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另类物种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没有之一。

但是客观地说,《红楼梦》在刚接触过程中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开篇先讲甄士隐一家的悲剧,其次又从贾雨村为线索,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契机慢慢将贾家引出来,加上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各种人名错综复杂,不事先这方面下功夫,而贸然往后读,只会越读越懵,因为连人物关系都不了解,只能读得云里雾里。


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都是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来的,结果开头内容便不符合他们心中的预设,于是立刻弃读。但是坚持读完《红楼梦》的人就会明白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题主所问的《红楼梦》到底讲了什么?


大厦将倾的故事


《红楼梦》并不仅仅是围绕宝黛两人的爱情展开的,而是以整个贾府的衰落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世家大族如何一点一点走向灭亡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故事自然脱胎于曹雪芹自己的亲身经历,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寄予在《好了歌》中: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在日日思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古来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曹雪芹蹉跎一生,终于看透人生就是一个“空”字,手中拥有的权力、财富、妻子乃至儿孙都会转瞬即逝,人最终会回归个体的结局。为了向世人证明这一点,曹公在开篇便讲了甄士隐的悲剧,甄士隐乃是个书香门第的老爷,妻子贤惠,老来又得女英莲,自然奉若掌上明珠,可是元宵夜英莲被人贩子偷走,没过几天,一场大火烧了葫芦庙以及周围建筑,甄士隐家偏偏就在其中,房屋财产烧得一干二净。


甄士隐的人生就这样被毁了,曹公以小家之衰预示大家(贾家)的灭亡之路。贾家靠军功起家,先祖披荆斩棘创下基业,可无奈贾家到了贾政这一代已经衰落至此,贾赦只能靠世袭挣点面子,贾政又只是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再下一辈,宝玉贪恋女儿情怀、贾珍、贾琏等辈皆是好色之徒,整个贾府再无先辈的浩然正气,只剩下一堆蝇营狗苟之辈,虽然贾府有王熙凤、贾探春、林黛玉这些能力出众的女子,可是在封建社会,身为女儿的她们对贾府的衰落根本没有办法去逆转,“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到底没有实现。


一般读者会认为贾府的衰落是“不肖子孙”导致的,而事实上曹公表达的贾府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即便没有不肖子孙,贾府也会走向衰落的结局,这是宇宙天地间的一个运行不变的规律。就像甄士隐,他明明乐善好施,时不时还接济穷人,也没做过任何坏事,但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为何?命数而已。


人间的世态炎凉


《红楼梦》最现实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人情世故的虚伪,告诉我们这个人世间固然有温暖的感情,但是更多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以贾雨村为例,当初承蒙甄士隐送钱给他,他才得以进京赶考,后来功成名就之后重新遇见甄家,得知甄英莲丢失,他便许诺必定帮助恩人找到女儿,可是后来的一切却让人瞠目结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贾雨村明明知道被拐骗女孩就是自己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却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是将英莲判给了有钱有势的薛家,事后还将知道内情的衙役(小沙弥)随便找个理由给流放了。


世间人情冷漠,莫过于此,书中此类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王熙凤身为贾府的管家,一直兢兢业业给贾府做事情,尽管她知道贾府的里子已经支撑不起面子,但还是想尽办法来周转,甚至将自己的嫁妆都贴补进去。可最后贾府经济紧张,凤姐儿的权威便被所有人蔑视,甚至下人在私下还说凤姐儿将所有的钱都搬回到自己娘家去了,要知道贾府经济充足的时候,那个下人不对凤姐儿毕恭毕敬,谁料一朝失势,竟落得个“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场,不亦悲乎。


黑暗之中寻找光明


整个贾府异常肮脏,说是乌烟瘴气一点都不夸张,贾珍勾搭自己的儿媳妇秦可卿,贾琏背着王熙凤和下人的老婆私通,书中提到的就有多姑娘和鲍二家的,甚至宝玉的仆人茗烟都能随便勾搭个丫鬟进房“云雨”,可见贾府真的只有“门口的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而就在这般肮脏污秽的地方,却诞生了世间最纯净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宝钗、湘云等一干纯净至极的女子。


