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吾爱应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智平南中,虽然看似波澜不惊,却也着实遇到了一些麻烦。一个是木鹿大王以驱虎豹之法大败蜀军一阵,另一个则是乌戈国主兀突骨引3万藤甲兵援助孟获,确实给诸葛亮添了不少麻烦。

藤甲这种特殊的铠甲,刀砍不破,箭射不进,从防御力上而言,与铁甲似乎不相上下。而且还非常轻盈,对士卒的要求也低,不似重装铁甲般需要非常强壮的士卒才能装备。放入水中还能当成小船使用。从总体上而言,藤甲防御力不输铁甲,机动能力强于铁甲,且轻盈易携带。既然有如此多的优点,诸葛亮为何不重新组建一支?

藤甲制作繁琐费时,成本不低

对于铁甲而言,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与熟练的铁匠,打造起来并不是特别费力的事情,而且早在西汉时期,玄甲(铁甲的一种)就已经成为军队中的重要装备。但是藤甲的制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在成本上而言,可能比铁甲更高。

按照现代对藤甲的制作工艺,一套藤甲从开始制作到最终成型需要两年的时间。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青藤,砍回来之后制作成藤甲。之后放入桐油之中侵泡,时间为48小时。之后拿出来晾晒2个月时间,如此反复5次才算成功。

这还只是制作的过程就已经如此繁琐,其中的青藤与桐油两种原料更是诸葛亮难以解决的问题。青藤与桐油都是云南与缅甸地区才有大量的生产,在当时,这两个地方可是人迹罕见之处,除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外人难入。很多地方甚至是道路不通。想要大规模生产,人力成本过高。

藤甲的致命弱点在于怕火,且不适合北方天气

诸葛亮大破藤甲军,选择的是火攻,这一点是藤甲最大的破绽。而且在古代作战中,弓箭不是仅仅射出去就完事的,它还有一种选择,叫做火箭。可以想象一下,漫山遍野的火箭对着藤甲军攒射,得有多么的壮观,藤甲军的下场会有多么的凄惨。

而且北方的天气尤其不利于藤甲军的作战,北方之地天气干燥少雨,相对于南方多于潮湿之地更容易引燃藤甲这种易燃铠甲。

面对北方的重骑兵团,藤甲兵并不占优势

三国时期,各国的军队都有很明显的特征,蜀国以步兵,山地兵为主,吴国以水军和步兵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王者骑兵则主要是在曹魏,没办法,谁让北方才是主要的产马区。曹魏不但拥有轻骑兵,还有重骑兵。以步兵形态的藤甲兵在面对轻骑兵时可能还好,但是若是对上重装骑兵,光是那种强大的冲击力就足以将藤甲兵碾压再碾压。所以说藤甲兵对于北伐而言,并不是优质选择。

大山侃史

无论是从经济性,还是在北方战争中的实际使用上来说,藤甲显然都不是非常合适。对于国力相对弱小的蜀国而言,花费大力气去打造藤甲就不是那么划算了。如果是针对东吴的作战,藤甲也许还有参考价值,对于北伐而言,确实不值得,诸葛亮会算这笔账。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藤甲兵太特殊了。

藤甲在古代确实存在,但基本都是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

之所以制作藤甲,主要是少数民族缺乏金属,被迫就地取材,使用藤甲浸泡桐油以后,成为藤甲。

藤甲具有一定的防御弓箭能力,也具有防御冷兵器近战能力。

而且藤甲非常轻,士兵负重不大。另外,藤甲比较透气,适合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

然而,藤甲却无法普及。

原因如下:

第一,制作难度大。

藤甲制作绝非简单,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工艺。

国家军事博物馆正式收藏并展出了一件来自贵州歪寨的布依族藤甲胄。藤制铠甲两年才能制作一套。

古代制作藤甲,需要反复用桐油浸泡,晒干,然后再浸泡。

资料写到:首先砍来青藤编制好藤甲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具韧性。浸泡48小时后,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然后再用柚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这样的藤甲才敢穿着上战场。

看看,这种制作方法比铁甲复杂多了,不可能大面积普及。

第二,藤甲的防御能力一般。

藤甲是因没有铁甲,被迫制作出来应急的。

古代的铠甲,第一需要防备弓箭。

藤条的坚硬度再高,相比金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现代最多实验,近距离弓箭尤其是弓弩是可以射穿藤甲的。

