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只是因為絆倒侄子朱瞻基就慘死了嗎?

淡墨殘煙


絆倒朱瞻基,這是朱高煦作死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成祖朱棣的這個二兒子,生性兇悍頑劣,洪武年間與秦、晉、燕、週四世子一同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往京城學習,這傢伙整日遊蕩厭學,言行輕佻,據說朱元璋十分厭惡這個孫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朱高煦和兄長朱高熾一同入朝,實有被建文帝拿來當人質的意思。舅舅徐輝祖見他依舊我行我素,頑劣不堪,便暗中告誡他,要懂得慎行。朱高煦這傢伙非但不聽,相反藉機偷走了徐輝祖的寶馬,渡江後一路作惡不斷返回了北平。

兒子逃離囚籠,此舉無形中為朱棣起兵造反奪天下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因為如此,朱棣對他這個二兒子是不計其惡,反賞其勇。

勇這東西分很多種,有能成大事的智勇,有順境尚可,逆境遂垮的劣勇。朱高煦身上的這種勇,在隨朱棣奪天下的一段時間,看上去是智勇,屢次救朱棣於危難,其實這是一種偶然,一種假象。

朱高煦的勇在逆境面前根本經不起考驗,更談不上可以獨造大局。

朱高煦最終的悲劇正是來源於這個,他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覺得自己很有老爹智勇雙全的風采,理應去接老爹的班,即便不能順利接,他也能效仿老爹把天下奪到自己的手裡。

當然,歷史的悲劇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除了自身的原因,他爹朱棣的溺愛縱容,他哥朱高熾表面上的相形見絀,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朱高煦最終的悲劇。

因為朱高熾肥胖笨拙,表面上很沒有帝王相,朱棣一向不喜歡這個一點不像自己的長子,而是異常喜歡跟自己各方面都很像的朱高煦,因為這個,朱棣甚至跟朱高煦說過這樣的話,你哥身體不行,你好好幹!

言下之意,你哥很有可能早死,即便不早死,只好你乾的好,我也可能把他廢了,把你立起來。

然而,有一點卻是包括朱棣、朱高煦在內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也無法否定的,從朱棣算起的皇三代朱瞻基是自帶天命的“好聖孫”。

說到這,就可以來說說朱瞻基和朱高煦這對皇家叔侄的生死恩怨了。

兩人第一次交鋒發生在朱棣的兒孫們去鳳陽祖陵祭祖。按照朱元璋的祖訓,祖陵祭祖,朱家子孫要騎一段馬,走兩程路,再步行謁陵。途中,大家都健步如飛,只有肥胖且有嚴重足疾的太子朱高熾,自己走不動,要靠兩名內侍攙扶,才能踉踉蹌蹌地前行。漢王朱高煦在旁幸災樂禍,嘲笑說:“前人失跌,後人知警。”

“好聖孫”朱瞻基聽到後應聲回擊:“更有後人知警。”

從叔侄兩人交鋒的結局看,這真是一句勝負已定的讖語。

由這樣的交鋒不難看出,朱高煦在爭奪太子之位時是何等的囂張,也可以想見,朱瞻基在捍衛他爹朱高熾的同時,對自己這個皇叔有多警視,有多憎惡。

兩人第二次交鋒,依舊是朱高煦囂張挑戰在先。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登上皇位,十個月後突然去世。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監國,按照父親的願望,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南京。

朱高煦得到朱高熾已死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準備在半路上截殺太子朱瞻基,自立為帝。

但聰慧異常的朱瞻基對此早有防範,在朱高煦尚未在沿途設好埋伏時,他便快馬加鞭,搶先一步趕回北京,接掌了大權。

就衝想置於親侄新君於死地這一條,換成朱棣的脾氣,朱高煦其實已經可以去死了。

但朱瞻基頗為仁孝,沒有去殺他這個屢次圖謀不軌的皇叔。

但在朱高煦眼中,朱瞻基的仁孝卻成了好欺負,他以為自己的這個侄子是當年的建文帝,而他自己也是當年的朱棣。

於是,兩人之間的第三次交鋒登場了,這次朱高煦更囂張,直接起兵造反了,也想來一次靖難之役。

然而,他的自以為是很快就淪落成了惡勇下的不堪一擊。

他比其父朱棣差遠了,既沒有雄才大略的謀劃,也沒有盡得人心的魅力。在朱瞻基的親征下,朱高煦連一次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即束手就擒,棄城投降了。

公開起兵造反,按說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但朱瞻基最終還是網開一面,沒有殺朱高煦,只是將他父子廢為庶人,軟禁在了西安門內逍遙城。

一敗塗地後,最怕的是認不清現實,更怕的是認不清現實然後還心理失衡,呈現出作死狀。

朱高煦就是這樣。

三年後,朱瞻基帶著內侍前去探望他這個被囚了三年的叔叔,這時候朱高煦如果真心懺悔,沒準就能獲得寬恕了。但心理失衡下的朱高煦看不到這個,他做了一件極其愚蠢又毫無意義的事,趁朱瞻基不注意,伸腳將朱瞻基勾倒了。

事不大,但足夠徹底激怒朱瞻基。

朱瞻基令人搬來一口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更可笑,這時候竟然玩起了人生最後一次逞能,憑藉自己的一身蠻力,他居然把三百斤的銅缸給頂了起來,好似在說,你扣不住我。

