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在马致远流传至今的7种杂剧中,《汉宫秋》无疑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汉宫秋》的故事取材于昭君出塞和亲的史实。自《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的《南匈奴列传》以及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卷下《怨旷思惟歌》、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画工弃市》等开始,历代文人便将之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创作了不少歌舞、说唱、诗词等文学艺术作品,根据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作家对于昭君出塞事件的不同理解,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对之做出了独特的描写和阐释。就在元代,不少曲家就曾从中汲取灵感,开掘它的丰富内涵,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审察与思考。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汉宫秋》

为了抒写对蒙古入主中原这一社会巨变的浓重沦桑之感,马致远在充分汲取前人有关这一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浑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对汉、匈之间的矛盾关系和力量对比,以及昭君出塞和亲这些早已凝固了的历史事实,做出了巧妙的重组、改塑。例如,他把汉室和匈奴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强弱主从关系完全颠倒了过来。面对匈奴等北方游牧部落频频侵扰的严峻局面,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经济的发展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西汉王朝加强武备,鼓励耕战,出现了一大批名臣战将。自汉文帝起始直至元帝期间的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范明友、赵充国、常惠、甘延寿、陈汤等,他们纵横千万里,奋勇御敌寇,使匈奴屡遭重创,汉室国威大振。再加上内部的矛盾和自相残杀,匈奴因此就更为疲弱。早在汉武帝时,匈奴即有与汉室重修旧好之意。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昭君出塞影视剧照

前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罢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在强悍的汉军面前,“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即归附汉廷。汉元帝朝,他“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后又“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汉元帝在听取了深边事的郎中侯应的决不能撤罢戍卒、削弱边防的详细条陈后,当即敕令车骑将军口喻单于,一方面嘉奖他的诚意,一方面说明边塞防务之不能撤罢的原因。单于听后感谢道:“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这也就是昭君和亲的大致史实。在元代以前的文艺作品中,虽然昭君出塞大多被描写得凄楚悱恻,但汉、匈之间的强弱主从关系却是十分清楚,并无倒置的。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王昭君舞台剧照

​如唐代诗人东方虬的《王昭君》诗:“汉道初(方)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但在《汉宫秋》里,原来强盛的汉廷竟成了一个军无良将、政尽庸臣、朝纲倾圮、衰颓没落的末世王朝。相反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终于成为汉室附庸和“女婿

”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则成了控甲百万、黩武玩险、专与中原寻衅为敌的强权主义者。又如,将原本是一场匈奴求亲,汉室许婚,汉、匈喜结朱陈而举国欢腾的大喜事,敷演成一出匈奴逞凶强夺,侵犯凌辱汉室尊严,生生拆散汉元帝和王昭君这一对恩爱情侣,致使王昭君无奈远嫁,最后纵身投江,以身殉情、殉国的大悲剧。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王昭君戏曲舞台剧照

如前所述,呼韩邪单于是在匈奴势弱的情况下请求做汉室女婿的,实际是表示自己对汉室的敬惧和归顺。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婚呼韩邪单于,亦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地方政权常用的一种安抚羁縻政策。王昭君到匈奴以后,生二子。呼韩邪死后,又遵汉成帝敕令“

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在《汉宫秋》剧本里,呼韩邪单于则完全成了一个侵略者、征服者的霸主形象。他引控甲士,延入塞内,指名硬索王昭君为阏氏,如有不从,“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一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和亲美事,顷刻间翻为充满着血腥味的强盗逼婚、抢婚丑剧。再如,将一国之君汉元帝和后宫宫女王昭君之间素不相识的般关系,演绎为一对情真意挚的生死恋人。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王昭君舞台剧照

