政府的税收八成以上是盐专卖所得的利润。再加上一成到一成五的商业税收。反而自古王朝赖以依存的农业税全部划归地方!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它才一百年左右吧?


不怂历史


聊一下元朝一个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吧。

大家知道,中国以前是有处女情结的,但是这个处女情结还不真是中国历史的传家宝。中国人以前是没有处女情结的。

比如春秋时期,那是乱得一塌糊涂,《诗经》里有很多描写嘿嘿嘿的故事。春秋还有一位用床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女人夏姬,她就嫁给了很多人。为了争夺她,引发了晋国楚国吴国多年的战争。

战国依然如此,秦国的秦宣太后公然养了一个外国小情人。秦始皇的妈赵姬当年也是吕不韦的小老婆,后面嫁给子异。当然不是什么处女了,可是一点也不耽误她成为秦国的国君夫人甚至太后。

到了汉朝,同样如此。刘邦就抢人家的老婆啊,也压根不在乎是不是处女什么的。汉文帝的妈妈薄姬原本是项羽部将魏豹的老婆,被刘邦抢去当老婆。跟吕后叫板的戚姬以前是娱乐行业的,说是处女谁相信啊。所以汉朝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就是刘邦本人,据推测也是来路不明,史书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谁知道太公看到的这个蛟龙是什么鬼,说不定是一个外号叫阿龙的古惑仔,不然,像刘太公这么老实的人怎么会有那么皮的一个儿子。

而据考证,秦汉时期乃至以前,可是很流行野合的。野合不是罪,车震也不是什么大事。看到避开就是,拿出手机拍,还传到网上就不对了。

汉武帝的妈,以前已经嫁过了,还生了娃。因为听说自己命中有福贵。所以跟老公离婚,进了太子宫。照样当皇后。

到了汉末,同样是无所谓的,曹操就是人妻控啊,专门勾搭熟女,还给儿子安排寡妇。

到了唐朝,得,不但不在乎是不是处女,连是不是小妈都不在乎了。武则天女士就是唐高宗的小妈。唐高宗不但把她从寺里找回来,还要封为皇后,搞得褚遂良大喊:那是先帝战斗过的地方!

但依然没拦住武则天成为皇后。

唐高宗娶了小妈,而唐玄宗基哥娶了儿媳妇杨玉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第一节课,就是论证杨玉环是不是处女。陈大师靠谱结论,绝对不是!但我们基哥绝对不在乎!

到了唐末五代十国,同样是不在乎的,后周的两位皇帝,一位郭威,连娶几任老婆全是寡妇,不是寡妇还不要。郭威给他的儿子柴荣娶的也是寡妇。这些不是处女的姑娘同样当皇后当太后。

好了,到了宋朝。很多人认为宋朝是处女情结的发源期,毕竟宋朝理学的兴起,讲的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嘛。

这是不太准确的。宋朝其实也很开放的,有一个说法叫脏唐乱宋,就是讲宋朝的风气之开放。就像小说里的武大郎娶金莲,宋江娶阎婆惜,杨雄娶的潘巧云都不是处女。鲁智深救的金翠莲,被郑屠夫霸占,后面不也嫁了员外,生了孩子?

这说明,宋朝其实也是不在乎是不是处女的。

而且宋朝理学讲的那一套男女大防,春秋也在讲啊,为什么春秋时没人听,汉唐没人听,到了宋朝,全民就听了呢?而且思想这种东西都是上层读书人的事,光靠讲是很难普及到老百姓当中去的。

一种观点的铺开,绝对是有什么大事件。

这个大事件就是元朝的入主中原。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统治中原,开始实行更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数、姓名都贴在门上。元朝还会派蒙古士兵入驻村子,充当一个村的监管。菜刀都被收到这个监管家里。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一种初夜权,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这个监管家里过一夜。

这样一来,就等于夺走了新娘的贞操。

这种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经,他们把这种夺走贞操的事情视为奇耻大辱,久而久之,对贞操就更看重了。

所以,到了元时,处女情结才被推到了高处,而且在民间生根发芽,到后面明清,处女情结、贞操观念更被提到顶点,以前结婚时没人关注的那个东西被视为婚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了。

这是元朝对中国人观念的改变,再讲一下元朝对中国区域的影响。

了解中国历史的亲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宋朝之前,军阀割据是很厉害的,战国争雄是一出,五胡乱华是一出,到了唐末,五代十国乱了七八十年。可谓达到了军阀割据的顶点。

到了宋朝,依然是有割据的,西夏就一直存在了西北边,你打或不打,他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但为什么到了元朝之后,割据的局面基本就不存在了呢?