到這裡,朱瞻基再也無法仁慈下去,他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掉。

這種酷刑在歷史上很罕見,但沒人說朱瞻基殘暴,只會說朱高煦太能作,不作到化渣不算完。


黑句本


話說當日,也許還懷著對叔叔僅存的那點溫情吧!明宣宗朱瞻基來到了叔叔朱高煦的住所進行探視,卻不料被叔叔故意絆倒,摔了個大跟頭。站起身來的朱瞻基頓時怒由心生,想到之前的種種往事,他再也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憤怒,叔侄間的親情在此刻蕩然無存,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場殘酷的屠殺!朱瞻基當即命令士兵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隨即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將叔叔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後又將其子嗣盡數誅滅!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朱瞻基如此對待他的這位叔叔呢?只因為將自己絆倒而丟失了面子?當然不是,這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仇恨種子的埋下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在靖難之役時,屢立戰功,更曾多次救朱棣於險境,作戰勇猛,功居眾皇子之首,朱棣也因此認為他很像自己。

朱棣繼位後,朱高煦自覺自己戰功卓著,又有一大批朝臣的支持,加上大哥朱高熾腿有殘疾,自己的皇太子之位應該是穩穩的。然事與願違,朱高煦雖說功高,但也自負,過失太多,綜合考慮之下,朱棣還是立了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而這時,也將一顆仇恨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了朱高煦的心中。自此,朱高煦將大哥朱高熾視為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皇帝夢難醒

朱棣打天下,朱高煦所立下的功勞確實不容忽視,所以他自己也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將來要繼承皇位,儘管現實是如此的無情,但依然沒能驚醒朱高煦的皇帝夢。

朱棣在世時,朱高煦便公然拒不就藩,更常以唐太宗自比,身邊的護衛也是遠遠超過了他藩王該有的規格,後來更是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永樂十四年,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達數十起,將其貶為庶人,後在太子朱高熾的求情之下,於永樂十五年被朱棣分封到樂安,做一方藩王,然而來到樂安後,朱高煦便著急地策劃謀反。儘管朱高熾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這個人還真是特別的仁慈,對自己這個弟弟真是沒話說,明知朱高煦有覬覦帝位之心,但念在兄弟之情的份上不與之計較還大加賞賜朱高煦,心中還是希望這個弟弟迷途知返的。然而這些根本不能將朱高煦從他的皇帝夢中喚醒。

由於身體原因,明仁宗登基不到一年,便匆匆離世,而這給了一直覬覦皇位的朱高煦可乘之機,當時的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便在途中設伏,截殺朱瞻基,然而最終還是失敗了。

到侄子朱瞻基登基,朱高煦心裡自然更不是滋味,覺得這樣一個晚輩怎麼會比自己更有資格做皇帝呢?他越想越不舒服,開始只是欺負欺負這個侄子,讓這個侄子幫自己做些事,然而沒想到的是,凡是自己提出的請求,宣宗朱瞻基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這給了朱高煦一種錯覺,這個朱瞻基是不是好欺負啊!於是,在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朱高煦便公然起兵造反。

不過這場鬧劇在朱瞻基的親征之下,僅僅數月便宣告結束,朱高煦最後無奈投降,儘管朝中大臣一致要求要將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朱瞻基還是不忍殺他,將朱高煦及其子囚禁於皇城西安門內。

死不悔改

也許朱瞻基和他父親一樣,也還心存一絲幻想,希望這位叔叔能悔改吧,所以不忍殺他,只是將他囚於皇城之中,但沒想到的是這位叔叔死不悔改,那一絆,徹底的將最後的溫情給絆沒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絆個跟頭不至於被活活烤死。朱高煦的死是他長期作死積累的結果,最終在朱瞻基忍無可忍的時候把朱高煦扣在了一個大銅缸中活活烤熟了。



首先說一下,朱棣共有三名嫡子,分別是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都是徐皇后所生(徐達長女),但三人性格卻截然不同,長子朱高熾性情溫且愛好學習,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則性情兇悍且目無法紀。

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煦便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學習。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朱高煦言行輕佻、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知識,這讓朱元璋對他是非常厭惡,為此朱元璋還親自定下了朱高熾為燕王世子,只給了朱高煦一個郡王。

如果生活平平靜靜,朱高煦很可能會就藩於封地,過一個明朝王爺的富貴生活,終結自己的後半生。然而他的生活軌跡卻在朱棣靖難之役時被徹底打亂,而且朱棣還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當時朱元璋剛剛去世,朱高煦跟隨朱高熾一同入朝。在南京,朱高煦遊手好閒,經常做一些品行不端的事情,他的舅舅徐輝祖看到後訓誡了他一次,但朱高煦卻心生怨恨,偷了徐輝祖的寶馬返回北平,在路上還因為各種小事殺死官民。

朱允炆當時正準備削藩,於是百官以此彈劾燕王朱棣不法,縱容兒子行兇。

1399年,朱棣被迫起兵造反,由於長子朱高熾身體肥胖,所以朱棣命朱高熾留守北平大本營,自己則帶領朱高煦南征。

靖難之役對於朱棣而言非常艱難,幾次差點喪命,多虧了朱高煦作戰勇猛。尤其是在浦子口時,朱棣被南軍擊潰,幸虧朱高煦率軍來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為此朱棣準備了一張畫餅給朱高煦,當時朱棣對朱高煦說:“努力罷!世子經常生病”。