这些女子个个都是世间难得一见的女子,论学问、见识、能力个个都不在男人之下,可只是因为她们是女儿身,所以只能顺着贾府的衰落一起走向毁灭的结局,尤其是探春那句“我但凡是个男人,早就走了,出去立一番事业,到时候自有我的道理”,可以说说出了天下所有有抱负女儿们的心声。


好比,世间最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世间最美的花。


因为时间问题,就写到这里了,《红楼梦》的精髓远远不止这些,当中涉及的人情世故和管家之道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书中人名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谐音意那么简单,书中诗词又让这本书极具艺术欣赏,宝黛二人的爱情透过各种细节草蛇灰案,伏线千里,每每读之,总会有新的感受和顿悟,强力推荐大家一定要读一读。


红楼不红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有个关于茶杯的情节。

袭人给黛玉送茶,一看宝钗也在。两个人,一杯茶,尴尬了,谁喝谁别喝?

袭人只好说:二位,谁渴谁先喝。

宝钗笑说:我不渴,只要一口漱漱就够。

然后毫不客气,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的半杯,她递给了黛玉。

袭人连忙说我再去倒。

没想到,黛玉竟笑着说:“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得到。”说完,她将杯中残茶一口饮干。

看这一折,不懂的人会愤愤不平:凭什么我黛玉要喝别人的剩水?而懂的人则会心一笑,胸口暖暖。

这只从宝钗手里接过来的茶杯,不但象征着“孟光接了梁鸿案”尽释前嫌,也象征着黛玉对宝钗的感觉,早已从最初的猜忌敌对化为了毫无芥蒂的全盘接纳,在她心里,宝钗已由情敌反转为亲生的闺蜜。

共饮一杯,素来只有亲密无间的人才可以。例如54回,贾母在酒席上让宝玉给凤姐倒杯酒,凤姐说:“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吧。”说着将贾母的杯子拿来,吃了半杯剩酒。

这半杯剩酒告诉读者,贾母和凤姐不仅仅是老祖母和孙媳妇的书面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喜欢奉承一个喜欢被奉承那么简单,她俩还是一对铁瓷的忘年交。

肯不肯用对方用过的杯子,和肯不肯让对方用自己用过的杯子,真是对双方亲密关系最严格的考验。

《水浒传》里,潘金莲动情试探武松时,便是将自己喝了一口的酒杯递过去:“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武松夺过来泼在地下,原本一场绯色的情事从这个杯子开始,走向血色的凶杀案。

类似的还有《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斟一杯酒喝半杯,剩下半杯搂着贾琏脖子开始灌:“咱们来亲香亲香。”唬得贾琏酒都醒了,顷刻明白自己不是这老辣女子的对手。

一只杯子,再家常不过的日用品,不知不觉间成了传情或绝情之物,承载了人类多少微妙复杂、幽怨强烈的情感。

台湾女作家张曼娟写过一篇散文,内容也和杯子有关。

她喜欢过一个男人,但始终保持距离,连指尖都没碰过。

有一个炎热的夏天,她去办公室找他,男人急着给她找清凉饮料。她写:“我斜倚在他的桌边,看见他喝水的那只极其普通的马克杯,银灰色的,杯缘有一个唇痕,握起那只杯,忽然有些冲动地嚷着:‘好渴啊,先喝咯。’没等他反应,我对准唇痕,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

突然沉寂的五秒里,他看到男人的脸由怔忡变化出细腻温柔的表情。

后来呢?“既然用这种方式接吻了,接下来当然是免不了谈一场恋爱的。”

当你的唇,包覆上我的唇呷过的杯。这种似有还无的接触,既暧昧又亲密,既隐晦又直接,最适用于恋爱将明未明之时的造作,本质上却是令人心旌动摇的调情,试探,推进。而杯子,便成为关系突破之前最后一道形同虚设的屏障。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多么绝妙的比喻。

当思念成灾,这浩荡的长江,也变成了两人共用的口杯,抵得过多少句“你可知我爱你想你念你怨你深情永不变”。

人类要用嘴唇来表情达意,杯子便是最趁手的道具。

妙玉曾经当着黛玉的面,把自己的茶杯给宝玉用。这是对正牌女友黛玉赤裸裸的挑衅啊,代入一下,如果是当下,一个女生敢当着另一个女生面这么嚣张地撩对方男友,换个爆脾气,是要分分钟下场开撕的。

