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


汉封禅记

【原文】

应劭[1]《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2],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筜、登陟[3]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其略云:"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4]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赍[5]酒脯,处处有泉水。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仰视岸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6]名曰环道,往往有祗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7]。稍疲,咽唇燋[8],五六步一休,牒牒[9]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又云:"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10]。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欢,但欢石无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又云:"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今应劭书脱略[11],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注释】

[1]应劭:东汉学者,字仲远,少年好学,博览群书。灵帝时,以孝廉被征召。现存著作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内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五岳》等。

[2]《封禅仪记》: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游记,由马第伯作,记叙了建武三十二年(56)的泰山封禅仪式。

[3]登陟:登上。

[4]端如:端然,庄重的样子。

[5]赖:依靠,仰使。赍:带着,怀抱着。

[6]逶迤:蜿蜒曲折。

[7]休:停下来休息。

[8]燋:干渴,如同火烧般。

[9]牒牒:迭迭,频频。

[10]骆驿:连续不断。

[11]脱略:脱漏省略。

【译文】

应劭的《汉官仪》载录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正是记录了建武年间到东边祭祀上天的典礼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做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峻峭险要、登攀劳累困难的情状非常精细,我喜欢诵读它。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道路险要陡峭,就下马步行牵马,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像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山间小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确实像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像是白色的石头,有的像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像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绊地双手支撑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完上天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窄小,随从跟着爬上斜坡,站起来举近火把,停下来时也接连不断。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真是响亮,但却没有谁敲石头跟他相应相和。肚肠鸣叫不能停止,嘴里也不能沉默而气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息就会被后边的人踩上,道路险峻危险。但我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叫时,就看见太阳将要出来了,有三丈多长。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大致记叙文笔的精细都像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引;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提到过。现在应劭的书有脱漏省略,只有刘昭所补注的《东汉志》有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

屯蒙二卦

【原文】

《屯》、《蒙》二卦,皆二阳而四阴[1]。《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2],《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刚。而《屯》之爻曰:"女子贞不字[3],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4]女,见金夫[5],不有躬[6]",其正邪不同如此者。盖《屯》二居中得正,不为初刚所诱,而上从九五,所以为贞。《蒙》三不中不正,见九二之阳,悦而下从之,而舍上九之正应,所以勿用。士之守身居世[7],而择所从所处,尚监兹[8]哉!

【注释】

[1]皆二阳而四阴: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爻为《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

[2]《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现出阴柔凌驾阳刚之象。

[3]贞:贞洁。不字:不生育。

[4]取:通"娶"。

[5]金夫:有财物的丈夫。

[6]不有躬:失去贞洁。

[7]士之守身居世:士人自守信守节、立身处世。

[8]尚监兹:还要借鉴这些道理。

【译文】

《屯》卦、《蒙》卦两卦的卦象,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呈阴柔凌驾阳刚之象;《蒙》卦的六三在九二之上,也呈阴柔凌乘阳刚之象。但是《屯》卦的爻辞说:"女子贞洁,不生育,十年才生育";《蒙》卦的爻辞却说:"不要娶女子,她见到有财物丈夫,就会失身的";她们的正直和奸邪是这样的不同。《屯》卦的二爻在下卦位里处在中间,得到中正,不受初爻的阳刚诱惑,而且在上卦位里是九五,上下卦位阴阳都处在中间,相互呼应,这就是贞洁的道理。《蒙》卦的三爻不在卦体的正中,见到九二的阳刚之象,就欣喜地向下跟随着它,而舍弃了与上九的正当呼应,这就是不要娶的道理。士人自守信守节、立身处世,选择跟随的对象、处世的方法,还要借鉴这些道理呀!

谊向触讳

【原文】

贾谊[1]上疏文帝曰:"生为明帝,没[2]为明神。使顾成[3]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虽有愚幼不肖之嗣[4],犹得蒙业而安;植遗腹[5],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又云:"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此既于生时谈死事,至云"传之老母",则是言其当终于太后之前,又目其嗣为"愚幼不肖",可谓指斥[6],而帝不以为过,谊不以为疑。刘向上书成帝谏王氏事曰:"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7],纵不为身[8],奈宗庙何?"又云:"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此用于国存时说亡语,而帝不以为过,向不以为疑,至乞援[9]近宗室,几于[10]自售,亦不以为嫌也。两人皆出于忠精至诚,故尽言触忌讳而不自觉。文帝以宽待下,圣德固尔;而成帝亦能容之,后世难及也。

【注释】

[1]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河南洛阳人,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少年得志,步步高升,但32岁时,因招嫉恨,被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心下惶恐,不久忧郁而死。

[2]没:死去。

[3]顾成:汉文帝的庙名。

[4]愚幼不肖之嗣:愚顽幼小不成器的后代。嗣,后代。

[5]植遗腹:扶植遗腹太子。

[6]指斥:指责、斥责。

[7]皂隶:衙门里的官差。

[8]纵不为身:纵使不为自己考虑。

[9]乞援:乞求援助。

[10]几于:几乎,近于。

【译文】

贾谊奏进疏文给汉文帝说:"活着做英明的皇帝,死了做圣明的神灵。如果让顾成庙(汉文帝自立的宗庙)称为太宗,上面可跟太祖相配,那么汉朝兴旺就没有尽头了。即使有愚顽幼小的不成器的后代,仍然可以承蒙您留下的基业而平安。即使扶植未出世的太子,朝拜您留下的衣服,天下也不会动乱。"又说:"您死了以后,传位给老母亲或弱小的太子。"这既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谈他死后的事,甚至说到"传位给老母亲",又是说皇帝会死在太后的前面,且把他的后代看成是"愚顽不成器",可以说是指斥责备了,可是汉文帝不认为是罪过,贾谊也不因此而疑虑。刘向上书给汉成帝进谏王氏的事说:"王氏和刘氏,将不能并立,陛下作为汉室的子孙,守护维持宗庙,却让国家的权位转移到外姓亲戚手中,自己地位下降为奴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对宗庙会怎么样呢?"又说:"天命授给的人很多,不仅仅是一姓的人。"这是在国家还存在的时候说亡国的话,可是汉成帝不以此为罪过,刘向不因此而疑虑。说到请求帮助与自己相近的宗室,几乎是自我举荐,也不认为是涉嫌。这两个人都是出于忠心的精神、最高的诚意,因此畅所欲言,触犯了忌讳也没有自我觉察。汉文帝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下属,他圣明的德行当然是这样;而汉成帝也能容忍触犯忌讳,这是后代难以企及的。