這句話讓朱高煦看到了奪嫡的希望,他認為自己只要建立足夠的功勳便能夠成為世子,甚至是太子、皇帝。然而現實卻重重的打臉,靖難之役後朱棣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對這件事壓根不提,而且還果斷冊立了長子朱高熾的太子。

眼看立儲無望,朱高煦是滿腔怨恨,雖然被封為漢王,藩地在雲南,但他就是不出京城,不斷地找機會陷害朱高熾,等待時機奪嫡。

有一次,朱高熾和朱高煦共同拜謁朱元璋的孝陵。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而且腿腳不靈便,摔了一個跟頭。朱高煦在後面冷嘲熱諷的說:“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聽後很不爽,果斷接過了話茬說:“更有後人知警也。”



朱高煦長時間逗留京城,結交大臣,朱棣也明白了朱高煦有奪嫡之心,所以改朱高煦的封地為山東樂安,強行下令讓朱高煦就藩。但即便是離開了京城,他依舊做著當皇帝的春秋大夢,並且在京城安排了很多眼線,時刻關注著朝廷的一舉一動。

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但朱高熾僅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這時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認為時機已到,派出了殺手在路上截殺返回北京的朱瞻基,並準備起兵造反。不過由於準備不足,截殺朱瞻基並沒有成功。

截殺失敗後,朱高煦的起兵時間拖延了幾個月。當他起兵後,朱瞻基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並且御駕親征。朝廷集結了大量兵力將其封地團團圍困,無奈之下,朱高煦選擇投降。



朱高煦投降後,朝廷大臣紛紛上書,請求將其處死,但朱瞻基念在是王叔,於是把他囚禁在了皇城西安門內。

囚禁了一段時間後,朱瞻基認為朱高煦可能會有所悔悟,所以親自探監。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朱高煦竟然在朱瞻基來看望他時伸出腳絆了朱瞻基一個跟頭。這讓朱瞻基大為惱火,於是下令讓人用一個重達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住了。

在銅缸中,朱高煦依然不老實,試圖用蠻力將銅缸舉起來。看到這裡,朱瞻基痛下殺心,讓人在銅缸周圍點火,最終將朱高煦活活的烤死了,他的幾個兒子也都被處死了。



縱觀朱高煦的一生,只是朱棣在靖難之役時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卻當真了。後來朱棣將他趕往封地,已經明確告訴了他不可能成為太子,但他卻依然不死心,最終也因為自己的作死行為而導致了悲劇。


我是越關


蒼茫大地以史料為據,給文友們分析一下原因,請斧正。

一、朱高煦在燕王篡位過程中立了大功。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歷盡千難萬險,儘管遇到他們生命中的貴人、明朝大弱智統帥、軟骨頭李景隆(後又偷開南京城門放朱棣入京),但燕王造反時的家當和中央政府是無法抗衡的,何況朱允炆手下還有盛庸、平安、鐵鉉、徐輝祖這些還算拿得出手的將領,所以九死一生是尋常事,作為絕對的干將朱高煦和張玉、朱能等可以排武將功臣前五名。多次危難之際,朱棣都會暗示、激勵朱高煦:世子(哥哥朱高熾)身體不好,你好好努力啊!朱高煦以他的卓越功勳,贏得了武將戰友們的尊敬和擁護。

二、朱棣的偏愛膨脹了朱高煦的慾望,朱高煦生命不息,篡位謀反不止。

朱高熾留守北平,頂住了大明李景隆六十萬大軍的進攻,也立下了曠世之功。

但朱高熾嚴重肥胖症患者,走路都要人攙扶,形象對不起觀眾,朱棣對他極不喜歡。朱棣看重於聖孫朱瞻基,加上文官集團姚廣孝、解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的死保,朱高熾才艱難上位並保住太子之位,最終登上皇位。

在這過程中,朱高煦一直不安分,作為藩王賴在京城不去就藩,在朱高熾好不容易上太子位後,他又多次反撲,還整死了太子死黨解縉,想借朱棣手廢掉太子……

在朱高熾薨逝後,他又圖謀不軌,想搶班上位。在侄子朱瞻基上位後,高煦公開造反。

朱高煦在山東樂安準備造反,他連“悄悄地進去,開槍的不要”也不懂,他把造反這種本該偷偷摸摸的事,竟然弄得地球人都知道。在1426年七月,派親信枚青去京城找高煦的老戰友張輔造反,結果被連夜捆送朱瞻基。瞻基派中官侯泰勸叔叔懸崖勒馬,但叔叔牛逼烘烘,對使臣說:靖難我有大功,太宗聽信讒言,把我封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籠絡我,現在皇帝又想用祖制壓制我,我怎能久居此地!他還向侯泰出示兵馬軍器,狂言憑這些就可縱橫天下!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

