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在馬致遠流傳至今的7種雜劇中,《漢宮秋》無疑是馬致遠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漢宮秋》的故事取材於昭君出塞和親的史實。自《漢書》的《元帝紀》、《匈奴傳》和《後漢書》的《南匈奴列傳》以及東漢末年蔡邕的《琴操》卷下《怨曠思惟歌》、晉人葛洪的《西京雜記》卷二《畫工棄市》等開始,歷代文人便將之納入了自己的視野,創作了不少歌舞、說唱、詩詞等文學藝術作品,根據不同的時代精神和作家對於昭君出塞事件的不同理解,在他們各自的作品中對之做出了獨特的描寫和闡釋。就在元代,不少曲家就曾從中汲取靈感,開掘它的豐富內涵,表達自己對於歷史和現實的審察與思考。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漢宮秋》

為了抒寫對蒙古入主中原這一社會鉅變的濃重淪桑之感,馬致遠在充分汲取前人有關這一題材的文學藝術創作的渾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對漢、匈之間的矛盾關係和力量對比,以及昭君出塞和親這些早已凝固了的歷史事實,做出了巧妙的重組、改塑。例如,他把漢室和匈奴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強弱主從關係完全顛倒了過來。面對匈奴等北方遊牧部落頻頻侵擾的嚴峻局面,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全、經濟的發展和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西漢王朝加強武備,鼓勵耕戰,出現了一大批名臣戰將。自漢文帝起始直至元帝期間的李廣、衛青、霍去病、蘇武、範明友、趙充國、常惠、甘延壽、陳湯等,他們縱橫千萬裡,奮勇禦敵寇,使匈奴屢遭重創,漢室國威大振。再加上內部的矛盾和自相殘殺,匈奴因此就更為疲弱。早在漢武帝時,匈奴即有與漢室重修舊好之意。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昭君出塞影視劇照

前此者,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孕重墮,罷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欲和親計。”在強悍的漢軍面前,“匈奴終不敢取當,茲欲鄉和親,而邊境少事矣。”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即歸附漢廷。漢元帝朝,他“稽首來賓,願守北藩,累世稱臣。”後又“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漢元帝在聽取了深邊事的郎中侯應的決不能撤罷戍卒、削弱邊防的詳細條陳後,當即敕令車騎將軍口喻單于,一方面嘉獎他的誠意,一方面說明邊塞防務之不能撤罷的原因。單于聽後感謝道:“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這也就是昭君和親的大致史實。在元代以前的文藝作品中,雖然昭君出塞大多被描寫得悽楚悱惻,但漢、匈之間的強弱主從關係卻是十分清楚,並無倒置的。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王昭君舞臺劇照

​如唐代詩人東方虯的《王昭君》詩:“漢道初(方)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須薄命妾,辛苦遠和親。”但在《漢宮秋》裡,原來強盛的漢廷竟成了一個軍無良將、政盡庸臣、朝綱傾圮、衰頹沒落的末世王朝。相反地,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均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終於成為漢室附庸和“女婿

”的匈奴呼韓邪單于,則成了控甲百萬、黷武玩險、專與中原尋釁為敵的強權主義者。又如,將原本是一場匈奴求親,漢室許婚,漢、匈喜結朱陳而舉國歡騰的大喜事,敷演成一出匈奴逞兇強奪,侵犯凌辱漢室尊嚴,生生拆散漢元帝和王昭君這一對恩愛情侶,致使王昭君無奈遠嫁,最後縱身投江,以身殉情、殉國的大悲劇。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王昭君戲曲舞臺劇照

如前所述,呼韓邪單于是在匈奴勢弱的情況下請求做漢室女婿的,實際是表示自己對漢室的敬懼和歸順。漢元帝以王昭君賜婚呼韓邪單于,亦是我國古代中央政府對於邊疆少數民族及其地方政權常用的一種安撫羈縻政策。王昭君到匈奴以後,生二子。呼韓邪死後,又遵漢成帝敕令“

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在《漢宮秋》劇本里,呼韓邪單于則完全成了一個侵略者、征服者的霸主形象。他引控甲士,延入塞內,指名硬索王昭君為閼氏,如有不從,“百萬雄兵,刻日南侵!”一場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和親美事,頃刻間翻為充滿著血腥味的強盜逼婚、搶婚醜劇。再如,將一國之君漢元帝和後宮宮女王昭君之間素不相識的般關係,演繹為一對情真意摯的生死戀人。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王昭君舞臺劇照