其原因,大概在地图上。

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区域的划分。

一开始,中国的格局呈现部落聚居的形式,是完全依旧地理存在的。这里有一片平原,适合居住,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部落,这里有一个盆地合适居住,这里就会形成一个部落。

后面随着国家的出现,开始出现一种政治因素的划分,比如周朝的分封制,把家里的叔伯兄弟分到一块地方,但基本还是依靠地理的。像黄河,长江还有山脉这些地理切割物会自然的区分两个地方。比如春秋时期的,秦国跟晋国基本就是依照黄河来分地盘的。

后面的河南河北也是以黄河为界的。山东山西以是太行山分界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和长江来划分的。

这种人文自然的划分,有它的优势,就是大家交流起来很方便,语言习俗什么的都是相通的,但有坏处,就是很容易造成割据。我在这一块地方,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很容易培育自己的势力,别的地方也不容易插手过来,像是国中国,小王国一样。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容易出现割据的地方就是四川,因为地理的原因,剑门关一关,四川就是一个独立小王国。所以人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那么,到了元朝时候 ,为什么这种局面不存在了呢,地方割据基本没戏了,就是清初,三藩之乱没折腾起来?

这就要说到元朝开始的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正式确定了行省制定。把一些地方划为一个省,另一些地方划为另一个省等等。

它的划分就不是像以前一样,以自然的地理、人文为依据,而是犬牙交错,大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就没办法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搞割据了。

看地图,大家知道,元朝的特点是大,它把原本不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地方划到一块,让你顾此失彼。比如江浙,就包括了浙江跟福建。湖广却把岭南外的广西地区也划到了湖南湖北。

到了明清时期就是细,主要目标是杂,把原本一块的地方拆成两块,或者把原本不是一块的地区凑到一块。

比如浙江跟福建的划分就很怪,像浙南的一些地区,比如温州丽水论地理上属于武夷山地区,应该更多偏向于福建的那一块,在以前温州这些地方,比如秦朝时,就属于闽这个地方。但它偏偏划到了浙江。而原本跟浙江杭州同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苏州却另起炉灶,建立了江苏省。

其原因很简单,武夷山脉没有尽入福建,而有一部分划归浙江,等于北边门户控制在浙江手里。福建要想形成割据就难多了。

同样的例子,四川的门户汉中在明代划到了陕西,这也是让四川却没办法割据的策略。

这可以说是自元朝留下的政治哲学,对维持中国的统一其实是有帮助的。另外,也利于打破地域隔绝,增加交流。

另外说一下,元明清唯一没有彻底摆平的区域大概就是蜀地了。

到了明末,张献忠还往四川跑,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也想往四川跑。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是中国唯一可以形成割据的地方。但是,因为上面我们说的,汉中已经在陕西了,所以他们最后也没有成功。


脑洞历史观


元朝皇帝的名字后缀都是帖木儿,如下:

元成宗铁木耳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惠宗妥懽帖木儿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元世祖平章铁木耳

元成宗平章也先帖木儿

英宗朝亲王也先帖木儿

张无忌的老丈人察罕帖木儿

张无忌的小舅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

伯颜遍地走,脱脱多如狗。元朝比较著名的伯颜有三位,一位是元初勋将伯颜,曾任元世祖忽必烈征宋时的最高统帅;一位是元末学者伯颜,曾在丞相脱脱主持下参与编修《金史》。本文说的伯颜,则是元朝最后一位权臣。,伯颜在蒙语中是富裕的意思。

元朝实行过四次海禁,元史《刑法志》里的处罚规定是“违者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各杖一百七,船物没官。”

在元朝到汉人中以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氏人员最多,伯颜甚至想杀光张、王、刘、李、赵五个大姓的汉族人民,结果遭到一贯顺从的元顺帝的强烈反对。

元朝的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90多年的统治历史,水灾次数高达1870次,为历代王朝之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纸币作为官方法定唯一货币的朝代。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便印发 “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