利涉大川

【原文】

《易》[1]卦辞称"利涉大川"者七,"不利涉"者一。爻辞称"利涉"者二,"用涉"者一,"不可涉"者一。《需》、《讼》、《未济》,指《坎》体而言。《益》、《中孚》,指《巽》体而言。《涣》指《坎》、《巽》而言。盖《坎》为水,有大川之象;而《巽》为木,木可为舟楫以济川。故《益》之彖[2]曰:"木道乃行",《中孚》之彖曰"乘木舟虚",《涣》之彖曰:"乘木有功。"又舟楫之利,实取诸《涣》,正合二体以取象也。《谦》,《蛊》则中爻有《坎》,《同人》、《大畜》则中爻有《巽》。《颐》之反,对《大过》,方有《巽》体,五去之远,所以言"不可涉",上则变而之对卦,故"利涉"云。

【注释】

[1]《易》:《易经》,又名《周易》,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经由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辑录成册,成为一部谨严的哲学著作。

[2]彖:《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

【译文】

《易经》的卦辞说到"利涉大川"的话有七次,"不利涉"的话一次。爻辞说到"利涉"的话有两次,"用涉"的话一次,"不可涉"的话一次。《需》卦、《讼》卦、《未济》卦中的话,是针对《坎》卦的卦体而说的。《益》卦、《中孚》卦是针对《巽》卦的卦体而说的。《涣》卦则针对《坎》卦、《巽》卦而说的。《坎》卦的象义是水,有大河的取象;而《巽》卦的象义是木,木可以做成船和桨来渡河。因此《益》卦的彖传说:"木道乃行",《中孚》卦的彖传说:"乘木舟虚",《涣》卦的彖传说:"乘木有功。"另外,船和桨的便利,实际上是取象于《涣》卦的,《涣》卦正是合《坎》(水)、《巽》(木)两个卦体来取象的。《谦》卦、《蛊》卦则是中爻有《坎》卦,《同人》卦、《大畜》卦则是中爻有《巽》卦。《颐》卦的阴爻阳爻反过来,就变成对卦《大过》卦,变成《大过》卦才有了《巽》卦的卦体,九五爻与《巽》卦卦体离得太远,所以说"不可涉",上位的经卦如果阴阳爻互变,就变成对卦《巽》卦了,所以说"利涉"。

光武帝弃冯衍

【原文】

汉室中兴[1],固皆[2]光武之功,然更始[3]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4],北面[5]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6]不受召,于是始贰[7]焉。更始方困于赤眉[8],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阳、下河东,翻[9]为腹心之疾。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10],必败大业,逆取顺守[11],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12]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13]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14],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注释】

[1]中兴:国家由衰退到复兴。

[2]固皆:固然都是。

[3]更始:即更始帝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人,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公元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他才能平庸,性格懦弱。更始三年,赤眉军进攻,刘玄投降,被封畏威侯,不久改封为长沙王。十二月,被赤眉将张昂派人缢死。

[4]爵秩:爵禄。

[5]北面:对人称臣。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6]辞:推辞,退却。

[7]贰:背叛,变节。

[8]赤眉:新莽末年山东东部兴起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为和绿林相区别,用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主要力量是贫苦农民。赤眉兴起后,势力急剧壮大,几年间,发展到十万人以上。但终被刘秀势力所击败。

[9]翻:翻转过来,此处指反而。

[10]不材:不能成才。

[11]逆取顺守:以武力夺取天下,用文治治理天下。

[12]罢兵:停战收兵。

[13]显:使其显贵。

[14]摈斥:排挤,排斥。

【译文】

汉朝衰微而又复兴,固然都是光武帝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即天子位之后,光武帝接受了他的封爵官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军,但光武帝推辞不受召见,在这时开始有了二心。正当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光武帝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攻取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腹心之疾。后代根据成功或失败来评论人,因此不再议论。我认为光武帝知道刘玄不成才,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用武力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还算可以辩解。那鲍永、冯衍,开始时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才停战来归顺光武帝,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部众来幸得富贵。"他的忠义节操,威严正气,值得称赞。光武帝不能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言谈就不高兴。鲍永后来因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谁替他说话的,唉!可叹哪!

逸诗书

【原文】

逸《书》、逸《诗》[1],虽篇名或存,既亡其辞,则其义不复可考[2]。而孔安国[3]注《尚书》,杜预注《左传》,必欲强为之说,《书》"汩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单作《明居》"注云:"咎单,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传》"国子[4]赋辔[5]之柔矣"注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御刚马",如此之类。予顷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颖[6]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7]也;不知为不知,《九共》、《槁饫》略之可也。"其说最纯明可嘉[8],林君有《书解》行于世,而不载此语,故为表出之。

【注释】

[1]逸:散失。《书》:《尚书》。《诗》:《诗经》。

[2]考:考证。

[3]孔安国:孔子的十一世孙,约汉景帝元年到昭帝末年间在世,跟随申公学《诗经》,又跟随伏生学《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在孔子的旧宅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礼记》、《论语》,都是科斗文字,当时没人能够认识。只有孔安国能解,用当时的文字将尚书批注出来,一共有58篇。

[4]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5]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6]林之奇少颖:林之奇,字少颖。

