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红枫似血


说到汉代名将,就不得不说卫青和霍去病。说到卫青和霍去病,李广父子也是不得不说的两个人。因为跟随卫青和霍去病作战打匈奴的正是李广父子,他们是属于一个集团里的人。

李广的儿子就是李敢,李敢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霍去病讨伐匈奴,可以说李敢就如同霍去病的左膀右臂一般。

因为李敢作战英勇,他最后也被封为了侯。

反观李敢的父亲李广,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封侯而奋斗。但是,他的一生,到死来也没有如愿被封侯。

这件事一直被李广视为奇耻大辱。

恰恰李广的死,也是和他想封侯有关。

在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意识到若是这一次自己不能建功立业,也就意味着此生都不可能被封侯了。他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为了这一次征战,他准备了很多,甚至不惜一死,只要能立大功被封侯就可以。

可是,李广不知道的是,在他们出征之前,汉武帝就告诉卫青,出征的时候,一定要保护老将李广,毕竟这个人为国家征战了一辈子了。

本来汉武帝就不想让李广再去打仗了,可是,无奈李广是一个犟脾气,他非要跟着卫青去建功立业。

不得已汉武帝只能让他前往,但是,让卫青照顾李广也成为了汉武帝的一个密令。

在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一直都是担任的前将军一职,而且作为前锋打仗,也是最容易建功立业的。

对于李广来说,这一次出征是幸运的,但是也是不幸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广的幸运,就是在他这一次出征的时候,遇到了匈奴大部队,而且匈奴单于也在队伍当中,知道遇到了匈奴单于,李广兴奋不已,他的志愿就是活捉匈奴大单于。

但是,不幸的是,当大将军卫青得知他们遇到匈奴大部队的时候,他就把李广给换了位置,让他从前路将军,换成了右路将军。

这也就意味着,李广不能从正面进攻匈奴了,要进攻匈奴的侧翼了。尽管他很不情愿,但是,他又不能不从命。

所以,他只能带领右路军去打匈奴,很遗憾的是,在进军的时候,李广的大军迷路了。

到了卫青把匈奴大部队给打垮打跑之后,李广一直没有来。等匈奴逃掉之后,卫青派了一个使者,来问李广是怎么了,为什么误了混合打匈奴的期限?

李广一看,卫青是派了一个刀笔小吏来问自己的,他以为这是卫青来兴师问罪。所以,他感到卫青这是在羞辱他。所以,他拒不回答。

不过,事后李广还是去了卫青的大营给卫青道歉说明情况。再给卫青道歉完之后,李广就自杀了。

所以说李广的死,多少还是给卫青有关系的,若是卫青不给李广换位置,也许有可能他就和匈奴交战了。当然了能不能建功立业就不好说了,也许能,也许不能。总之李广觉得是卫青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广自杀了,最难受的当然是他的儿子李敢了,在李敢看来李广的死,就是卫青一手造成的。

所以,为了报复卫青,李敢趁着一次打猎的机会,就用箭射了卫青一下,还好这一箭并没有射到要害,卫青只是受了轻伤。

尽管卫青没有找李敢的事情,但是,作为卫青外甥的霍去病不干了。他也在一次和汉武帝一起打猎的时候,把李敢给射杀了。

这就是为何说是卫青和霍去病,杀了李广和李敢父子两人。其实说实话李广的死,和卫青真的没有多少关系。

毕竟卫青照顾李广在先,是不想让他有什么意外发生,才不让他打前锋和匈奴直接杠的。

但是,霍去病杀李敢就是千真万确了。不过,霍去病的人品真的不咋地。卫青的人品是无可挑剔的。


史学达人


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中,说卫青是一个大度宽容之人,到无人会去反驳,毕竟从一介奴仆到最后位极人臣,他对待周边的人都是谦虚有礼,谦和仁让,对待将领士卒也是爱护有恩,而且从不立私威,这点从苏建战败一事,他的做法就可以看出,而且卫青此人很多行为也是证明了这点,但是对于霍去病而言,他就不是如此了,年少气盛正当时,性格果断刚毅,心高气傲,实在是算不得宽容豁达,但也算不上什么刻薄之人,至于说为什么造成了李广父子的身死,其实也是怪不到他们头上来的。


