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么赏析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动静哥


怎么赏析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若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坐看垂钓之人的悠闲无虑,有的只是羡鱼之情啊。其实诗人真正的含义要比字面意思复杂得多。

这首诗作于732年前后,孟浩然在洞庭游历时而咏。

诗中所说赠与的张丞相就是著名的诗人张九龄,写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当时张九龄是丞相,而孟浩然还是以会友作诗为乐,但仍有求仕之意,他写给张九龄是期望得其赏识与招用。

但文人就是文人,孟浩然和张九龄,还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都是文友也是好友,他想得到张九龄的帮助,用词依然委婉含蓄至极,他没有直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作出临渊羡鱼的感叹。不知这篇诗作张九龄看明白了没有,反正是734年,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又失败而归。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洞庭湖的自然景色和迷人风光,八月洞庭,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意境奇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后四句则转入全诗的重点,抒发诗人内心的意愿。称,想要渡过洞庭,却没有船和桨,闲居无事有愧于圣明的天子。看着垂钓之人的悠闲无虑,有的只是羡鱼之情啊。

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其实就是一首而今我们常用的自荐信,目的就是推销自己,给己发挥一技之长的机会。但古人或许都比较低调而含蓄,特别是孟浩然自带隐逸者的清高与骄傲,自然措辞委婉,成与不成,都有台阶可下。


诗词与文学


这两句是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的大意是说自己生逢盛世,希望能够为国出力,或者说能够捞个一官半职,不虚此生。但是苦于没有人引荐,想过河没有船,想要鱼但没有工具没有办法,只有干坐一旁,白白地羡慕那些钓鱼的人。

孟浩然一生未曾做官,40岁时曾经游长安,想谋一官半职,但应士不第。据说女娲炼石补天时,曾炼得石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估计孟浩然也属于剩下的那一块吧?其实,孟浩然也想做官,就是“欲济无舟楫”,只好自嘲“不才明主弃”。传说王维曾经以朋友的身份邀请孟浩然,恰好唐玄宗来了,孟浩然以草民的身份不敢面见皇帝,只好慌忙躲避床下。王维不敢对唐玄宗隐瞒,也只好如实禀奏,唐玄宗就下令让孟浩然出来相见。孟浩然出来就对唐玄宗朗诵自己的诗,但读书人的率真没有让他隐去其诗稿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致使唐玄宗不高兴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于是仍将他放归襄阳。后来,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虚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又把孟浩然招致幕府,但是不久他仍然返回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二人想见甚欢,纵情宴饮,结果孟浩然旧病复发而死。

孟浩然游历长安时,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为之搁笔。但时也,运也,最终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成了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不做官就不做官吧,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意摧眉折腰。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之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感谢封建统治者,不用孟浩然,为中国诗坛多留下了一位干净的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惋春惜春的诗人幽情,豪华落尽见真淳,给人极高的美学享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恢宏,隐约可见诗人胸中丘壑,性中块垒。“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老翁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真意洁,脱尽凡俗之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亲情友情,淳朴清新,岂是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辈可得的?

所以,我想告诉孟浩然不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做一个干净的自己足也,别去趟那一趟浑水!




金风359


问题:怎么赏析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言

这两句诗出自孟浩然(689—740)的五言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人做官最重要的途径是参加科举,但是唐朝科举考试没有后来那么严格,假如没有人举荐的话,读书人去“裸考”很难取得好成绩。

因此大家都需要做一件事:“干谒(行卷)”。科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是考格律诗,因此送给权贵希望得到赏识和推荐的诗被称为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一首著名的干谒诗,可惜没有起到作用。

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露骨的干谒

作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干谒诗类似于今天的自荐信。孟浩然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干谒诗中的精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据说这首诗写在开元21年(733)年,孟浩然(45岁)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 至于到底是谁,与诗无关,就不探讨了。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正是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所以洞庭湖水涨平堤,水天混为一色。平,指水多,混,显示水面宽阔遥远,所以遥望远方混为一体 ,这种感觉在我们青岛的海边常常见到。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湖上雾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泽(在我们这里的海边遥望,越是雾霾天越是 有”混“的柑橘)。宽广辽阔的湖水,未必有多大的风,其波涌也会有撼动之感。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前一句是比体(比喻),后一句是赋体(直说),想渡江却没有船只,想出仕却没人引荐 ,在盛世之下不出来效力是读书人耻辱的事情,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又是比喻,我就像一个坐观别人垂钓的人,好羡慕呀。言外之意,麻烦您多看我一眼,我也不错呀,多给推荐推荐吧。说不定也能成为姜子牙一样的人呢。

朱庆馀参加完考试后,有一首《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意思是问张籍,我考得怎么样呀?能不能被录取?

