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溥儀被袁世凱欺負讓退位時,禁衛軍哪去了?為什麼不來保護?

---劉通曉---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都會經歷非常慘烈的戰爭。朝廷忠臣、民間義士,為了保護王朝避免滅亡,都會費勁心力,拋灑熱血。南宋滅亡的時候,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等文臣武將,保護著兩個小皇帝,四處飄蕩,轉戰南北,目的無非就是要留下趙宋血脈,恢復趙宋江山。明朝滅亡的時候,南邊建立了非常多南明小朝廷,也是為了讓已經死掉的王朝再復活起來。

就算是那些本身很腐朽的朝代,比如元朝,還有王保保等人拼命在保護它。

(溥儀劇照)

可是,清朝滅亡,溥儀退位的時候,卻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沒有任何“忠臣義士”站出來,為清朝嘆息。清朝的那些最忠誠的禁衛軍,也沒有站出來,保護清朝,保衛年僅6歲的小皇帝溥儀。這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清朝的軍隊實際上被袁世凱控制著。

清朝到了即將滅亡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屬於朝廷的軍隊了。

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東南各省已經簽訂互保協議,不聽朝廷調遣。後來慈禧從西安重新回到北京的時候,也沒有懲治那些不聽朝廷調遣的各地督撫。

其實,也不是慈禧不想懲治這些不聽話的督撫,實際上是她已經把這些督撫沒有辦法,只能聽之任之。而朝廷的這種舉動,很快就讓各省走向了各自為政,擁兵自重的局面。

以至於後來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迅速地宣佈獨立,朝廷完全無法控制。這時候,攝政王載灃不得不把袁世凱請回朝廷,讓他主持政局。

其實,載灃之前是想殺死袁世凱的,原因就在於袁世凱手中有他一手帶起來的新軍。這個軍隊本來是朝廷的軍隊,後來就成了袁世凱的軍隊。袁世凱手中有新軍,因此載灃很忌憚他。但是當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省紛紛獨立的時候,載灃手中沒有軍隊,無法控制局勢,因此不得不把袁世凱重新請回來。

因為清朝實際上已經沒有自己嫡系的部隊,而所謂的禁衛軍,人數其實也非常少,因此,實在沒辦法保護皇帝。

(袁世凱劇照)

二、清朝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仁人志士的擁戴。

清朝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就和列強開始打仗。清朝和列強打了很多仗,這些仗,幾乎沒有打贏的。每次打輸了,都會割地賠款,丟盡面子。就算比如中法戰爭這種,偶爾打贏了,依然是割地賠款。可以說,清王朝在列強那裡已經沒有了尊嚴,同時在民間老百姓那裡,也沒有了尊嚴。

沒有尊嚴也就罷了,如果清政府能夠勵精圖治、自強不息,這樣做的話,倒也可以獲得老百姓的尊重和擁戴。但是,清政府卻並沒有這樣做。好不容易光緒皇帝站出來,開展維新變法運動,可最後竟然被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給打壓下去了。不少仁人志士,為了變法流血犧牲。就算義和團這種,雖然做法激進,但他們也有幫助朝廷打敗洋人的想法。可是,最後也是被清政府出賣。

可以說,仁人志士已經對清政府失望透頂,願意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已經少之又少。而就算到了最後關頭,清王朝的做法也讓全國人民失望。當時清王朝為了應付全國的分裂,想要搞一個“預備立憲”。可是最後進入立憲內閣的,竟然全部都是清皇室那些腐朽的皇室成員們。這樣的做法,怎能得到大家的擁戴呢?

既然沒人擁戴這樣一個腐朽又頑固的政府,自然就沒人站出來保護它了。

(隆裕太后劇照)

三、清王朝其實獲得了一個最好的結局。

所有的王朝在滅亡的時候,由於後一個王朝害怕前一個王朝的皇室後人被遺老們擁戴起來,死灰復燃,因此,都會對前一個王朝的皇室後人進行斬盡殺絕。

不過,清王朝滅亡以後,中國實行的政治體制,已經不再是王朝政治。也就是說,不會再有新王朝的皇帝擔心舊王朝復辟,因此,清王朝的皇室,得到了極好的優待。

事實上,當時袁世凱在讓隆裕太后頒發退位詔書的時候,專門簽訂了一個《清室優待條件》。這個優待條件,給清皇室的待遇極為優厚,光是錢一年就給他們四百萬。而且還允許他們住在紫禁城了,自行一套。