[7]可言:可以解说。

[8]可嘉:值得嘉奖、表彰。

【译文】

散失的《尚书》、散失的《诗经》,虽然有些篇名留存着,但既然它的内容亡逸了,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能够考证了。可是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一定要想给它们作出解释。《尚书》的"汩作",孔安国注释说,"这是说他治理边疆功劳","咎单作《明居》",注解说:"咎单,是管理土地的官,写了《明居》,是关于民法的。"《左传》中"国子赋辔之柔矣",杜预注解道:"它的意义在于,要用宽松的政治来使诸侯安定,就像柔软的缰绳驾驭刚烈的骏马一样。"像这一类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学教授时,林之奇(字少颖)做了《尚书》学的教谕。在讲"帝厘下土"几句的时候,他说:"知道就是知道,这就是《尧典》、《舜典》可以解说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是最精纯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书解》流行在社会上,可是没有写上这几句话,因此我为他发表出来。

虎夔藩

【原文】

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云:"汲[1]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甚新,其意盖言抵触之义,而莫究[2]所出。惟杜工部[3]《课伐木》诗序云:"课隶人入谷斩阴木[4],晨征暮返,我有藩篱,是阙是补,旅次[5]于小安。山有虎,知禁[6]。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突。夔人屋壁,列树白桃,镘焉墙,实以竹,示式遏。为[7]与虎近,混沦[8]乎无良宾客。"其诗句有云:"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乃知鲁直用此序中语。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诗,所谓"夔人"者,述其土俗[9]耳,本无抵触之义,鲁直盖误用之。又《寺斋睡起》绝句云:"人言九事八为律,傥[10]有江船吾欲东。"按《主父偃传》:"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谓八事律令而言,则为字当作出声读,今鲁直似以为平声,恐亦误也。

【注释】

[1]汲:汲水,打水。

[2]究:追究。

[3]杜工部:杜甫,因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常被人称作杜拾遗、杜工部。

[4]课:监督。阴木:山阴的树木。

[5]旅次:旅途中小住的地方。

[6]禁:畏忌。

[7]为:因为。

[8]混沦:弄混,混淆。

[9]土俗:民土风俗。

[10]傥:通"倘",倘若,如果。

【译文】

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写道:"汲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非常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抵触的意义,可是没有人追究它的出处。杜甫《课伐木》诗的诗序说:"督促罪犯到山谷中砍伐山阴的树木,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们有篱笆,哪儿缺了就在哪儿补上,居处的地方于是能够稍得安宁。山上有老虎,老虎也知道畏忌。如果它依仗着坚利的爪牙,一定会在天色黑时来冲撞的。夔州人的房屋墙壁,是排列着的白桃枝,涂上泥而成为墙的,当中用竹子填实,用来表示阻遏。因为跟老虎离得近,常把老虎和宾客到来的声音弄混。"这首诗的诗句说:"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由此可知黄鲁直是用这首诗的诗序中的话。然而杜甫在夔州府所作的这首诗中,所谓的"夔人",是记述当地的风土民俗罢了,本来没有抵触的意义,黄鲁直大概是错用了这个字。另外,《寺斋睡起》这篇绝句说:"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考察《主父偃传》,原话是"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谈论律令的,一件事是谏伐匈奴的",意思是八件事是就律令而说的,那么"为"字应该读成去声,现在黄鲁直似乎是认为该读平声,恐怕也错了。

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1],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2]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3]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4]触龙[5]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6]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7],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事皆摧之,是恶[8]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9]、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10]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11]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蒯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12]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释】

[1]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韩非,也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公子,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子。韩非文辞斐然,思想深刻,有许多著述,大多收在《韩非子》一书中。较有名的著作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他强调严刑峻法,主张以法治国,其学说深得秦始皇赏识。但因李斯担心韩非子事秦,自己的地位将不保,于是毒死了韩非子。所以说韩非也是因《说难》而招致灭顶之灾。说,游说,劝说。

[2]卒:最后,终于。

[3]长安君:赵惠文王之子,被赵悼襄王封于饶地,孝成王时,当做人质被送到齐国。

[4]左师:战国时赵国有名无实的高级官员。

[5]触龙:也叫触詟,战国时赵国左师,有远见卓识。

[6]少子:小儿子。黑衣:代指王宫卫士,因古时王宫卫士都着黑衣。

[7]寤:省悟过来。

[8]是:这样。恶:如何,怎么样。

[9]闳夭:西周开国功臣,与散宜生、太颠等齐名。西伯侯姬昌被纣囚禁,闳夭等设计用美色重赂,营救西伯脱险;后又佐武王灭商。

[10]竦然:惊竦的样子。

[11]延:引进,请。

[12]遽:猝然,一下子。

【译文】

韩非作《说难》,却死于劝谏君王而招致的灾难。看来规劝君主反招祸,自古如此。至于国君知道人家所要规劝的内容,接见他却不接纳他的意见,可是终究还是言听计从了,这又是变灾难而成可喜可贺的事了。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答恩德。"秦穆公问:"全国认为国君的前途将如何?"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是不会这样的吧?"秦国终于让晋惠公回到晋国。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援救。齐国提出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肯,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老妇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表示希望晋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因为这件事而来的。左师从容落座,先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当个宫廷黑衣卫士。太后问:"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女人们更爱怜。"后来话题涉及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又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下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涉及他们自身的情况。太后省悟之后,触龙就问:"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身在赵国?"在这种情况下,太后说:"任凭您支派他吧!"长安君于是被派出国去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受到冷落,蔡泽来到秦国,让人公开讲一些激怒范雎的话,说:"燕国来的客卿蔡泽是天下的善辩之士,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使范雎丧失相位。"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懂得;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样还怎么能使我失去相位呢?"让人召来蔡泽,问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任相国,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是的。"接着又引据商鞅、吴起、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泽要用游说之词难为自己,故意心口不一地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拿生命、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并不加倍优遇功臣,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你范雎的功劳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规劝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对蔡泽肃然起敬,抛却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原有的辩才,恭恭敬敬听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待如上宾。最终取代范雎做了秦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统一前为秦王时,生母曾助人发动叛乱)把母亲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拿太后的事来劝谏的,杀死他!"为这件事而死的人已经27人。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乱背理的行为来责备秦王,话还未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阴饴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的计谋发挥于爱心,蔡泽的劝说激发于情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的人了。范雎曾使擅权30余年的秦昭王的舅父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一下子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