《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这就是“绿帽子”的来历。


文史大观园


元朝有很多谣言,比如典型的初夜权,摔头胎,十户一把菜刀,这些谣言盛传不衰,现在还有人继续信谣传谣,根本不带脑子。

关于元朝的初夜权谣言大致是这样的:就说元朝入主中原后,开始严格的户口管理,蒙古人会派士兵入驻村子,充当村子的监管,汉人娶了老婆得先让监管睡三天,把初夜权献给蒙古人,因此,汉人还有摔头胎的习惯。

这就是初夜权和摔头胎的谣言,稍微有点自己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分辨谣言的真伪,但是有些比较懒的就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光看看蒙古人和汉人比例也不会信这样的谣言,有些为了黑敌人给自己祖宗头上泼脏水的智商也是让人醉了,相信这样谣言的智商,大概距离再次沦陷异族统治也不远了。

第一,蒙古人根本没有贞操观念。

第二,初夜权在正史毫无记载,特别是大明朝,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如果有初夜权,元末义军不得当起义的噱头用用啊!难道元末的人不知道,现在网络键盘造谣侠知道?

第三,元朝政府对国家基层掌控力很差,高层官员体制还很混乱,根本不可能到村级,朱元璋的话:帝(朱元璋)曰:“不然,朕欲闻元朝之失,正欲为朕之监戒。如行车者,前车既覆,后车不当循其辙也。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皇明宝训》

就是因为元朝不管事,只收税,所以基层才崩溃,所以才被说政治宽和,河南行中书省范孟端一个汉人小吏带着四五个同伴杀光全省蒙古色目高官,关闭黄河漕运,朝廷都发现不了,哪有人去深入基层执行初夜权?

第四,不想说了,谁爱信就信吧!这世上总是傻子太多造谣者不够用,认真辟谣的还被喷。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1、元朝的阿难答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希望成为皇帝的穆斯林;

元代的蒙古贵族们普遍还是信封佛教的,但当中也有小部分蒙古贵族是信奉伊斯兰教,阿难答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阿难答是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在元成宗去世后,曾经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对帝位展开争夺,还差点就成为元朝皇帝,不过最终还是被海山击败。而是海山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因此他的继位避免了中国的伊斯兰化。

2、“环保帽”起源于元朝;

“绿”是一种颜色,但这种颜色的帽子可是广大男同胞们都很忌讳的,而这一切据说就是源自元朝。

《元典章》里有一条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需裹青头巾。于是,“青头巾”就和娼妓的男性亲属关联起来了。而“青”与“绿”相近,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今天的环保色了.......

3、元朝蒙古统治者的人名很有趣;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元史》中出现的人物,就有124个帖木儿、80个不花、23个伯颜和8个买住......

关键是,元朝有很多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普遍都特别的长,而且还很拗口。比如元仁宗,人家全名叫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还有一个大官,名字叫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

这些人的名字,如果你能记下,算你厉害!


这些历史要读


关于元朝最大的冷知识就是吃肉!我们现代能够吃肉跟元朝有莫大的关系。我们是农耕民族,历来不善于养殖,又有各种枷锁(比如不能吃牛)这使得中原的肉食比例一直非常低,往往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而元朝的时候,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这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影响中原汉人,蒙古人的肉食比例非常高,他们抛荒了田地梯田,在民间大规模的放牧牛羊马匹,对猪的养殖也开始增加。据统计,元朝时期普通平民百姓的肉食摄入量至少增加了5倍以上。所以呢,我们的养殖技术是向游牧民族学的。

其次,男女私奔。在元代以前,私奔的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有保甲制度。从秦朝商鞅变法开始,为了管理人口,当时商鞅提出了保甲制度,这是一种把人圈在当地的做法。一般是分十里百里,每十里设一名里正,离开当地十里的范围就必须向里正请假,一旦出现人口遗失里正有罪;每百里设乡正,没有乡正的批条(公文)不许离开当地。而客栈等是不能接待没有官方批文的顾客。所以呢,在元朝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所谓的私奔,而且因为女人是深闺不出,基本上没机会上街碰到情郎的。元代由于是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居无定所,所以元朝统治者废除了保甲制度,这才使得私奔成了可能。


优己


一、元朝儒生受歧视?

元朝一桩常让后世读书人泪奔的槽点,就是“儒生受歧视”。以元代南宋遗民谢枋得的形容说“九儒十丐”。“元朝读书人堪比乞丐”的说法也从此流传,可要细看元朝历史,这话却叫人哭笑不得:有这么滋润的乞丐?