说起李广,其实这个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后世名气也不会这么大了,但是这个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好事就算轮上他了,也会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搅和了,不是遭遇匈奴大部队被俘,就是打仗迷路,反正轮到他进攻的话几乎都是这样,总是一不小心就钻进匈奴的大部队了,运气实在是差到极点,最后的结局也是因为迷路而羞愤自尽,当然遗憾李广不能封侯的,其实除了他运气差,打不了几场胜仗,也与他早年的杀俘经历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后来李广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所以说,对于李广身死的这件事,其实真算不到卫青头上,毕竟机会是给了李广的,而且卫青这种人,也不会存在说任意调离李广,毕竟是全军部署,李敢的行为其实还是没有道理的一时冲动,而且卫青也没有就此追究李敢的,这不是说卫青心中有愧,而是确实卫青宽容大度。

至于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主要还是李敢打了自己的舅舅,霍去病此人虽然是年少气盛,心高气傲,但是也是极为的孝顺的,听说有人,还是自己舅舅的下属,殴打自己的舅舅,自然受不了,直接把李敢也杀了,虽然说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不过霍去病也是太冲动了,这他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所以说,虽然霍去病对于李敢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说卫青,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也还是算不上的,顶多就是冲动的李敢遇上了更加冲动,并且还肆无忌惮的霍去病罢了,针尖对麦芒,没对过。


历史微探索


【米瑞君】的观点:卫青是霍去病的亲舅舅,他们都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再加上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当朝皇后,所以,卫氏一族一时间倾权朝野,没有哪个家族可以和卫家那样风光。但是,卫青为人却十分低调,他从来也不养门客,也不拉帮结派,而时刻谨记一个臣子的本分。从当时和后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卫青为人豁达宽容,从不拿权势压人。而霍去病却是一个脾气火爆的小伙子,说他豁达宽容有很多人不同意。那李广父子之死到底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李广因为战败而自杀,并非被卫青和霍去病所害

李广在汉武帝时期并不是很受待见,主要原因是他年龄大了,汉武帝并不是很欣赏他。因为那时汉武帝最倚重的人就是卫青和霍去病。

李广跟随卫青和霍去病去攻打匈奴的过程中,竟然在漠北迷路了,最终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飞将军名声在外,他虽然没有被封侯,也打过败仗,但从未如此狼狈。这让李广的自尊心严重的打击,所以,他就自杀了。

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而死

在得知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后,李敢悲愤异常,就去找卫青算账,他觉得李广的死和卫青有关。他对卫青非常不客气。但事实上,卫青原谅了他在冲动之下犯的错误。

但这件事不能说算就算了。在汉代,李敢的行为是不义之罪,他以下犯上,罪当该死。于是,霍去病也没有对他客气,在跟随汉武帝狩猎的过程中,霍去病找准机会射杀了李敢。

尽管如此,汉武帝并没有治霍去病的罪,而是对外宣称李敢是被一头鹿给撞死了。

综上所述,李广之死与卫青和霍去病没有直接的关系,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的。

我是米瑞君,精读华夏史。品大汉风尚,析盛世风情。欢迎关注“米瑞谈历史”!


米瑞悦读


宽厚豁达可不是嘴巴说说,得看实际行动。如此宽厚的卫青,两次败仗损失士马三十万(见《史记》《汉书食货志》),分别用苏建,李广作替罪羊,诬陷逼死李广,挑唆霍去病暗杀李敢,涉嫌害死李蔡,种种情况来看,这只是个满嘴仁义的伪君子。

卫青在出定襄之战失利,损失士马十几万后(见《汉书食货志》),卫青重金讨好武帝宠妃王夫人的至亲,随后武帝不再追究卫青。(见《史记卫传》)

但是,武帝看到了卫青的不靠谱,也就不用卫青,改用霍去病进攻河西,李广牵制匈奴精锐主力。(见《史记》)

而漠北之战,重新启用卫青,显得相当突兀,不合常理,按照之前的配置,明显应该是霍去病和李广搭档,各领一路部队才对。卫青长期闲置,也没有好的表现,没道理突然又用卫青。以卫青讨好王夫人的能力,通过类似手法获得一次机会也不奇怪。霍去病不用一员将军,能征惯战的将军都给卫青,重用李敢,显然是和卫青较劲。