妙姑娘不是一直号称自己有洁癖么?刘姥姥用你的杯子喝口茶,你觉得膈应,要把那杯子扔了;

别人在你栊翠庵的街头走一走,你都要用水洗洗地,还不让送水的小厮进你的山门。

可是到宝玉这里,连男女有别都不讲了,偏把自己的茶杯给他用,也不怕他的嘴唇沾过,口水脏了你的杯?

即便她嘴上说得那么硬:“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们(宝钗和黛玉)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可惜呀,一个茶杯就出卖了一颗“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多情女儿心。

明明是欲盖弥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自以为遮得巧。

否则宝玉后来上栊翠庵讨红梅,黛玉不会拦着要跟着的人:如果有别人在,反而讨不到了。

分明是知之甚深,又不足为虑。

闪回到栊翠庵喝茶那日,宝玉最后用的茶具,是大竹海。他到底是没有用妙玉的杯子喝茶。

谁的杯子该谁用不该谁用,这是个原则性问题,曹公在这上面从不含糊。

尽管那双素手殷勤捧出的的绿玉斗,价值连城世间罕有,与梅花上收的雪水才最配。

宝玉与黛玉,也有一个关于杯子的桥段。

元宵夜,宝玉在席上从长辈们开始挨个斟酒,当斟到黛玉面前,当着众人面,黛玉没喝,却端起自己的酒杯放到宝玉唇边,宝玉毫不犹豫一气喝干。

这旁若无人的腻歪,让众人多少有点愕然。

忙得凤姐连忙凑趣儿化解:“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宝玉则实诚作答:“不是冷酒。”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杯酒释兵权,而黛玉却敢当着满堂长辈亲戚的面,用一只酒杯宣告了她在感情上的主权:都瞅清楚了,他归我。而宝玉,用一口喝干这个动作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满分回应:没错,我归你。

这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说:“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男朋友。” 另一个说:“唉呀麻,咔咔的。”

甚至还要任性,这里可是古代。

不管是茶杯还是酒杯,曹公都让它们承载了太多只可意会的关系、欲说还休的心事,甚至悲欢离合关于命运的隐喻。

这本书里,还有一种最顶级炫酷的杯子忘了说——它叫“万艳同杯”。

严格说来它是一种酒,出产地是太虚幻境,由百花之蕊、万木之汁、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有着异乎寻常的清香甘冽。奇怪的是,这神仙酒不叫某某液、某某酿或某某春,偏偏取了个 “杯” 字命名。正是这个“杯”,定出了整部书的基调——同杯,乃同悲也。

杯与嘴相连,而嘴与心相通。

所以,红楼梦里的杯子,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它们有使命,有诉求,有灵魂。如同被曹公施了魔法一般,细细读去,书中每一只杯子,都在诚实地替自己的主人说着心里话,静等一代一代的读书人,用心地去读懂,去聆听。


*本文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百合创作


十点读书


红楼梦到底在写什么?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其中对道教在明清社会的存在状态,尤其是对道教在贾家这样的中上层社会的存在状态有一个生动的描述。不管对与错,真与假,毕竟是来自作者的切身感受,很有研究价值。《红楼梦》写了几个人间道士的形象,都是暴露和批判的对象。

一个是清虚观张法官, 他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御封“大幻仙人”,掌管道篆司印,今封“终了真人”,王公贵族称他为“神仙”,是个有职有权的官方道教上层代表人物。 这个人深受朝廷器重,与贵族家庭关系甚密,能说会道,惯于阿谀逢迎,将手下众道士的金玉法器敛取三五十件,孝敬贾母,又会保媒拉绛。 这哪里是出家之人,分明是披着法衣的俗气十足的政客,官僚。 这一类道士是极少数。

一个是天齐庙里的道士王一贴, 他比起张法官来是等而下之的人物,除了香火钱外,还要靠卖药为生,故不甚富足。 此人油嘴滑舌,江湖术士气味很重,自己也承认, 不仅妒妇方是胡诌的,“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 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这是个靠宗教混饭吃的道士,这样的道士恐怕不在少数。