三、朱瞻基仿古人鄭伯克段於鄢策略,手法毒辣;朱高煦智商太低,一錯再錯,堪比蠢豬。

朱瞻基在勸說無效後,聽從楊榮、夏原吉建議,御駕親征。

公元1426年(即宣德元年)八月十日,瞻基親征樂安,二十日即兵臨城下,瞻基在征途問大臣:朱高煦會如何行動?有大臣說:他可能會進攻濟南來抗拒大軍。有大臣說:他會帶兵南下。瞻基連連搖頭,說:濟南雖近但難攻,大軍神速,他來不及攻去。他手下家屬都在樂安,不願往南,他必在樂安等我。

瞻基用心理戰術,派人將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內容無非是首惡必辦、協從不問,並且按生擒、擊斃皇叔兩種價格名碼標價。

結果朱高煦不戰而降。

皇上派御史于謙來數落高煦的罪狀,于謙正詞嶄新,聲色俱厲,而高煦伏地戰慄。

喜劇明星朱高煦被關在西安門的監獄裡,有一次瞻基想起叔叔,便去看望他,兩人沒說幾句話,高煦突然伸出一腳,把瞻基勾倒在地。

於是,朱瞻基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銅缸把叔叔蓋住,高煦竟又秀起了胸肌,將缸頂起來,東倒西歪到處走。瞻基派人把大缸按住,找來許多煤炭,壓在缸上,把煤點燃燒紅,處死朱高煦。

為子孫免除了後患。

乍一看,瞻基仁至義盡,細一想四處挖坑,和鄭莊公有一拼。朱高煦是個有野心的莽夫,被瞻基活捉囚禁後。瞻基看望,純屬禮節,給大臣一個仁君的形象,同時在給叔叔下套。他深知叔叔鹵莽、愚蠢的性格,叔叔像只爆竹一點就著,稍微激將一下,叔叔必下手,一下手,就授自己話柄:我大人不記小人過,來看你這個叛臣叔叔,你竟然一錯再錯,想謀殺我,(鉤倒而已,侍衛在旁,作為囚徒的高煦並不想謀殺侄子,只是發洩一下而己)。但你一鉤腳,還鉤倒了皇上,坐實了謀反之名,賞你只三百斤銅缸,把你變成五指山下的孫猴子,就你叔叔這躁脾氣,必然頂缸,你敢頂缸犯渾,燒死你明正言順,既解了我心頭之恨,還為後代除一大患,又不須擔殺叔惡名,一舉而三得!朱瞻基的手法高!實在是高!





蒼茫大地顧煒斌


讀百家書,行萬里路。一壺老酒解千愁,兩行濁淚望大明!我是"路漫漫吾求兮",給你不一樣的大明解讀!

太祖殯天,建文繼位,削藩不成,成祖靖難。

成祖朱棣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按照立嫡的原則,朱高熾是為太子。但朱棣不太喜歡他這個長子,因為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而朱棣是個極嗜武的人。二子朱高煦勇武剛猛,非常符合他的審美標準,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兩次解救過朱棣。朱棣也曾暗示過要將高煦立為太子,這就為朱高煦日後的作死埋下了伏筆。


上圖為仁宗朱高熾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朱高煦,以現在的觀點審視他,朱高煦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逗比。靖難之役後,他先被封為漢王,封地在雲南,但他卻不服氣,認為自己勞苦功高,不肯就藩,還多次耍手段誣陷太子,意圖奪取太子之位,簡直不要太過分了。最後他老子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強令就藩樂安州,但其仍不思悔改,在別人的攛掇下,密謀造反。

上圖為影視劇作品中的朱高煦

1426年,他的侄子朱瞻基繼位,朱高煦認為他的機會來了,要效仿他的老子再來一次靖難,可他卻不知,他和他老子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不僅是道義上說不過去,就連軍事實力和謀略都差了一大截!於是乎,在他的侄子御駕親征之下,朱高煦舉手投降了。

宣宗率大軍班師回朝後,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本來,宣宗念在朱高煦是自己親叔叔的份上,準備放過他,但朱高煦還是繼續作死。朱高煦在被關押期間,宣宗親往探視,誰知卻被朱高煦故意伸腳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上圖為宣宗朱瞻基

回顧朱高煦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朱高煦文不成,武不就,雖有些勇猛,但卻毫無謀略,政治上更是個白痴。一生都在不斷的作死,被他的哥哥多次救下,還不知悔改,最後終於成功的把自己作死了!


路漫漫吾求兮


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原因是朱高煦是個悍將,不殺有後患。漢王朱高煦本來就是能征善戰的一員大將,長期跟隨父親出生入死,在靖難的幾年裡立下赫赫戰功,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華,積累了很高的威望。同時,這個人政治素質不怎麼樣,鋒芒畢露,常常將自己比作唐太宗,要求朱棣將天策衛安排給自己做護衛。在永樂年間還因為犯了法,被朱棣訓斥,然後讓朱高煦就藩安樂州。朱高煦自視甚高,更是看不起肥胖臃腫的大哥明仁宗朱高熾,背地裡經常罵朱高熾就是一頭豬,經常在朱棣面前說太子朱高熾的壞話,以便取而代之。朱高熾性格寬厚,對這個狂妄的弟弟還是很寬容的,朱高熾登基後,經常賞賜財物給弟弟朱高煦,並將朱高煦的兒子除了世子外,全部封為郡王。但朱高煦不領情,所有這些,都讓朱高熾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對這個目中無人的叔叔更加耿耿於懷。