藤甲最多只有很远距离抵抗弓箭弓弩的能力,大大不如铁甲。

只要有铁甲,没有人愿意穿这个玩意。

第三,藤甲有明显缺陷。

藤甲怕火,一旦遇到火焰立即会烧成一团,难以扑灭。

在古代作战中,火箭还是经常使用的武器。

敌人只要稍有经验,遇到藤甲兵立即会用火焰对付,那么藤甲兵立即会烧成烤猪。

这种有重大缺陷的武器,不适合用于大规模作战。

三国演义小说中,诸葛亮吃了藤甲兵一次亏,第二次就用火攻将他们轻松消灭。

所以,藤甲也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萨沙


孟获造反后在乌戈国借来3万藤甲兵,藤甲兵所穿藤甲,刀枪不入,且藤甲十分轻便,脱下藤甲可以扎成筏子渡江,可以说是行军打仗的神器存在,既然藤甲军这么厉害,为何诸葛亮北伐时期,没有使用藤甲军来对抗魏国军队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1.藤甲制作麻烦

在国家军事博物馆中有一份现代的手工艺制品,却事三国时期的代表物品,过去千年,现代制作何以证明是三国时期的武器制品原来,从古到今一直在传承,这就是安顺区区歪寨村老人根据祖先口述的方法制作的藤甲。

据村民韦达泽介绍,他们居住的村寨是一个布依村寨,藤甲是他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听老人们说,许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即布依先民曾身穿藤甲协助彝族首领孟获,大胜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后被诸葛亮设计火攻打败后,残余者逃往深山老林中生存。

由于恶劣的山林环境中常有虎豹等野兽出没,他们身上穿的藤甲正好可以护身,同时伏击野兽时也非常安全。后来,他们的祖先打猎时都要穿上藤甲。

可见藤甲的保护作用还是很实用的。但是藤甲制作过程十分繁琐,按照布依族先民的制作程序,一套藤制铠甲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砍来青藤编制好藤甲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具韧性。浸泡48小时后,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然后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这样的藤甲才敢穿着上战场。后诸葛孔明南征之时,用火攻之计,火烧盘蛇谷,大破藤甲军。

需要两年时间可以制作一套藤甲,而数万部队需要的藤甲更是耗费时间,而铁甲和布甲需要的时间则短的多,当时诸葛亮打破南中后,随后调整就开始了六年的北伐之路,诸葛亮却的就是时间,他来不及。少数民族人口本就稀少,且分布广,这门手艺会的人又不多,从教会到能够制作在制作能够成战斗力的军队,时间难以估计,诸葛亮不会等。

2.南方蛮族虽然歃血同盟不在叛乱,但毕竟不是同根生,谁有利益和谁好是司空见惯的难以相信,且藤甲制作完工后如何能让士兵相信其安全性并穿戴也是难题

诸葛亮为何要七擒孟获而不是直接杀掉,因为诸葛亮知道南中叛乱反复,杀了一个孟获还有好多孟获在等着,没有杀光自己就累死了,制定严厉的法律也是没用他们历来和中原信仰不同,饮食不同,犯了法就往大山里一跑你怎么抓,所以只能晓之以情,将孟获心里臣服,并且以孟获为首领操纵南蛮人,但你要他们大规模给你制作战甲,那真是很难,质量工艺也难以相信,也无法说服士兵,藤甲兵的藤甲多是自己制作,穿戴,自己相信自己,但要是穿别人的,是不是那套工艺,一旦有做的不对的那结果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像伞兵的伞永远都是自己折叠是一个道理。一旦战场上有人因为藤甲工艺问题被轻易杀死,就会造成军心不稳,这个问题和风险不是诸葛亮愿意承担的,所承担的风险已经大于藤甲带来的好处。况且藤甲制作也不是那么轻易。

其实选择藤甲也是少数民族的无奈因为他们炼铁技术属于盲区,所以为了增加战斗力只得采取使用藤甲。如果他们技术先进还是金属的安全性更让人放心

藤甲的防护力暂且不论就以上三点就足以诸葛亮放弃制作藤甲部队,当时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诸葛亮智慧超群但是对于如何御人却没有刘备老辣,荆州派,益州派,还有一直跟随刘备的那些人加上南方势力混杂,诸葛亮需要的快准狠的战斗方式。


阐释君


三国藤甲兵确实厉害,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一群BUG,当初诸葛亮南征之时,最初面对其毫无办法。

因为这些藤甲坚硬异常,刀劈不烂,箭射不穿,而且极其的轻便,使得穿戴的士兵行动迅速切灵活。最终诸葛亮采取火攻的办法才将其消灭。二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有伤天和的行为,其因此折了寿命!

