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55162337069


在七雄中,魏国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它们长期被秦楚这些大国欺负,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可谁都没有想到,魏国祖上也有阔绰的时候,在战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是最强的国家。

从文侯变法开始,魏国的国力不断变强,它们顺利取得霸权,周边的国家都不是它们的对手,最惨的是秦国,直接就被打得快要灭亡。从文侯开始一直到惠王时期,魏国都是天下霸主,他们前后称霸半个多世纪,后来才衰败下去。

魏国能够称霸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处在发达的中原,国内有着丰富的资源,再加上出现文侯这样英明的君主。不过还有一点,魏国在当时组建了最强的军队,这就是著名的魏武卒,这支军队是由吴起创造的,他还制定专门的武卒选拔制度,也可以说他一手打造了第一支职业军队。

魏武卒全身装备精良,当时的魏国已经有发达的冶铁产业,他们的军队可以装备上铁制武器和盔甲,再加上武卒士兵有着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这样的一支部队战无不胜,吴起带着魏武卒就没有打过败仗,最经典的一战是他带着武卒大破秦军主力,一路就打破函谷关,这也是秦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利。可后来魏国衰败,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武卒部队损失太多,随着魏国对外作战不断失败,魏武卒也渐渐就退出舞台,在伊阙之战魏军主力被全歼之后,魏武卒就彻底消失。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既然武卒军队有着这么强的战斗能力,为何魏国在后期没有能够重新打造出这支部队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魏武卒都是专业训练出来的人,在军队里面选拔精壮进行专业的培训,武卒军队里面一般都是老兵带新兵,吴起最初选拔的这些士兵,后来他们把自己的战斗经验不断传给新来的人,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

可在几次大战中,魏武卒的主力损失非常严重,尤其是他们军队里面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损失惨重,这些人缺失,就使得魏武卒失去宝贵的战斗力,他们不在,也没有人可以去带新兵,那么后来加入的士兵就很难练出来。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魏国当时国力实在无法维持武卒军队,魏武卒有这么强的战斗力,说到底还是钱砸出来的,魏国经历变法,国家富强,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军队建设中。先不说别的,单单就是魏武卒士兵身上的这些盔甲和武器,打造出来就要耗费很多的钱财,这些东西在战场上损失就需要重新再打造。

此外,武卒士兵的待遇是非常好,他们的工资非常高,并且还有着众多的田地,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卖命,魏国巅峰的时候有能力供养这支军队,可后来他们失去河西等地,国力衰败,根本没有能力再供养武卒军队。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由于长期的安逸生活,魏武卒的战斗下降非常快,毕竟他们的士兵生活是非常优越的,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人就会丧失自己的斗志,他们也不想上战场来拼命。当士兵失去斗志的话,他们的战斗力就很难保障,后来再选拔出来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没有经历什么战争的人。

士兵的素质下滑,他们的装备也无法和当初相比,虽然魏国的冶铁产业非常发达,但他们制作铁器的能力是有限的,铁质兵器都是非常稀少的东西,由于战争的损耗,后来他们就没有办法再提供那么多的铁质兵器。

总得来看,魏国是真的想恢复到当初的水准,可现实情况不允许,毕竟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想要打造一支武卒军队,起码也需要一个强盛的魏国,可中后期的魏国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根本没有能力去重建魏武卒。


猫眼观史


这一招被后来的军事天才戚继光得到了真传,戚家军就几千人,但从来都是压倒性的胜利,敌方都是被全歼,己方几乎么有伤亡,戚家军军纪森严,违反军法的内容几乎都是砍头。但奖励也是极为丰厚,打完仗就用大称分银子,人人有份,就是负责后勤的伙夫都有大把的银子,所以戚家军的战绩真是几千年都找不到第二家,恐怖极了!