西汉最年轻的少年英雄,是李广和李蔡,都是15-6岁,仅几千陇西地方部队,大败老上单于十几万大军,一战成名(见晁错《言兵事疏》)随后,率领公孙浑邪的数千义渠骑兵和陇西骑兵,痛击老上单于多次入侵,文帝口谕李广功超万户侯(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陇西军的精神领袖,李蔡排名第二,虽然司马迁说李蔡是中人之姿,但是李蔡文武兼备,奇袭右贤王一战,就是李蔡这一路打的,尽管卫青一路没有赶上,武帝还是把功劳都算在卫青头上。不过武帝也没有亏待李蔡,让他做到丞相,李蔡的低调让他有机会立大功,把功劳拱手相送,给武帝留下大度的好印象,仕途一帆风顺。(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然而情商如此高的李蔡,也逃脱不了,李广被逼死后,同年身为丞相的李蔡,居然因为贪图一块皇家用地而死,随后武帝红人,陇西军的新领袖李敢又被暗杀,这三连杀背后散发出浓浓的权力阴谋陷害的味道。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对于题主的这种提问我个人是有一点不赞同的。

李广之死虽然跟卫青有一点关系,但不是卫青害死的,更不是霍去病害死的!他是在战后被问责时羞愤自杀的!

李广之子李敢的死亡可以直接归咎于霍去病,是霍去病将他直接射杀,但不能怪到卫青头上。

因此对于题主所说的,李广父子是卫青霍去病害死的这一点,我是不赞同!

卫青、霍去病、李广跟李敢这四个人,可以说都是大汗的忠臣良将,也是汉武帝对抗匈奴的尖刀,在对抗匈奴这方面,四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不过当时的时代,是卫青霍去病的时代,李广父子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英雄不问出身,李家一直继承“仆射”一职,因此可以说是官几代。这一特点也使得李广父子在射箭方面是当时的权威代表!

特别是李广,射箭几乎成为了他的生命,不管是野兽还是敌军,凡是能值得他动弓的,他都不管不顾的前去挑战,这一特点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李广成名很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因为对抗匈奴获得文帝赏识。可惜的是当时的环境因素,汉朝无法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也使得李广没有多少出征的机会!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一段汉文帝对李广说的话,“惜乎,子不遇时也!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的确是实话,汉朝实行的是军功爵制,而军功的获得就得通过战争。如果李广在刘邦手下,想必早已封侯!

只是文景之治,将精力重点放在了休养生息上,除非发生了迫不得已的情况,比如吴楚七国之乱,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再加上当时还有周亚夫这张王牌,因此李广虽然经历文景两朝,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军功来封侯!

好不容易盼来了汉武帝,终于下决定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结果这个时候又杀出了一个年青的卫青!

卫青跟霍去病一样,都是以私生子的身份活在这个世上,在出身上,跟李广父子简直是天地之别!

可是私生子出身的两人,硬生生的将李广父子的光芒给盖了过去!

如果说李广能顺利通过漠南之战的话,也许卫青只能跟李广平起平坐,但事与愿违,漠南之战四路大军,只有首次领兵的卫青取得了胜利!

最为致命的是李广还被匈奴俘虏,虽然最终逃了回来,但是对于他的事业是一次最为致命的打击!

同时还变相的为卫青的成功增加了色彩,可以说李广这一次,几乎就已经翻不过身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广的声望在汉武帝那里越来越低,卫青则是越来越高!

更不巧的是,随后又一个更为耀眼的霍去病横空出世,彻底将李广的命运做了判定!

在卫青霍去病两人闪烁光芒,意气风发的时候,年迈的李广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但是为了李家,也为了自己,他想通过漠北之战拼最后一把,获得封侯!

也许是上天故意捉弄李家,李广居然又在沙漠里迷了路,错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在事后被问责时,年迈的李广羞愤难当,当场自杀,也算是保留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漠北之战让李广丢掉了性命,但却让他的儿子李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封为关内侯!

李家终于被封侯,李敢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本应跟父亲庆祝,让父亲骄傲的时刻,迎来的却是父亲死亡的消息,心中难过可想而知!

李广的死亡,在李敢心里必定会找一个人来负责,这个人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当时的主帅卫青!

少年英勇,但也年少冲动!在一次醉酒后,将卫青打了,发泄心中的怒火,这也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卫青跟李广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人不善言辞,但是心地善良,爱兵如子!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卫青能充分理解李敢的行为。自己虽然受伤,但还是以李敢醉酒为由,不再追究此事,可以说李敢此刻算是逃过一劫!

这世上命运就是这么的巧合,卫青李广性格相同,因此两人在同一军队。霍去病跟李敢也性格相同,因此两人在同一个军队。

听说自己舅舅被打,霍去病这暴脾气可上来了,在甘泉宫射猎之时,当着汉武帝的面,用李家世代引以为傲的射箭将李敢射死,为卫青报仇!