然而在《汉宫秋》里,马致远却把汉元帝和王昭君处理成一对情深爱浓的莺俦燕侣。在被迫和番而到达匈汉边界的黑龙江畔时,王昭君更毅然投江自尽,并明白表示,她要尚待来生以与汉元帝重续旧好的坚贞决心。而汉元帝则在痛失昭君以后,就日夜沉浸在对于王昭君的思念和自责中,深情厚爱,刻骨铭心,绵绵不绝,渺无尽头。这种对于历史事实进行大幅度的改易重塑和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思想底蕴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决不是马致远一时心血来潮式的胡编乱造,而是经过缜密的艺术思考,完全以作家所生活的宋、金、元三朝更迭嬗替、蒙古民族和汉民族等华夏各民族彼此又斗争又融合时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为大背景和出发点的,这就使《汉宫秋》这一剧本真实地折射出了当时处于烽火弥天、国破家亡、特别是处于被征服和受屈辱地位的汉民族广大人民群众所必然产生的灵魂悸动和内心创伤、勇敢面对和流血思考的世道人心,从而澎湃着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王昭君剧照

剧本贯串始终的,一是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真挚爱情,二是由汉元帝和王昭君爱情的悲剧结局暴露出来的国家政治危机和沉重历史启悟。先说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真挚爱情。在剧本开始阶段,汉元帝由于后宫寂寞,诏令天下刷选宫女,以满足他的淫靡享乐生活。但与历史上的其他封建君主有所不同的是,他对入宫以后许多不曾宠幸过的宫女有所同情,“料必他珠帘不挂,望昭阳一步一天涯。疑了些无风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纱。他每见弦管声中寻玉辇,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由此可见,作家一开始就赋予汉元帝以一种平民化的思想倾向。正是这种对于宫女们羁身永巷的怨望情绪的体察和理解,当他听到王昭君弹奏的琵琶声中满是嗟叹之音时即能表示“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湿鲛鮹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当他在明灯下得窥王昭君的天姿国色以后他那带有补偿性质的“临幸”,更变得身不自主、神魂颠倒了:“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当为吴夫差笔者)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王昭君剧照

特别是那支醉扶归曲,在严厉谴责了毛延寿恶意点破王昭君画像后,汉元帝随即激愤地唱道:“端的是卿眇目,他双瞎?便宣的八百姻娇比并他,也未必强如俺娘娘带破赚丹青画!”从此以后,他对王昭君爱的如痴似醉,如胶似漆,甚至于久不临朝。但是,他与历史上那些沉湎女色,荒疏政事,甚至于败国亡家之君,毕竟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他自认为当时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国贼、内奸毛延寿,已经将王昭君出卖给了匈奴主。他更没有想到,他所依靠的辅政重臣,竟全是些尸位素餐的禄蠹饭囊。因此,当呼韩邪单于指名索要王昭君为氏,“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时,仿佛断了脊梁骨的满朝文武,竟然异口同声地力劝汉元帝献人避战,媚敌求和。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王昭君舞台剧照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王昭君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尽管她深深地爱恋着汉元帝,但仍毅然坦言:“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在“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情况下,汉元帝在发出了“久已后也不用文武,只凭佳人平定天下便了”这样无限悲愤和充满嘲讽的叹以后,在江山和美人的抉择之间,作为一国之君,他还是忍痛割爱而选择了前者。但自王昭君离宫远行以后,汉元帝从此陷入了无边无涯的痛苦之中:“从今后不见长安望北斗,生扭做织女牵牛!”剧本第三折中的〔七兄弟〕、〔梅花酒〕等曲子,就更是他对于王昭君的刻骨相思和自悲自叹,情绪凄楚悲怆,词旨荡气回肠:

梅花酒……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王昭君

剧本第四折,就全是对于王昭君生死恋情的诗化描写。面对昭君画像,“未死之时,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高唐依稀相会,倏忽又即梦醒,耿耿长夜难眠,凄凄哀鸿声声,失去了王昭君的汉元帝形只影单,伶仃孤苦,情思无限。“

却原来雁叫长门两三声,怎知道更有个人孤另!”雁儿南飞,它那满溢乡愁的鸣声,“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凄婉的雁鸣,“更打动我边塞离情”,“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在何处愁听?”揪心的雁鸣,“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由此可见,汉元帝是在用他的整个生命镂骨铭肌地热恋着王昭君。这种缠绵悱恻、地老天荒的真挚爱情,被淋漓挥洒、敷演到了极致。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人物王昭君