另一個原因是朱瞻基心狠手辣,下得了這個狠手。朱瞻基是個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的人,認定了的事情,絕不手軟,這個性格和曾祖父朱元璋、爺爺朱棣非常像。朱瞻基當了10年皇帝,前幾年幹了許多出格的事情:登基後,先是把自己的老師戴綸殺了,要不是大臣苦苦相勸,本來還要將戴綸滿門抄斬,戴綸為什麼被殺,僅僅是因為戴綸勸朱瞻基不要沉湎遊玩,這種事竟然招來殺身之禍,不可思議。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朱瞻基的孫貴妃生朱祁鎮,為此朱瞻基立孫貴妃為皇后,端莊賢淑的胡皇后無過錯被廢。廢后是很難的事情,但是朱瞻基不管那麼多,任性而為,說廢就廢。朱瞻基心狠還不要緊,而且善於做宣傳工作,善於偽裝自己,把大臣玩弄在股掌之上,這些大臣被朱瞻基賣了,還不忘替朱瞻基說話好。不信就看看《明宣宗實錄》。

朱高煦為謀反做了準備,但是沒有造成什麼影響,也沒有殺朝廷命官,也沒有實質性舉動。朱瞻基親征後,朱高煦出城投降,態度誠懇,後來一家人被朱瞻基軟禁在北京。不過心狠手辣的朱瞻基還是將朱高煦殺了,史書上說是用銅鐘罩住朱高煦,外面燒大火,把銅鐘都燒紅了。朱瞻基不但殺了朱高煦,而且還將朱高煦12個兒子,即朱瞻基的12個堂弟殺得一個不留。朱瞻基這個手法和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和朱棣殺建文舊臣有著驚人的相似,斬草除根,不留後患。朱瞻基可不是猶猶豫豫、既要當表子又要立牌坊的建文帝朱允炆,若是遇上建文帝,朱高煦應該不會死。

當年,朱棣武力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軟禁了朱允炆的家人,現在顛倒過來,朱棣的孫子朱瞻基殺了叔叔一家,絕了其後。這怎麼解釋呢?不好解釋,算是報應吧。換做別的人當皇帝,朱高煦或者不會死,12個兒子更不會死,但是朱高煦遇上了更加歹毒更加陰險的朱瞻基,那就只好認命了,那就必死無疑了。

不過,壞人也不會有好報,朱瞻基37歲那年就來到了地下,和二叔朱高煦以及12個堂弟相聚了。





坐看東南了


不是!僅僅一絆,頗有政治頭腦與手腕的朱瞻基絕對會一笑而過的!事實上,自“靖難”成功後,朱高煦就一直倨功自傲,持續上演作死鬧劇,朱棣念及他在戰場上的出生入死,屢建軍功,都有意或者無意地寬容、忽視了他。

朱棣死後,朱高煦加緊作死步伐,緊鑼密鼓地組織謀反,事發後,明仁宗朱高熾並沒懲罰他,反而顧慮其昔日戰功,恩寵之,依然獎賞他;作為帝王與兄長,可以說朱高熾已經仁至義盡了,如果朱高煦稍有感恩之心,定會痛改前非的,可惜事與願違。



朱高熾病逝之際,喪心病狂的朱高煦竟然派刺客在途中截殺太子朱瞻基!朱瞻基上位後,對此事連輕描淡寫都沒有,依然重重賞賜了自己的功臣二叔;朱高熾時代,朱高煦已處心積慮地兩次策劃謀反,按大明法律:殺他十次都屬罪有應得,可是由於朱高熾的善良,讓他躲過了一劫又一劫。

朱瞻基執政後,朱高煦審時度勢,認為朱瞻基懦弱無能,軟弱可欺,他覺得目前的局勢類似當年的靖難之役前的情形,他以為是天賜良機,自己此時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於是朱高煦又一次起兵造反了。可惜他非燕王朱棣,朱瞻基更不是朱允炆,深藏不露的朱瞻基很有頭腦,且具極強的政治手腕,這次朱瞻基御駕親征,三下五除二,就迫使目空一切的朱高煦投降了。

如果此時的朱高煦能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及時拿出點態度,向侄兒承認錯誤,以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以前對他的印象,留條性命是肯定的,可是身陷囹圄的朱高煦不僅沒絲毫悔改之心,還萌發了犯上作亂之意,真是積習難改,積重難返。


朱瞻基前往監牢探望二叔的時候,朱高煦趁朱瞻基不注意突然伸腿惡狠狠把絆了他一腳,毫無提防的朱瞻基摔了個滿嘴泥,身為君臨天下的帝王遭到突然襲擊,朱瞻基自然震怒不已。這次侄兒沒有慣著叔叔,風華正茂的新皇上果斷下令,:用一個三百多斤重的大缸罩住朱高煦,再命人在缸的四周燃起熊熊大火,把個朱高煦活活地烤死在缸裡;隨後朱瞻基一不做二不休,把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殺死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瞻基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史稱“明宣宗”,明朝在他做皇帝時走向了鼎盛,稱“仁宣之治”。然而,誰能想到,這樣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的即位之路卻危機重重。

紫禁城皇帝賓天的消息傳到考察返遷南京的太子朱瞻基的同時,也傳到了山東濟南的漢王朱高煦的耳朵裡。朱瞻基時年28歲,他很果斷地放棄了從山東入京的打算,而事實上,從南京去往北京的路上,一個接一個陷阱已經在等待著這位明帝國未來的掌門人。