魏武卒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军队,是划时代的存在。吴起因为创建了第一支职业军队,也必定在军事史上数一数二。说他是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孙子兵法据传就是他整理出来的。魏武卒是人家吴起一手带起来的,换句话说,地位荣誉都是吴起带来的,最主要的是同吃同住,将兵一体,士兵肯定感激,结果你把人家主帅逼走了,后来人又比不上吴起,好不容易来了个庞涓,结果碰到个孙膑[抠鼻]说到底还是魏文侯死的太早了,晚死几年估计吴起就把秦灭了。

就是组建最一流的武卒也是必败,因为商鞅是最根本的草根变法,彻底改变奴隶农奴农民的命运,因力耕而生产力大增物质充足,又单层家庭并严法环境使疾病大减,强壮了人民。在没有魏武卒的时候,魏国就已经攻陷秦国河西地区,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郡守,魏武卒就是在担任郡守期间改革兵制编练的,带50万反攻的是秦惠公,5万对50万,那叫阴晋之战。

魏国要不是国王不行,拿天下是没问题的,虽然是四站之地,当经济和军事都碾压各国,而且进攻哪国都方便,人才和经济的中心,要是后期国王还是像魏文侯和魏武侯一样,其他六国在出来什么国王都没用,时间长了,魏统一天下肯定没问题。

吴起确实厉害他练兵极有一套!使得魏国称霸一时!可是一时一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刚开始赵国战斗力也是惊人的尤其是骑兵!再后来秦国崛起,一个变态的强敌!不为胜利不为抢东西,只是为了杀死敌人割下他们的脑袋,因为他们的脑袋比抢到的战利品,比胜利获得的奖赏更值钱,杀一个敌人晋爵一级,杀三个敌人,一辈子国家包了!多大的诱惑!六国里谁家能有这么高的奖赏!!


历史深度揭秘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魏武卒名动天下,魏武卒鼎盛时期达五到七万之多。魏武卒也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


在三家分晋后,魏国国力仅为原晋国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稍不认真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在这忧患的环境下,魏文侯是战国时期第一批试图通过变法图强的君主。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当时吴起任河西守将并进行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

再加上魏生产力先进,土地丰腴,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并且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在战国时,铁器的应用已经逐步得到推广,并且当时的制金中心在韩魏,魏国的士兵几乎都可以用上铁质兵器,而其他国家的士兵还大多都在使用青铜兵器。


我们先看一看魏武卒建立初期的战绩,就知道他们有多厉害了。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领魏武卒进攻秦国,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接攻克了秦国的函谷关。在大大小小的72战中,全胜64场,其余为平局,夺取了秦国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战车百乘,骑兵三千,大败50万秦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神话。总之,魏武卒前期在吴起的带领下天下无敌。

后来,随着魏武卒士兵年龄的增长,战斗力开始下降地厉害,还有就是他们都成了地主阶级,没有奋斗的动力,打仗惜力怕死,再加上吴起的离开,魏国战略错误,导致魏武卒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损失惨重。由于魏武卒要求高,训练时间长,无法及时地补充兵员,最后魏武卒在战争中消耗殆尽。魏国进入魏惠王时期,魏惠王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内政外交频频失策,导致四处树敌。结果败于齐、楚、秦三国。魏武卒的核心主要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但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大批的老兵战死。魏武卒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支重步兵,它的强大战斗力一直被后世借鉴。但若是君王昏庸,主将无能,再好的部队也无法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正所谓“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至于为何后期没有魏武卒,应该是魏国已经没有实力来支撑这样一支强悍部队的给养了。魏国在惠王后期开始丧失大片土地,地广人稀的河西,上郡先后被秦国夺取,剩余土地人口过于稠密,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魏武卒了。

随着马陵之战魏国的战败,当时的魏国,早已不是当年那般风光。东部更面临新兴强国齐国的威胁。处于东西两强夹击下的魏国,国土经济损失都极其严重,短期之内,根本没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条是,当年魏文侯改革时,还是“三家分晋”的伊始,作为“四战之地”的魏国,其东部的齐国与西部的秦国,这两个强敌正陷入到内耗中。南方国土广阔的楚国,也正是国力困顿时。此时的魏国,正好可以大展拳脚,践行变法强国的大业。而马陵之战后,战国争霸战争已经空前加剧,秦齐楚各大国征战不休,夹在中间的魏国,应对列国的攻伐,已是气喘吁吁。重建?强国?那都不是短期内,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说,倘若当时的魏国,真有决心重建魏武卒,他们也需要拿出卧薪尝胆的勇气来,历经一两代的忍辱负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这一条,却恰是魏国更大的短板:如果说魏惠王时代,是魏国兴衰的转折点,那么魏惠王之后,魏国更没有了这样的统治者。 马陵之战后,彻底丧失强国地位的魏国,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对强秦的威胁,基本都靠割地来应对。土地越割越少,国力越来越弱。图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