李敢是直接死在了霍去病手里,但不是卫青的责任,相反卫青已经原谅了他,只可惜当时的汉朝还有一个无人敢惹的霍去病!

而李敢的死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李广的死亡,而李广当时也的确是在卫青的军中听令,但是再想最终原因,还是李广想要封侯,最后拼死一搏!

所以说,李家父子的死亡,不能怪到卫青头上,只有李敢一人的死亡,是因为霍去病!


历史小厨


你提这个问题就是不拍事大吗? 什么叫卫青 霍去病害死李广 说实在的 李广给卫青 霍去病提鞋都不够资格。在汉武帝时代,李广除了兵败让汉军送死外 就是被俘逃跑跑得快 被称为飞将军。在进攻战中从来没有功绩。李敢随霍去病建功封侯,然而心胸狭窄 目光短浅 根本就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卫青 霍去病帝国双璧 没有任何人可以撼动他们的地位!现在更是一扫司马迁造成的污秽,还英雄本色!


wly7007


如果说卫青是宽容豁达之人,还说得过去,但霍去病就和宽容豁达压根挨不上边了。至于李广父子的死,原因各不相同,李广死于自己的性格,而李敢则死于谋杀,不过也算是事出有因,归根结底还是性格问题。


宽容豁达、低调处事的大将军。

大将军卫青出身寒微,因其姐姐被汉武帝宠幸,才得以入仕。但却因为汉武帝和陈阿娇的关系紧张,而触怒了馆陶公主,馆陶公主便想杀死卫青打击卫子夫。如果不是卫青的兄弟舍命搭救,卫大将军早就成了壮志未酬、含冤而死的英雄了。

大将军卫青,是平阳县人,他父亲郑季,本是个小吏,曾经在平阳侯家做做事,和侯府中的婢女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卫青同母异父的哥哥叫做卫长子,姐姐叫做卫子夫,因为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得以入仕,他冒充姓卫,卫青字仲卿。



卫青小的时候,跟随母亲在平阳侯府做奴仆,少年的时候回到父亲身边,但父亲郑季身边,父亲让他去放羊,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不把他当兄弟看,把他当做奴仆一样。卫青曾跟人到甘泉宫的监狱中,遇到了一个脖子上戴铁项圈的人,这个人看了卫青的面相后说:“兄弟,你是个贵人,以后一定会做侯爵的!”卫青说:“我是一个奴仆,不挨打挨骂就已经知足了,怎么可能封侯呢?”卫青长大以后,又去了平阳侯府做骑兵侍卫,侍候平阳公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入宫后,受到汉武帝的宠幸,但这招致了馆陶公主刘嫖的不满,他抓住了卫青想要他杀死。卫青的兄弟公孙敖等人将卫青救了出来,汉武帝知道后,加封了卫青和这几个兄弟的官职,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后,卫青做了大中大夫。
元朔五年的春天,卫青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汉武帝命卫青率领汉军三万出击匈奴。此战中卫青的部队击溃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俘虏了一万五千多人,牲畜更是不计其数。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汉武帝已经让人把大将军印带到了边境上,卫青在边境上受封为大将军,兵马统一归卫青节制,以大将军的身份凯旋回朝。在处理从前线逃回来的苏建这件事上,卫青体现出了其为人的宽容豁达。当时苏建手下只有三千人,却独自面对匈奴单于的大军,陷入了苦战,最后打到只剩下几个人了,苏建万般无奈逃回大营。这时,卫青手下的人却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人认为对于这种败军之将,卫青应该立刻斩之以立威;另外一种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死战,最后能侥幸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如果把他杀死,岂不是告诉大家打了败仗,都不要回来,投降匈奴算了吗。
对于卫青来讲,这是一个难题,但卫青说:“做为大将军,我有生杀与夺的权力,但是我并不打算去杀人立威,苏建的问题应该由皇帝陛下来定夺。”于是将苏建打入囚车,押回京城交给汉武帝处置,苏建用钱免罪,逃过了一死,但如果卫青没有给他机会,恐怕他已经在阵前就被斩首示众了。通晓人情世故、低调处事做人、大巧若拙智者、君恩至上臣子,可以做为卫青的标签。