(間道而行的年輕太子)

佈置這些陷阱的,就是朱瞻基就是漢王朱高煦,朱瞻基的親二叔,明仁宗的弟弟,朱棣的次子。

劫殺當朝太子這麼出格的事,也就只有朱高煦這樣的人才能做的出來。說到底,這都與朱棣當年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承諾有關。

朱棣在“靖難”時,多次陷入絕境,朱高煦多次扮演了救火隊長的角色。如果不是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朱棣父子也許就根本打不到南京城下。實際上,即使朱棣打到了南京城,如果不是李景隆開城投降,南京城久攻不下,勤王明軍大集於南京城下,朱棣也不可能做成中國有史以來唯一的藩王起兵成功的案例。

因此,在創業艱難的征程中,朱高煦給朱棣就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危急關頭,朱棣已經筋疲力竭,他拍著兼程趕來的朱高煦的肩膀說:好好努力,世子的身體不好。

朱棣口中所說的“世子”,說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腿腳因有殘疾,因此就沒有跟隨上靖難的腳步,而是被安排留守在北平供應器械糧草。朱高熾的世子地位是太祖皇帝敕封的,是朱棣的嫡長子。雖然有殘疾,卻是好讀書知禮。這在出身底層的朱元璋看來,是良好家教的體現。

相反,次子朱高煦在南京城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了。這位皇孫簡直是膽大妄為至極,不學無術也就罷了,竟然草菅人命,隨意擊殺驛丞,時人議論紛紛,指責朱棣家教門風。

然而,這位看起來不怎麼成器的二公子,打起仗來卻是把好手。他在靖難之役中,與朱能、張輔等成為朱棣身邊的得力戰將,立下了功勳。由於朱棣當年曾經說過勉勵他的話,這位二公子開始有了奪嫡之心。

(靖難之役)



朱高煦生的高大威猛,在軍隊裡有很多朋友,他們都向朱棣推薦這位二公子入主東宮。文官們卻看出朱高煦野性難馴,他日即位天子終非是社稷之福。朱棣平衡利弊,最終還是選擇了有更高民望的朱高熾做太子。

朱高煦怎麼能夠服氣呢?他是那麼英勇無畏,立下了那麼多戰功。於是,他藉口留在京城,對太子身邊的人發起了進攻。

歷代以來,太子都不太好當。做的出色了,皇帝認為你要奪權;韜光養晦了,皇帝認為你不“類己“。所以太子不能殺伐果決,只能隱忍圖存。

朱高煦肆無忌憚,把太子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給打倒了,解縉被殺,楊士奇入獄。朱高煦的奪嫡之路看起來順利異常,太子已經被剪除了羽翼。

然而,朱高煦的高調奪嫡引起了朱棣的警覺,尤其是朱高煦自命不凡,因為討得了“天策衛”,竟然以李世民第二自居。天知道這位藩王腦袋裡在想什麼,李世民雖然是一代聖主,可那是普通藩王該說的話嗎?李世民殺兄逼父才奪得皇位,而且他也是排行第二。如此野心,豈不是司馬昭之心?

(朱高煦飛揚跋扈)

朱棣起了疑心,問起身邊人等,如何看待漢王。結果就是“漢王平日長以李世民自比”一句話,讓朱高煦失去了奪嫡的資格。他被強制遷封到山東樂安,就在皇城根上看著。

明朝初期,因為邊事多發,導致藩王掌兵,所以才有靖難之役。朱棣登基後,自守國門,藩王兵權都被收歸中央。朱高煦這次被趕出京城,一者沒有邊地藩王的兵權,二者就在京師附近,都被錦衣衛看在眼裡。正常情況下,朱高煦應該收手了吧?

朱棣在北伐班師途中病逝,楊士奇派人封鎖消息,先報給太子朱高熾,讓其準備登基。等皇帝靈柩到了京城之後,在山東的朱高煦才知道皇考已經賓天,卻大局已定,無法更改。

然而,天不絕人願。朱高熾做皇帝不到一年,因為身體不好,竟也賓天了。這一次朱高煦吸取了教訓,在京城派了很多探子,早早得到了消息。可是遠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才是大明帝國第一順位繼承人,為了搶奪皇位,朱高煦狠下一條心,在南京到北京的路上派出了數批死士,準備劫殺太子。

朱瞻基金蟬脫殼,錦衣夜行,餐風露宿,終於躲過了多次暗殺,順利來到京城。這段史實被《明妃轉》改編,成了朱瞻基次子朱祁鈺的故事。

朱高煦的如意算盤再次落空。可是他毫不氣餒,他依然認為那個皇位是他與父皇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所以,不管作為新皇帝的侄子怎麼賞賜慰問,他都不改初心:就是要做皇帝!他派了使者去問以前的老戰友張輔:我準備靖難,跟我一起做大事嗎?張輔是從靖難之役中走出來的,當然知道其中兇險。現在讓他再來一次,憑什麼??於是,張輔立刻向領導彙報,漢王朱高煦反跡已露。


(即位後的明宣宗)