和孟浩然的诗差不多,都是用诗来走一下“后门”,可惜的诗孟浩然却一直没有抓住机会。

二、聪明的王维

虽然孟浩然诗写得不错,但考场上屡战屡败,可见他期望的人从来也没有起到过作用。王维(701年-761年)就聪明多了,王维当年也干谒过张九龄。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琐闼,方幰画轮车。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伏奏回金驾,横经重石渠。从兹罢角牴,且复幸储胥。天统知尧后,王章笑鲁初。匈奴遥俯伏,汉相俨簪裾。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馀。《上张令公》

不过聪明的王维发现这个张丞相能力有限,收诗不办事。所以王维又攀附了 “岐王宅里寻常见”那个岐王李范。身为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却自认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于是把王维引荐了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的一次宴会上,王维演奏了一曲琵琶后,引起了玉真公主的注意。

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臬矣。《集异记》

王维参加的这次考试,原来已经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张九臬。这个人据说已经内定了第一名。

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异记》)

公主轻描淡写地说,这个张九臬也是别人托付于我,我又不认识他,把第一名换成王维吧。于是这次科举王维就以第一名的身份“登第矣”。

亲王和丞相没有办成的事情,皇帝的妹妹公主办成了。

三、愚钝的孟浩然

据说王维很欣赏孟浩然,宋吴处厚撰《青箱杂记》记载,为了每天看见偶像,王维把孟浩然画了下来贴在家里:

昔王维爱孟浩然吟哦风度,则绘为图以玩之。《青箱杂记》

为帮助这位大哥,王维也在想办法,据说还真撞到一个天赐良机。《新唐书·文艺传下》:

(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文艺传下》

在翰林院中,一个宫外的诗人竟然有机会遇到唐玄宗,不知道皇帝为何没把宫廷卫士(小说中都是如此写吧?)砍了头,反而让孟浩然读一首新作,于是孟浩然献上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皇帝听到第三句“不才明主弃”就不高兴了,面试时对主考官进行婉转地批评,这可犯了大忌。

于是这次重要地面试被搞砸了。

结束语

几年后,张九龄罢相被贬荆州长史时,邀请孟浩然做过幕府。看来张九龄还是比较欣赏孟浩然 , 似乎张丞相影响力真得有限,不能给孟浩然更好的机会。

被王维挤掉第1名(解头)的张九臬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他竟然是张九龄的亲弟弟。玉真公主说“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原来张丞相弟弟也走公主的门路,因为没有及时跟进,公主很随意就把张九龄的弟弟换掉了。

又有人考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开元四年(716,孟浩然28岁)左右,张丞相当指张说不是张九龄 。

历史常常任人打扮,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好多事都令人半信半疑。王维和孟浩然求仕的故事听起来就真真假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一联诗,出自孟浩然的千古名篇《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全诗如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时诗从盛行向当权者投诗以期得到推荐,孟浩然的这首诗,便是写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和王维都是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包含天空,涵是包含,虚是虚空。

首联意境雄浑,时值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平静,天空倒映在湖水中,天水混为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整个云梦泽,在洞庭湖的水汽中蒸腾,岳阳城的倒影,在洞庭湖的波涛中动摇。

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颂。清代邢昉《唐风定》中评:“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可测。”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济,渡湖,喻指出仕。

想要渡过湖面,却没有船,在圣明的时代里闲居着,很是羞耻。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坐在一旁看别人钓鱼,内心充满羡慕,却无可奈何。

“垂钓者”,喻指出仕的人。看着别人当官,自己空有才华不得施展。

总的来说,孟浩然这首诗是常见的干谒诗,诗中急于求官的心情昭然若揭,诗没有什么新的立意,但诗前两联气势不凡,可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成为描写洞庭湖的经典名篇。


谢小楼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这里张丞相是张九龄,当年张九龄为相,孟浩然游长安,写了这首诗相赠,当然了,这实际上是一首干谒诗,唐朝人为了求个仕途,大都会走这条路。

孟浩然向张九龄投递过很多诗,还有一首比较出名的《荆门上张丞相》,开篇就非常直接,说道:“共理分荆国,招贤愧不材”,摆明了就是说快给我个官当当。

但是孟浩然一生没有官运,最接近做官的一次又得罪了皇帝,我们常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诗人,赞美他是隐士、淡泊名利,实际上有谁真正愿意做个隐士啊,不是不想要功名,而是得不到功名,这一点,从孟浩然的这两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清朝纪昀评说这首诗非常到位,他说:“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增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那么,我们就按照纪昀的说法,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部分,来看看孟浩然究竟写了什么。

前半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四句,主要写洞庭湖之景,湖水连天、浩瀚无际,水天一色、气势雄伟,是气蒸波撼的壮观景象,这四句诗,最为人称道的是“蒸”、“撼”二字,表面上看就如纪昀所说,纯粹是望洞庭,但这力重万钧的两个字,那气势磅礴的景象,不正是孟浩然不平静心情的真实写照吗?他有才华、他读圣贤书,他有鸿鹄之志啊!