所以,在战国后期,魏国由于发展后劲不足,国力甚至不增反退,导致军事方面必然衰弱,所以魏武卒就很难再现。即使扔在维持,战力也必然缩水,已然和普通军中无异。


大老二爷


在战国中前期群雄争霸的战场上,魏国的“魏武卒”,是一支令列国震撼的力量。

魏武卒,魏文侯时代由战国军事家吴起亲手创建的军事力量。以《荀子》与《汉书》的记载,这支部队的每一个步兵,必须具备穿重甲背重弩,半天内奔跑一百里的强大实力。外加军事家吴起极度严格的训练,终于令这支部队百炼成钢。早在吴起镇守西河的时候,魏武卒就迸发出强大的战力,多次以少胜多,将骁勇善战的秦军一步步“碾”出西河要地,精彩撑起魏国的霸业。

仅仅就是在吴起统帅期间,这支魏武卒部队,就与战国列强经历了七十六次大战,其中六十四次大胜,其他十二次战平,真正的不败虎师。哪怕吴起因为魏国内部朝堂的倾轧,不得不含恨出走楚国。但他亲手打造的这支魏武卒,依然长期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在魏武侯至魏惠王时代,多次打出精彩的战役,特别是令商鞅变法前的秦国,长期被堵在西河以西,几乎无力东进。

虽说在魏惠王时代,随着魏惠王的多次用人与战略失误,魏国在各条战线上遭受惨败,终于一蹶不振。曾经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彻底损失殆尽,再不复当年之勇。但这支部队曾经强悍的战斗力,依然令后世很多历史票友们生出畅想:倘若战国中后期,魏国能够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部队。
马陵之战后长期积弱的魏国,能不能幡然重振?呼啸东出的秦国大军,会不会再次被堵回函谷关里?甚至,战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马陵之战

但如果仔细看看战国的形势,这个话题,恐怕就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答案:重建魏武卒,对于战国中后期的魏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魏武卒为什么强悍?除了创建者吴起本人的卓越才能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独特的制度:当时的魏国,废除了旧有的制度,采取郡县征兵的新制度。士兵们的待遇十分优厚。特别是能够入选魏武卒,对于士兵们来说,不止意味着莫大的荣誉,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每个魏武卒都能分到田宅,且能免除全部的徭役。有如此巨大的利益,这些优中选优的“兵王”们当然士气爆棚,每次打仗都嗷嗷叫。

但这样的优厚制度,却是建立在魏国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上的。经过魏文侯变法的魏国,农业与冶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今天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的各类铁器,无不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其农业水平更是长足进步,邺城等地的水利兴修红红火火,魏国河东的盐税也是财源滚滚,粮食储备更无比雄厚。
这强大的本钱,才让魏国能够豪气砸钱,不惜重金打造这样一支王牌劲旅。

可是,随着马陵之战魏国的战败,当时的魏国,早已不是当年那般风光。物产丰富的西河,这片当年魏武卒疾风骤雨般打下的土地,早已被秦国收入囊中。东部更面临新兴强国齐国的威胁。处于东西两强夹击下的魏国,国土经济损失都极其严重,短期之内,根本没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条是,当年魏文侯改革时,还是“三家分晋”的伊始,作为“四战之地”的魏国,其东部的齐国与西部的秦国,这两个强敌正陷入到内耗中。南方国土广阔的楚国,也正是国力困顿时。此时的魏国,正好可以大展拳脚,践行变法强国的大业。而马陵之战后,战国争霸战争已经空前加剧,秦齐楚各大国征战不休,夹在中间的魏国,应对列国的攻伐,已是气喘吁吁。重建?强国?那都不是短期内,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说,倘若当时的魏国,真有决心重建魏武卒,他们也需要拿出卧薪尝胆的勇气来,历经一两代的忍辱负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这一条,却恰是魏国更大的短板:如果说魏惠王时代,是魏国兴衰的转折点,那么魏惠王之后,魏国更没有了这样的统治者。

马陵之战后,彻底丧失强国地位的魏国,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对强秦的威胁,基本都靠割地来应对。土地越割越少,国力越来越弱。图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

而且,以魏国国王的格局,如果魏国真有人重建了魏武卒,他们恐怕更不安心。不信就看魏安釐王,他在位时期,魏国拥有信陵君这样的顶级人才,能够上演窃符救赵的经典妙笔。可这样一个卓越人物,也依然在魏安釐王的猜忌下郁郁而终。

可以想象,倘若信陵君能够训练一支魏武卒,此时的魏国国王,又怎么会安心,又怎么会容得下?