可以說,清皇室已經得到了最好的優待,袁世凱用最好的制度把他們保護起來了,他們還需要什麼維護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室優待條件》)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時候,真有一支完全滿人組成的禁衛軍,按理說他們應該誓死捍衛自己的皇帝才對,沒想到他們連屁都沒有放一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皇帝為了皇室的安全,都會建立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御林軍或者叫禁軍。當然,在清朝的時候,也不例外,起初這支禁軍都是有滿人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擊,無奈只能由北洋一鎮和六鎮輪流擔任。到了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一直都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不放心,就著手建立了一支滿人組成的禁軍,人數兩個旅,由自己的弟弟載濤擔任都統。

清皇帝最後的這支禁軍,準備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鳥鬥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戰鬥力不敢恭維,更完蛋的是這支禁軍的老大是載濤,一個乳臭未乾的生瓜蛋子,不僅缺少實戰經驗,而且無法收拾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凱老謀深算,成為袁世凱的嫁衣。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無法指揮北洋新軍,只能被迫啟用袁世凱,袁世凱趁機坐地起價,取得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這支禁軍也不例外。袁世凱要派禁軍去前線,而禁軍老大載濤,不敢帶兵出征,袁世凱趁機換下載濤,由自己的手下馮國璋擔任禁軍都統,經過袁世凱的安排,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

溥儀被迫退位,禁軍無動於衷。後來,南北議和,袁世凱以末代皇帝溥儀溥儀作為條件,取得大總統的職位。袁世凱聲淚俱下,在威逼利誘下,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被逼得哭著宣佈退位,而自己的禁軍遠在千里之外,與革命黨對峙,當禁軍得知溥儀退位以及清王室優待條例後,並沒有去勤王,而是直接關心自己的命運,最後在馮國璋保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這支禁軍也就安生了,被馮國政編為第十六師,從此成了馮國璋的護衛軍。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清皇室最後的禁衛軍也給袁世凱做了嫁衣,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哭著,在無奈中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滿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從而開啟了新的篇章。


密探零零發


看到有人說溥儀退位的時候沒有禁衛軍,實際上當時是有禁衛軍的,溥儀退位的時候京城禁衛軍的數量大約是一萬多人,並且禁衛軍無論是素質還是裝備都是當時頂尖的,並不像其他人所說的禁衛軍裡的人全部是老弱病殘,在當時禁軍的勢力是非常強的。

試想一下逼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一萬多人要是誓死不從,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大麻煩。袁世凱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禁衛軍是一直是誓死捍衛溥儀的,因為禁衛軍全部是旗人組成,他們對皇帝是非常忠誠的,假如說溥儀真的要拼一下,這些人隨時可以為溥儀去付出自己的生命。

袁世凱清楚的知道禁衛軍的麻煩,於是乎他派了一個人去解決這件事,這個人便是馮國璋。袁世凱先是運作馮國璋當上了禁衛軍的統帥,不得不說袁世凱的能力,因為運作馮國璋去統領禁軍可不是逼溥儀退位之前才做的,而是兩年前。

最後在逼迫溥儀退位的前夕,馮國璋告訴了禁衛軍這件事,並且對他們做出了許多的承諾,比如兩宮的安全依然是禁衛軍負責,宮禁依然是禁衛軍來負責,並且自己走到哪裡,都一定會帶著禁衛軍,兩天後溥儀退位。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馮國璋在這期間可是費了不少精力的,最起碼他得到了禁衛軍們的認可。

這件事之後,禁衛軍可以說是成了馮國璋的私軍,馮國璋走到哪裡,這批禁衛軍就跟去哪裡,後來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有趣的是,這支軍隊從頭到尾只聽馮國璋的。所以說溥儀退位的時候禁衛軍一直在,只不過已經被成功勸說,所以沒有反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溥儀被袁世凱欺負讓退位時,禁衛軍哪去了?為什麼不來保護?