那么诸葛亮后来为何不重新组建一支这样的军队呢?

第一点原因,制作难度太大。

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这种以藤蔓为原材料的铠甲有着很好的韧性,一般刀箭基本不能对它造成破坏。

在制作之初,制作人员首先会采摘一些藤曼进行晾晒风干处理,然后再使用大量的桐油进行反复浸泡,一般浸泡的时间是两天或者三天,经过这部处理的藤甲会变得非常有韧性,锋利的武器也不能破除他的防御。

当然,经过桐油泡制之后,其也变得非常易燃,这也是为何会被诸葛亮一把火个烧了个干净!

浸泡完成以后的藤曼还会被再次晾晒,本次晾晒的时间大约是两个月,等到上述所有步骤完成以后,藤甲还需要在经过浸泡、晾晒,如此反复进行,一副标准的藤甲最少也需要两年的时间才可以制作完成。

当时的蜀军急于北伐,他根本没时间也没有人力去做几万套标准的藤甲。

第二点原因,缺点太过明显。

藤甲相比较于普通的铠甲,有着质量轻韧性大的特点,这也是藤甲军团有突出战斗力的原因。

不过这种铠甲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个缺点就是不保暖,采用青藤编织而成的甲胄,本身一定具有“四面透风”的性质,所以这种铠甲的使用很受天气因素的影响。

在南方比较湿热的地区,藤甲可以经常进行穿戴,可是到了北方,士兵们冬天穿藤甲就跟自杀没什么两样。

孔明北伐是规模非常宏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具体什么时候成功还没有定数,如果藤甲军团恰好碰上了北方的冬天,发挥不出战斗力不说,就连自保都是问题。

除此之外,藤甲有个致命的缺点,即非常怕火,青藤晒干以后很容易就能燃烧,况且藤甲还用桐油浸泡了很久,那么点燃以后就烧的更旺了。

这两个巨大的缺点,让孔明对藤甲的兴趣丧失殆尽。

第三点原因,材料获取困难。

坚韧的甲胄并不是随便一种青藤就可以制作的,想要制作成最坚韧的藤甲,必须以南方地区的青桐为原料。

它的前身是南的方少数民族用来防身而编织的简单盔甲,再投入战争以后才有了完整的制作程序,而它的制作对于原材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青桐在南部的分布并不是特别集中,想要收集大量的青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藤甲军也不过三万人(少数民族),这也是经过十几年的制造才发展出来的。

况且南北两地距离甚远,运输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所以孔明在权衡之下,还是放弃了“鸡肋”一般的藤甲。

综上所述,藤甲的优点突出但是缺点也很突出,再加上制作资金和流程都远多于普通铠甲,所以孔明还是放弃了这款铠甲。


白话历史君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章精彩的叙述,话说在诸葛亮出征南蛮时,孟氏家族的首领孟获被诸葛亮抓了六次之后还是不服气,为了与诸葛亮所率的军队一赌最后的输赢,孟获请来了兀突骨。

兀突骨训练了一批藤甲兵,让诸葛亮吃尽了苦头。这藤甲兵不仅陆上对战身轻如燕,水上对战也不赖,有的甚至游泳游累了,直接把藤甲脱下来,坐在上面,顺流而下,快到决战场地,再把藤甲穿上。很合适中国南方这潮湿的地域使用。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当时的藤甲兵就是极为精锐的两栖作战部队了。



幸亏诸葛亮足智多谋,抓住油浸藤甲这一致命弱点,诱敌于山谷。采火攻之,最终才得以六破蛮兵七擒孟获。虽然诸葛亮最终用火攻打败了藤甲兵,但是,骁勇善战的藤甲兵还是得到了诸葛亮这位大军事家的敬重,以至于战争结束后,诸葛亮还特地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奠仪式来凭吊战斗中死难的藤甲兵勇土。

那么藤甲兵既然这么厉害,诸葛亮何不再组建一支,来支持北伐呢?