萧房知人

【原文】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1],萧何自追之。上[2]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3]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4]多外迁,王患之[5]。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6]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7]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薄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8]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9]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自至矣[10]。

【注释】

[1]亡去:逃走。

[2]上:汉高祖刘邦。

[3]诈:欺骗,诓骗。

[4]府属:府中幕僚臣属。

[5]患之:以之为患。患,担忧。

[6]杜如晦:字克明,唐初名相,凌烟阁24功臣之一。李世民为秦王时,杜如晦便跟随他征战各方,出谋划策,后又帮助李世民夺取王位,居功至伟。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共同辅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7]起:起事,兴兵。

[8]李靖:字药师,唐朝著名统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少有大略。李渊起事后,李靖被秦王李世民征召为幕府,在对各方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展现。

[9]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

[10]珠玉无胫而自至:像珠玉般宝贵的人才便会不请自至。珠玉,珍珠宝玉,此处代指优秀的人才。胫,小腿。

【译文】

汉高祖刘邦行军到达南郑,韩信不告而别,萧何亲自去追赶他。高祖骂萧何道:"将领们逃跑了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赶,说追赶韩信,是骗我的。"萧何说:"将领不难找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之奇士,天下无二。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他再没有一起计议天下大事的人了。"于是高祖封授韩信为大将,终于完成汉室大业。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很多外调任职,秦王为此忧虑。房乔(名玄龄)说:"离去的人尽管不少,也不值得可惜,杜如晦是辅佐君王之才,大王想要经营天下大业,舍弃如晦就没有能共事的人了。"于是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中,终成一代名相。韩、杜二人的去留,与兴衰治乱的关系密切到这种程度,萧、房二人的善于发现人才,是无人能比得上的。樊哙跟随高祖在丰、沛起兵,攻占咸阳后劝高祖还军霸上,鸿门宴上解除高祖困厄使之脱险,功劳也不算小了,可是韩信把自己与樊哙身份同等看做是羞辱。唐俭帮助高祖、太宗下决心灭隋建唐,在薄津揭发独孤怀恩发动叛乱的阴谋,帮太宗制定诱降突厥的办法,不能说是平庸之臣,可是李靖认为,失去他也不值得惋惜。以韩信和李靖看来,樊哙、唐俭,也不过是拿熊罴比狸猫而已。创建帝王之业,绝非个别谋士的谋略可成,一定要等到有了韩信那样的大将、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以重用,岂不太难了吗?只要能把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帐下,选贤进能,那么,珍珠宝玉般珍贵的人才就会不请自至了。

吴激小词

【原文】

先公在燕山,赴北人张总侍御家集[1]。出侍儿佐[2]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3],叩[4]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学士吴激赋长短句纪之[5],闻者挥涕。其词曰:"南朝千古伤心地,还唱《后庭花》[6]。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相遇,仙姿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7]。"激字彦高,米元章[8]婿也。

【注释】

[1]集:集会,聚会。

[2]佐:劝。

[3]摧:伤痛。抑:抑制,压抑。

[4]叩:打听,询问。

[5]赋长短句纪之:吟诵词记下这件事情。赋,吟咏,吟诵。长短句,即词,因其句子长短不一,故有此称,又称诗余。

[6]《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颓靡荒淫,终日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当百姓揭竿而起、国家动荡之时,陈后主还在后宫寻欢作乐。他曾作一首《玉树后庭花》,中有"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之语,被人认为是亡国之音,是不祥的预兆。

[7]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唐朝白居易被贬江州,一晚与友送别时,听到江边舟中传来悠扬动听的琵琶曲,遂邀琵琶女同饮,言谈得知该女本为长安歌妓,年老色衰,委身为商人妇。白居易听闻,泪湿青衫,感慨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米元章:即米芾,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译文】

先父在燕山,到北国人张总侍御家聚会。侍女出来劝酒,其中有一人,强抑悲伤的样子,令人可怜。询问缘故,原来她是流落在外的宣和殿小宫女。座中宾客翰林学士吴激吟诵词一首记下这件事,听众无不挥泪。那首词道:"南朝千古伤心地,还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相遇,仙姿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吴激,字彦高,是米芾(字元章)的女婿。

晏子扬雄

【原文】

齐庄公之难[1],晏子不死不亡[2],而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3],谁敢任[4]之?"及崔杼[5]、庆封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6]!"晏子此意正与豫子所言众人遇我之意同,特[7]不以身殉庄公耳。至于毅然据正以社稷为辞,非豫子可比也。扬雄仕汉,亲蹈王莽之变,退托其身于列大夫中,不与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没齿[8],与晏子同科。世儒或以《剧秦美[9]新》贬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诵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10],开辟以来列之闻,直[11]以戏莽尔,使雄善为谀佞[12],撰符命[13],称[14]功德,以邀[15]爵位,当与国师公同列,岂固穷如是[16]哉?