锋芒毕露、刻薄寡恩的冠军侯。

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十八岁的时候,便因为讨伐匈奴有功而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的打法可以称之为闪电战,用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黄龙,对匈奴完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却是一个心胸狭窄、刻薄寡恩的人。



因为从小在宫中陪伴在皇帝身边,因此霍去病可以说生活上一直无忧无虑,并不了解士兵的疾苦。汉武帝为他准备的美酒食物,他宁可放臭也不会与士卒共享,战斗胜利之后,霍去病还经常开辟场地用来踢球娱乐,类似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件或一两次。

说完了卫青和霍去病的为人,我来谈谈谁该对李氏父子的悲惨命运负责。在我看来,李广和李敢的性格是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内因,至于霍去病不过是外因。

极端的性格是悲剧的催化剂。

李广一生都没有封侯并不是偏见,而是军功不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且李广其人不等隐忍,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因为迷路导致延误了大军汇合的日期这件事,李广选择了消极对抗。最后更是以不堪受辱为理由,采取了自杀的极端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另外一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广极端的性格,当他被罢官赋闲在家的时候,一次和好友外出打猎,回来的时候天色已晚,出于职责所在,霸陵尉扣留了李广。但李广认为霸陵尉是在故意为难自己,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后来汉武帝恢复了他的官职之后,李广就借此机会,把霸陵尉征调到军中然后杀害,这是典型的小人行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至于李敢,因为父亲之死,一直对卫青怀恨在心,于是采取了公开袭击卫青的办法,把卫青打成了重伤。卫青念在他丧父之痛,并不和他计较,但是作为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在一次汉武帝狩猎的时候,霍去病射杀了李敢,为卫青出了一口恶气。

李敢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这种事估计是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汉武帝和卫青当然会知道李敢的死因,但他们都选择了保守秘密,因为于国于私,当时都不能处置霍去病。



因此李氏父子的极端性格是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内因,霍去病的年轻气盛、心胸狭窄是外部因素。但霍去病的毛病是一个人惯出来的,这个人不是卫青,而是汉武帝刘彻,这也是汉武帝明知霍去病杀死了李敢,而不治罪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其中李当户、李椒死的比李广都早,只有小儿子李敢一直陪在李广身边。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李广自杀,而李敢被霍去病射杀。

李广难封后自杀,老将李广的悲凉结局

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世代练习骑射,算的上武学世家,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和堂弟李蔡同时参军,并参加了汉文帝防御匈奴入侵的战斗,李广表现的十分出色,多次与敌人冲杀,战果丰厚,汉文帝因为感慨的说“你呀,生不逢时,如果在高祖时代,万户侯轻而易举”

汉景帝时期,李广参与大将军周亚夫的平定七国之乱的汉军部队,骁勇善战,但是完全不讲政治的李广却接受了当时梁王刘武的封赏,而刘武和汉景帝的关系微妙(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希望汉景帝将梁王刘武立为皇太弟,而汉景帝却想要立自己的儿子),结果虽然李广平叛有功,却没有得到封赏。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脍炙人口

而后李广参与对于匈奴作战,但是小规模战斗中,斩杀匈奴有战果,但是如果李广单独领军出站的时候,或者遭遇惨败,或者是毫无战果,其中汉朝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匈奴,当时汉军兵分四路,卫青、李广等人各领一军,结果只有卫青取胜,其余包括李广在内全部失败。后来李广再次带兵出击匈奴,这次败的更惨,连李广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不过后来李广逃回汉朝。因此李广要被处以死刑,结果李广花钱买回一条命。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再次带兵出击匈奴,这次却因为跟随他一起出兵的张骞(就是通西域的张骞)迷路从而错失了与李广会师的良机,结果虽然李广苦战,但是仍然寡不敌众,等到张骞赶到的时候,李广的军队已经损失严重,事后李广算得上功过相抵,而张骞被判处死刑(后来用钱赎回性命)。

此时跟随李广一起参军的堂弟李蔡早就已经封侯,后来更是成为丞相位居三公,卫青因功成为大将军自不必说,而比他出道晚了N多年的霍去病,都已经因为赫赫战功被封为冠军侯(万户侯)而李广已经步入暮年,却仍然没有能够封侯,李广十分的着急。

李广难封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李广政治上的不成熟

后来西汉再一次大规模的出击匈奴,此次卫青为主帅,并首先通过抓获的匈奴人俘虏已经侦察到了单于的准确位置,于是此次汉军出击的目标在于全歼匈奴单于,此时李广要求做中路军主将,可是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可能会误事,不想让他去,可是看到李广求战心切就同意李广出兵,但是给卫青下密旨不得让李广为中路军主将。

