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說起歷史上有名的遊記,想必都忘不了《岳陽樓記》。范仲淹雖然沒去岳陽樓,但受好友所託,以胸懷天下的情懷,將自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寫入《岳陽樓記》,岳陽樓也因之聲名鵲起,聞名海內外。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醉翁亭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傳記這個單元,除了選有《岳陽樓記》外,還有一篇,也算得上千古遊記的,那就是《醉翁亭記》,其作者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

這篇遊記恰恰就是因為歐陽修為范仲淹等鳴不平而被貶,來到貶地滁州以後寫的一篇遊記。一問世便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不得不說和歐陽修的個人魅力和了不得的文筆有很大的關係。人們紛紛傳抄,熱度一如當今的熱搜榜上的第一名,經久不衰。

《醉翁亭記》初成,天下莫不傳誦,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宋子京得其本,讀之數過,曰:‘只目為《醉翁事賦》,有何不可’。——北宋朱弁撰《曲洧舊聞》

後世文人墨客莫不對醉翁亭心馳神往,必欲一睹而後快。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什麼呢?讓我們一塊重溫下這近500字的經典之作吧。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篇散文的意境,附上譯文如下: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散去,雲聚攏過來,山裡就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開了,散發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面低落下去,石頭裸露出來,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樂趣也是沒有窮盡的。

至於揹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後面的人應答,老老小小,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遊山啊。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擺放在前面,這是太守在舉行酒宴。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人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譁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到山頂,人的影子散亂一地。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隨著。樹林茂密陰蔽,鳥兒到處鳴叫,那是因為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們在快樂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賓客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全文近500字,文質兼美,讀來朗朗上口,突破之前的遊記散文的模式,融入了大量議論和抒情成分。而且多用駢偶句,語言簡潔流暢,委婉有致,創造了遊記體散文新的審美意境,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虛詞的妙用,以貫串全篇的“也”字和“而”字的運用最為奇絕,虛詞如同針線一般穿梭期間,搖曳多姿,給散文增添了音韻之美和建築之美。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這篇遊記不僅所描之景,令人心馳神往,更重要的是隱約透露出詩人的志向和胸懷。這是一個被貶的官員,但歐陽修與眾不同,他雖身處逆境仍有一顆平常心,有隨遇而安的心態,有與民同樂的襟懷,同時依然能醉情山水、怡然自得。

歐陽修因支持“慶曆新政”而被貶滁州,但他愛民之心並沒絲毫減少,他崇尚《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任滁州太守期間,主張政事精簡,與民休息,旨在為民造福,實現政治清明、年豐人足的美好理想。這在他作於同一時期的《封樂亭記》裡也能獲得佐證,他在裡面直言:“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表達出來的樂觀精神,絲毫無損他為國為民的胸襟和行為,可以說幾乎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更是太守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所以記中所言的“樂”,含義極為豐富,有5層之多,一是山水之樂,二是宴飲之樂,三是禽鳥之樂,四是滁人之樂,五是太守之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表達了歐陽修“與民同樂”、以文記樂的情趣,流露出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筆成文的自負。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該遊記文采斐然,又加融入太守高尚的情操,故千古流芳,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而北宋大師級人物,江西詩派開山鼻祖,“一祖三宗”之一,“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更是對這篇千古遊記推崇備至。於是,出於喜愛和敬仰,他把這篇遊記散文濃縮改寫為一首詞,用獨木橋體來寫,取名《瑞鶴仙》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遊也。山餚野蔌,酒洌泉香,沸籌觥也。太守醉也。喧譁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何為獨木橋體?就是使用同一個字作為全篇或一半以上韻腳的詞,又叫獨韻詩、一字韻詩、福唐體。每句韻腳用同一個字。實際就是復字詩的復字在末尾的,因此也可叫同尾詩

很顯然,黃庭堅的《瑞鶴仙》高度濃縮了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要內容,用上同一個字“也”作為韻腳,內容上基本是把原句連綴成篇,形式上也完全變成了詞,而這需要極高的提煉再創造能力。

記住這首102字的獨木橋體詞,便能懂近500字的《醉翁亭記》精髓

這篇《瑞鶴仙》可謂二次加工的傑作,隱括《醉翁亭記》之原意,同字叶韻,唱嘆有情,盡得原作之神韻。全篇處處均可體現原作樂於自然、樂於同樂之情景。上片歸納的“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歸納的“太守醉也”“太守樂其樂也”,反覆暗示寄意所指,處處能於隱括之中不失其精神,深得原作精髓,體現了黃庭堅高超的提煉與再創造能力。在這點上,是無人能出其右。

這首從遊記名作《醉翁亭記》改編而來的《瑞鶴仙》,諸位覺得如何?可留言探討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