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陽明心學之精髓

陽明心學的精髓在這裡

我們知道,隋唐之後,被佛道佔據優勢和上風的局面終於被打破。這個“打破”就是從北宋周敦頤開始的,其中在雩都巡視之後創作的《愛蓮說》就是里程碑式的偉大作品。

至此,宋明理學開始揚帆起航,名家大儒不斷誕生,群星璀璨、光彩奪目。邵雍、張載、程頤、程灝,朱熹、陸九淵、林希逸,元吳澄、許衡,陳獻章、湛若水、王陽明、朱得之,等等。作為中華文明主流文化的正統儒學,在經歷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之後,充分吸收佛道兩家的優秀養分,終於迎來了新儒學春天的勃勃生機。

陽明心學之精髓

(一)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的真正分歧

經常讓我們困惑的是,自周敦頤之後,以程朱為代表的理學與以陸王為代表的心學總是進行著喋喋不休的爭論。這個問題的展開討論顯然超出本文的範圍。

然而,不順道把理學與心學的那些“恩恩怨怨”理清楚,又無法說清楚王陽明的心學。沒辦法,我就試著通俗地說一說吧。

朱子說,物即理;陽明說,心即理。

啥意思呢?要弄明白兩位大師在講什麼,我們得從理學是怎麼發端的說起。

周敦頤開闢的理學先河,借鑑佛道的靜修、禪悟等合理成分,提出“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念,由此打破了傳統儒學不注重對意識領域開發的弊端,第一次以哲學的強大力量開闢探究本源的世界觀,讓中國人開始擁有了用“終極追問”的哲學思維去認識世界、探究真理的自我意識。

朱子從探究道心與人心出發,提出“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進而進一步提出“精則察乎二者之間而不雜也”。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了,人心通達道心的關鍵在於“不雜”。所以,自然就有朱子說的“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

朱子的主張實際上非常明白啦,就是告訴你:你的人心是有私慾的,是有缺陷的,是有私心雜念的,你應該給這些“慾望”做減法,去追求和探究公正無私的天理。

那麼,陽明先生實際上是認可朱子的觀點的。那麼差異處在哪呢?

差異出在:從此岸世界的“慾望界”通往彼岸世界的“聖賢界”,這條路該怎麼走。

(二)什麼叫“心外無物”?

朱子主張通過對外求知、實踐的方式得到道理和物理。這個沒錯。但他沒有對“自我”這個認識主體進行過深入探究。王陽明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對作為認識主體的“我”進行了近乎開天闢地式的開發。

這是石破天驚的顛覆性的觀念革命。他第一次提出了“心外無物”這樣重大的哲學觀點,這與西方大哲貝克萊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近乎一個意思。

王陽明如此大膽地告訴你:你所有的知識、道理,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鳥語花香,不過是你感知到的世界,這個被你感知到的世界才是真實世界。

注意,這個真實的世界是相對於你自己,能夠邏輯通恰或者理性通恰的世界。至於你未能或者無法感知到的世界,它在你的感知之外,這就是“心外無物”的意思。

也就是說,如果你自己沒有感知到這個東西,他就是“不存在”。比如,你只有自己感知到了“你愛上了這個美女”,你才能知道“愛是什麼滋味”。別人是無法替你感知“你愛上了這個美女的”。

至此,王陽明完成了他哲學體系裡本體論的問題,他告訴你,世界是什麼?世界是你心所感知的世界。

(三)什麼叫“知行合一”?

由“心外無物”出發,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

可惜,這個概念已經氾濫成災了,以至於多數人都不知道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有什麼高明之處?

實際上,用最為簡單樸素的話說,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告訴你“知”與“行”是一回事兒。因為他已經告訴你了,世界只是你自己感知到的世界,你的“行”怎麼可能從另外一個“你沒感知到的世界”裡進行呢?所以,“你的行”只能在“你的知”裡進行,這叫做“知行一體”,他們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

但是,由於我們生活在日趨複雜、競爭動盪的社會群體裡,人心浮躁、物慾橫流,所以你的知、你的念頭在每時每刻都是繁雜多樣的,然而你的“行”卻只能一個接著一個進行。這個時候你的知行實際上是分離的。

不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閉上眼睛,用一分鐘在桌子上用手指畫一個半圓。你會發現,你在畫這個半圓的一分鐘內,你心裡頭的念想、雜念是非常多的,但是你的行為卻只有一個:畫半圓。這就說明,你知行分離了。

王陽明告訴你,知行本來是合一的,是一體的,是一回事兒,是須臾不能分離的。但是,人由於意念、雜念或者私心、歹念太多,導致跟你的“行”沒有合為一體。

這是人為導致的知行分離。知行合一,不過是讓你迴歸“本來”。

至此,王陽明完成了他哲學體系裡認識論的問題。王陽明告訴你,怎麼認識這個世界,你才能獲得真知真理?要知行合一。

(四)什麼叫“四句教”?

既然你的“知”不過是來自於你自己感知到的世界,既然人只有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才能真正認識萬事萬物的本真本源,那麼,你對世界認知的過程到底是怎麼運行的呢?

王陽明提出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怎麼理解這四句話呢?王陽明實際上是在告訴你,你認知世界的“套路”是這樣的:

首先,你的感知是無所謂善與惡的,它不過是一個通道而已。你認識一切人、事、物,總得有一個通道吧,這就是你的感知,也就是你的“心”。

然後,當你用心感知到了某一個事物時,意念就來了。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美女,你的意念就來了,你會多看幾眼,你也可能會有向前搭訕的衝動,要個微信啊什麼的,對了,你想泡人家,這就是“意之動”嘛。

好了,你要泡人家,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因為你可能被拒絕,也可能被接受,泡到了可能成為你的老婆,也可能成為你的小三,這個時候你就有善惡之分。不過,你可能對“惡”這個東西會選擇遮蔽、逃避,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於二十二,我就是要這個“月亮惹的禍”。

至此,你對這個大街上美女的“認知”結束了。

但是,陽明先生猜到了你小子可能會選擇當惡人、幹壞事,比如,你明明有老婆,卻去泡到手當二奶、小三什麼的。所以,他給你上了一個“保險箱”,讓你“為善去惡”,還正兒八經地告訴你:小子,聽著,這是格物,也就是“致良知”。就是說,你人生的一切起點與根基,必須放在為善去惡這個物之根本道理上來。

這樣,王陽明完成了他哲學體系中實踐論、方法論,最後終結於倫理道德論。

這樣,一個完整的、堂奧的、格局宏大的陽明心學體系就出來了。

這樣,當你徜徉在陽明締造的心學世界裡,你就可以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