在元朝的社会阶层划分里,儒生们其实也被单独开列,被划分“儒户”。元朝灭南宋前,中国北方的“儒户”,有三千八百九十户。待到南宋亡国后,中国南方的“儒户”数量,更一口气突破十万户。

比起元朝的其他户籍来,“儒户”们简直特权多多:身份世袭,每户都要至少一名子弟儒学读书,在学生员每天享受两餐供应。免税特权更叫人羡慕——哪怕平民身份的“儒户”,除了缴纳地税等基本赋税外,竟不需要承担任何差役。而那些家产丰厚的“书香门第”,更趁机一代代兼并土地,钻足了空子。所以哪怕元末天下大乱,各方饿殍遍野,江南有着“儒户”身份的文人们,依然各种酒会诗会不断,生活潇洒自在。

当然,被后人较真的“元朝儒生受歧视”,还是因为元朝不靠谱的科举。元朝科举废废停停,总共维持了四十一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朝官僚体系里,原本就是“非主流”。而且就这“非主流”的录取名额,每次会试录取百名学子,“汉人”和“南人”都只有25名。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想进仕途?要么花钱买官,要么老老实实从小吏做起。

不过哪怕这么苛刻的“歧视”规定,元朝的进士们,忠诚度也不差。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起,为元王朝“殉节”的元朝进士,竟有42名之多。甚至在明王朝建国后,大批元朝贵族们要么撒腿跑路,要么毫无压力拍屁股投降时,反而是诸多曾在元朝有“功名”的前朝士大夫们,依然各种宁死不屈。

虽然比起元末农民战争的滚滚洪流,这些“宁死不屈”的桥段,知名度并不高,却也足够说明,元朝式的“养士”,真换来不少死心塌地。

二、大元“最牛黑社会”

元朝纸币流通天下,纸币的设计也十分科学,除了有充足的准备金,更为严打假币制定了完备法律。但在一个江西铅山的“黑社会组织”面前,元朝这完美的“防假币措施”,竟一度变得不堪一击:青蚨盟会。

青蚨盟会,是江西铅山人吴友文创立的一家“假币窝点”。比起之前历代的小打小闹来,这“青蚨盟会”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从制造假币到发行假币,甚至拉拢勾结官员,样样都有明确的分工,甚至还有专门的武装打手。其成员数量在巅峰时期,发展到数百人。其“出品”的假币,除了在内地流通外,甚至还跨过长城界限,一路“畅销”到岭北(蒙古)地区。上当者不计其数。

如此操作,“青蚨盟会”当然赚得腰包发鼓。财大气粗的他们,日常抢男霸女的坏事也不少办。如头目吴友文的十多个小妾,都全是他从别人家强抢来的。就没人反抗?铅山州的大小吏员,全被他轻松拉下水。就连衙差就基本由他家的狗腿子“兼职”。告状?前脚去衙门喊冤,后脚状纸就落他手里,后果可想而知。

这么一个死硬的团伙,竟就这样在元朝横行了十年,直到清官林兴祖担任铅山知州后,才终于被重拳铲除,但有多少假币流入市场?早已是糊涂账。

但吴友文这样的操作,比起元朝的高官们,还是小巫见大巫:元朝的宰相绰斯戬,也瞅准了这“假钞”的油水,人家却连“青蚨盟会”都懒得办,直接把朝廷印钞的雕板搬家去,想要多少钱就哗啦啦开印,然后再换成金银储存——比起这样的硕鼠,所谓“青蚨盟会”,不过小老鼠。

版图空前的大元王朝,何尝不是被这大大小小的老鼠,最终活活啃光?

三、元朝赋税很轻?

元朝一项常被后人唱“赞歌”的荣耀光环,就是“赋税轻”。

这事儿,明朝刚建国时,大批士大夫身份的“元朝遗民”们,就曾不停给元朝唱赞歌。明朝三个世纪里,不少明代的“名流”们,也是纷纷跟风。比如明朝学者朱国桢就说元朝“赋税甚轻,徭役极省”。万历年间的明朝政治家于慎行,更大赞元朝“赋税简宽”。似乎这个国祚没撑过一个世纪的大元朝,倒成了爱惜民力的人间乐土。

