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朱熹娶尼姑,孔子殺競爭對手,唐僧騙人,我們還能信什麼

人活在世上,總要有點信念什麼的吧,要不怎麼和其他的動物區分開呢?

信什麼呢?

於是為了爭奪人們的信仰,人類社會出現了種種的宗教派別,嚷嚷著信我呀,信我呀!

有的說信我者得永生;有的說信我者進天堂;有的說信我者脫苦難;有的說信我者成神仙......

究竟誰可信呢?這是個問題。


朱熹娶尼姑,孔子殺競爭對手,唐僧騙人,我們還能信什麼

修煉成仙

朱熹,知道吧?對,就是南宋理學宗師,劃定《四書五經》、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主張“三綱五常”、主張“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那個道學始祖。

這個人了不得,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是後世儒學的集大成者。

就是這麼一個道德楷模,他卻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偷偷的納了兩個年輕尼姑為妾,並生了孩子。這還不算,他還“扒灰”兒媳致使兒媳懷孕。因此事他被彈劾罷官。

假道學,假道學!

他既是道學的創始人,也是假道學的代表。

如此,他倡導的道學還可信嗎?

有人說了,他是儒學後輩,代表不了最高儒學。

好,咱再看看儒學始祖——孔子。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講仁、義、禮、智、信。

《論語.衛靈公》裡,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兩個事例:

其一,信,講誠信。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路過衛國一個叫蒲地的地方,當地大夫公叔氏反叛衛國。因為怕孔子通風報信或者幫助衛國討伐他,於是扣留了孔子一行。孔子發誓不去衛國,於是公叔氏就相信了孔子,放了他們。哪知道轉頭孔子就直奔衛國而去。

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難道可以不作數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其二,恕,寬容。

孔子是魯國的大學問家,與他同時代還有一位大學問家叫少正卯。二人同辦私學,招收學生。

此人真是了不得,學問經天緯地。孔子的

三千弟子中,只有顏回一人始終沒去少正卯那裡聽過課。孔子非常感慨。怪不得孔子視顏回為最得意的弟子。

面對這麼一個強勁的學術領域的對手,孔子會如何處理呢?一個字:殺!

於是,孔子剛剛當上魯國的大司寇,第七天就下令處死了少正卯,並曝屍三日。罪名是:妖言惑眾。

說好的“恕”呢?

唐僧,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佛家正宗。按理說:“出家人不打誑語。”他應該是楷模了。

可是他先是拿著觀音菩薩用緊箍咒變化的帽子騙孫悟空說是給他的帽子,後又實在消受不了女兒國國王的情意,騙她說下輩子定不負相思意。

哪有什麼下輩子,取經成功後他就功德圓滿成佛了,這不是找藉口騙人嘛!


朱熹娶尼姑,孔子殺競爭對手,唐僧騙人,我們還能信什麼

唉,連他們都是口是心非,信誰呢?

至於什麼其他的宗教,比如基督教,本身又分裂為新教、天主教、東正教;回教又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自己內部都互相攻訐,爭搶正宗,還讓別人怎麼相信呢?

轉了一圈,到底信什麼呢?

信本心,通俗一點,信良心。

大道無形,沒有什麼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切都是隨時變化的,信念也是如此。

在一個選秀節目上,主持人問女嘉賓:“假如你擁有一個相愛三年的情侶,這時候有人瘋狂的追求你,願意為你出100萬元,你答應他嗎?”女嘉賓搖頭;“500萬呢?”依然搖頭;“1000萬呢?”女嘉賓開始猶豫;“3000萬呢?"女嘉賓態度堅定的回答:”答應。“

主持人問為什麼。女嘉賓回答:”既然他願意為我出這麼多錢,說明他是真心愛我的,為什麼不答應他呢?畢竟真愛難尋。“

你能說她的選擇是錯的嗎?不要隨便用廉價的道德隨意指責她,量變導致質變是客觀規律,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所謂情比金堅,到了一定溫度,金子也是可以融化的。


朱熹娶尼姑,孔子殺競爭對手,唐僧騙人,我們還能信什麼


省吃儉用是幾千年來公認的美德。可是當代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經濟要發展,離不開投投資、消費、出口。其實出口也是消費,只不過是別的國家的人的消費罷了。

那麼問題來了:當投資過剩,出口不暢,你還省吃儉用嗎?