卫青遵从皇帝的旨意,没有让李广当中路军主将,而是让公孙敖做中路军主将。事实上虽然不让李广当中路军主将虽然是皇帝的旨意,但是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卫青还是有临机决断权的,如果他让李广为主将,汉武帝也说不出什么,可是卫青却坚决遵守了汉武帝的旨意,而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卫青其实有私心——因为他的好友公孙敖此前因为作战失败而失去侯爵,这次机会太好,所以卫青想要公孙敖作为中路军主将,然后通过此次战功恢复侯爵。

公孙敖与卫青关系很高,公孙敖还救过卫青的性命。

大将军卫青

于是李广就被卫青任命为右路军主帅,负责对匈奴单于的迂回包抄,对于卫青的安排,李广愤愤然而去,十分的不满意,但还是执行了卫青的命令,可是这次倒霉的李广又出现意外,他迷路了,结果他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最后大战开始后,由于李广没有迂回包抄到位,大战的结果虽然是汉军大胜,却让单于得以逃脱。

事后卫青派人质询李广为何没有如约到达指定位置,李广有苦难言,又怕连累部下,于是挥刀自杀,最终也没有能够封侯。

李敢因为父亲的遭遇愤愤然,做出不冷静举动,最后被霍去病射杀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陈阿娇,而陈阿娇被废后,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的皇后,从此卫氏一族全部飞黄腾达,卫子夫的两个姐姐和哥哥、弟弟全部成为当时有权有势的贵族。卫青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后来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同时卫青在汉匈大战中屡立战功,卫氏一族更加权势熏天。

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富二代霍去病

而继名将卫青之后,西汉的另外一位少年将军霍去病也很快在汉匈大战中展露头角,并很快因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冠军侯,地位几乎与卫青平起平坐,更为重要的是霍去病是卫子夫的亲姐姐卫少儿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汉武帝、卫子夫夫妇以及大将军的亲外甥。

所以当时无论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是要家世有家世,要战功有战功,而且高官厚禄,圣眷正隆,绝不是一般人能够惹得起的。

可是有人就不信邪,李广死后的,他在世唯一的儿子李敢(后来受封关内侯)常常为老爹鸣不平,一次他见到大将军卫青,居然直接将卫青打伤,而卫青算得上豁达之人,知道李敢打他是事出有因,并没有在意,但是这却惹恼了出身显赫,而且战功卓著的跋扈富二代霍去病。

有一次汉武帝到皇家猎场打猎,霍去病、李敢都作为汉武帝随从,可是在打猎过程中,霍去病居然为了给舅舅卫青报仇,而直接射杀了李敢,在场汉武帝虽然吃惊于霍去病的鲁莽,但是却借口李敢是被鹿给撞死,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霍去病射杀李敢,影响极坏

不过一年后,年轻的霍去病也暴毙而亡,《史记》记载是因为重病,霍去病的暴毙疑点颇多,但是已经无从考证。

所以李广虽然因为卫青而死,但是卫青的责任并不大,反倒是霍去病直接杀害了李敢。


大东北的小豆包



卫青骑奴出身,从小受尽欺辱,在父亲家放过羊,其余同父兄弟也不把他当人看。后来岁数大了些,卫青回到母亲身边,做起了平阳侯府的骑奴。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对将士爱护,对同僚大度,从不养士,位及人臣却不盛气凌人,出了名的好脾气。
1.漠北之战后李敢怀疑卫青逼死其父,所以在卫青府中袭击卫青,有的记载是击伤,有的记载是武器刺伤,不管是哪种,按汉律,公然袭击最高军事统帅,以下犯上,可是灭族死罪,卫青只要将李敢交给司法部门,李敢不仅必死,也会连累一门,然而卫青不予声张,已经十分厚道了。

2.苏建部在公元前123年全军覆没,苏建只身逃回被问罪,卫青当时刚刚上位大将军,众将均劝大将军杀了苏建以立威,被卫青拒绝。苏建花钱消灾,后被起用上郡太守。随着卫青军功日盛,后宫卫子夫因为生下第一个皇子母凭子贵成了皇后。武帝甚至希望众臣朝拜卫青,只有汲黯拒绝,卫青不仅没有不满,还十分敬重汲黯。