而要从账面上看,元朝的赋税也似乎不重。元朝灭南宋时,将南宋时代的一切徭役杂税全数废除,商税也减成三十取一。南北统一后,元朝北方征收丁税与地税,南方征夏秋两税。但操作起来,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首先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元朝“迄无田制”,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大的王朝,元朝却连土地清丈都没做过,全国的耕地总数多少?官府可以征税的土地有多少?历代元朝君臣,都是一代比一代浆糊。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经大规模清丈过土地,但元朝各级官吏层层隐瞒,折腾到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就糊涂继续。如此糊涂,后果也十分严重,元朝土地兼并成了常事,“私田跨县邑皆无算”。

这样一来,兼并的土地越多,国家用来收税的土地就越少,收不上来的税,当然就落到了苦老百姓头上。特别是在出名“税轻”的江南地区,那些享受特权的“儒户”们大量兼并土地,以至于“吴人兼并武断……而小民皆无盖藏”。

除此以外,元朝各种“加税”,也是多如牛毛,理论上“三十取一”的商税,从元世祖晚年起就屡屡加征,到了元朝中期时,已经暴涨到百倍。十四世纪初叶时,元朝的“茶课”赋税,也暴涨了六十倍。另外还有“河流”“山场”等“额外课”,几乎是每年想起什么加什么,狮子大开口要钱,以至于“国之经用,亦有赖焉”,国家财政就靠这“乱收费”。而且所有的“乱收费”,都是“凿空取之于民间”。就是苦老百姓买单。

更有多如牛毛的徭役差役,开国时废了宋代的旧制,随后又巧立名目各种新徭役。哪怕在“税轻”的江南地区,都是“浙右病于徭役”。而且分布十分不均:“富民或优有余力,而贫弱不能胜者多至破产失业”。所以单是1334年一场灾害,浙江一地的灾民,就多达五十七万户。

这才是元朝“赋税轻”的真相,一个表面“繁荣”的历史画卷下,管理却十分低效,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为何还会被人念念不忘“税轻”?因为对于那些士大夫们来说,这样的苦痛,他们是无感的——板子没打到自己肉上,当然不知痛。

但对于几百年后的读史者来说,这样的痛,不但痛彻心扉,更痛到值得深深思考,警钟长鸣。


跪射俑


我来说一个元朝奇闻吧。

这是至元四年河南省台孟端与人合谋,杀了河南所有的省级大员,并把持了行省政务长达五天之久的奇事。

孟端是河南杞县一个汉族小吏,一直郁郁不得志,有一次喝醉了,在县衙外墙上写了一首诗:

“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他把无法升官归罪于全省的升官不识货,发誓 “我必杀行省掌权辈!”


(孟端)

经过谋划,他与朋友霍八失等四人约定:

“冬至那天几个人装成京城钦差,晚上到河南行省衙门,然后派人去喊孟端接旨。只要不出意外,大家都可立得富贵!”

冬至那于,几人依计而行。假扮的“钦差”来了行省衙门升堂,唤孟端接旨,宣布封他为 “河南都元帅”,然后,将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等河南高官一个个进来。

(孟端)

每进来一个,正跪听“圣旨”时,霍八失便挥动大铁骨朵,将这些大官砸死,就埋在衙门后院。

这时的孟端以“都元帅”的身份,收集全省各衙门印信,将最大的官印——平章印带在身上,派兵守城,同时下令封闭黄河,让全省各道来省城集合。

孟端从此成为“全省老大”,居然没有一个当官的怀疑。

甚至孟端还大张旗鼓的回杞县祭祖,着实风光了一把。

回省城后,又把全省各大衙门的“正官”集合起来,用老办法一个个的杀死。


(谋杀)

这种荒唐事过了许久都没人敢问。

有一天,一个叫冯二舍的小官,平常与孟端关系还好,趁阵端酒醉,对孟端说,也让自己见见京城下来传旨的大官,拍拍马屁,也好升个一两级。

孟端喝得迷迷糊糊的,顺口回答:“哪有什么朝廷宣旨的官,都是我派人假冒的!”