【注释】

[1]难:遇难,被杀。

[2]不死不亡:不自尽也不逃亡。

[3]私昵:个人宠爱。

[4]任:担任、承担。

[5]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齐惠公时为正卿。惠公死后,出奔卫国。后返齐,侍奉灵公,灵公死后,迎立故太子光,即齐庄公。因齐庄公行为不检,怒而杀之,立柞臼为君,即齐景公,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家族内讧,在左相庆封的威逼下自杀。

[6]上帝:天帝。

[7]特:只,不过。

[8]没齿:终生,一辈子。

[9]美:美化。

[10]五帝:关于五帝的说法不一,最常见说法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人。冠:冠盖,超过。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即夏禹、商汤和周文、武王。

[11]直:只不过。

[12]谀佞:奉承献媚。

[13]撰:杜撰。符命:符兆,预示着天命神授。

[14]称:称颂。

[15]邀:求取。

[16]如是:这个样子。

【译文】

齐庄公遇难被杀之时,晏子既不去死,也不逃亡,而是说:"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就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等到崔杼、庆封和国内的人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有不亲附崔氏、庆氏的"时,晏子叹气说:"我晏婴如果不亲附忠君利国的人,有天帝为证!"晏子这番话正和豫子所说众人待我如何如何那番话意义相同,只是不为庄公献出生命罢了。至于他坚决地据守正义,拿国家利益作理由,不是豫子能比得上的。扬雄在西汉做官,亲身经历王莽篡汉的变乱。退步托身在一般士大夫行列中,不和官位高的人一同去死,终生坚持正道,与晏子同等。社会上有些儒生拿他的《剧秦美新》来贬斥他,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扬雄迫不得已才写的。颂扬新莽的恩德,结果只能是美化残暴的秦王朝,其中深意不难体会。序中所说新莽与传说中圣明的五帝一样,甚至比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还强之类的话,有史以来没有听人说过,这只不过是在戏弄王莽罢了。如果扬雄善于逢迎讨好,杜撰符命,称颂功德,以此求取高官厚禄,本应与国师公等同了,怎会一直穷困如此呢?

汉祖三诈

【原文】

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1]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2],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3],信未起,即其卧[4],夺其印符[5],麾召诸将易置之[6];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7]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8]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9],盖有以启之矣。

【注释】

[1]临:对付。

[2]河:黄河。

[3]壁:营垒,军营。

[4]即其卧:进入他的卧室。

[5]印符:帅印符节。

[6]麾:大将的旗帜。易:更改。置:处置。

[7]卒:最后。

[8]开基:开创基业,代指开国。

[9]谋逆:图谋叛乱。

【译文】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地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节,用大将的旗帜召来将领们,改变了他们的职位;项羽死后,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收取韩信的军权;最后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萌生这种念头是有原因的。

有心避祸

【原文】

有心于避祸,不若无心于任运[1],然有不可一概论者。董卓盗执国柄[2],筑坞[3]于郿,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殊不知一败则扫地,岂容老于坞耶?公孙瓒[4]据幽州,筑京于易地,以铁为门,楼橹[5]千重,积谷三百万斛,以为足以待天下之变,殊不知梯冲舞于楼上,城岂可保耶?曹爽[6]为司马懿所奏,桓范劝使举兵[7],爽不从,曰:"我不失作富家翁。"不知诛灭在旦暮耳,富可复得耶?张华相晋[8],当贾后[9]之难不能退,少子以中台星坼[10],劝其逊位[11],华不从,曰:"天道玄远,不如静以待之。"竟为赵王伦[12]所害。方事势不容发,而欲以静待,又可嗤[13]也。他人无足言,华博物有识,亦暗[14]于几事如此哉!

【注释】

[1]任运:听凭命运安排。

[2]盗执国柄:窃取国家大权。

[3]坞:城堡。

[4]公孙瓒:字伯圭。西汉辽西人,勇猛好战,才能过人,后升至中郎将,后自己盘踞北方。其与袁绍相争,起初占据优势,后战略不当,逐渐被袁绍击败,自焚其身。

[5]楼橹:城楼。

[6]曹爽:字昭伯,沛国谯县人,曹操侄孙。少年时谨慎持重,备受魏明帝恩宠。后随着位高权重,一步步独揽朝中大权,招来众臣嫉恨。司马懿兵变,假太后令,罢免曹爽兄弟官职。后曹爽及其兄弟全被处斩,并夷灭三族。

[7]桓范:字元则,为人颇有见识,依附曹爽,为其谋划。曹爽被司马懿弹劾时,他劝曹爽挟魏帝到许昌,曹爽不听,被诛。桓范也被诛杀。

[8]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年少便好学不倦,曹魏末期,因愤世嫉俗作《鹪鹩赋》,引起巨大反响,自此他便声名鹊起,后官职一路上升。西晋取代曹魏后,又屡迁黄门侍郎,封广武县侯,官至司空。晋惠帝时,遭司马伦杀害。他曾编撰《博物志》,对后世影响很大。

[9]贾后:贾南风,西晋晋惠帝的皇后,又称惠贾皇后。本人其貌不扬,但是善于钻营,精于权术。晋惠帝懦弱无能,朝中大小事务,悉出于贾后之手。她为掌握朝政大权,肃清异己,滥杀无辜,朝政动荡不安。

[10]坼:裂开。

[11]逊位:退位。

[12]赵王伦:赵王司马伦。司马伦,字子彝,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西晋八王之乱其一王。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后,封琅邪郡王。后自立为皇,改元建始,未几,便被其他王族攻灭,自己也被赐死。

[13]嗤:讥笑。

[14]暗:昧暗、糊涂。

【译文】

为躲避灾祸大动脑筋,倒不如漫不经心地听凭命运作安排,不过也有不能一概而论的情况。董卓盗掌国务大权,在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修筑号称"万岁邬"的城堡,积储了足用30年的粮食,自称:"大事不成,守着这座城堡,也完全可以终生到老。"殊不知,一朝中计被杀,财产即刻扫荡净尽,哪里容他老死在郿坞?公孙瓒占据幽州,在易(今河北雄县西北)修筑高丘,人称易京,用铁造门,高台望楼千层,积存粮食300万斛,以为足以应付天下之变,殊不知袁绍的云梯、冲车舞动在楼前,坚城怎能保守得住呢?曹爽被司马懿弹劾,桓范鼓动他发动兵变,曹爽不听,说:"我即使不行还可做个大富翁嘛。"岂不知满门抄斩就在眼前,富翁还能当得成吗?张华辅佐西晋任司空,当贾后在宫廷发动事变时不能辞官避祸,小儿子张韪因中台星分裂,劝他让出官位,他不听,说:"天象的规律玄奥深远,不如静心等待。"终于被赵王司马伦所害。当情势万分紧迫时,却想静心等待,太可笑了。别人不必说,张华学识渊博,也对机密之事糊涂到这种程度吗?