“藤甲”顾名思义,藤制铠甲,布依语称之为“布掉高”,意为藤子衣服。其材料是一种青藤,一般有10-20米长,此藤柔软、韧性强、不易折断,通过晒干、编织、生桐油浸泡等工序制成藤甲,关节处用麻丝或牛筋连接,便于打斗时活动。铠甲分为男装和女装,其坚固异常,韧性极强,刀刺、箭射都奈何不了它。



比如台湾附近岛上居住的耶美人,他们就是用藤皮和藤条编成类似背心的藤甲,为了增加防护性,有时人们还会在藤甲表面附上一层河豚的硬皮。

然而藤制铠甲的制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其能拥有如此强大的防御能力主要还是归功于藤甲的制作工艺,即桐油浸泡。一套藤制铠甲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砍来青藤编制好藤甲,然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具韧性。浸泡48小时后,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然后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一套藤甲才算真正完成任务。但是也正因为藤甲上有桐油的缘由,藤制铠甲极度忌火。所以诸葛亮用火攻烧死了两万藤甲兵。


藤甲也是古代最早使用和淘汰的甲,直到今天一些保留原始生活习惯的民族,仍然使用类似藤甲的原始防御器具。而铁甲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也是三国时期最主要的防护装备,特点就是防御远距离射程武器的攻击,通过甲片紧密编排缝制,甲片之间再留有活动余地的甲衣,能很好的防御弓箭。

所以诸葛亮不用藤甲的原因,除了制作工艺和制作时间过长,影响了产出以外,藤甲兵主要战场是在南方森林,这取决于藤甲兵身轻如燕,方便在森林中行军的特点。但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敌人是魏国,要穿过秦岭和魏国正面刚。如果魏国用弓箭对付藤甲兵的话,藤甲兵的防御力是不如铁甲的,更何况还有怕火这一软肋。

不考虑藤甲兵的防御效果,从制作工艺复杂性、制作时间长、使用局限性就决定了,这样的兵种只能在特殊环境才有效果,而不是照搬到北方战场上。


邯郸醉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南征之时曾多次打败蛮王孟获,后来孟获请出乌戈国主兀突骨的藤甲兵,藤甲兵刀枪不入,渡江不沉,非常厉害。魏延领带的蜀军连败14阵,蜀军对藤甲兵可以说无可奈何,最后逼的诸葛亮使用火攻,在盘蛇谷将藤甲兵烧的干干净净,乌戈国因此族灭。

既然藤甲兵这么厉害,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时候不再组建一支呢?

藤甲制作繁琐,耗时过长

一套藤制铠甲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砍来青藤编制好藤甲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具韧性。浸泡48小时后,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然后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这样的藤甲才敢穿着上战场。

显然,对于国力羸弱的蜀汉来说,花两年时间来制作藤甲其实并不划算,诸葛亮耗不太起。

藤甲工艺有可能消亡

盘蛇谷一战,乌戈国族灭,可以说成年男丁都死绝了,那么制作藤甲的工艺是否失传了,而且历史记录也是三国时期出现了藤甲兵,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骁勇善战的藤甲兵了。

其实我们发现,青壮男丁算是死光了,但是妇女老人小孩应该还是有的,如果诸葛亮用心发掘,这项工艺应该还是不会失传的。诸葛亮应该还是可以组建藤甲兵的。但是后来的记载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藤甲兵。

这是现代布依村寨复活的“藤甲兵”,村民按照古法制作了藤甲,重现当年的藤甲兵的风采。

北方天气干燥, 遇火即燃的藤甲兵参加容易变成炮灰

作为玩火专家,擅长火攻的诸葛亮来说,其实还是个气象专家。

诸葛亮历次火攻破敌战役:

1.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

2.火烧新野大败曹军

3.赤壁借东风火烧链索船,

4.盘蛇谷火烧藤甲兵

5.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作为气象专家的诸葛亮,深知地理,南方多阴雨,北方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特别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出口雍凉地区,更是雨水稀少。而藤甲兵唯一的弱点就是惧火攻。藤甲兵在南方湿热地区还有优势,但是跑到北方就完全没有任何优势了。

而为将之道,不光要智、信、仁、勇、严。更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曹魏名将司马懿,曹真,邓艾之辈,不会不知道火攻可以破敌,甚至火箭也能轻松破掉藤甲兵。

作为精于计算的诸葛亮来说,藤甲要花两年时间来炼制,藤甲工艺还要搜罗。如此费时费力,上了战场还会被对手轻松破掉,自然不会再组建藤甲兵了。

而诸葛亮南征获取的丰厚资源,也组建了一支特种战队——无当飞军,在北伐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另外的篇幅再叙述。