后半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孟浩然对景抒情,发出了“欲济无舟楫”的感叹。想渡河却没有船只,这不正和孟浩然想做官却没人引荐是一个道理吗,他这首诗写给张九龄,此句一出,寓意不言而明。后句“端居耻圣明”又是孟浩然内心的诉说,为什么端居?因为当时正处大唐盛世,国泰民安,为什么耻?因为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故而羞愧难当。

接着,孟浩然用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当然是专指张九龄了,用了《淮南子》的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渊羡鱼,而您张丞相就是我唯一指望的上的网了,借这句古语,是暗喻自己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是没有人引荐,所以说是“徒有”,也是进一步向对方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

小结

历来人们评价这首诗的时候,都和纪昀一样,说这诗妙在“不露干乞之痕”,但清代沈德潜提出了更有意思的看法,他说:“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者”,前面我们就说了,孟浩然不是自愿当隐者,而是得不到功名,只能做个隐者,如果对孟浩然其人比较了解,就可知的沈德潜的看法是最准确的,比如那句“共理分荆国,招贤愧不材”,又比如得罪皇帝那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牢骚,都可以看出孟夫子“羡鱼”之情的迫切。



也可自话


这其实是一首‘求职’诗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句字面意思是:坐看钓鱼的人,只能白白羡慕那些垂钓者了.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在做这首诗的时候,孟浩然已经经历过一次科举考试,但是未能及第。所以留在长安,献赋给当朝权贵,以求赏识。

这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有‘节操’的知识分子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但是孟浩然这首诗却写的十分委婉,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整首诗词知识婉转的表达了自己想要入仕的愿望。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既写了景色,也抒发了心情,最主要还有尊严的表达了自己的愿景,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文学功底。



三点文墨


这是孟浩然著名五律《望洞庭赠张丞相》中的最后两句,要理解这两句,我们先来看全诗。

《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孟浩然的代表性诗词之一,五律本身也代表着盛唐律诗的顶级水平。诗作于公元717年,即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第五年,此时孟浩然28岁。正是大好青年欲有作为的年纪,孟浩然在一次游洞庭湖后,写下了这首干谒诗,寄给张丞相。


玄宗一朝,姓张的丞相一共两位。一个是张说,一个是名相张九龄。张九龄拜相已经是公元733年的事了,孟浩然都已经44岁了,早经历过科举失意、传说中的玄宗冷落,以及不知多少次的干谒无门,不可能还有诗中如此强烈的入仕之心。仅从此推断,所寄的人也是张说。

张说曾两度罢相,两度复起,孟浩然作诗时张说正外放为岳州刺史。但诗人仍以丞相相称。真的很希望这个三朝老臣能抬举一下自己。


整个律诗可分上下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以写景为主,隐括自己的诉求与志趣,属于借景抒情。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进一步表明诉求,但言语之间依然闪烁,欲吐不吐,点到为止,始终不直说。在个人尊严与求职的急切中,诗人拿捏的分寸很好,没有低三下四,也没有彩虹屁满天吹。能绕过这些雷区,是这首诗杰出于世的关键。

首联诗人已经将初秋浩浩的洞庭湖写得波澜起状,水天一色。“平”者,齐也,即洞庭湖水与洞庭湖岸呈现河水漫溢的汹涌,后五字是总体纵览,视野更大,将千里无垠的湖面延及天水相接的远空,给人一种湖涵天地的壮观景象。论诗者常言颈联雄莽,实则首联已是宏阔无极。后人常因颔联之工而独赞之,未免错失了首联尤其是第二句的出彩。


三、四两句是在远观中的进一步感受,将八月湖水汤汤的洞庭湖写得更加形象可感。为此,诗人调动了“云梦”的沼泽、与湖并峙的“岳阳城”,着一“蒸”字,仿佛沼泽借用了湖水的氤氲云雾,一派奇丽,落一“撼”字,又见出湖浜之城独特的蔚为壮观。湖波、沼泽与坚城,已然连成一片,不分你我。诗人年经跳跃的心脏,和火一般的生命热情,也融化在其中。这两句将写景与言志浑合无迹。历来传为歌咏洞庭湖千古名句。