古代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會單獨訓練一支軍隊的,一般都被人們稱為御林軍或者禁衛軍。這支部隊都是直接聽從皇帝命令,當帝王有危險時,他們必須挺身而出。就拿安史之亂來說吧,唐玄宗當初也是被迫出逃,身邊除了帶著愛妃楊玉環,還跟隨著一支部隊,那就是禁衛軍,他們是來保護唐玄宗的。可是為何清朝最後的皇帝傅儀,在被袁世凱欺負的時候,為何不見禁衛軍的身影?他們那時又身在何處呢?現在讓我們一起打開清朝末年的篇章,來了解下事實最終的真相。


當時由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太過強大,所以一直是清朝統治者心中的隱患。因此就開始組建一隻新的禁衛軍由載濤擔任,這支部隊的戰鬥力真是讓人一言難盡。首先我們看其首領載濤,他沒有指揮的經驗,在戰場上就是一個小白。再看敵方袁世凱,人家可是隻老狐狸,智慧和謀略都是上乘。其次再來分析禁衛軍的戰鬥力,那些士兵一個個都是菜鳥。為何這麼說?清朝的統治者們確實是想好好的培養他們,給他們的武器和裝備都是精良的,但奈何他們不爭氣啊。很多人每天吃喝玩樂不說,還吸鴉片,這樣的戰鬥力真是渣渣。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採用的訓練方法都是西式的,武器裝備也是頂級的。這兩番對比之下,很明顯如果當禁衛軍和北洋新軍真的對抗起來,誰勝誰敗是能夠猜到的。對此我只能說,人家怪不會來保護傅儀,這實力差距也太大了,不想做無謂的犧牲也是正常的。加上當時的皇帝傅儀基本上是個空架子,是使喚不動袁世凱的,但是又必須要倚仗他的軍事力量。袁世凱仗著清朝有求於他,便從清朝手中搶到了軍政大權。然後他又調譴這支禁軍去打仗,可惜禁衛軍的首領是個膽子小的,根本不敢上戰場,於是他又趁這個機會,把載濤給換了,安插了自己的人去做了那個首領。


就這樣,禁衛軍真正的控制權是在袁世凱那裡。所以當傅儀受到威脅時,禁衛軍當然會不來保護。最後好像禁衛軍被袁世凱編入了某支部隊。傅儀作為一個皇帝,卻被逼讓退位,實在是令人嘆惋,畢竟在古代皇帝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可是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下場?還不是因為他喪失了軍隊的控制權,再加上他手中的力量本就微不足道。他就只能在強敵的逼退下,讓出了那大好江山,從而清朝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也畫上了句號。


江上孤舟


清末的禁衛軍火力強大,堪稱清末第一強軍。

清末禁衛軍編練背景。

清末,滿清八旗和綠營都成了爛泥一塊。本來,清廷覺得李鴻章等人搞的“團練”還有點用處。結果,一個甲午戰爭,被日本人從朝鮮趕到東北,全都散了架。於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滿清開始按照西洋標準,編練新軍。

首先成軍的,就是袁世凱手下的北洋六鎮(為新建陸軍第一至第六鎮)。裝備都是洋槍洋炮,訓練也是按照西方標準,戰鬥力比以前高了好幾個檔次。新軍連成以後,滿清馬上讓第一鎮(駐北京仰山窪)和第六鎮(駐北京南苑)輪流到京城佈防,護衛滿清中央。

可是,清廷也明白,袁世凱也不靠譜,必須有滿人自己的軍隊才行。

於是,在1907年,提出編練新的禁衛軍。該軍在1908年年底開始籌備,先後由貝勒載濤、貝勒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主管。

(愛新覺羅-載濤)

到1911年7月建成,共計12000餘人,主管大臣是“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貝勒載濤!下設:步隊營四標,馬隊營一標,炮隊營一標,工程隊營一營,輜重隊營一營,機關炮隊營一營,軍樂隊一隊,警察隊一隊。(這裡的“標”,相當於後來的“團”,1800來人。一個“營”是六七百人。)

其武器裝備都是清朝乃至亞洲最好的,光馬克沁就有24~30挺。另外,當時亞洲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也都在禁衛軍!看這個火力,拉出去能把當時的日本甲種(常設)師團按地上摩擦。

1911年7月,攝政王載灃親自到德勝門外鑲黃旗和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這支皇家禁衛軍。檢閱完畢以後,禁衛軍馬隊第一營還特意派兵“護送”載灃回府。有禁衛軍撐腰,載灃覺得滿清復興指日可待!