一个是道姑马道婆,这又是等而下之的人物,走家串户,讨些小惠小利过活,根本不懂得道经玄机,却满口菩萨因果,专会那魇魔邪术, 干一些骗钱害人的勾当。这样的道姑与巫婆神汉一类迷信职业者绝无两样, 民河到处可见到。

还有一个是宁府的贾敬, 贵族中好道修行的典型。 此人一味好道,想作神仙,抛弃官职不袭, 只爱烧丹炼汞,常年住在城外玄真观修炼,手下有一批道士服侍,终于因吞金服砂,烧胀而死, 死时肚中坚硬如铁, 面唇烧得紫绛皱裂,人们却说他“功行圆满,升仙去了”。 这是一个修炼外丹的牺牲品,为了长生而得速死,大家当作笑料,连他的孙子贾蓉在丧礼中对他也是“假敬”,热孝在身竟跑去和两个姨娘调情。

作者在写上述道教人物时采用冷嘲热讽的态度,把他们形容得卑俗、世故、愚蠢可憎。第一百一十八回袭人对宝玉说:“至于神仙那一层更是谎话,谁见过有走到凡间来的神仙呢!”这可以代表曹雪芹和高鹦的共同认识。 看来《红楼梦》作者所追求的并不是长生,而是超俗无累的一种环境和精神境界,这是道教最能吸引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地方。 这样,我们透过《红楼梦》的形象化描写,看到了清初道教的复杂性格和多层次结构,有道教的信仰和哲理,有道教的寺观和道士,有道教的仪轨和活动,有道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的渗透,符篆与清修,道教与佛教,意识形态与有形活动交错并存,这才是现实生活中道教的较为真实的整体面貌。

《红楼梦》中的道教,虽然不能作为史料看待,但它来源于生活,深刻反映了生活,往往比那些带有宗教偏见、支离破碎的史料更具有典型意义。



周周说古今


要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可以有很多角度来回答。从人性角度来回答,也可以家族的衰亡史来回答,也可以从书中涉及的儒家、道家思想来回答。



一,人性

《红楼梦》是在写人性,这是本人最喜欢的回答。《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是小说中最为完美的。

一部好的小说,人物必定是丰满的。小说与故事不同,故事读完之后,记住的是故事情节。而小说读完之后,记住的是人物。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真实的人一样。刻画的非常细致入微又符合人性。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最为真实。



例如,薛宝钗的处事周到八面奉迎。林黛玉的真性情带点小性子。王熙凤的粉面含春威不露。等等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活生生的类似的人物。所以说,读《红楼梦》就像在品读人性。

它讲人性,比任何书讲的都要透彻。



二,家族由盛到衰的衰亡史

《红楼梦》写的是,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衰亡史。从这一点看去,对企业的管理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贾母的管家智慧,王熙凤的管家才能。探春,李纨,宝钗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单就探春的改革来说,这就是在大观园实行,承包制责任制的改革,给大家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除此以外,书中很多内容都能给管理者借鉴意义。



三,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读《红楼梦》就像读一部佛书。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

例如,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有到妙玉屋里喝茶的情节。妙玉很讲究的。觉得刘姥姥用过的杯子,不能要了。踩过的地要刷的。修佛之人却是有悖佛家的。

恰恰贾宝玉,凡夫俗子却是有佛性的。将杯子,赠予刘姥姥。又对妙玉包容。这是真佛性。

读《红楼梦》就像在读一部佛书,读人性的善恶因果。越读越能品到更多的价值。


夏禺zenniy


红楼梦主要讲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程,它是一部包裹着许多诸如儿女情长,人生哲理等内容的中华古典小说。

书中以贾黛二人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这样一部极富文学色彩和社会理喻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提升了封建女性的地位,而且还正面传播了先进的平等思想。同时反映出封建各层人民间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梦想。也展示社会和个人命运也是不可抗的因素。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很杂,关于富贵、关于人生、关于女性等等。