萧子北


在《三国演义》当中,藤甲兵是一个让大家记忆犹新的兵种,是发生在公元225年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叛乱时,所遇到的孟获带来的一支武装,官兵身披藤甲,刀砍不透枪刺不穿,身披藤甲的南中叛乱武装几乎人人刀枪不入,也一度让蜀汉军队陷于被动,最终在诸葛亮通过火攻的方式才彻底消灭了藤甲兵。

三年之后,诸葛亮开启了自己长达六年的北伐之旅,但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可能有人要问,在南中地区已经归顺,北伐进攻又连连不利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重新启动南中这支“刀枪不入”的不死兵团呢?



其实在这里恐怕也存在一个误区,既包含了对史实的不清,也包含了对藤甲兵的夸大。

首先,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的历史,在南中地区归顺之后,诸葛亮从这一地区征集上万兵勇编入蜀汉军队,在随后的北伐作战中也有登场,只是存在感并不高,这也难怪,一方面蜀汉的本土兵团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队,而南中的军队虽然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作战中给蜀汉军队制造过麻烦,但终究是手下败将,兵力又有限,怎么可能会出现南中武装大杀四方,蜀汉本土兵团却完全没有存在感的怪异现象?所以在随后的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归顺的南中兵团充其量也只能成为蜀汉军队的附庸,想成为绝对的主力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备这样的资本。



但更重要的,还是对藤甲兵的无限夸大。

历史中并没有记录南中武装随军出征时,有没有派遣过藤甲兵,考虑到这是南中武装的特有力量,推断在北伐过程中应该也有参与,但为什么没有在战争中再次打出出奇的效果,原因恐怕就在于,藤甲兵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神奇。



藤甲兵其实更是一个尴尬的兵种,他的出现完全在于封建社会南方少数民族武装缺乏坚实的金属冶炼基础,制造不了太多的金属武器,在大部分金属要让位于武器的情况下,士兵身披的铠甲自然是少的可怜,因此才间接衍生出了这种纯天然“盔甲”,虽然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和一些人工方法,让藤甲具备了铠甲的基础,但毕竟只是一种山寨铠甲,跟真正的金属铠甲硬碰硬是完全不可能的,藤甲的唯一好处,恐怕还是在于制作周期虽然很长,但树藤并不少见方便大批量推广,再加上初期蜀汉军队准备不足,面对突然出现的藤甲兵失去防备,才造成初期的失败,而这样的失败也仅仅是少数。



所以诸葛亮在遭遇藤甲兵初期失利之后,随后就采取火攻反制成功,将藤甲兵烧杀的片甲不留,可见在真正的王朝武装面前,少数民族的武装只能占据一时的便宜,在经济和技术全方面落后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被对手完成反转。

所以当藤甲兵被诸葛亮破解之后,它的优势已然不在,尤其在南中武装正式编入蜀汉军队之后,南中武装可以得到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又何必使用这种山寨款武器?就算用了,面对曹魏军队的再次火攻,又如何破之?


辽宁资深球迷


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应该不陌生吧?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地区(现在的云贵山区)。蛮王孟获手下一支小部队让诸葛亮是吃尽了苦头。别看这支部队人少但是个顶个的凶猛,蜀军的刀枪剑戟对其不能够产生任何的伤害,而他们却能够左右出刀置蜀军于死地,这情况一度让诸葛亮很是恼火。这是一支什么部队?难道这支部队的士兵都练就了金刚不坏神功吗?为什么蜀军的枪刺不穿刀砍不死呢?


这支神奇的小部队就是蛮王孟获手下的藤甲兵部队。他们身披藤甲是由当地的青藤混着桐油加工而成的,士兵穿在身上异常坚硬,刀枪剑戟都无法对其造成伤害,最多只在藤甲上留下刀痕而已。这种藤甲还非常轻便,穿在身上比蜀军中那些身披轻甲士兵跳得更高,跑得更快,所以这些藤甲兵在出刀速度上是远快于蜀军,机动性上也比蜀军好得多。由于藤甲是由青藤编织而成,所以这些青藤还可以漂浮在水上,士兵们有的时候会把它脱下组装起来作为小船使用,在关键时候给敌人来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根据当时的记载,当诸葛亮第一次领略到了这支神奇的部队以后就命令情报部门搜集整合关于这支部队的资料。而这支部队正是被一个叫做忙牙长的人所一手调教出来的,身上的藤甲也是他们自己生产的。诸葛亮对人不感兴趣,但是对这种集合轻重甲的优点于一身的铠甲却暴露出极强的好奇心。回成都以后,诸葛亮还经常跟别人提起藤甲,足以见其在诸葛亮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既然丞相诸葛亮如此欣赏,那为什么诸葛亮后来却不再组建一支藤甲兵呢?