然而在《漢宮秋》裡,馬致遠卻把漢元帝和王昭君處理成一對情深愛濃的鶯儔燕侶。在被迫和番而到達匈漢邊界的黑龍江畔時,王昭君更毅然投江自盡,並明白表示,她要尚待來生以與漢元帝重續舊好的堅貞決心。而漢元帝則在痛失昭君以後,就日夜沉浸在對於王昭君的思念和自責中,深情厚愛,刻骨銘心,綿綿不絕,渺無盡頭。這種對於歷史事實進行大幅度的改易重塑和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文學藝術作品的豐富思想底蘊基礎上的突破創新,決不是馬致遠一時心血來潮式的胡編亂造,而是經過縝密的藝術思考,完全以作家所生活的宋、金、元三朝更迭嬗替、蒙古民族和漢民族等華夏各民族彼此又鬥爭又融合時期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為大背景和出發點的,這就使《漢宮秋》這一劇本真實地折射出了當時處於烽火彌天、國破家亡、特別是處於被征服和受屈辱地位的漢民族廣大人民群眾所必然產生的靈魂悸動和內心創傷、勇敢面對和流血思考的世道人心,從而澎湃著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時代精神。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王昭君劇照

劇本貫串始終的,一是漢元帝和王昭君的真摯愛情,二是由漢元帝和王昭君愛情的悲劇結局暴露出來的國家政治危機和沉重歷史啟悟。先說漢元帝和王昭君的真摯愛情。在劇本開始階段,漢元帝由於後宮寂寞,詔令天下刷選宮女,以滿足他的淫靡享樂生活。但與歷史上的其他封建君主有所不同的是,他對入宮以後許多不曾寵幸過的宮女有所同情,“料必他珠簾不掛,望昭陽一步一天涯。疑了些無風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紗。他每見弦管聲中尋玉輦,恰便似鬥牛星畔盼浮槎。”由此可見,作家一開始就賦予漢元帝以一種平民化的思想傾向。正是這種對於宮女們羈身永巷的怨望情緒的體察和理解,當他聽到王昭君彈奏的琵琶聲中滿是嗟嘆之音時即能表示“我特來填還你這淚溼鮫鮹帕,溫和你露冷透凌波襪”當他在明燈下得窺王昭君的天姿國色以後他那帶有補償性質的“臨幸”,更變得身不自主、神魂顛倒了:“一笑有傾城價若是越勾踐(當為吳夫差筆者)姑蘇臺上見他,那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王昭君劇照

特別是那支醉扶歸曲,在嚴厲譴責了毛延壽惡意點破王昭君畫像後,漢元帝隨即激憤地唱道:“端的是卿眇目,他雙瞎?便宣的八百姻嬌比並他,也未必強如俺娘娘帶破賺丹青畫!”從此以後,他對王昭君愛的如痴似醉,如膠似漆,甚至於久不臨朝。但是,他與歷史上那些沉湎女色,荒疏政事,甚至於敗國亡家之君,畢竟是有所區別的,因為他自認為當時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忠臣皆有用,高枕已無憂”。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的國賊、內奸毛延壽,已經將王昭君出賣給了匈奴主。他更沒有想到,他所依靠的輔政重臣,竟全是些尸位素餐的祿蠹飯囊。因此,當呼韓邪單于指名索要王昭君為氏,“若不肯與,不日南侵,江山難保”時,彷彿斷了脊樑骨的滿朝文武,竟然異口同聲地力勸漢元帝獻人避戰,媚敵求和。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王昭君舞臺劇照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王昭君的態度卻迥然不同。儘管她深深地愛戀著漢元帝,但仍毅然坦言:“妾既蒙陛下厚恩,當效一死,以報陛下。妾情願和番,得息刀兵”在“弱國無外交”的屈辱情況下,漢元帝在發出了“久已後也不用文武,只憑佳人平定天下便了”這樣無限悲憤和充滿嘲諷的嘆以後,在江山和美人的抉擇之間,作為一國之君,他還是忍痛割愛而選擇了前者。但自王昭君離宮遠行以後,漢元帝從此陷入了無邊無涯的痛苦之中:“從今後不見長安望北斗,生扭做織女牽牛!”劇本第三折中的〔七兄弟〕、〔梅花酒〕等曲子,就更是他對於王昭君的刻骨相思和自悲自嘆,情緒悽楚悲愴,詞旨蕩氣迴腸:

梅花酒……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泣寒,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王昭君

劇本第四折,就全是對於王昭君生死戀情的詩化描寫。面對昭君畫像,“未死之時,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高唐依稀相會,倏忽又即夢醒,耿耿長夜難眠,悽悽哀鴻聲聲,失去了王昭君的漢元帝形隻影單,伶仃孤苦,情思無限。“

卻原來雁叫長門兩三聲,怎知道更有個人孤另!”雁兒南飛,它那滿溢鄉愁的鳴聲,“傷感似替昭君思漢主”,“悲切似唱三疊陽關令。”悽婉的雁鳴,“更打動我邊塞離情”,“漢昭君離鄉背井,知他在何處愁聽?”揪心的雁鳴,“一聲兒繞漢宮,一聲兒寄渭城;暗添人白髮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勸不省!”由此可見,漢元帝是在用他的整個生命鏤骨銘肌地熱戀著王昭君。這種纏綿悱惻、地老天荒的真摯愛情,被淋漓揮灑、敷演到了極致。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人物王昭君

