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活360x


库尔斯克会战其实是打了一半的战役,它并没有按照策划者曼施坦因的计划打到最后,这或许是它失败的一个原因!德军之所以没有坚持打下去,一方面是将领们除了曼施坦因本人之外都没有信心,另一方面是德军兵力不足,当多个战线都需要救援时,库尔斯克方向的预备队被抽掉一空,曼施坦因也只好放弃作战。



包括希特勒爱将莫德尔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在内的高级将领们,都是反对发起库尔斯克战役的!因为经过1942年下半年的厮杀之后,东线德军损失惨重,失去精锐的第六集团军30余万人之后,德军其实已经无力再发起进攻作战了!


(作为主力的装甲部队早已疲惫不堪)

目前比较可靠的资料认为,东线德军在1943年5月时节,全部的18个装甲师总共拥有495辆坦克,也就是一个师只有27辆而已。而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每个德军装甲师要配备200辆坦克,如果按照古德里安的标准更应该配备400辆,可见此时的德军装甲部队根本不适合作战。

这一点希特勒是心知肚明的!曼施坦因也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自己手中部队的状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亚述海迂回战术,也就是再来一次规模更大的哈尔科夫反击战,通过诱使苏军跨过米乌斯河进攻,将苏军引向半年前它曾惨败的哈尔科夫,甚至可以放他们推进到第聂伯河。而德军集中所有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从顿河上游突破,一路推进到这条河流入海口附近的重镇“罗斯托夫”,将百万计的苏军主力围困在亚述海北岸,据而歼之!



不难理解,曼施坦因也考虑到了兵力装备不足的问题,他想借助亚述海的帮助,将闪电战的钳形攻势变成一路进攻,以便节省兵力。同时借助一连串的撤退拉长苏军的战线,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为了达到这个诱敌深入的目的,曼施坦因甚至打算放弃哈尔科夫会战的战果,将第聂伯河以东都让给苏军!

这个计划明显是不会被希特勒接受的,他始终坚持寸土必争、一步都不后退的古老思想。因此,曼施坦因不得不将计划压缩,转而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攻势,过程也是一样的,以有限规模的佯攻吸引苏军反击,凭借优势的战损交换比耗尽苏军实力,而后再夺取库尔斯克突出部。



请注意,这里是说库尔斯克会战没有进行到底的关键因素。1943年7月5日,德军确实按照计划投入90万人和2500多辆坦克,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库尔斯克发动了钳形攻势,但这个进攻很快就停止了,尤其是莫德尔负责的北线攻势在10日就停止了;

曼施坦因方向的进攻相对持久得多,著名的普洛霍罗夫卡坦克混战就发生在7月12日,此时希特勒已经有了停止进攻的念头,因为苏军的预备队源源不断、反击也顽强有利,甚至在库尔斯克战场之外的东线其他地区也有苏军在进攻,且盟军在7月10日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的易手只在弹指之间!在这种到处漏水的情况下,别说是意志不坚定的希特勒,任谁都会产生不想打下去的念头。



(库尔斯克战役被打的遍体鳞伤的虎式)

第一个不坚定的就是只打了5天的莫德尔,面对苏军的反攻(库兹涅佐夫进攻作战),他将部队一路撤往在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但莫德尔到底是防御大师,他这一路消耗了42.9万苏军生力军,该报废了苏军2580多辆坦克,也算是完成任务了。


曼施坦因的压力最大,他对面的瓦图京大将从一开始就主张全力进攻,但他也因此差点又一次重演了5个月前的哈尔科夫惨败!他的部队冲击过快、补给线拉长、士兵疲惫不堪,身后还有大量未被清除的德军残余。曼施坦因看准机会,就像5个月前的回形针计划一样,他放弃了重镇别尔哥罗德和自己的后勤基地博戈杜霍夫,吸引苏军玩命追击,同时有条不紊的收拢部队,准备反攻。

果不其然,愚蠢到家的瓦图京根本不是曼施坦因的对手,他又一次被弹性防御挫败,部分苏军装甲部队被全歼!这其实就是曼施坦因等待的机会,按照计划莫德尔不该跑那么快、曼施坦因也应该发起规模更大的反击,但由于希特勒抽走了东线太多的主力军和预备队,让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德军兵力捉襟见肘)