朱瞻基幾次勸阻不成,為了震懾人心,選擇了御駕親征。因為離得近,所以沒幾天就帶領大軍來到了樂安城外。朱高煦看到王師勢力,嚇得不敢繼續抵抗,準備投降。結果他的部下王斌拉住他,說:寧可戰死,決不投降。

朱高煦不得已舉起手來,喊了幾句口號“誓與樂安共存亡”!隨後他來到城下,向皇帝陛下請罪。朱高煦這一降,可苦了跟隨他的那些部下們。王斌等640多人因為教唆漢王之罪被殺,其他人等也分別被髮配邊疆等地,朱高煦的勢力被一掃而空。

朱瞻基倒是沒殺朱高煦,把他關到了一個別院裡。過了幾個月,朱瞻基來看望他的這位叔父,可是這位被貶為庶人的朱高煦還存心使壞,故意絆倒了朱瞻基。這位好脾氣的皇帝生氣了,叫人找來一口大銅缸,把朱高煦給反扣進去了。朱高煦直到此時還在逞能,仗著自己力大,竟然托起了重達300斤的銅缸。朱瞻基氣不打一出來,立刻命人在周圍架上爐火,將朱高煦活活炙死。朱高煦死後,他的十個兒子也一同被殺。

看朱高煦的造反史,感覺有一種濃濃的黑色幽默。他究竟是心大到何種地步,才能如此不按常理出牌?

又或者,朱高煦作為朱棣口中“英果類我”的嫡子,戰功赫赫,本來有著很大的機會奪嫡。先天不足的太子黨選擇了“鄭伯克段於鄢”的策略,示弱於朱高煦,使得朱棣警覺,從而不戰而勝。

(明朝版本的“鄭伯克段於鄢”)

後來的朱瞻基同樣放縱朱高煦的造反行徑,待到朱高煦反跡已現,朝野人人憤恨時,再順從大家的意願將其打倒。不僅避免了民間關於皇家的閒言碎語,更是收穫了士眾人心。

上帝要想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朱高煦自比李世民第二,太子集團卻以柔克剛,終成大功。

身居高位的朱高煦,不知進退,一味猛打猛衝,最終折在了文人輕飄飄的話語裡,可謂是有勇無謀了。只是他臨死時是否能醒悟過來,他的大哥和侄子都都對他的行為洞若觀火,只等他咎由自取,自取滅亡。


而知而行的歷史


朱瞻基處理朱高煦的方式是不太讓人理解的。

朱瞻基在進京準備繼承他父親朱高熾皇位的時候,朱高煦就在半路上伏擊朱瞻基,想把朱瞻基刺死。只是因為朱瞻基警惕,而朱高煦做事不細緻,最終朱高煦才沒有得逞。

(朱瞻基劇照)

要知道,刺殺皇帝,那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之罪,也是古代最大的罪。對於這樣的人,朱瞻基怎麼處理他,都是不為過的。但是,朱瞻基卻並沒有處理他。不但不處理他,竟然還厚賜他。對他的厚賜,超過了其他藩王。《明史》上這樣記載:“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朱瞻基當皇帝后,第二年,朱高煦就造反。當時,朱瞻基親自率軍,前往抓捕朱高煦。等到朱瞻基抓到朱高煦後,也並沒有怎麼處置他,只是把他帶回京城,廢為庶人,並關押了起來。

前面我們剛說了,所有想搶奪皇位及危及皇帝安全的人,都是大逆不道之人,都是要用最重的刑罰來處理他的。但是,朱瞻基處理了所有那些跟著朱高煦造反的人,卻就是對朱高煦從輕發落,只是把他廢為庶人,看守起來。而且,還不時去看他。

可是,為什麼當朱瞻基又一次去看朱高煦的時候,僅僅因為朱高煦伸了一下腿,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就把他蓋在一個大銅缸之下,在銅缸周圍堆滿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呢?

比較起來,朱高煦想刺死朱瞻基,以及朱高煦造反的行為,肯定要嚴重得多。如此嚴重的行為,朱瞻基都能夠從輕發落。而絆倒朱瞻基的行為,則肯定要輕得多。為何輕的行為,朱瞻基反而要下那樣的重手呢?

(朱高煦劇照)

我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是朱瞻基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其一,政權是否穩固。

朱瞻基在進京的過程中,以及在剛當皇帝的時候,朱高煦行刺以及造反,朱瞻基能夠容忍他,是因為當時朱瞻基的政權還不穩固。

為什麼說朱瞻基的政權還不穩固呢?因為朱高煦之所以一心想當皇帝,其實是他的爹朱棣害了他。當年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由於朱高煦英勇善戰,因此朱棣一高興,就表示將來奪得江山後,一定立他為太子。但是朱棣當了皇帝后,綜合考慮,卻並沒有立他為太子,而是立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為太子。這就讓朱高煦很不服氣。而天下的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同情朱高煦。

朱高熾當皇帝不到一年就去世了,這樣一來,朱高煦又覺得自己有機會了,天下人中,也有人覺得朱高煦確實應該繼承皇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朱瞻基繼位,政權確實是不穩的。

如果朱瞻基在政權不穩的情況下,便對朱高煦進行殘酷打壓,天下人肯定會有很多議論。這對朱瞻基的統治,肯定是不利的。所以,朱瞻基不會嚴厲處置朱高煦。

(朱棣劇照)