诸葛亮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之所以不再组建藤甲兵就是因为这笔买卖不划算。首先第一个原因就在于藤甲的制作成本太高。藤甲的制作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样锻造出来的藤甲才能够刀枪不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要想完成一套藤甲的制作得需要两年时间才行。首先得选取上好的青藤,然后把青藤放在桐油当中泡上大概四十八个小时,如此的浸泡只是为了让青藤吸收一部分桐油,从而使得青藤具有韧性。取出带油的青藤晾晒(晾晒时间要达到两个月以上),而后再次用桐油浸泡。这样反反复复历经五次以后我们才能够用这些青藤来编铠甲,可以得见其制作过程究竟有多么繁复。再说当时青藤和桐油的产地主要是在云贵地区,而在成都平原和汉中地区虽然有藤蔓但是却不如青藤结实,这两处所出产的青藤几乎是一触即断。所以原料只能从南中运出来,但是原料的运输需要花费很大的物力和财力,这对于财政紧缺的蜀汉来说实在是负担不起,出于财政上的考虑诸葛亮才不愿意再组建藤甲兵。

  1. 藤甲兵的作战范围非常有限,它不适用于蜀汉主战场作战。众所周知蜀汉最大的敌人 是曹魏,双方的主战场是在北方地区。藤甲这种东西在潮湿炎热的南方地区穿着还行,但是在北方穿在身上一点儿也不保暖。士兵连最基本的保暖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够做到在战场上卖命冲杀呢?可能还没有打仗士兵就先冻死了一半。

再说,穿藤甲作战只是适用于南方的山林之中,但是它却不适合于蜀汉主战场。南方山林多树木,藤甲兵身上所穿的藤甲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作为迷彩来使用,使得敌人很难发现其的方位,所以才能够出奇制胜。但藤甲兵在北方吃不开,大家都知道关中地区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这样一支穿藤甲的部队一来身上的铠甲颜色过于扎眼,容易被敌军的弓箭射中。二来,骑兵会轻而易举地对其进行切割从而一点点地消灭掉。所在在平原上藤甲兵的速度和防御都会大打折扣,诸葛亮当然不会派其上去送死了。

  1. 藤甲兵有着致命的一个弱点。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吃亏以后很快就想出来了破敌之策,那就是用火攻。藤甲本身就是一种植物,所以其遇火必然会燃烧起来。而桐油更是一种非常好的易燃品,当火遇到藤甲兵的时候那几乎就是藤甲兵的末日,这一点在孟获的藤甲兵部队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诸葛亮非常聪明,但是曹魏的谋士们就是吃干饭的吗?诸葛亮他自己也深知既然他都能够知道这个道理,以司马懿为首的一干谋士也一定会想到。再加上如果己方把精锐都用做藤甲兵使用,一旦火起那么蜀汉军队定然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诸葛亮不会去冒这个风险的。

综合以上原因,诸葛亮在后期并没有组建藤甲兵阵来使用。那他有没有用藤甲兵呢?当然用了。不过那些藤甲兵大多都是在他征服南中时归降的土人们。在诸葛亮眼中虽然披着藤甲兵的土人能征善战但是却算不得是蜀汉的精锐,即使死了也就死了没什么好可惜的,也并不会影响当下的战局。所以在蜀汉后期藤甲兵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从诸葛亮对藤甲兵的看法就可想而知了。


木剑温不胜


藤甲兵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过程中遇到的一支特种部队,藤甲兵身穿藤甲,不仅刀枪不入,还能把藤甲脱下来当做小木筏在水上漂浮。最初的时候,诸葛亮吃尽了藤甲兵的亏,损失了不少军队。后来诸葛亮采用火攻的方式,才消灭了藤甲兵。伴随着诸葛亮的一把大火,藤甲兵从此消失殆尽,那么藤甲兵这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不组建一支呢?