冯二舍觉得立功机会到了,他偷偷跑去找到一个副将,对他说:“钦差是假的,你们赶快抓住孟端,必定是大功一件。”


(冯二舍)

副将半信半疑,冯二舍指天发誓,这才让大家相信。 这些武官跟着冯二舍来到行省街门,冯二舍趁孟端酒后鼾睡之际,一刀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带着武官们追杀孟端的同党。

霍八失等人见大势不妙,窜入后园中躲避,都被抓住杀掉。

堂堂元朝一个行省,被孟端几个人骗得团团转,看着他杀了那么多省级高官,居然无人敢问, “百官皆俯首听命”,真是历史上最大的奇事。

这说明元朝腐败到何种地步。

参考资料:《新元史. 列传第一百六-脱脱》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一、官职

1、怯里马赤

元朝有个官职叫怯里马赤,放在现在叫翻译官。有一次忽必烈先生问孔子是什么人,有人告诉他:孔子是老天爷的怯里马赤。忽必烈先生很满意这个回答,曰:善。

出处:叶奇《草木子》卷四下:(北人)立怯里马赤,盖译史也,以通华夷言语文字。昔世祖尝问孔子何如人。或应之曰:“是天的怯里马赤。”世祖深善之。

2、伯颜

元朝权臣伯颜,有个很拉风的官衔,一身兼三十八职,通长二百四十六字,唤作“元德上辅广忠宣义正节振式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上柱国录军国军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府都总使、虎符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知经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户哈必陈千户达鲁花赤、宣忠干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回回汉人司天监、群牧监、广惠司、内史府、左都威卫使司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宫相都总管府、领太禧宗礼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调宗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提调哈剌赤也不干察儿、领隆祥使司事。”

3、达鲁花赤

我一直很好奇达鲁花赤应该对应现在什么职务,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灵光一现,感觉最适合的,是今天的市委书记/县委书记。

二、制度

1、刑罚

元朝的刑罚很有意思,大宋的“脊杖六十刺配沧州”、大萌的“廷杖四十”,放在元朝就有有意思了——有整有零:笞杖十减其三,故笞一十减为七。也就是说打人的时候大喊一声“拉下去打七十七/八十七大板”。忽必烈制定这事的时候,说是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朕也饶他一下。可问题在于唐宋时候打个七十就算重罚,到他这里上限成九十了,这不是减了三下,这是加了七下啊……

成吉思汗大札撒第四十八条规定男子之间鸡奸的,并处死刑。

《元史·刑法志》:诸强奸幼女者,处死;虽和同强,女不坐。

这里多说一句,强奸幼女这事,放在元朝之前的宋朝,按《庆元条法事类》判,是“诸强奸者,女十岁以下虽和也同,流三千里,配远恶州。未成,配五百里。折伤者,绞。”元朝则细分很多,年老者奸淫幼女,杖责一百七十,不许以财物赎罪;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男性,与幼女和奸,也按强奸罪论处,但免去死刑,改为杖责一百七十,幼女无罪。而强奸十岁以上的女性,处罚也都是杖责一百七十。倘若三名男性强奸一名女性,则男子皆处死。《大清律例》则明文规定:强奸十二岁以下幼女,因而致死,及将未至十岁之幼女诱去强行奸污者,照光棍例斩决;其强奸十二岁以下、十岁以上幼女者,拟斩监候。解放后我朝的法律如何,我忘了。

三、生活

1、食物

豆腐的出现,在汉朝,淮南王刘安的祖师爷。喝茶这事从中药里单独拿出来玩,唐朝陆羽开的先河也。糖霜始于宋,宣和年间四川遂宁州入贡开始。至于传说中高大上的葡萄酒、答剌吉酒,据说元朝开始的。不过这事是元朝人自己说的,我很好奇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说的是啥。

四、军事

1、我非性命耶?!

至正十二年,大佬脱脱的弟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加上卫王宽彻哥,带着三十万兵马攻打刘福通,结果看到刘太保声势浩大,于是驻扎沙河前线按兵不动。有天晚上炸营了,马背上的汉子也先帖木儿果然弓马娴熟,二话没说搬鞍认蹬就要跑路,手下人一看赶紧拦着:大佬你这一走,这里的三十万性命就交待了!也先帖木儿抽刀来了个夜战八方式:我非性命耶?!老子的命不算命?!结果……诸军皆溃散,军资山积,悉为福通所有。

2、白长那么大个子1

北京市有个阿苏卫村,这个阿苏卫来源于元朝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阿速是蒙古语,意为守卫。说到这支兵马,那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南宋嘉熙三年,蒙古太宗窝阔台率师征服了阿速部落,南宋宝佑元年,宪宗蒙哥汗派人搜括阿速人户东迁中原,大多从军,组成阿速军,在元朝中国服役,由于他们卷发碧眼,也称“碧眼回回”或“绿睛回回”,在当时是诸色目人之一。这帮大个子算是蒙古国的外籍军团,不过说到战绩就有意思了,至元十一年,阿速军“从下沿江诸郡。戍镇巢,民不堪命,宋降将洪福以计乘醉而杀之。”、“镇巢军降,阿速军戍之,人不堪其横,都统洪福尽杀戍者以叛。”尽杀之……