于是,无力重建魏武卒的魏国,其衰落和亡国的命运,自然也不可避免——乍一看,是因为魏国缺少了那样精锐的军队。但即使战国时代,这个军事问题,也不止是军事问题。

参考资料:扆晓红《试论战国前期魏国强大的原因》 范海刚《略论战国时期魏国兴衰的原因》


我们爱历史


“武卒制”是战国时期军事大家吴起提出来的,吴起的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募兵形式;用“职业士兵”替代“雇佣兵”,以前的“雇佣兵”是没有工资的,家人也享受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吴起改革以后,凡是投军投军入伍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一旦通过筛选正式入伍的士兵,不但可以领到自己的工资,并且可以享受到很多福利,免除全家徭役;吴起的“武卒制”是中国募兵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中国兵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吴起创建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自吴起改革募兵制度以来,魏国成功从一个弱国翻身,成为一个军事大国;“魏武卒”在吴起的领导下,多次击败秦军,阴晋之战中,更有五万胜五十万的经典战役;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率军攻打秦国,吴起一路连战连捷,一口气攻破五座城池;魏文公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抵抗秦国反扑,在吴起的镇守下,秦国多次大军压境,却无功而返;公元前389年,秦国准备一雪前耻,调集大军五十万攻打西河郡,吴起率领五万余“魏武卒”前往迎敌,大破秦国五十万大军,谱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那么?如此厉害的一支队伍,到底是被谁剿灭的?为什么不重新组建一支“魏武卒”呢?

当然,“魏武卒”灭亡之时吴起早就不在了,吴起已经死了很多年了,可他的“魏武卒”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他们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狂暴的男人,“杀神”白起;白起打仗从来不以破城为目的,而要歼灭所有敌军,公元前293年,白起大破韩魏联军,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全部斩首,其中就包括所有的“魏武卒”;从那以后,便再无“魏武卒”,之所以后来不再创建“魏武卒”,原因很简单,吴起的“武卒制”早就流传开了,吴起待过的国家有三个,所有国家募兵方式都采用了“武卒制”;甚至连后世募兵,都是沿用吴起的“武卒制”!







爱尚文史


很多答主都给出了《荀子 议兵篇》中所介绍的魏武卒的选拔标准: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覆其户,利其田宅。

于是我们就得出了一个误会:

魏武卒是一个军种,是魏国军队中的特殊部队。但实质上,魏武卒并不是一个军种,而是吴起治军体系的反映。魏武卒是用一般士卒训练出来而得来的,并非万里挑一的挑选,也不是后世的募军制。

魏武卒的存在与否,不在于装备、人员这些条件,而在于是否是按照吴起治军体系训练出来。

魏武卒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反映吴起思想的兵书《吴子》中的“治军”


吴起的治军体系

吴起在《吴子》中谈论了很多关于治军的思想:

1、荣誉感。让荣誉感成为军队的灵魂和指引。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

2、主将善于用人。将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士卒,编成同一个方阵,铸造最强战队。

“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于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3、军纪严肃,赏罚分明。

赏罚分明: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军纪严肃: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

4、主将必须果决。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5、主将善于利用有经验士卒去训练士卒。

“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

6、主将善于利用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团队组合。

“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7、骑兵训练方法。

“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馀,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总结

在吴起治军体系下的魏武卒具有如下特点:具有荣誉感、军纪严肃、赏罚分明、训练有素、团队配合作战的骑步军队。

在吴起治军体系下的魏武卒主将必须具备:善于识人用人、令行禁止、决策果决、重视士卒训练、善于构建作战团队、懂得训练骑兵。

即:魏武卒,不是对士兵有要求,对于主将要求更高。有兵无将、有将无兵,都不是完整的魏武卒。

魏国在早期有吴起、庞涓等名将在时,东齐西秦南楚北赵均不是敌手。尤其是围魏救赵时期,魏国同时1VS5都不显示败绩。魏惠王死后,魏国就彻底进入无名将时代。战国末期,信陵君又能击败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根源就在于能否有符合治军的主将。

因此,对于题主问题的答案。魏国在晚期也出现过魏武卒的瞬间辉煌。但魏武卒的关键不是在于魏武卒士兵的选拔标准,而在是否拥有有能力的主将。


吴起在分析战国各国军队特点时就提及:

齐军:陈重而不坚。原因在于“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败方法:“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