蹇解之险

【原文】

《蹇》卦《艮》下《坎》上,见险而止,故诸爻皆有蹇难之辞。独六二重言蹇蹇[1],说者以为六二与九五为正应,如臣之事君,当以身任国家之责,虽蹇之又蹇,亦匪躬以济之[2],此解释文义之旨也。若寻绎爻画,则有说焉,盖外卦一《坎》,诸爻所同,而自六二推之,上承九三、六四,又为《坎》体,是一卦之中已有二《坎》也,故重言之。《解》卦《坎》下《震》上,动而免乎险矣。六三将出险,乃有负乘致寇之咎[3],岂非上承九四、六五又为《坎》乎?《坎》为舆为盗,既获出险而复蹈焉,宜其可丑而致戎[4]也,是皆中爻之义云。

【注释】

[1]重言蹇蹇:说两次"蹇"。

[2]匪躬以济之:应当全力以赴,鞠躬尽瘁。

[3]负乘致寇之咎:背负外来之"寇"袭击的凶象。

[4]宜其可丑而致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现新的外患也没什么奇怪。

【译文】

《蹇》卦乃是《艮》下《坎》上,见险而止,所以各爻都有蹇难之辞。唯独六二爻说两次"蹇",解卦的人认为六二爻与九五爻为正应,如臣子侍奉君主,当亲身肩负国家重任,即使难之又难,也应当全力以赴,鞠躬尽瘁,这是解释卦辞的主旨。如果推演爻象,就有另外一种解释。外卦(上卦)为一个《坎》卦,各爻所同,而从六二向上推,上承九三爻、六四爻,又为《坎》卦,这即是一卦之中有两个《坎》卦,于是说两个"蹇"。《解》卦乃《坎》下《震》上,只要动就可免于险。六三爻表示将脱离险境,又会有外来之"寇"袭击的凶象,此爻上承九四、六五二爻,难道不又是一个《坎》卦吗?《坎》表示"舆",表示"盗",即将脱险又陷于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现新的外患也没什么奇怪,这都是中爻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士之处世

【原文】

士[1]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2]参军,方其据几正坐[3],噫呜诃棰,群优拱而听命,戏罢则亦已矣。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4],以上元、清明言之,方少年壮盛,昼夜出游,若恐不暇,灯收花暮[5],辄怅然移日不能忘[6],老人则不然,未尝置欣戚[7]于胸中也。睹金珠珍玩,当如小儿之弄戏剧[8],方杂然前陈,疑若可悦,即委之以去,了无恋想。遭横逆机阱,当如醉人之受骂辱,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

【注释】

[1]士:士子,读书人。

[2]为:扮演。

[3]方:当……的时候。几:几案。正坐:正襟危坐。

[4]节物:应节的景物。

[5]暮:凋零,垂暮。

[6]辄:便,就。移日:移动日影。指不算短的一段时间。

[7]欣戚:欢乐与悲戚。

[8]戏剧:游戏闹剧。

【译文】

读书人为人处世、看待富贵利禄,应像戏剧演员扮演军官。当他身凭几案、正襟危坐、哇哇啦啦发号施令时,众演员拱手而立听从他的命令,一出戏演完,一切也就结束了。见到豪华艳丽的场面,就如同老年人对待应时节的景物。拿上元、清明节来说,正当年轻力壮的人,昼夜出游,似乎唯恐时间不足;彩灯收了,鲜花凋零,就一副懊恼的样子,长时间不能忘怀。老年人则不然,不曾把欣喜、忧戚一直放在心上。而对黄金、珠宝、珍贵器物,应当如同儿童做游戏,当那些东西杂乱摆在面前时,看似喜欢的样子;倘若丢下它走开,一点也不留恋。遇上强暴无理、设计陷害的事,应当如同醉酒之人遭受辱骂,支着耳朵什么也没听到,睁着眼睛什么都没看见;酒醒之后,我还是原来那副老样子,又有什么损害呢?

杜延年杜钦

【原文】

《前汉书》[1]称:杜延年本大将军霍光吏,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论议持平,合和朝廷;杜钦在王凤幕府,救解冯野王、王尊之罪过,当世善政,多出于钦。予谓光以侯史吴之事,一朝杀九卿三人,延年不能谏。王章言王凤之过,圣上感悟,欲退凤,钦令凤上疏谢罪。上不忍废凤,凤欲遂退,钦说之而止。章死,众庶冤之,钦复说凤,以为:"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宜因章事直言极谏,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若此,则流言消释矣。"凤白行其策。夫新莽盗国,权舆与凤,凤且退而复止,皆钦之谋。若钦者,盖汉之贼也,而谓当世善政出其手,岂不缪哉?