3、白长那么大个子2

还是阿速军的故事。至正十二年,元廷遣逯鲁曾率两淮盐丁五千人,知枢密院事月阔察儿、枢密同知赫厮虎赤,率阿速兵六千攻打红巾军。结果红巾军十多万人往前面一站,赫厮虎赤扬鞭麾众,曰:“阿卜!”阿卜者,华言走也。于是所部皆溃,又一次近乎全军覆没。

4、日治战马

红巾军北伐,中路关先生军九月陷大同,十月陷东胜,十一月陷中都,十二月陷上都,又陷全宁,第二年正月连克懿州、辽阳,转战辽东。左丞相太平认为红巾军千里奔袭,此次虽攻占辽阳,不久定会转向他方,于是力请让他儿子也先忽都率军东征辽阳,满以为可以捡个大便宜的也先忽都进抵辽阳左近后,发现关先生、破头潘一帮人“日治战马,一无退意”——用现代术语讲,就是天天检修坦克——显然一时半会儿不想走,也先忽都越想越害怕,走一步退两步,逗遛不前,“师遂溃”。

五、其他

1、人名

据清朝魏源的不完全统计,《元史》中有124个帖木儿,有80个不花,8个买住,23个伯颜……

1.1、伯颜

这个确实是。

据不完全统计,比较著名的伯颜,列举如下:

追封淮安王谥忠武的蒙古八邻部伯颜;

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的蔑儿乞氏权臣伯颜(二百多字官衔的那位);

被红巾军活捉后坚决不投降而死的哈剌鲁氏伯颜;

洪武十二年做《七哀诗》哀悼国破家亡饮毒药自尽的畏兀儿人伯颜;

名臣赛典赤之孙回回人伯颜;

后来的准噶尔部绰罗斯氏瓦剌首领伯颜;

第三十一代高丽王伯颜帖木儿;

明朝开国将领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

1.2、帖木儿/铁木耳

元成宗铁木耳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惠宗妥懽帖木儿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元世祖平章铁木耳

世祖朝课考工匠帖木儿

营王世祖孙也先帖木儿

成宗平章也先帖木儿

英宗朝亲王也先帖木儿

英宗朝枢密使也先铁木儿

泰定帝陕西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

文宗朝云南叛臣卜颜帖木儿

惠宗朝权臣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

惠宗朝太监野先帖木儿

惠宗朝奎章学士帖睦尔

惠宗朝黄梅县主簿也孙铁木儿

惠宗朝枢密使卜颜帖木儿

惠宗朝江浙平章卜颜铁木儿

拖雷曾孙月鲁帖木儿

文宗朝齐王月鲁帖木儿

英宗朝诸王月鲁帖木儿

仁宗朝河南平章月鲁帖木儿

惠宗朝陕西平章月鲁帖木儿(疑似惠宗朝河南平章也是他)

张无忌的老丈人察罕帖木儿

张无忌的小舅子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死对头孛罗帖木儿

其他的还有孛颜帖木儿、博罗帖木儿、达识帖睦迩、秃坚帖木儿、秃鲁帖木儿、秃鲁哈帖木儿、塔失帖木儿、完者帖木儿、忽都帖木儿、伯帖木儿、燕帖木儿、别帖木儿、明里帖木儿、赤因铁木尔、赤斤铁木尔、忙哥帖木儿、速哥帖木儿、玉昔帖木儿、普化帖木儿……等等等。

1.3、不花

下面请欣赏宝塔诗:《不花》

不花

朴不花

月古不花

帖木儿不花

雷帖木儿不花

赵伯颜不花

也先不花

颜不花

不花

1.4、“我的名字和我的捷豹一样长”系列

锁咬儿哈的迷失(英宗朝御史)

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

巴而术阿尔忒的斤(高昌王)

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北元平章)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元帝师)

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元帝师,我曾用这个当QQ群名片,被人踢了……)

1.5、驴/马/狗

元朝很多人叫这驴那驴、这马那马的的,有的其实就是音译的问题。比如:

知枢密院事买驴、中书舍人买驴、万户买驴、亦列失的儿子买驴、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买驴、江浙行省左丞相黑驴、安陆知府丑驴、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洪丑驴、少保平章张驴、给事中咬驴、桓国公拾得驴、甘州守将上都驴……

铁木迭儿的跟班马儿、世祖朝攻打泰州的将领乌马儿、铁木真时代伐金的将领黑马……

世祖万户石抹狗狗,元初孝子郭狗狗、元初孝子宁猪狗、宦官中政使黑狗者……

农贸市场的节奏……

1.6、和尚

世祖朝跟着伯颜伐宋的宣抚使,叫和尚。

文宗朝跟着燕铁木儿起兵的副千户,叫和尚。

惠宗朝镇南王宽彻普化的儿子,叫和尚。

1.7、无语类系列

惠宗朝太尉蛮子(评:人贵有)

惠宗朝御史丑的(评:要是字一逼就一颗赛艇了)

仁宗朝王爷丑汉(评:人贵有)

泰定帝丞相倒剌沙的儿子泼皮术(评:倒剌沙外号老泼皮?)

世祖朝宦官咬住(评:别撒嘴)

仁宗朝伶人曹咬住(评:你也别撒嘴)

铁木迭儿的儿子锁住(评:别开门)

本以为朱重八、张九四这种名字够可以了,直到我看到以下三位:

惠宗朝监察御史五十九

世祖朝诸王塔海的弟弟六十

惠宗朝平章七十

真省事啊……

1.8、一股清流

同同:元统元年右榜状元,蒙古那歹氏

雪雪:元顺帝的宠臣

咬咬:河南平章(好像放在上一个系列更合适)


必有妖


元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非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在大多数汉族人的印象中,元朝是一个专制而又施行暴政的王朝,但如果就元朝的刑罚来说,元朝实际上是非常宽容而仁慈的。

忽必列认为人命是最要的,治理天下,要爱惜人命,并以身作则

在忽必烈做可汗之前,元朝各个地方的长官都有杀罚的权利,公元1260年,忽必烈当上大汗后,就将杀罚的权利全部收到了中央政府。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忽必烈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杀错了,后悔都来不及了,我就得实在是让人哀怜。因此,凡是犯了罪,特别是犯了死罪的,他都要求必须反复的调查证实,只有在证据确实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死刑的判决。

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
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凡有罪者必令面对再四,果实也而后罪之。(《元史 列传第五十二》

根据《元史》中的介绍,元世祖忽必烈的中统二年至四年(公元1261年到1263年),全国处以死刑的合计只有119人,其中公元1263年只判处了7人死刑。

元世祖忽必烈爱惜人命还体现在他自己身上。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就是因为皇帝掌握有所有人的生杀大权,稍有不如意,臣下们可能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忽必烈就对身边的大臣说,如果遇到我发怒时,让你把有罪的人杀了,你不要杀,等过两天再来回复我。意思是让大臣拖一下,免得他盛怒之下把人给误杀了。

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杀,汝勿杀,必迟回一两日乃复奏。(《元史・刑法志》)

忽必烈这种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元代的后世帝王。他们也都继承了忽必烈的“宽刑慎法”的思想,比如后来的成宗皇帝就在大德四年发布诏书规定:

“切惟国朝最以人命为重,凡有重刑,必须奏覆,而后处决,深得古先谨审刑辟之意。”

体恤臣民,禁止使用酷刑

元朝的中央政府对于酷刑是极力禁止的,这体现在《元典章》当中。在典章的刑部二的《禁止惨刻酷刑》,就明确禁止用酷刑,特别是严刑逼供更不容许。认为犯人“不胜痛楚,人不能堪。罪之有无,可求不得”,这跟历代封建朝廷使用酷刑来让人招供的做法是不同的,并且,元朝的官员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定,是要被处以重罪的。

忽必烈的不但禁止使用酷刑,对关在狱中的犯人也是很体恤的。规定狱中不得虐待犯人,对于没有亲属的犯人,监狱方面还会提供很多人道主义的关怀。如果有蒙受冤屈而入狱的人,一旦发现受到冤屈而平反后,官方还要给他以补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赔偿。

元朝仅仅只有八十多年的统治期,民族压迫很严重,对汉人更是掠夺较多,特别是后期有很多的政治弊端,但单就刑罚来说,还是很宽厚仁慈的,这是大多数封建王朝都没做到的。


我是挚守静笃,一个关注历史的答者,所答观点实为一已之见,欢迎关注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