因此,它用寓言的方式来描绘一个豪门世家的崩塌,而主人公最终从个人命运的束缚中产生深刻的自省,从而看透整个社会。

很多人说看红楼要读三遍以上。

你要真想看红楼,那就要先耐着性子读一遍,也许这一遍你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但还是要看,看完前八十回。

然后你再要去读有关红楼的评论,还要去读有关红楼诗词的解释,因为红楼里的暗语太多,还有很多是藏在诗词里的,你不看评论是不会搞懂的。

然后你再去看一遍红楼,这时你就会懂一点了,然后再看评论,再看原著。没有三个以上的来回你是不会知道原著的妙处在那里。


废柴柒叔


《红楼梦》到底讲的是什么?其开篇说到“大旨谈情”,故而大先生也称它为“人情小说”。这是一个令人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故事。

《红楼梦》到底讲的是什么?——应有尽有。你想读什么,它就有什么。你喜欢什么,它就给你什么。“百科全书”的名头可不是空穴来风。

前文已经很委婉陈述:“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即便是作者自言,细读文本,可不只是“消愁解闷”“喷饭供酒”这么简单。虽然文章写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每个章节亦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撕扇、湘云醉卧……这些个小故事都是在十回之后的章节里出现,大观园才是主场。结诗社、猜灯谜、踏雪寻梅,结合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或许,真的可以身临其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概是只有真正的读通了文本才能体会到其中乐趣吧。另外,也需要储备一点点常识,一个简单的例子——“吃茶”,黛玉道:“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借此打趣宝黛二人,如果不晓得这吃茶的深意,岂不是无法理解凤姐的“诙谐”?

周思源老师说——“……曹雪芹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此,《红楼梦》有许多情节、有许多人物,都不是读一遍你就能够弄明白的,如果说读一遍就什么都弄明白了,那就不是《红楼梦》了。”


御月流轩


我曾回答《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和《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又要回答《红楼梦》到底写什么?未免大费思量。前日突然想到,提问是否有作者想写什么,要写什么的意思呢?作者除了表层写什么故事,哪些东西,深层次的写作意图是要表达什么?


《红楼梦》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大旨谈情。这个情,是什么?小说是怎么做到的?还真值得回答。作者希望这个世界充满情,充满爱,符合人性,尊重每一个人,杜绝无情。
《红楼梦》讲情讲得最透彻。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代表。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大旨言情,情满红楼。 《红楼梦》的情,首先是儿女之真情。即以宝黛爱情为代表的男女爱情,还有贾宝玉对一切青春少女的爱博而心劳。甚至包括超越儿女私情的界限,表现为尊重、体贴、平等相待的感情境界。

作者讲述了宝玉的爱情故事。因他当初善念,时常以甘露浇灌那颗小草。小草变成了绛珠妹妹。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爱,就是善意的情感,做神仙哪如去感受人间温情。他要下凡,绛珠仙子受恩未报,也要去人世,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两颗真挚的心,同命相连,同病相惜,一蓑烟雨任平生。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就是木石前盟的故事。
晴雯深爱宝玉,她对宝玉十分体贴。宝玉衣服烧了个洞,就算病中,就算通宵也要拼命。她要死了才明白自己是痴心傻意。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爱情,更不知道自己在为之奉献。她一直认为宝玉是她一生的男人。宝玉也包容她,哄她。撕扇、补裘正是主仆情深的体现。晴雯蔑视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却偏偏担了个致自己于死地的虚名。
袭人跟宝玉发生了云雨情,有着介于爱情与婚姻之间的情份。于是,只有她对宝玉充满温柔的劝谏,宝玉不反感。
一张生日贺卡承载的情感让贾宝玉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才不辜负那份深情。妙玉用杯子向宝玉传达自己的心意。宝玉却体会不出其珍贵,只因他心中只有林妹妹。 还写了许多主奴之恋、奴仆之恋和不伦之爱、不齿之爱。 一个情字贯穿《红楼梦》通篇。凡一言一事,无不用情。宝玉博爱女子,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表明此书用意,不在于某男某女一二人,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他借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倾情呐喊。