【注释】

[1]《前汉书》:即《汉书》。

【译文】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杜延年本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霍光主持刑罚很严厉,杜延年用宽仁态度来辅助他,定罪量刑务求公平,使整个朝廷和睦团结;杜钦是大将军王凤的幕僚,曾经拯救过冯野王、王尊的罪过,而当时一些好的施政措施,也大多出自杜钦之手。我认为霍光根据侯史吴藏匿桑迁之事,仅仅一个早上就杀掉了位居九卿之列的大臣三人,可是杜延年没能谏止。王章曾上书揭露王凤的罪过,圣上受到感动有所醒悟,想罢免王凤,杜钦叫王凤马上上疏谢罪。后来皇上又不忍心罢免他,可王凤却仍想着借机引退,杜钦劝说他打消了这个想法。王章死后,人们都以为他是冤屈的。杜钦又劝说王凤,说:"天下之人不了解王章真有罪过,都认为他是由于上言国事的缘故而死的,应该借着王章这件事提拔直言敢谏之人,使天下人都知道君主至明,不会因为陈述意见而治臣下的罪。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流言自然而然就会消释了。"于是王凤把这些话告诉了皇上,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新朝的王莽窃取政权,是由王凤开始的,王凤将要引退却又中止了,都是杜钦在出谋划策的缘故。像杜钦这种人,可以说是汉朝的国贼,《汉书》却说当时天下善政是出自他的手,这难道不荒谬吗?

苏子由诗

【原文】

苏子由《南窗》诗云:"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1]。"此其少年时所作也。东坡好书之,以为人间当有数百本,盖闲淡简远得味外之味云。

【注释】

[1]斟:喝酒、品酒。

【译文】

苏辙在《南窗》诗中写道:"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这是他少年时代的作品。苏东坡很喜欢这首诗,认为在人世间应当有几百本流传,因为它风格闲淡简远,有种超越语言文字的情味包含其中。

孔氏野史

【原文】

世传孔毅甫《野史》一卷,凡四十事,予得其书于清江刘靖之所,载赵清献为青城宰,挈散乐妓以归,为邑尉追还,大恸且怒。又因与妻忿争,由此惑志。文潞公守太原,辟司马温公为通判,夫人生日,温公献小词,为都漕唐子方峻责。欧阳永叔、谢希深、田元均、尹师鲁在河南[1],携官妓游龙门,半月不返,留守钱思公作简招之,亦不答。范文正与京东人石曼卿、刘潜之类相结以取名,服中上万言书,甚非言不文之义。苏子瞻被命作《储祥宫记》,大貂陈衍干当宫事,得旨置酒与苏高会,苏阴使人发,御史董敦逸即有章疏,遂坠计中。又云子瞻四六表章不成文字。其他如潞公、范忠宣、吕汲公、吴冲卿、傅献简诸公,皆不免讥议。予谓决非毅甫所作,盖魏泰《碧云暇》之流耳。温公自用庞颍公辟,不与潞公、子方同时,其谬妄不待攻也。靖之乃原甫曾孙,佳士也,而跋是书云:"孔氏兄弟曾大父行也,思其人欲闻其言久矣,故录而藏之。"汪圣锡亦书其后,但记上官彦衡一事,岂弗深考云。

【注释】

[1]河南:指黄河以南的地方。

【译文】

社会上流传孔毅甫《野史》一卷,共记录了四十件事,我从清江县的刘靖之那儿得到了这部书。其中记载赵清献任青城县令的时候,曾带一名民间的乐伎回家,被县尉追上,夺还给人家,因而大哭大闹,又因迁怒和妻子闹矛盾,由此失掉了自己志向抱负。文潞公做太原太守时,曾任用司马温公为通判,文彦博的夫人生日时,温公曾进献小词祝寿,受到都漕唐子方的严厉斥责。欧阳永叔、谢希深、田元均、尹师鲁这些人在河南府治所洛阳时,曾经携同官妓游览龙门,半个月还不回来,河南留守官员钱思公写信请他们回来,也毫不加理睬。范仲淹和京东人石曼卿、刘潜之流互相结交以博取浮名。服丧期间上万言书,与服丧期间上书出言不要文采的规矩极为不符。苏轼受命创作《储祥宫记》,大太监陈衍管理宫廷事务,得到皇上的旨意设酒席同苏子瞻畅饮,苏暗地叫人告发此事,认为不符合礼制,于是御史董敦逸就上了弹劾的奏章,刚好落入陈衍设计好的圈套。还说苏辙用四六文写的表章不成体统。别的如潞公、范忠宣、吕汲公、吴冲卿、傅献简等诸人,也都不免受其连累。我认为这绝非孔毅甫所写的,大抵属于魏泰的《碧云暇》之类的东西。温公自己因为庞颍的举荐而被征辟入朝,跟文潞公、唐子方并不是同时的,其荒谬就不言自明了。刘靖之作为刘原甫的曾孙,是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可是为这部书所写的跋语却说:"孔氏兄弟和我的曾祖父同辈,怀念他们的为人就想听到言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把它抄录下来加以保存。"汪圣锡也在书的后面写了跋语,只是记录了上官彦衡的一件事,难道他们没有仔细看过这本书的内容吗?

张子韶祭文

【原文】

先公自岭外徙宜春,没于保昌,道出南安,时犹未闻桧相之死。张子韶先生来致祭,其文但云:"维某年月日具官某,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1]!"其情旨哀怆乃过于词,前人未有此格也。

【注释】

[1]伏惟尚飨:悼词常用语。

【译文】

先父在从岭南调动到宜春去的时候,逝世于保昌,家人扶枢途经南安,当时还没听说奸相秦桧已死的消息。张子韶先生来吊祭,他的祭文只是说:"某年某月某日具位之官某某,恭谨地在此地以清酒作为祭奠,告慰某官在天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他的情意极为哀痛,以至超过了文词的表达。从前的祭文还没有见到过这种格式。

云中守魏尚

【原文】

《史记》、《汉书》所记冯唐救魏尚事,其始云:"魏尚为云中守,与匈奴战,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1]之,其赏不行。臣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而又申言之云:"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重言云中守及姓名,而文势益道健有力,今人无此笔也。

【注释】

[1]绳:逮捕。

【译文】

《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冯唐救魏尚的事,冯唐在开始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和匈奴打仗,向幕府报告战功,有一句话说错了,执政官吏便根据法律条文处分他,对他的奖赏也未得以施行。臣认为陛下奖赏太轻、处罚太重。"并且又重新申述这件事,说:"云中郡守魏尚,犯了呈报战功时斩首俘虏的人数中差六个人的首级的罪过,陛下就把他交由法吏审理,取消了他的官爵,罚他去做苦工。"这里有两次说到云中郡守及其姓名,文章气势便显得更加遒劲有力,现代的人是没有这样的笔力的。