而此時,袁世凱還在河南釣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又被請了回來。

據說,袁世凱撤職養病之前,載濤等人和載灃商議要親手拿刀砍了袁世凱。負責主刀的就是載濤。按照這個傳聞,載濤也是“勇猛過人”!而且,再看載濤訓練的禁衛軍,看著也是有模有樣的。但是,載濤的骨子裡其實是“膽小如鼠”的。

袁世凱回來以後,讓載濤統兵到南方鎮壓起義。載濤不敢去,被撤去禁衛軍職務,改任蒙古鑲黃旗都統。袁世凱趁機讓徐世昌來繼任軍諮府府大臣,並從漢口前線調回馮國璋來接任“禁衛軍總統”。

(馮國璋)

袁世凱讓馮國璋管理禁軍,是有目的的。因為,當時雖然載濤撤了,但是,禁衛軍中,除了步兵第三標是漢人外,其餘各部官兵全系滿、蒙軍人,禁衛軍還是在滿人掌握下。而馮國璋在滿人心裡是“擁護滿清”的。因為他曾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而且還在最近的漢陽之戰中立了功,又被封二等男爵。更重要的事,(在袁世凱的授意下)馮國璋還帶領15名北洋將領發表了"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

所以,馮國璋雖然是袁世凱親信,但是披著“擁護滿清”的外衣。因此,禁衛軍軍官信任他。

袁世凱在逼迫滿清退位時,禁衛軍軍官曾集體抗議。

此時,馮國璋站出來,支持袁世凱。馮國璋把禁衛軍中的官兵集合起來,高聲對他們宣講共和以後的優待政策,馮國璋還以身家性命擔保,保證他們的俸餉維持不變,保證優待滿清皇室。於是,禁衛軍的反袁風波被壓了下去。

(良弼)

當然,禁衛軍將領中,也有堅決忠於滿清,反對共和的。禁衛軍第一協統領愛新覺羅·良弼,就是堅決反對共和的。可是,上天都在幫袁世凱。愛新覺羅·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革命黨彭家珍炸傷,搶救兩日後去世。

禁衛軍在馮國璋的帶領下,不再反對共和。清帝遜位後,馮國璋繼續執掌和安撫禁衛軍。1914年,禁衛軍被改編成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不過,禁衛軍有一個團一直在紫禁城保護溥儀,直到溥儀被趕出紫禁城。而一個團,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禁衛軍已經不是滿清的禁衛軍了,而是北洋的禁衛軍。

不得不說,袁世凱確實走了一招好棋啊。你一直跟我玩心眼講條件,不就是仗著這萬餘的禁衛軍嗎,那我就把它給設計調走,看你還有什麼底牌。可憐當時的禁衛軍統領貪生怕死,居然此去統領之職,將禁衛軍拱手送給了袁世凱。



當袁世凱氣勢洶洶的帶兵進入紫禁城時,當時的溥儀估計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畢竟5、6歲的年齡,在尋常人家正是玩泥巴的年紀。

說來也好笑,溥儀三歲進宮,一臉懵懂的坐上了滿清的龍椅,看著跪在自己面前的那些白鬍子老頭,大概只是覺得好玩吧。等到溥儀適應皇帝的身份後,又一臉疑惑的被人告知自己已經不是皇帝了,這天下也不是滿清的了,自己能管的只有紫禁城這一畝三分地。本來應該是最純真的年紀,卻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溥儀當時應該是很無助的吧,這滿朝的文武全都對袁世凱俯首稱臣。



攝政王載灃,即溥儀的生父,和隆裕太后面對袁世凱的咄咄逼人,也只能妥協,儘量為滿清皇室爭取一些權益,就有了後來的《清室優待條件》。想到自己精心培養的禁衛軍,本來是用來制衡袁世凱的,卻為袁世凱做了嫁衣裳,可嘆大清無人啊。



其實就算那些禁衛軍忠於滿清,也很難對抗袁世凱的新軍。禁衛軍全是滿人,但滿人的戰鬥力在清朝末期是戰五渣,全靠綠營和地方團練撐場面。

溥儀和平退位,避免了一場流血革命,這也算是比較好的結局了吧。


歷史伶俜者


準確說所謂八旗鐵騎入關後都成了廢物了!沒入關時也是別人幹活,滿嫡八看著。…一切戰果都是滿雜文屁吹牛皮的!或者是漢八,漢奸所為!都是蒙八,漢八出力,滿嫡八最多當監工!這和當年抗日類似一個炮樓十個鬼子,幾十個上百個偽軍……

