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在目前学术界,被公认为中国最早墓志的,当属《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刻石》。该墓记刻于东汉延平元年(106年)九月,被誉为中国墓志之鼻祖,于1929年在洛阳邙山王窑村出土。该石出土后曾归金石学家罗振玉收藏,后归旅顺博物馆,现藏辽宁博物馆,惜已风化的只字不存。

原北平图书馆旧藏该石初拓本,首行 “惟永平”和“胶东侯”6字未损。该拓片高46厘米,宽58厘米。 志文隶书,15行,每行2~19字不等。根据金石学家马子云先生在《碑帖鉴定》中的介绍,首行损坏的“永平”二字和“胶东侯”三字为陈淮生为罗振玉代购运输时不慎损坏,而当时“胶东侯”三字尚可粘合,“永平”二字已无法复原。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一、原墓记释文

惟永平七年七月廿一日,漢左將軍特進膠東侯

第五子賈武仲卒,時年廿九。

夫人馬姜,伏波將軍新息忠成侯之女,

明德皇后之姊也。生四女,年廿三而賈

君卒。

夫人深守高節,劬勞曆載,育成幼媛,光□

祖先。遂升二女爲

顯節園貴人。其次適鬲侯朱氏,其

次適陽泉侯劉氏,朱紫繽紛,寵

祿盈門,皆猶

夫人。夫人以母儀之德,爲宗族之覆。春秋

七十三,延平元年七月四日薨,

皇上閔悼,兩官賻贈,賜秘器,以禮殯,以

九月十日葬於芒門舊塋。□□子孫,懼不

能章明,故刻石紀(下闕)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二、文物价值

(一)为中国墓志起源提供实物资料

罗振玉《辽居稿》中《贾武仲妻马姜墓记跋》:“汉人墓记前人所未见,此为墓志之滥觞。”

(二)为东汉黄肠石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关于马姜墓记的最早记录当属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民国十八年阴历六月,洛阳、孟津、偃师三县接壤处王窑村出土,有冢。质为红沙石,甚大,形似黄肠石,字刻石端,工人剖取刻字一端,而弃其余。”

黄展岳《早期墓志的一些问题》(《文物》1995年第12期)指出:“王窑村一带系东汉帝陵区,曾多次发现黄肠石和黄肠石刻,马姜墓石为黄肠石无疑,马姜墓应是黄肠石墓。此墓石原来很可能是嵌在墓石壁的明显部位。”

据原北平图书馆旧藏该石初拓本,知道该拓片高46厘米,宽58厘米。根据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赵振华研究:“马姜墓记属于黄肠石题铭。该拓片高46厘米,正好合汉尺2尺,是其石的高度,即砌地宫墙的高面。宽58厘米,合汉尺2尺5寸,是其石的长度,即砌墙的长面。依照目前已知所有黄肠石题铭“广三尺”的推测,马姜墓石在工人剖取刻字一端前,亦应是此尺寸,即砌墙的厚度。”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三)为帝陵方位寻找提供部分线索

马姜“葬于芒门旧莹”,这个旧莹应该是其丈夫贾武仲家族的墓地,而贾武仲的父亲贾复是南阳人,其宗族墓地原先应该在南阳,因其随光武皇帝征战而封侯,成为开国重臣,有可能将家族墓地迁邙山。光武皇帝在建武二十六年在邙山“初作寿陵”,而贾复“三十一年卒”,在光武皇帝营建原陵5年后死去,因此可揣测马姜的公公,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一,汉左将军特进胶东侯贾复很可能陪葬原陵,也就是说马姜墓记的出土地王窑村,应该属于原陵陪葬陵区域之一。这为原陵方位的寻找提供一定线索。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三、史料价值

该墓记内容虽然短短180余字,却涉及东汉历史、人物、官职、制度多处:

(一)可佐证《后汉书》相关人物“履历”。

1、墓主人马姜的公公——贾复。墓记中“汉左将军特进胶东侯”的称谓和《后汉书》卷十七《列传》第七“贾复”篇:“明年春,迁左将军,十三年,定封胶东侯,…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三十一年卒,谥曰刚侯。”的记载相符。

2、墓主人马姜的父亲——马援。墓记中“伏波将军新息忠成侯”的称谓和《后汉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四“马援”篇:“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封援为新息侯,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的记载相符。

3、墓主人马姜的妹妹——明德皇后。 墓记中“明德皇后之姊也”和《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明德马皇后”篇:“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的记载相符,同样也印证马姜和明德皇后为姊妹关系,姜长于后。