其二,事情是否極端。

前面兩次事件,朱瞻基沒有嚴肅處理朱高煦,是因為朱瞻基想讓天下人都看看,朱高煦有多麼的可惡。

在朱瞻基看來,朱高煦也就是個跳樑小醜,沒有多少頭腦。而且朱瞻基對朱高煦進行了嚴密的監控,朱高煦根本就翻不起什麼浪子。朱瞻基只是要讓朱高煦多做幾次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從而給朱高煦定性。讓那些對朱高煦多多少少還有點同情的人,再也不會同情他。

到那時候,朱瞻基再殺朱高煦,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就算朱瞻基用如此嚴厲的手段殺朱高煦,也不會有人再議論了。

其三,手段是否嚴厲。

前兩次朱瞻基都饒過朱高煦,手段相當溫和。朱瞻基這樣做,並不是表明他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第二次朱高煦造反的時候,本來朱瞻基派個人去打他,就可以了,但是朱瞻基卻一定要御駕親征。由此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實在是無法忍受的。

但就算是無法忍受,朱瞻基也要表現出懷柔的樣子。表現出這個樣子,體現的是朱瞻基的寬宏大量、皇恩浩蕩。

皇恩浩蕩當然不是朱瞻基的目的,皇權是需要權威的。顯然,朱瞻基一直在等機會。事不過“三”,到了“三”的時候,就算那朱高煦只是勾了朱瞻基一腳,朱瞻基也要讓天下人看看,挑釁皇權帶來的,是怎樣的後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高煦作為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身強體健,在靖難之役中,隨朱棣征戰,為奪取建文帝江山居功至偉。《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又由於朱高熾身胖體弱,朱棣多有嫌棄,存“立長”還是“立康”之心,而使朱高煦心存僥倖,以為天下本應該他繼承。雖朱高熾,朱瞻基兩代君王善待之,但仍恃功驕恣,多行不法之事。而為何其造反都不及死,卻因為伸腳拌朱瞻基而落得慘死,禍及兒孫呢?這一直是古今討論之疑點,私下思來,原因如下:

一,朱高煦有功於朱瞻基父子的江山。

《明史》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可見在成祖起兵之後,他在征戰中身先士卒,多次保護和救成祖於危急之中。正是由於有他這個兄弟,叔父的努力,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才能得坐江山 ,擁有大明天下。朱高熾在世之時,未嘗不知道這個兄弟驕橫跋扈,但都多番忍讓,朱棣貶他為庶人時,更是“涕泣力救,乃削兩護衛,誅其左右狎〈目匿〉諸人。”多番維護。作為兒子,朱瞻基自然不好在父親過世後就改弦易張,薄待這位叔父,所以在他做出奔喪路上伏擊自己的惡行後,仍“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這未嘗不是一種作秀,但是在天下人看來,確實是極盡道義了。

朱高煦劇照

二,朱瞻基江山穩固而朱高煦名聲敗壞,其危害有限。

朱棣在位之時,朱高煦“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說明其已經被廣而告之的斥責和處罰過,換句話說,就是名聲已經臭了,如果謀反,其號召力也有限了。到朱瞻基繼位時,天下穩定,但是朱高煦謀反了。但是獲悉朱瞻基親征後,朱高煦怕了,不顧臣僚規勸,偷偷出城投降。這在朱瞻基看來,未嘗不會以為朱高煦無德文能,但是心有不甘,有居心叵測之外人挑唆,導致他屢屢發難。所以返回北京後,朱瞻基將“高煦父子貶為庶人,築室西安門內錮之。王斌等皆伏誅,惟長史李默以嘗諫免死,謫口北為民。天津、青州、滄州、山西諸都督指揮約舉城應者,事覺相繼誅,凡六百四十餘人,其故縱與藏匿坐死戍邊者一千五百餘人,編邊氓者七百二十人。帝制《東征記》以示群臣。”也就是說,所有參與者,除朱氏父子貶為百姓外,其他全部嚴辦,並且朱瞻基還親自發《東征記》給群臣解釋原委。實際上是進一步揭露朱高煦父子的不法行為,而聲明自己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

朱高熾劇照

三,朱高煦在朱瞻基看望他時,伸腳拌朱瞻基的行為反映出他居心叵測,不思悔改。

朱高煦被囚禁三年後,朱瞻基帶領內侍去看望他,想來是要做個摸底考察,效仿其父,寬大處理朱高煦的。可是這位二爺,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做了一個伸腳拌帝王的動作。在只有叔侄二人的情況下,出現這種小把戲,在朱瞻基看來,實在是自己都沒法給這位二叔找個合理的解釋了。以臣拌君,以叔拌侄兒,這是擺明了告訴朱瞻基,他就是存心跟其過不去,有沒有意義無所謂,重在攪和。這種情勢下,對於這個始終裝睡,叫不醒的叔父,朱瞻基也就死心了,所做也算仁至義盡了。最終,積怨爆發,採用極端的方式處死了朱高煦,並且殺死了其所有的兒子。就起殘忍而言,不亞於李世民不顧李淵意見,堅決殺盡侄子,但是朱高煦父子的所作所為過於昭然,竟在歷史上無人言其狠,無人認為朱瞻基做的過分了,這也體現了這位年輕君王的謀略絕非眾從兄弟所能及的。

朱瞻基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