滿雜入關二百多年後滿嫡八,漢八,蒙八包括綠營都是廢物了,除了吃喝玩樂嫖欺軟怕硬外,狗屎不是!鎮壓人民起義反抗都是二狗子民團所為,如湘軍,淮軍,楚軍…滿雜正規軍一觸即潰,…八里橋之戰,滿雜最後的鐵騎蒙八幾萬被八國聯軍打的潰不成軍…

正是一幫二逼呵呵呵的軍隊你指望著勤王護駕?不扯犢子吧!

滿雜禁衛軍更不說,都是一群膏粱子弟。槍聲起,褲襠流的貨…除了良弼之外,沒有任何人敢為滿雜獻忠!…革命黨進攻城市後,帶路的都是滿雜膏粱子弟,漢人反而少…割辮子也是八旗子弟最多,改頭換面,假革命的也是滿雜皇族的多…效忠革命黨,隱姓埋名的都是滿雜八旗子弟……

現在社會幹啥缺德事…拆遷打手,…網上吹牛逼意淫何嘗不是?


用戶96816661689


我是“戰略忽悠局”,給您不一樣的有趣回答。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之時,愛新覺羅家的皇家禁衛軍並沒有藏起來,而是被袁世凱統領著,準確的來說是被袁世凱的手下馮國璋給統領著。

載灃掌權之時,曾把老袁趕到安陽隱居,可後面遭遇辛亥革命,清廷其他部隊又不給力,未能搞定革命黨,無奈之下又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

老袁也不笨啦,坐地要價,把皇家禁衛軍統領的位置給要來了,就給了馮國璋。

其實老袁在逼皇帝退位之時,禁衛軍因為擔心日後的軍餉問題,也曾堅決反對,但在他們老大馮國璋的再三保證下,還是選擇相信袁世凱與馮國璋,沒有再鬧了,果然是“有奶就是娘啊”。所謂忠君,不過都是利益關係而已。

後面,禁衛軍的軍餉也的確沒有變動,將領也沒有被調動,禁衛軍跟馮國璋的關係就更親近了,老袁掛了之後,北洋軍閥混戰,禁衛軍也一直站在馮國璋這邊,真印了那句“你好我也好”。


順便說一句,馮國璋跟我們現在熟知的相聲大佬馮鞏可是關係很深哦,馮鞏是他的曾孫子。


以上就是“戰略忽悠局”的回答,如果您覺得還滿意,請關注我,也期待您能評論留言,一起溝通交流,謝謝!!!


戰略忽悠局



因為禁衛軍的實際領袖良粥被炸死了,袁世凱趁機掌控了這支清庭最後可以直接控制依仗的軍隊,最後清庭無兵可用,只能接受和平退位的條件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久蔓延了南方數省,清庭無力鎮壓。只能請擁有兵權被罷官的袁世凱出山,但是不料袁世凱一邊跟革命黨討價還價,一邊連哄帶騙的迫使清庭接受和平退位的條件,自己趁機成為民國大總統。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想了,袁世凱連哄帶騙的欺負清庭之時,禁衛軍去哪裡了呢,為什麼沒有出來維護清庭的統治呢,接下來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自辛亥革命爆發以後,袁世凱再度出山以後,清庭以資政院選舉的形式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不久袁世凱入京組成了所謂的責任內閣,具體如下: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等。這些內閣大臣基本上都是袁世凱的人,因為被人戲稱為袁記內閣。

袁世凱當時已經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鎮及毅軍薑桂題等部的節制調遣權力,可謂是掌控了清庭的兵權。

但還有一支軍隊並不受袁世凱控制,那就是名義上由攝政王載灃統率而實際上由載灃的弟弟載濤統率的禁衛軍。說起來這部軍隊也是清末創建新軍的成果之一,利用西式方法訓練,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是清庭最後自保的力量了。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奇怪,清朝的八旗軍隊和綠營呢,其實到了清末八旗軍隊和綠營早已經爛在根子裡了,指望他們享受當兵大爺可以,一有戰事比兔子跑的還快。不然也不至於讓擁有北洋六鎮兵權的袁世凱就可以逼迫清庭和平退位成功,所以皇族中掌握的禁衛軍就成為了清庭的最後底牌。