秦军:陈散而自斗。原因:“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败方法:“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楚军:陈整而不久。原因:“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败方法:“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争战,其军可败”

燕军:陈守而不走。原因:“燕性悫,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击败方法:“触而迫之,凌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

三晋:陈治而不用。原因:“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败方法:“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

齐人重视气节,秦人重视武力,楚人爱好文雅,燕人憨厚老实,三晋人待人和睦。


验证:

齐军:在五国伐齐济西一战之后,齐国几乎被一个弱燕所灭;韩信灭齐,也是一战即可。齐军确实是重而不坚,一战胜负之后就无再战能力。

秦军:商鞅变法前秦人是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这点大家都知道。吴起的分析还是准确的。而用利益去分化秦军,符合秦人军功爵的利益观。

楚军:吴起在楚国变法的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加强楚国郢都的防御能力,将原来的一版法改为三版法,加强城池的防御能力,避免被“袭乱其屯,先夺其气”。

韩魏赵三晋:治而不用。士兵都是训练有素,有作战经验,但就是没有能够被有效组织、激励而使用。韩国劲兵、魏国魏武卒、赵国骑射,三晋军作战素质很高,就是没有得到激励和组织。即吴起治军体系中的主将所起的作用。因此韩、魏、赵都是名将在,国家强悍;名将无,国家弱。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魏国早期争霸的重要军事力量

  •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魏武卒名动天下,魏武卒鼎盛时期达五到七万之多。魏武卒也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魏武卒的产生得益于魏国早期的争霸思想,刚从晋国分出来的魏国处于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其他国家围攻甚至吞并。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魏文候以李悝变法,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一举奠定了魏国早期的霸主地位,甚至夺了西边秦国的河西之地。
  • 魏国处于中原,商业、兵器制造业发达,为装备魏武卒准备了殷实的物质基础。魏武卒的选拔严格,待遇优厚,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武卒"制设立之初,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讲,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后期难以重建的原因

1、魏国霸权的衰弱

魏武卒的维持需要物质财富的支持,需要国家实力的支持,魏国是战国早期的霸主,国家实力强大,要选拔并维持魏武卒这样的军队比之后的魏国要容易得多。因为魏国首先开始变法,所以它先强大起来,并取得了战国早期的霸主地位。而后来,秦国、齐国也纷纷开始变法而使得这些国家也强大起来。魏国与秦国的河西之战,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举报均以惨败告终,这些大战损害了魏武卒的实力和魏国的实力。

2、魏国对人才的不重视

创立魏武卒的吴起远走楚国,商鞅到秦国效力,创变法而强秦。孙膑、张仪、公孙衍这些名动天下的人物都出至魏国,而魏国却没有重用他们,魏国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怎能不走向衰败,没有国家实力的支撑,魏武卒又能走多远。

3、魏武卒选拔、训练周期长

形成战斗力的魏武卒真正的灵魂是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这只能是通过真实的战役积累下来,而无法进行硬性弥补。另外,重新训练、培养的周期很长,也很艰难精锐的魏武卒的损失,是短期难以恢复的。战争需要实力,并非武力可决定完全,因此恢复实力已经是不可能!


趣味读史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一支有着赫赫威名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靠着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赵,灭中山,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雄的国家。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其实,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亚圣吴起,而是李悝。战国初期,魏国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大胆实行改革,魏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国家。李悝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魏国军队中创立的武卒制。

真正将魏武卒发扬光大,名震天下的,则是名将吴起。吴起在担任西河郡守时,便开始组建精锐武卒,从全军中挑选,挑选条件十分严格。《荀子.议兵篇》记载: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选拔制度是,在身负全套甲胄(头戴铁盔,身穿三层甲)的情况下,还要带拉力为12石(约为今天的720斤)的弩,背上50支箭,同时还要装备长兵器戈和短剑,带上三天的口粮,半天要行军100里。

这种要求,怕是放在现在也是特种兵的选拔要求了吧。

武卒选出了之后,吴起还对士兵进行了精心编组。通过对士兵进行选拔、编组,在不增加人数的情况下,能大大提高部队战斗力,这是己被无数战争实践证明的管用方法。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吴起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5人为一伍,设伍长一名;2伍为一什,设什长一名;5什为一屯,设屯长一名;2屯为一百,设百将一名;五个百设五百将一名;2个五百为一千,设千人将一名。千人将是基层将军,由统帅直接指挥。在军阵上,设立前、后、左、右四个方阵,另加一个前置方阵,作为冲击敌阵、诱敌之用。这样的军事系统,各个作战单位像人的血管一样,由上到下,纤毫可见,脉弱非常清晰。作战时,将领的作战意图可以轻易传达到最底层的军事单位,相互呼应,如臂使指。