文章小伎

【原文】

"文章一小伎[1],于道未为尊。"虽杜子美有激而云,然要为失言,不可以训。文章岂小事哉!《易·贲》之彖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子称帝尧焕乎有文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诗》美卫武公,亦云有文章。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圣贤,桀、纣、幽、厉之昏乱,非《诗》、《书》以文章载之,何以传?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传?孔子至言要道,托《孝经》、《论语》之文而传。曾子、子思、孟子传圣人心学,使无《中庸》及七篇之书,后人何所窥门户?老、庄绝灭礼学,忘言去为,而五千言与《内篇》、《外篇》极其文藻。释氏之为禅者,谓语言为累,不知大乘诸经可废乎?然则诋为小伎,其孔子理谬矣!彼后世为词章者,逐其末而忘其本,玩其华而落其实,流宕自远,非文章过也。杜老所云"文章千古事","已似爱文章","文章日自负","文章实致身[2]","文章开宎奥","文章憎命韦","名岂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诬","海内文章伯","文章曹植波澜阔","庾信文章老更成","岂有文章惊海内","每语见许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类多指诗而言,所见狭矣!

【注释】

[1]伎:技巧。

[2]致身:慎独、磨炼的意思。

【译文】

"文章一小伎,于道未为尊。"这两句诗虽然是杜甫有所感而发,但是应该算是失言,不足为训。文章难道仅仅是小事吗?《易·贲》的彖辞中说:"刚柔互相交错,就形成天文,以文明之道立身处事,形成人文。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用以体察一年四季的时令变化;观察人间诗书礼乐等典章制度,以此来教化天下。"

孔子称赞帝尧的文物制度光明灿烂。子贡认为:"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领悟。"《诗经》中赞美卫武公,也称其能做文章,可以遵守礼仪规范。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贤明君主的光辉业绩,夏桀、殷纣王、周幽王、周厉王等昏君的丑恶嘴脸,没有《诗经》、《尚书》等通过文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何能流传后世呢?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如果不是孔子用文章的形式作《十翼》来进行解说,后世怎么理解呢?孔子的高明深刻的道理,是寄托在《孝经》、《论语》的文字形式中得以流传的。曾子、子思、孟子传授孔圣人的儒家学说,假使没有《礼记》的《中庸》和七篇《孟子》等书,后代的人从哪里窥其门径?老子、庄子主张消灭礼仪制度,狂妄地说什么无为,可是五千言的《道德经》和分内、外篇的《庄子》却又极尽文藻之能事。佛门弟子参禅,说语言是累赘,不知道大乘诸经典是否可以废弃?既然如此,那么诋毁为小道,其理由是荒谬的!那些后代的做文章的人,只注意它的表面形式却忘了写文章要载道的根本目的,仅仅追求文辞的华美却忽视其内容,并形成风气,彼此推波助澜,以至越走越远,这不是文章本身的过错。杜甫所说的"文章千古事","已似爱文章","文章日自负","文章实致身","文章开宎奥","文章憎命韦","名岂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诬","海内文章伯","文章曹植波澜阔","庾信文章老更成","岂有文章惊海内","每语见许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类,大多是指诗歌,其见识不免有些狭窄了。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

前代为监

【原文】

人臣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则事势相接,言之者有证,听之者足以监。《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书》曰:"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又曰:"我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公作《无逸》[1],称商三宗,汉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张释之为文帝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贾山借秦为喻。

贾谊请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观之。魏郑公上书于太宗云:"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方隋之未亡,自谓必无亡。臣愿当今动静以隋为监。"马周云:"炀帝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张玄素谏太宗治洛阳官曰:"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考[2]《诗》、《书》所载及汉、唐诸名臣之论,有国者之龟镜也,议论之臣,宜以为法。

【注释】

[1]《无逸》:传说为周公所做。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是周公告诫成王的言论。

[2]考:考证。

【译文】

大臣引述古代的事例来规劝君主时,应当选取当时时代较近的前代史实,这样事势相接,劝说的人能提出具体而有力的证据,听的人也可引以为戒。《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书》说:"现在商朝已经葬送了自己的社稷,我们周朝能不深深地引以为鉴吗?"又说:"我们不能不以商朝为借鉴。"又说:"殷朝承受天命的时间已久,因为不敬天命,不修其德,以致过早地亡了国。"周公在《无逸》中称颂商朝的三位国王。汉高祖命群臣谈论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又命陆贾撰文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张释之为汉文帝讲解秦、汉之间的历史,以此证明秦朝之所以失败,汉朝之所以成功的缘由。贾山借秦朝作比喻,来说明朝代更替的原因。

贾谊建议请君主阅读有关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史书。魏徵在给太宗皇帝的上书中说:"当隋朝尚未动乱的时候,自以为天下必定不会乱;当隋朝尚未亡的时候,也自以为必定不会亡。我希望现在的举措应以隋朝为鉴。"马周说:"隋炀帝嘲笑齐、魏亡国,可是今天看隋炀帝,也如同炀帝看齐、魏一样。"张玄素对唐太宗整修洛阳宫进谏说:"乾阳宫修成,隋朝瓦解,我担心陛下的过失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如果这项工程不停,唐朝也将与隋朝一样陷于动乱!"《诗经》和《尚书》所载,以及汉、唐诸名臣的论述,的确可以作为拥有国家之人的一面镜子,负责谏议的大臣们也应当深入地学习,用心体会。

【评析】

《容斋随笔》共十六卷,成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洪迈前后共用十八年精力完成。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作者在《容斋随笔》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该书问世之际便震动朝野,就连当朝皇帝赵眘也对其爱不释手,将其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图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