至于说霍去病,宽容豁达真跟他没什么关系。霍去病刚出生时的确很苦,但一年后卫子夫开始发迹,尤其是公元前138年馆陶公主袭杀卫青事件后,武帝非常恩宠卫氏一脉。卫子夫成了夫人,卫青成了太中大夫,卫长君成了侍中,霍去病母亲卫少儿正和陈掌私通,武帝赐陈掌富贵。霍去病可以说含着金汤勺长大,有些傲慢和盛气凌人。司马迁甚至在史记中记载,武帝赏给霍去病大量酒肉,霍去病宁愿烂了,然而军中已有士兵饿着肚子,极其不体恤士卒。司马迁与卫霍不合,夸张是应该有的,但是可以看出霍去病也不是卫青那样的好好先生,虽然赏罚分明,但并不赞同卫青那般与士兵同甘共苦。




在霍去病看来,李敢漠北之战前不过校尉,跟他混了以后得了赏封了侯,当了个九卿郎中令,怎么就敢胡作非为了。惹了其他人也就罢了,居然惹了卫青,要知道霍去病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他的成长一路有卫青提携帮衬,卫青名为舅舅,实为舅父,李敢对卫青下重手实际已经触犯了霍去病的逆鳞,不死不足以泄愤。年轻气盛加上武帝一贯宠霍去病,所以一箭射杀李敢。
至于李广,主要是命不好。年轻时期容易封侯吧,他却生在文景时期,文景二帝虽是明君,但对匈奴的策略是以守为主,辅以和亲,李广在等待中空耗了青春。平定吴楚之乱中李广勇夺叛军将旗立下大功,但是私收梁王将军大印犯了帝皇大忌,啥也没捞着。武帝初期武帝极为重视李广,马邑之战韩安国为前线总指挥,下辖四将,李广就是其一,公元前129年汉军四路出击李广也是一路主帅,可惜李广不适应武帝这种以攻对攻打法,不是迷路就是惨败要么无功而返

最后李广将一切赌在了漠北之战,厚着老脸求取了先锋,但武帝已经认定李广数奇命不好,暗中吩咐卫青剥夺李广前锋一职。最后李广在迂回中迷路失期,不愿被刀笔吏侮辱,自裁。简单来说,他的一生就是个杯具。


龙武骁卫


卫青和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的这个说法有些不太妥当。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卫青需要为李广的死负部分责任。


李广

根据李广的叙述,是卫青让他绕远,导致他迷路,所以才会导致战机的延误。

史料记载: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 。

李广觉得非常的委屈,所以最后选择自刎。

如果我们单看李广的叙述,会发现卫青真的需要为李广的死负责。可如果我们了解全部的情况,相信就会得出其他的结论。

卫青之所以没有让李广当前锋,而是让他迂回,并不是想要抢夺李广的功劳,而是受到了皇帝的授意。


史料记载,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从上可以看出,皇帝觉得李广上了年纪,在打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秘密交待卫青,让他千万不要听李广的话。换句话说,李广应该埋怨的人不应该是卫青,而应该是当朝皇帝。

而且李广的军队之所以会迷路,不是因为小路实在太偏僻,而是因为军队没有向导。

史料记载,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李广算是临时接到命令,所以他没有办法快速找到向导,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真的要追究下来的话,李广或许还真的需要为此负责,毕竟这是他单方面的失误。如果要把这件事强行栽赃给卫青,对其确实也不太公平。

李广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的功劳摆在这里,虽然这次迷路李广肯定会被处罚,但肯定是罪不至死。李广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自刎,是为了保护手下,因为他知道自己或许不会有事,但是手下十有八九会被处死。


于是李广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在自己的头上,然后说道:“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之后选择自我了断,这样自己的手下就不会被追责。

因此,综上所述,卫青并不是害死了李广,他只是需要为李广的死负担一定责任罢了。

李敢

但李广的儿子李敢觉得卫青是害死父亲的罪魁祸首。

史料记载,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所以把他给打伤了。

不过卫青可能是心怀愧疚,又或者是可怜李敢的境遇,所以他并没有声张这件事,而是选择隐瞒了下来。

但卫青不打算追究这件事,不代表就没人不在乎了。在外甥霍去病知道自己舅舅伤了后后,将其除掉了。

史料记载,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

而至于将其射杀原因,其实不单单是出于帮舅舅报仇,更多的是担心李敢以后会变本加厉,所以就先动手将其除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