巅峰时期的魏武卒战斗力有多强悍呢,秦魏阴晋之战,吴起帅五万魏武卒,狂揍五十万秦军,打的秦军尸骨堆积如山,从此以后“天下卑秦”。

在魏武卒的军事历程中,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但是,在庞涓与孙膑的较量中,连续遭遇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魏武卒基本损失殆尽,魏国后来也一直没有重建魏武卒。为什么呢,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一 创建魏武卒成本太高,魏国后期已经养不起这么支军队

其实,荀子在议兵篇里对于魏武卒,还有一段评价:

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就是说,军人一旦选上成为武卒,那么就免除他们全家的徭役,政府给他们家提供大宅子。就算以后老了,从部队退休了,他们的名额被新人占了,这些福利也不会剥夺。这样,就算一个国家再大,它的税收一定很少,所以,这种军制,会把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

这样看来,魏武卒其实和后来日本的武士阶层很像,属于是军事贵族了。吴起作为一个将军,追求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化,这是没错的,但是对于君王来说,他要考虑的要更全面,而不仅仅是军事这一块。况且,魏武卒挑选极为严格,要恢复成军,少说要个十年。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国经过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实力大损,周围的这些国家,个个都有觊觎之心,谁会让魏国安安心心的重新训练出一支魏武卒。

二 魏武卒的打法在战国时期已经不适用了

从吴起对魏武卒的编制来看,他还是沿袭了春秋时期的打法,即两军列阵,以堂堂之军攻堂堂之阵。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宋襄公这个典型了,他非要等对面的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后,才开打。虽然我们现在都笑他迂腐,但也能看出当时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种贵族的打法。但是,进入战国时代后,打法已经完全不同了。特别是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一书横空出世,里面的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给了当时军事家很大的启发。其中,孙膑就是一个将孙子兵法发扬光大的军事家,在齐国与魏国的战争中,他使用了减灶计,围魏救赵等奇谋,使庞涓率领的魏国精锐在疲于奔命的途中被齐军埋伏,最后被全歼,从一开始人家根本就没准备跟你堂堂对阵。这两战过后,世人都震惊不已,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这以后,战争多以偷袭,迂回,侧翼攻击等为主,优秀的将领追求的是军队的高机动性与灵活性,魏武卒那样的,太依赖阵型,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 战国时期,战争已经由争霸战转为歼灭战,各国实行的是全民兵制,魏武卒的精兵路线行不通

魏武卒走的是精兵路线,这在春秋时期还行得通。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烈度并不高,大家打仗,也没有说要往死里打,只要分出个老大来就行,这就是所谓的争霸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打仗的首要目的是夺取对方土地城池,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甚至到了后期,各国之间直接是奔着灭国去的。在这种情况下,精兵路线显然行不通。比如,后面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分别动员了近50万大军,基本上国内的青壮都拉进军队了。而反观魏武卒,吴起的军事思想是“兵不在多,而在治”,魏武卒最鼎盛时期,总人数也不超过十万,只要败一次,基本就赔光了。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历史风暴


春秋战国,是一个璀璨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受到无数人的敬仰爱戴。你若是文人,可以去稷下学宫辩尽天下学子,封侯拜相指日可待;你若是平民,可以去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将军王侯人人可当。

走,兄弟们吃肉去

强兵

那时候,诸侯为了争霸,有野心的统治者都会整备军队,想尽办法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方法通常有五种:

1、提升数量,不断扩大军团规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拉起队伍,缺点是作战能力极不稳定,将领和士兵不太熟悉,集体作战指挥起来不太灵活。

2、升级装备。古代战场上每一种军械的出现都意味着士兵战斗力的提升,不论是防护用的甲胄,还是攻击用的弩戈,所以提升装备对于战争来说非常重要。

3、训练的方式。士兵要面对的,往往是生与死的考验,一名合格的战士绝不仅仅是会使用手中的武器,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性格、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来提升,只要用合理地方式去训练士兵,他们在战场上可以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4、士兵的战斗经验。战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地方,它可以使人身败名裂,也可以让人一战成名,而失败者的结局只有死亡。古时候的军官在训练士兵时,便会注意穿插一批老兵在内,这可以让新兵从侧面了解到在战场上应该如何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