作者想不到社会制度。但他清楚,这个世间太无情。倘若贾母等人有情,能遵从宝黛的意愿,便不会造成宝黛钗的悲剧;倘若王夫人有情,金钏、晴雯便不会死;倘若王熙凤有情,便不会逼死尤二姐;倘若贾雨村有情,便不会致恩人的小儿女于不顾……倘若人人都有情,一家子亲骨肉就不会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红楼梦》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旨之情深层则是那种悲悯之情。贾母众人去清虚观打醮。有个小道士躲避不及,撞到凤姐,凤姐劈头就是一大耳光。贾母吩咐善待小道士。老太太的同情超越了礼教和阶级,细细品来,也有一番感动。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懂人情味的。她知世故而不世故,她刚进府就知道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邢夫人带她去见舅舅,客气留她吃饭,她礼貌地谢绝。王夫人叫她坐炕,她知道那个位置不可坐。她难道不懂得仕途和功名对宝玉很重要吗?因为她看透了宝玉,她懂得真正关心他。当李嬷嬷劝贾宝玉少喝酒的时候,她说不要理那老货。总让人难以接受,是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她败给薛宝钗真正的原因。宝黛爱情为社会所不容,也就是为世事人情所不容。悲观与绝望和强烈的抗争让她的爱情格外美丽,她深知自己斗不过命运。她用死亡为爱情画上句号,用死亡唤醒宝玉,提升宝玉的情感世界。
薛宝钗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以理性的冷静,包容的态度,平和的方式来处理一切情感问题。但她虽然得到了宝玉,却没有得到爱情。有比别人更大的悲哀! 林黛玉入乡随俗。薛宝钗一视同仁,平儿知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她判冤行权洗柳五儿之冤,不偏不倚救贾琏。王熙凤八面玲珑,刘姥姥难得糊涂。论友情,贾母礼遇刘姥姥,鸳鸯无意遇鸳鸯保持沉默。论亲情,写到了贾芸与卜世仁的甥舅关系。宝玉辞别母亲,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都体系出浓浓的亲情。

《红楼梦》开篇的十里街仁清巷,分明暗指势利人情。好了歌写尽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甄士隐的岳父,苟取钱财而不顾亲情的封肃暗示人情势利已成风俗。红楼梦反映出来的就是世事人情,人情冷暖。就是人际关系,贾家最终也败在这世事人情上。
贾府子孙在世事人情上是失败的。焦大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奴才。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其实焦大的骂,是要贾府好。可怜焦大那分忠心。
贾府内外的男人们共同诠释着作者的情感立场与情感态度。贾敬儿孙绕膝却决绝于情。贾珍放纵于情,无法无天。贾赦肆虐于情,他靠雨村夺人古扇,贾琏因为不屑于为扇子害人命却遭暴打。贾珍糜烂还有一个情字;贾赦就只剩一个欲字了。贾琏泛滥于情,不管香的臭的,都往屋里拉。贾蓉乱于情。蒋玉菡和宝玉多情,一见面便解腰带相赠。薛蟠、贾瑞更是只有欲没有情了。
一个家族,最终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贾府上下却没有人看出家族即将衰落,也没有人看出宝黛爱情的不可分割,袭人预感到一害三命的严重后果,结果还是被贾母王熙凤她们上演了调包计。薛宝钗追求到一个不可能成立的婚姻,最终自食苦果。


薛宝钗王熙凤其实都不是合格的当家人。世事人情玩的通透的未必就是能够成事的,有时甚至是败家的。王熙凤最不相信因果报应,在行为上无拘无束,结果好的,坏的都报应了。人要常怀悲悯之心,也许不经意间的一次交集,却是命运的安排,一次考量,一次因果的轮回。

秦可卿死时托梦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其实那才应该是贾家千秋万代的考量。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展现了一种变革的精神,惑抄捡大观园更展现了探春立身处世的能力和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薛宝琴长期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见识颇丰,还接触到西洋的一些东西,她的出现给古老腐朽的封建社会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林黛玉最起码看到了贾家出的多入的少,对贾家的未来产生担忧,这就比那些只知养尊处优的贾家人强的多了。