這支禁衛軍成為袁世凱當時的心腹之患,袁世凱於是就想了一個損招。向清政府建議,皇族大臣應當出征南方作為各軍的表率,這樣南方的叛亂就可以很快鎮壓下去了。這樣一來就使膽小如鼠的載濤自請解除了軍職,袁世凱立刻推薦徐世昌來繼任軍諮府府大臣,並從漢口調回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軍統。

但禁衛軍的實權卻還在清庭之手,因為平常負責禁衛軍具體事宜的是良弼。雖然載濤自請解除軍職,可良弼還在,依舊可以實際控制禁衛軍。

更要命的是良弼屬於堅定的主戰派,他始終認定袁世凱是插在清庭心臟裡的一支毒箭。所以當袁世凱以內閣辭職手段要挾清庭接受退位條件時,良弼主張批准內閣辭職,另組為皇族戰時內閣,並且打算派鐵良統率“討伐軍”南下鎮壓南方起義。

袁世凱雖然力量大於良弼,但不想殺死良弼這個皇族子弟,害怕擔當輿論壓力。

這時候果然是瞌睡了就有人來送枕頭,正在袁世凱還在想對策之際。良弼被同盟會的彭家珍刺殺,1911年同盟會北方支部成立時,彭家珍入盟被推為軍事部長,知道了良弼阻止清室退位以後,十分生氣,所以決定清除掉這個攔路虎。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守在光明殿衚衕良弼住宅的附近,等到良弼下朝回家之時,他扔了一顆烈性炸彈,炸斷了良弼的一條腿,使其延至次日不治而死,而彭家珍自己也被彈片炸傷,當場就犧牲了。

良弼一死,袁世凱徹底掌控禁衛軍。清庭失去了最後的底牌,徹底無兵無用。最後只能無奈的接受了和平退位條件,清朝便亡國了。


宋安之


我是七哥。

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在這年12月,載灃在朝廷旨意下,開始籌建忠於滿清皇室的禁衛軍。歷時近三年,到了1912年年初,禁衛軍已經成了守衛京師的重要軍事力量。

(載灃)

禁衛軍分為兩協,每協轄制兩個步標,另外設置炮標、馬標和工程營,總計一萬多人。其中,除了步兵第四標為漢人之後,其他均是旗人子弟。所以,在整個京師防衛中,禁衛軍的重要不言而喻,一旦忠於皇室的禁衛軍叛亂,不受袁世凱控制,那麼袁世凱想要威逼溥儀退位的計劃,難度就大大增加了。

於是,在威逼溥儀退位的路上,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卡,就是袁世凱能夠成功馴服、這些忠於皇室的禁衛軍。而馴服一支軍隊,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控這支軍隊的統帥。很快,袁世凱想到了一個人,遠在武漢前線的馮國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

馮國璋,在武昌首義之後,臨危前往戰線,很快就成功打擊了革命黨人的氣焰,拿下漢口、漢陽兩鎮,大獲全勝。在1911年的11月27日,就被朝廷授予“二等男爵”榮譽。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爵位,頓時,馮國璋十分興奮,向朝廷表示“這實在是天恩高厚,我一定要給朝廷出力報效”。就在袁力主和談,實行威逼清帝退位的計劃時,馮國璋力主決戰,還託人給給隆裕太后上疏,表示400萬兩銀子就可以平定叛亂了。馮國璋的種種表現,贏得了滿清王公大臣的厚愛,認為馮國璋必是效忠於清室的人。

而實際上,馮國璋也的確是效忠於清室的北洋將領。但礙於袁世凱的知遇之恩,再加上馮多年在袁世凱手下做事,與北洋眾人交情深厚,而且還與段祺瑞、王士珍並稱為“北洋三傑”,這份北洋恩情,馮也無法避免,在情理上也不得不效忠於袁。(馮國璋)

所以實際上,馮國璋是一個比較矛盾的人,一面他想效忠清室,另一面他又不得不聽命於知遇之人袁帥的調遣。但也正是這一個比較矛盾的人,正好符合了袁世凱的要求:馮國璋作為自己的親信之人,自己絕對可以馴服他,是自己的親近之人;同時,他也深得滿清皇室、王公大臣的認可,並且與他們關係不錯,這正是一個可以插入敵人內部的好棋子。