從王昭君這方面說,她對漢元帝為保江山而忍痛割愛、將她遠適窮荒的決定,也是十分理解的。她在去國赴番的途中曾明確說出了自己的認識:番王“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此種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這一崇高目標的和諧共振,更成了兩人牢不可破的感情紐帶。正由於這樣,當王昭君來到漢番交界處時,她從容訣別漢室,同時又對漢元帝設誓相許:“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毅然縱身投江,終於捍衛了故國旌節與自己的愛的權利和人格尊嚴再說由漢元帝和王昭君愛情的悲劇結局而暴露出來的國家政權危機和沉重歷史啟悟。是民富國強,抑或是民窮國弱,並不是封建帝王在滿眼綺羅、盈耳笙歌中的一種主觀想象,亦並非那些只會山呼萬歲、舞蹈揚塵的平庸官吏們諛奉祝頌而成之詞而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的、政治和經濟的力量的客觀存在。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王昭君劇照

當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毛延壽的挑撥慫恿下引控甲士、陳兵國門、強行索要王昭君時,漢元帝朝廷外強中乾、危機四伏的荏弱本質立即暴露無遺。首先,是以尚書令五鹿充宗、內常侍石顯為代表的袞袞諸公,原來都“只會中書陪伴食,何曾一日為君王”。在國家民族存亡絕續關頭,他們個個“畏刀避箭”致使漢元帝猛然清醒、泣血感嘆自己“空掌著文武三千隊,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鴻溝。陡恁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痛心疾首地自嘲道:“枉以後龍爭虎鬥”,但可以依靠的,則只能“都是俺鸞交鳳友!”這是多麼沉痛的自白,同時又多麼尖銳地暴露出了封建王朝在用人制度上的嚴重積弊。其次,奮發有為,自強不息,有志氣有能力,使自己的國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才稱得上是一個合格君主。劇本第三折的〔得勝令〕曲特別耐人尋味:

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王昭君劇照

一個弱不禁風的嬌柔女子,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殆之際,寧願棄卻錦衣玉食,不計個人榮辱得失,橫下必死的決心,挺身而出,“以救一國生靈之命”,謂之“架海紫金梁”,實在當之無愧。而身為丈夫和國君的漢元帝,不僅保不住“糟糠之妻不下堂”,更竟然還做了親送妻子遠嫁他人的證婚人、主婚人!再有那鄙慧如豚鼠的滿朝文武,頃刻間全都成了不折不扣的投降派!在漢元帝這一段充滿了讚美、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曲詞裡,首先對從不被人重視和珍惜的以王昭君為代表的婦女,唱出了真誠的讚歌;同時,又對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最高執政集團,則做出了嚴厲的鞭撻和否定。那些將相高官,他們平時既耽於泆樂,殆忽政事;一遇外侮,又不能同仇敵愾,奮起抗爭,相反卻靦顏求和,以致於喪失了人格、國格。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戲曲王昭君劇照

而漢元帝的“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怎做的男兒當自強”等的自我拷問,應該說也是無比沉重、痛苦得徹骨連心的。往事不可追,尚可警來者。儘管後來王昭君以死抗爭的壯烈行為使呼韓邪單于失悔、猛醒,毛延壽也被押解回朝,漢、匈之間的恩怨得以消解,全劇亦在“

葉落深宮雁叫時,夢迴孤枕夜相思。雖然青冢人何在,還為蛾眉斬畫師”的歌吟聲中徐徐落幕,但是,這場悲劇對於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漢元帝以及所有國人的靈魂的拷問,卻是永無窮期的。就這樣,劇本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上“昭君出塞”所原有的“和親”主題,而是從作家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出發,高揚起了一面反對侵略、批判強權、召喚民族復興自強和愛國主義的旗幟。《漢宮秋》所提供給人們的這種獨特視角和濃重憂患意識,確實是別的作品所難以替代的。

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是中國戲曲中的藝術精品

別是馬致遠為《漢宮秋》所設計的以男主人公漢元帝為主角的“末本”,比之於以女主人公王昭君為主角的“旦本”來,就更是獨具慧眼,因為這有利於從國家政治全局的宏闊層面,對“國是”作出更為全面和本質的審察,從而避免了歷代文藝作品中由於大多從王昭君的身世遭際著筆(如為雜劇,則就成了“旦本”)而過多流露出來的悒鬱悲切的個人情緒和感傷色彩。以昭君出塞為題材的,在元代尚有關漢卿的《漢元帝哭昭君》、吳昌齡的《夜月走昭君》、張時起的《昭君出塞》等雜劇劇本。從題目看,筆者以為,關作當亦是“末本”,其他兩種則可能就是“旦本”了。這就進一步證明,凡關漢卿、馬致遠這樣的大師,他們在處理題材時,往往就會“英雄所見略同”。但上述三種作品畢竟已經亡佚,因而具有如此創新精神,能如此強烈地激發起人們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的,就只能讓馬致遠驊騮獨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