诸葛亮不继续组建藤甲兵,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点:藤甲兵的制造成本高,制作时间长。诸葛亮从平定南中到最后去世只有8年的时间,根据《三国演义》书中介绍,想要制造藤甲,首先需要到山谷里面去采集特殊的藤条。这种藤条长在悬崖峭壁上,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来说,攀山是很轻松的运动。但对于诸葛亮的平原部队来说,攀山采藤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且这些藤条也不在南中,藤甲兵不是孟获的军队,是孟获从距离南中七百多里之外的乌戈借来的。诸葛亮杀了这么多乌戈国的军队,想去那里找藤条就需要发动战争才行。诸葛亮的目标是曹魏,肯定不想浪费时间攻击其他国家。不仅如此,即使有了藤条也不能立马使用,需要先放在油里面浸泡半年,然后拿出来晾晒干。之后还要再放入油里面浸泡,再拿出来晾晒。这样反反复复十几次,藤条才能用来做藤甲。这样算的话,从平定南中开始制作,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藤甲也就刚刚完成,根本就没有时间能够使用。

第二点:藤甲的缺点比较大。藤甲兵的缺点是怕火,藤条本身就是易燃品,长期被油浸泡,更加容易点燃。诸葛亮被藤甲兵击败后,立刻就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藤甲遇到火燃烧非常旺盛,一个人就能把整个军队都给点燃。这种致命的缺陷,一旦被对手发现,那么藤甲兵也就丧失了作用。魏国并不是一群酒囊饭袋组成的,其中有很多顶级的谋士,比如说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火烧藤甲兵是一种常识,诸葛亮能够想到的主意,司马懿也能够想到。假如在北伐的时候,遭到了司马懿的火攻,诸葛亮不仅白忙活一场,还会损失很多精锐的部队。

第三点:曹魏和南中的环境差异。南中属于湿潮地区,藤甲刚好可以吸收水分,能够起到较好的防御作用。一旦到了北方干燥的环境中,藤甲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一折就断。在南中地区打仗都是野外决战为主,面对曹魏的时候是城市攻防战。在城市攻防战中,藤甲兵的优点很难发挥出来,缺点却一大堆。城市攻防战中,守城一方会有一定的火器,藤甲兵的铠甲是易燃物,一旦被火箭射中就会被烧死。在城市攻防战中,需要的是士兵的足够灵活,藤甲不如铠甲有韧性,士兵爬梯子也不方便。

从这几点来看,诸葛亮不使用藤甲兵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因素,如果真的使用藤甲兵的话,恐怕只会劳民伤财,最后徒劳无功。


邓海春


首先,藤甲属于当时川南少数民族的一支,制作藤甲的工艺也属于这支少数民族。孟获虽然能够调动这支藤甲兵所在的部落,但是也不懂得藤甲的制作。但是诸葛亮一把火,几乎把藤甲兵给烧没了,剩下的藤甲兵因为畏惧,都躲到深山老林里不敢出来了,海哪里找到制作藤甲的人呢?

其次,藤甲虽然是藤条制作的,有着质量轻,不畏刀剑,不怕水攻的特点。但是制作周期实在太长了。一套藤甲制作下来需要几年时间,如果一旦损失了,那么对于当时的战争而言损耗太大,以蜀国的国力使很难支撑下去的。

第三,藤甲兵的弱点非常明显,就是怕火,以当时蜀国的国情,主要目标是魏国,主要地点在祁山范围。这里一个是少雨,天气干燥,易于火攻,另一个是山谷狭窄地段多,易于发动火攻,即便普通兵甲的士兵斗容易呗烧死更何况使一身被油给浸泡了无数遍的藤甲兵。

最后,诸葛亮南征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孟获臣服蜀国,不在自己北伐的时候捣乱。然后才能对南蛮各部落徐图教化,形成一定的后部支援。他在七擒孟获之后依然选择不留兵将文武,而是让孟获自己治理,也是中国后面众多朝代选择的一种治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过程何其艰难,直到蜀国灭亡,诸葛亮的教化之功也还没有显现。更别提从这里征兵支援北伐战争了。

所以蜀国并没有选择使用藤甲兵。不但不使用藤甲兵,即便普通士兵,也很少说是全身能穿戴铁甲的。一般大部分士兵能够有布甲就不错了,配备齐全皮甲的一定是精锐部队。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