於是,1911年12月15日,在武漢打了大勝仗的馮國璋,被調入京師,任命為禁衛軍統帥總統官,統籌京畿防務。

起初回到京師的馮國璋,拒不任職。於是,袁世凱派長子袁克定登門拜訪,跪拜馮國璋,直呼“四叔”,同時拿出以前馮拜到袁世凱手下的門生帖子,和袁世凱親筆填寫的“蘭譜”,表示袁世凱將馮視為自己的兄弟,不再是袁的門生了。馮深知這是袁的懷柔之策,也只好接受了,於是走馬上任統管禁軍,而袁世凱也就這樣把馮拉到了懷中。(袁世凱與長子袁克定 劇照)

接管禁軍之後,馮積極整頓禁軍。先是全面組織軍司令處,分設參謀、秘書、副官、軍械等處,擴大禁衛軍編制;平常嚴格訓練,要求士兵必須服從長官命令,並且每人發了一本軍人手冊,力圖用軍規制度約束士兵。就這樣,馮國璋成功掌管了禁衛軍。

但想要掌管禁衛軍,還要面臨一個問題:禁衛軍的前統領、清皇室少壯派代表良弼,是堅決反對清帝退位的頑固分子,雖被馮接替禁軍統領職務,但他為人正派、清廉,年輕有為,在禁衛軍中影響力依然極大,所以,一旦良弼振臂一呼,禁衛軍很可能就要兵變了,那麼袁威逼溥儀退位的計劃可能就要泡湯了。(愛新覺羅·良弼)

於是,良弼很快就被除掉了。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住宅附近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傷了一條腿,後來雖然搶救,但還是在1月29日去世。沒有了這樣一位強有力的影響人物,馮國璋對禁衛軍的掌控更進了一分。

到了1912年2月,在袁世凱的運籌帷幄之下,裕隆太后終於在第二次御前會議上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清帝溥儀退位。隨後,袁的內閣與南京的臨時革命政府達成了清室優待協議。

消息傳開,禁衛軍的官兵開始躁動。這時,為了維護共和政體、順利結束帝制,也是為了助袁世凱一臂之力,馮國璋出馬了。

大概在2月初的時間,馮國璋集結禁衛軍的全鎮軍隊,按照步、馬、炮、工程、輜重營的順序整好軍隊,然後開始講話。馮先大致詳述了當今清朝的局勢,表明共和已成趨勢,即使“禁衛軍的官兵拼著性命去打,那拱衛皇宮和京師的責任又交給誰?”隨後當眾宣佈了清室優待條例。(旗人子弟)

士兵聽到了“大清皇帝辭位”的宣告,頓時出現了騷動。隨著馮繼續念,士兵騷動也越來越大,許多士兵、軍官已經脫離隊形,相互討論。唸完條例,為了消除騷亂,馮請幾位有意見的帶兵前來提問。

最後幾個代表出面提問:皇太后、溥儀的安全,馮總統官能否保證?禁衛軍的編制不會被陸軍部被取消,馮總統官可以擔保嗎?馮聽完提問,一口答應。

但部隊中的士兵依然有些不滿,還在騷動,覺得馮這是形勢所迫,並非真話。這時,為了徹底穩定禁衛軍,馮急中生智,表示禁衛軍中可以挑出兩位兄弟跟著我,給他們陪兩把槍,每天跟著我,只要發現我與革命黨人勾結,就一槍打死我,而且我的家人決不允許找他們麻煩。

於是,馮的身邊就多了兩個寸步不離的、從禁衛軍步隊來的旗人隨從。這兩個隨從,一個叫福喜,一個德祿,跟在馮身邊做了本處的副官,每月可以領50兩銀子的餉銀。(整編後的北洋陸軍)

這事了結之後,馮才算徹底馴服了禁衛軍,完全解除了袁世凱的後顧之憂,威逼溥儀退位的時候,禁衛軍再也不會兵變了。而禁衛軍也與馮國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在清帝遜位之後,禁衛軍被編制為陸軍第十六軍,仍然由馮國璋遙控管制;即使馮國璋辭職回家了,第十六軍仍有一個連跟著他回老家。

我是七哥,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領悟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