5、将领的指挥策略。指挥的艺术对于提升战斗力太明显了,长平之战赵括刚代替廉颇两个月不到,就导致战斗失败,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战国诸强之间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各自的特色,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造的胡刀骑士、齐国稷下技击骑士、魏国武卒、秦国锐士。其中又以秦国锐士和魏武卒名声最盛,巧的是魏武卒的名声是以五万击溃五十万秦军出名,而秦军锐士也是以白起率领的十万大军全歼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出名。

全军出击

齐魏秦士兵对比

齐国技击骑兵

待遇: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杀一个人,便可以得到四分之一两金。

锱是一种重量单位,按那时的标准,四锱为一两,也就是大概156钱,当时粮价大概45钱60斤。可以说这是非常丰厚的待遇了,毕竟当时10金就是中等资产家庭。

优点:激励士气、培养尚武风气,在旗鼓相当或者优势碾压时,这样的一群士兵个个都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适合国力强盛时用。

缺点:晋升机制不合理,单纯用金钱鼓励士兵的方式,会导致士兵对军队归属感不强,也会消磨士兵的激情。国力衰弱时,这样的士兵忠诚度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

魏武卒

魏武卒是一支很特殊的军队,它特殊在三个方面:选拔标准、福利待遇、全由步军组成

选拔标准: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穿着重甲,能够拉动720斤力的弓弩,带着50只弩箭,手持长戈,头戴头盔腰负剑,身上带着三天的粮食,半天能够行走百里路。

超人

福利待遇:百亩土地、解除奴隶身份,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军功可以加官进爵,一人立功,功劳家人还可以享受一部分。重要的是,这些待遇是永久地!

优点:趋近于完美的福利制度,可以极大调动士卒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严苛地选拔标准保证了战斗力。

缺点:一个人百亩,魏武卒5万人,就是500万亩,加上不用缴纳赋税,这笔开销太大了。而且通过考试就可以享受福利,战场上难免出现划水保命的。

大秦锐士

待遇:爵位世袭、军功继承、奴隶也可晋升侯爵,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军功获得。

优点:激发士兵血性,提高士兵战斗力,增强国民忠诚度、凝聚力。

缺点:造成滥杀的局面,加深被征服者对秦国的仇恨,提高征服难度。

勇者斗恶龙

魏武卒逐渐消失的五条理由

我认为魏武卒消失是一个持续地过程,伊阙之战后退出历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

1、成本。培养一个魏武卒的成本实在过高,原来的武士老去过后,福利不变,而新的武士也需要同样地福利。再加上要选拔出这样一个士兵的难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战场上可能一个敌方普通士兵砍中了就能造成死亡。

2、战损。魏国连年征战,魏武卒的战损比例太高,新旧魏武卒混杂在一起,就会导致配合不娴熟,士兵经验、战斗力不对等的问题。

3、将领。魏国国力衰弱后,本国所能吸引的人才质量大不如前,武将的水平相对于如日中天的秦国是远不如了。

4、敌人的强大。秦昭王时,秦国的威势已成,魏国一国自身又衰弱了,此消彼长,伊阙之战哪怕韩魏联军也败在了白起之手。

5、同盟间的勾心斗角。伊阙之战时,秦国居于弱势,韩魏两倍于秦的势力,却因为韩魏内部都想对方带头冲锋,被白起分割之后,一一击败,令人叹息。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浅见。

如果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喜欢的话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会为您带来有趣的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员选拔及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优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强悍的精兵,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

魏武卒的编制让各诸侯国几乎无法模仿,因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再也没有别的诸侯国使用完全由步兵组建的兵团,不是没有条件,不是没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战车为王的时代,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魏武卒最厉害的时候莫过于以五万步兵,三千骑兵击败秦国五十万部队的战斗。个人感觉这并不是胡说,因为秦国打仗的时候基本上是个男的都要上,而且在公子卬被俘之前秦国几乎每年都会进攻河西地区。献公时期也能举兵二十万攻河西。秦国人打仗甚至不需要铠甲和头盔,只要有个家伙甚至石头都能冲上去。

至于为何后期没有魏武卒,我认为是魏国已经没有实力来支撑这样一支强悍部队的给养了。魏国在惠王后期开始丧失大片土地,地广人稀的河西,上郡先后被秦国夺取,剩余土地人口过于稠密,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魏武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