后四句主要流露干谒之情。颈联以渡湖无舟,委婉地表明自己缺少赏识,缺少推荐,对自己不能供职于庙堂,浑浑噩噩度日是很惭愧的。尾联,因为毕竟是求人,拐弯抹角还是夸了一下张说,说大人您为国之重器(钓鱼者),自己很仰慕,言外之意,再不多说。

这首五律,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一向被推为唐诗巅峰之一,但差评也不是没有。有人认为前半部分太壮,后半部分又太弱,整体上不协调。且颈联、尾联通说一事,显得重复乏味。可备一说。

干谒之诗重在打动对方,谋求进阶。孟浩然寄诗张说后结果如何呢?石沉大海!可怜孟夫子,一首诗感动世人千年,却感动不了当事人。公元727年,38岁的孟浩然踏上了北上长安的科举之路。


诗词桃花源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右丞相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



干谒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是求人之诗。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应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我们看看这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联、颔联、颈联从视觉,听觉写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发出感慨——双关:委婉写自己想做官而无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做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两句话,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徒”是空空地、白白地,表现作者羡慕垂钓者,期望自己能被引荐的心情。用典故另翻新意,道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并将自己希望得到张九龄引荐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传达出来。


chen清英雅秀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

孟浩然是个大地主。相对于其他在仕途浮沉的大唐诗人,他就是个白身。也正因为如此,生活又没有什么压力,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家国命运,仕途辗转,顶多就是一些不仕的小情绪。孟浩然的诗以五言古诗居多,诗风则清淡自然,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

孟浩然是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庄园主,但他的诗写景身在其中,自带欢喜。

盛唐之时,科举昌行,天下文人,以出仕为昂扬的梦想。孟浩然才情极高,怎么会不想经纬天地?不过由于心性高傲,一次科举失败,他便放弃了考试的努力,像李白一样走上了干谒的路子。

当和他有旧交的丞相张九龄被贬到荆州,在鹿门山隐居的孟浩然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张九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首标准五律,我们用原来讲过的截取法来读懂它。去掉中间两联,剩下一首绝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联写景,八月的洞庭湖啊,湖水满满,波澜不兴。“涵虚”,水中倒映的天空,“太清”,天空,这就是水天一色。

尾联就是题主的问题:我就坐在这里看别人钓鱼,但是我自己没工具啊,只能羡慕别人。

这是什么意思?你看人钓鱼写首诗给张九龄干什么?其实意思隐藏而又明显。大哥啊,我天天搁这里看人建功立业却没有机会,张丞相你得帮我啊。

一首小诗,写了景,表了意,扮了矮,又不丢人。这份才情,确实是高。但是张九龄这个时候自己也被贬下来了,没有什么机会推荐他,不过实在是爱才,就留下孟浩然做了三年幕僚直到自己去世。

中间二联虽然在意思上不重要,但是在显示孟浩然的文采,和婉转求职方面还是有作用的。颌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承接首联继续写景,但是暗含了对张九龄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湖水……就这意思。转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其实和尾联的意思差不多,没有工具,没有机会为天子,圣上效劳。

最后尾联合到坐在湖边看风景。

我们要赏析诗句,是要连同整首诗来看的,才能清楚了解到诗句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在分析律诗的时候,又可以去除部分铺张描写的“承、转”部分,只看首尾联,抓住诗眼,更有利于迅速总结出诗的中心思想。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因为在这首五律中属于尾联,其实也就是全诗最重要的位置,直接地体现出了孟浩然渴望出仕的心情。

因此我们才能把这首诗定义为“干谒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这是孟浩然的著名诗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便是求人举荐自己的诗歌体裁,这才唐朝中是十分流行的,比如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李白都写过这样的诗作。

孟浩然的这首诗,态度严谨、不卑不吭,艺术上也不落俗套,虽然是干谒,但是却十分有特色的。诗中的张丞相,便是张九龄。

这首诗的全诗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从大处着笔,先写洞庭湖的自然风光,气势开阔,宏伟壮观,其中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早已经成了写洞庭湖的名句,深受后人赞赏。

但是后四句,其实才是主题,表现了孟浩然那种不甘寂寞,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里的末二句,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点名主题,写得十分含蓄,但是意思却很明显,是希望张九龄能够引见自己,让自己能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