4、墓主人马姜的女婿——鬲侯朱某。“其次适鬲侯朱氏”可与《后汉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朱祐”篇:“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子商嗣。商卒,子演嗣,永元十四年,坐从兄伯为外孙阴皇后巫蛊事,免为庶人。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演子冲为鬲侯。”相印证。

5、墓主人马姜的女婿——阳泉侯刘某。阳泉为侯国,见《续汉书,郡国志》之“庐江郡” 条。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二)可补史书部分失记内容

1、墓主人马姜的丈夫——贾武仲。贾武仲是贾复第五子,29岁亡,史书无载。据此,可补史书所缺。

2、据此墓记,可以补史书缺记的马皇后的一个姐姐马姜的生平事迹。

(三)汉代文书格式中的提行

在“简牍制度”中解释抬头与提行时指出:“提行乃指意义连贯的字句,出于尊敬他人等特殊原因,人为地分成两行书写”(该书第154页)。马姜墓记共15行,却提行6次,分别是第三行“夫人”、第四行“明德皇后”、第六行“夫人”、第八行“显节园贵人”、第十一行“夫人”、第十三行“皇上”等,其中除过政治上对皇室成员普遍尊敬而提行外,该墓记行文每遇“夫人”辄提行以示尊敬,而其丈夫贾武仲却没有这个待遇,如第二行“贾武仲卒”,第四、五行甚至将“贾君”二字分开,“贾”字在第四行之末而“君”字在第五行之首,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考虑对墓主人丈夫在书写格式上的“尊敬”,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该墓记的主人应该是马姜。

这种行文格式在汉代简牍中广泛使用,但是在碑刻中使用,该篇墓记应该算是早期的物证之一。

四、书法价值

章法上,仍然是简牍格式的延续。纵有行,横无列,字距紧密,行距宽阔。这种章法也是后世最常用的基本书写格式。

结体上,保留着西汉中后期以来至东汉后期八分书形成前所谓“古隶”的基本特征,东汉以来这种书体也称作 “通俗隶书”,这种书体在民间广为流行,洛阳出土的大量黄肠石上的题铭就是这种书风的代表。

用笔上,通俗隶书作为民间的实用性书体,减少了影响书写速度的篆书方面的大量弯转,同时作为八分书典型特征、装饰意味极浓的蚕头燕尾和左波右挑的体式这里也基本没有展现。但是隶书味道却非常浓厚,隶书特征俱全,非常耐人寻味。

另外,该篇墓记笔法细劲,结构方正,笔画爽利,但又不乏飘逸和圆润之态,个别字的结构和笔画若飞天舞袖于长空,若首行“左将军特进胶东侯”等字,笔画流畅,造型优美。

中国最早的墓志,你要了解!

五、其他价值

(一)墓志铭的范文

该篇墓记,行文简洁干练,文词优美爽朗,兼具汉赋风采,语言洗练,中心突出,不失为一篇精美的墓志铭范文。如,“夫人深守高节,劬劳历载,育成幼媛,光□祖先”,“朱紫缤纷,宠禄盈门”,“夫人以母仪之德,为宗族之覆”,“皇上闵悼,两宫赙赠”,“赐秘器,以礼殡”,文章虽短,但内容丰富,简短几句话,把马姜这个封建社会受人尊敬女性的光辉形象就勾勒出来,其文风朴实,文采华丽,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封建社会较早体现女性价值和地位的文物史证

前已说明,该篇墓记属黄肠石题铭,是埋在坟墓中的,属于纪念墓主人马姜生平和功绩的墓志铭性质的题记。根据文中“葬于芒门旧莹”的记载,我们有理由推测,马姜应该是和丈夫贾武仲合葬的,再据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关于马姜墓记发现时“有冢”的记载,贾武仲和马姜合葬墓的规格也不小。

再根据洛阳出土的与马姜卒年相差不远的袁安、袁敞和张禹碑的情况,可以推测,为墓主人立碑可能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因此马姜夫妇墓冢外也应该立有墓碑,但该碑应该是为其丈夫贾武仲所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是相当低的,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为女性歌功颂德的碑志却屈指可数。马姜丈夫早丧,马姜年轻守寡,抚养4个女儿长大成人,且都成为“贵人”和“侯”夫人, 对一个家庭来说,确实马姜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较多,也深受这个家族的尊敬,所以正如前面提到的,在书写该篇墓记的时候,撰写者也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对马姜的尊敬,每每遇到“夫人”便提行以示尊敬。当时为马姜刻立这块墓记的人,“懼不能章明,故刻石紀□”,在下葬马姜的时候,草草地在坟墓地宫的墙壁上刻记了马姜的生平,1800多年后,这块石刻出土,为后人留下了这片史料、文物和书法价值都很高的《贾武仲妻马姜墓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