贾家的衰落,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都只是一种世事人情选择的结果。贾政贾母王夫人,他们都代表着一种传统,对他们过度的褒贬都是错误的。贾母那么疼爱林黛玉,到关键的时候,她还是把林黛玉给放弃了。贾母是在维护封建传统,也是在维护一个家族的利益。世事人情早就把她的心变硬了。
作者只看到世治世危,并没有看到出路,这是红楼梦这部书真正的悲哀。贾宝玉的出家完全违背了当时的世事人情,把忠孝二字完全抛弃,反映了他内心极大的悲哀和彻底的绝望。
贾政于世事人情上过于执拗,不懂变通。贾宝玉反对贾雨村是有现实道理的,却被认定为疯话,不能被接受。贾雨村看不起贾家人,他又要巴结贾家人,借助贾家的势力往上爬。贾政要拿他充当门面。贾宝玉只能眼睁睁看着贾家大厦呼喇喇的倒下?


伴读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书中内容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各种各样的爱情悲剧,有些爱情写得很纯情,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写出了男女主角爱情故事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还写了一些缠绵悱恻、惊心动魄、死去活来的爱情

第二点: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比如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还写了因情而死、也可以说是殉情的爱情,比如司棋和潘又安的悲剧故事等等。

第三点:写了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之间的种种密切联系,他们四个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四点:表明作者反封建主义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地看,不能单纯地孤立地看一人一事。一个家族的命运反映整个社会的命运,一个家族的矛盾反映整个社会的矛盾。

总之是一个大的悲剧,女性的悲剧,爱情与婚姻的悲剧,从而更多的来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无可挽回的没落。

其实关于红楼梦到底写的什么没人能说的清楚!看文章主要写的就是金陵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写了宝黛钗的之间的爱情


蘑菇Sunny


红楼梦描写的是康熙二十年前后的皇家宫闱秘史

因其独立于官方的清史稿之外,又隐晦的影射了正史中不曾记载的真人真事,用小说的春秋笔法引出紫禁城内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主角是贾宝玉,影射康熙太子,衔玉而生,太子胤礽刚生下来就被封为太子,史无前例

书中的所有人物皆是有历史原型的真人真事儿

因其用了多种春秋笔法,射覆猜谜,牙牌令,诗词歌赋等方式,隐晦叙述历史真相,因此这是一本自带密码的谜面小说

若读此书,建议把他当甄嬛传一类的宫斗剧小说来看,精彩非凡

我已经解出一些谜题,如果好奇。可以看看我正解红楼真书





山石道人评红楼


红楼梦作为一本清朝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有人说它是一本讲贾宝玉与林黛玉凄惨爱情故事的小说,有人说它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反映了贾、薛、王、史四家的衰败史,这样说都是没有错的。我认为红楼梦不能简单的说一本小说,而是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猎的小说。

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写作能力,只要你看过小说,每个人的形象就会深深刻在你的心里。宝玉平时不爱读书,喜欢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整天姐姐妹妹的叫着,自然他就是性子随性,不会跟你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姐姐妹妹稍有不舒服,他一定会体贴入微的照顾,就以晴雯撕扇为例,因为晴雯不小心把宝玉的扇子折了,被宝玉训斥的晴雯心情不好,宝玉也因白天的事心情不好。为了让晴雯开心,宝玉便递给她扇子,让她撕扇子。可见宝玉会考虑女生的想法,会替别人着想,妥妥的一枚小暖男。这就是宝玉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别人做不出来的。

王熙凤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整体的感觉自然是与林妹妹是不一样的。泼辣、狠毒、直爽。我觉得小说最重要的就是鲜明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王熙凤,林黛玉是林黛玉。每个人包括小丫鬟在你的心里都是清楚明朗的,这点是很难做到的。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行为。自然是不一样的。

刘姥姥一个乡下的妇人,行为是粗俗的,看见新奇的东西是敢问的。与黛玉是不同的,黛玉第一次跟外祖母吃饭,看见众人吃饭前先喝茶,与自己家的规矩是不一样的,他一句话都没有问,而是默默跟大家一样照着做了。这就是两人的不同。曹雪芹的细节把握非常到位,观察仔细,叙述的仔细。每次读红楼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