从王昭君这方面说,她对汉元帝为保江山而忍痛割爱、将她远适穷荒的决定,也是十分理解的。她在去国赴番的途中曾明确说出了自己的认识:番王“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此种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一崇高目标的和谐共振,更成了两人牢不可破的感情纽带。正由于这样,当王昭君来到汉番交界处时,她从容诀别汉室,同时又对汉元帝设誓相许:“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毅然纵身投江,终于捍卫了故国旌节与自己的爱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再说由汉元帝和王昭君爱情的悲剧结局而暴露出来的国家政权危机和沉重历史启悟。是民富国强,抑或是民穷国弱,并不是封建帝王在满眼绮罗、盈耳笙歌中的一种主观想象,亦并非那些只会山呼万岁、舞蹈扬尘的平庸官吏们谀奉祝颂而成之词而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政治和经济的力量的客观存在。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王昭君剧照

当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毛延寿的挑拨怂恿下引控甲士、陈兵国门、强行索要王昭君时,汉元帝朝廷外强中干、危机四伏的荏弱本质立即暴露无遗。首先,是以尚书令五鹿充宗、内常侍石显为代表的衮衮诸公,原来都“只会中书陪伴食,何曾一日为君王”。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关头,他们个个“畏刀避箭”致使汉元帝猛然清醒、泣血感叹自己“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痛心疾首地自嘲道:“枉以后龙争虎斗”,但可以依靠的,则只能“都是俺鸾交凤友!”这是多么沉痛的自白,同时又多么尖锐地暴露出了封建王朝在用人制度上的严重积弊。其次,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有志气有能力,使自己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君主。剧本第三折的〔得胜令〕曲特别耐人寻味:

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王昭君剧照

一个弱不禁风的娇柔女子,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殆之际,宁愿弃却锦衣玉食,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横下必死的决心,挺身而出,“以救一国生灵之命”,谓之“架海紫金梁”,实在当之无愧。而身为丈夫和国君的汉元帝,不仅保不住“糟糠之妻不下堂”,更竟然还做了亲送妻子远嫁他人的证婚人、主婚人!再有那鄙慧如豚鼠的满朝文武,顷刻间全都成了不折不扣的投降派!在汉元帝这一段充满了赞美、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曲词里,首先对从不被人重视和珍惜的以王昭君为代表的妇女,唱出了真诚的赞歌;同时,又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最高执政集团,则做出了严厉的鞭挞和否定。那些将相高官,他们平时既耽于泆乐,殆忽政事;一遇外侮,又不能同仇敌忾,奋起抗争,相反却腼颜求和,以致于丧失了人格、国格。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戏曲王昭君剧照

而汉元帝的“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怎做的男儿当自强”等的自我拷问,应该说也是无比沉重、痛苦得彻骨连心的。往事不可追,尚可警来者。尽管后来王昭君以死抗争的壮烈行为使呼韩邪单于失悔、猛醒,毛延寿也被押解回朝,汉、匈之间的恩怨得以消解,全剧亦在“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的歌吟声中徐徐落幕,但是,这场悲剧对于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汉元帝以及所有国人的灵魂的拷问,却是永无穷期的。就这样,剧本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昭君出塞”所原有的“和亲”主题,而是从作家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出发,高扬起了一面反对侵略、批判强权、召唤民族复兴自强和爱国主义的旗帜。《汉宫秋》所提供给人们的这种独特视角和浓重忧患意识,确实是别的作品所难以替代的。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中国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别是马致远为《汉宫秋》所设计的以男主人公汉元帝为主角的“末本”,比之于以女主人公王昭君为主角的“旦本”来,就更是独具慧眼,因为这有利于从国家政治全局的宏阔层面,对“国是”作出更为全面和本质的审察,从而避免了历代文艺作品中由于大多从王昭君的身世遭际着笔(如为杂剧,则就成了“旦本”)而过多流露出来的悒郁悲切的个人情绪和感伤色彩。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在元代尚有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的《夜月走昭君》、张时起的《昭君出塞》等杂剧剧本。从题目看,笔者以为,关作当亦是“末本”,其他两种则可能就是“旦本”了。这就进一步证明,凡关汉卿、马致远这样的大师,他们在处理题材时,往往就会“英雄所见略同”。但上述三种作品毕竟已经亡佚,因而具有如此创新精神,能如此强烈地激发起人们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就只能让马致远骅骝独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