你一雙鞋穿10年,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輛自行車騎一輩子,你讓鞋廠、衣服廠、自行車廠或者汽車廠工人吃什麼呢?

你掙了錢就找個瓦罐埋起來,你倒是節省了,別人要喝西北風了。這樣的話,你生產的東西也就沒有人買了,大家夥兒都一塊兒要飯去吧。

所以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美國總統羅斯福搞新政,大力投資和鼓勵消費,經經濟很快走出低谷。我們國家現在也鼓勵買房、買車、去旅遊,搞消費升級,以此擴大消費促進經濟。

這時候省吃儉用就不再是值得鼓勵的美德了,世易時移,情況變化了,觀念也要跟著改變。

有人說了,你說的都是信念、觀念等精神層面的東西,物質應該不變。是嗎?

磚石瓦塊沒有生命精神什麼的,該沒有什麼變化了吧?

同樣用磚石瓦塊蓋的一棟四合院,坐落在偏遠深山和坐落在北京三環,它的價值何止翻了百倍、千倍。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人和事只有出現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遇到了恰當的人,他才會展現他的價值,否則就平凡之極、一無是處。

灰姑娘被王子看上了,她就烏雞變鳳凰;國破家亡了,公主的命運還不如灰姑娘。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落魄的鳳凰不如雞就是這個道理。


朱熹娶尼姑,孔子殺競爭對手,唐僧騙人,我們還能信什麼

灰姑娘


諸葛亮的確出類拔萃,可是如果沒有《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渲染,他能變得家喻戶曉嗎?畢竟歷史上和諸葛亮一樣出類拔萃的人比比皆是,只是他們生不逢時或者無人宣揚罷了。

就如現在的許多歷史名勝旅遊景點,如果沒有歷代的文人墨客詩詞詠賦,誰又知道它們呢?

當代的各種產品,如果沒有瘋狂的名人代言、電視廣告,誰又願意花高價去買呢?

所以,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一切皆是天時地利人和罷了。

問題來了:既然一切都是變化的,為什麼說還要相信本心呢,本心也是變化的不是嗎?

不錯,本心也是世易時移、不斷變化的。但是再怎麼變化,那也是你的本心。

不管世道如何變化,你都本著當時公認的道德規範,憑著良心行事就是了。任何年代,人都是分為有良心和沒良心兩種。

通常評價一個人,人們會說這個人是個好人,有良心;那個人不咋地,沒良心;更極端的,評價一個人——喪盡天良。

回到文章開頭,人既然總要有一個信仰來區分其他物種,既然什麼永生、天堂、脫離苦難、得道成仙是虛無縹緲的,那麼就要以當時當地的道德來修持本心,信仰本心。

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道德。

我們知道,人們大都是有執念的,越是優秀的人執念越重,道德大師就更是如此。

孔子為什麼殺少正卯? 刨除其他原因,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道德執念。他是真的認為自己的那一套理論是正確的,普世的,而少正卯的理論是錯誤的,邪惡的。

唐僧為什麼要騙孫悟空?一樣,執念。他是真的希望順順利利的上西天把經取到手,真的希望孫悟空老老實實、忠心耿耿的保護他。

朱熹為什麼要娶尼姑、扒灰兒媳?他是真的希望自己的道學理論發揚光大,但他也是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好色慾念。

這三位是聖人不假,但這三位也是真的順從了自己的本心。在這方面,他們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其實,說起道德,我最推崇的還是《道德經》裡的一段陳述: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嘛意思?就是說,雖然是你生養的,但你卻不據為己有;雖然幫助了別人,但你卻不自恃有功,希冀回報;雖然是你引導他們走上了成功,但你卻不試圖加以控制,這就是玄妙的道德啊!

說到玄德,莫非劉備劉玄德的名字是出自這裡?哈哈,胡亂猜測。

如果以《道德經》的標準衡量的話,孔子、唐僧、朱熹的道德層次似乎還遠遠不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