回顾整个战役,德军经历最初的消耗战后,在库尔斯克南北两个方向上不断后退,但也消耗了苏军宝贵的兵力和武器,公开资料显示,苏军在防御阶段损失18万人,在进攻阶段损失高达67万人,还有6800辆坦克和2200多架飞机报废,这本应该是作战计划的第一步。

按计划德军本应该发起反攻,将损失惨重的苏军打垮,可无奈兵力不足,曼施坦因也好、莫德尔也罢,他们的部队都无力对付苏联源源不断的援兵,哪怕他们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战役进行到一半后只能作罢。


兵器世界


“库尔斯克战役”苏-德两军的前线总指挥,苏军朱可夫元帅和德军冯.曼施坦因元帅。他们这样“出类拔萃”的军事家,在整个战役当中不会出现重大的决策和指挥上失误,谁战胜谁完全是所统帅的兵力多寡和武器装备性能所决定的。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会战级别”的战役,德国由于在参战人数和技术并且数量处在绝对的劣势,加之预备队数量严重缺乏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从这次战役的双方损失情况来看,苏军的总体损失大大的高于德军,有80万的人员伤亡、6000辆坦克战损、3000门火炮被毁…好在苏联家大业大可以承受!如果是德军受到这样大的损失,那么在1944年末也许欧洲战场的战事就结束了。


运抵前线的德军“虎式”坦克,它是库尔斯克战役当中苏军的劲敌!苏军在战役中损失的6000辆坦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数量是由“虎式”坦克摧毁的,而这次战役德军损失坦克为1500辆。这样悬殊的差距说明德军在技术装备上和战法运用上超过了苏军。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是以防御→相持→反攻这样的作战样式,就是要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使其处于疲惫之后再进行反击;而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击败苏军之后急于再次获得“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显得有些急于求成…虽说在整体战斗力上来说德军确实优于苏军,但是德国与苏联相比体量上是有差距的,包括:人口总数、工业生产能力、国土面积和资源储备…都处在劣势地位!更主要的是,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已经占领了很多的欧洲国家,与英国隔海对峙,这样就会大量的分散了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军队总数,“苏德战场”可以说是德军用了550万的训练有术的兵力,去对阵整个苏军的1100万武装力量和6000万的15~50岁年龄的战争动员力量!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检查被击毁的德军“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这种庞大的“钢铁怪兽”在战场上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个营的“斐迪南”摧毁了苏军:坦克、火炮、车辆…有500台套之多,从照片上来看,“斐迪南”的炮塔上挨了一发T34-85炮的炮弹,但是并没有被击穿…。

苏军在二战期间的总体装备质量上确实低于德军的装备水平,但是苏德装备之间并没有形成代差,反而是苏军的装备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

二战人类首次全面机械化的战争,参战国家比拼的就是 工业能力和工业产能!由于战损率太高,一辆新出厂的坦克或者战斗机到了战场也许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被击毁、击落…这就需要参战国在武器装备的产量上有所弥补,通常情况下制造能力是战损率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生产三辆坦克来弥补战毁的一辆,只有这样才能拼的起消耗!


曼施坦因元帅在“库尔斯克前线”。

对于德国来说,工业能力已经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加之资源储备太低,即便是占领了西欧国家根本性的资源贫乏也没有得到解决!在“缺人少物”的条件下只能将武器装备做到极致,但问题是在当时的科技水平条件下,装备质量再高也没形成太多的优势,也是毁一辆少一辆,补充远小于战毁…最后只得是战败投降。

所以,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体性国家能力的失败,整个战役期间苏军动员了190万的兵力,德军加上“仆从国”军队也仅有90万,而且技术装备数量也处于劣势!如果双方的差距不是这样悬殊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皇家橡树1972


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期间的一场重要的决定性战役,爆发于1943年7-8月,由于双方都投入了数量庞大的坦克部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坦克大决战”。对战双方是苏联与纳粹德国。

1943年初的苏德战争态势

在1943年初,德军遭遇了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整个战役期间德军损失了大约150万士兵,战苏德战场德军总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南部战场上,德军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苏军则乘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展开了反击,迅速拿下了许多被德军攻占的领土,德军似乎出现了全线崩溃的局面。

而曼施坦因则看出了苏军在进攻中的破绽,他主动放弃了许多城市,引诱苏军深入,逐步拉长了苏军的战线,随后组织力量在哈尔科夫附近展开了反击,击溃了苏联52个师,并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战线又由德军的全线溃败转为双方重新对峙的局面。

哈尔科夫反击战的结果就是造成了苏军在库尔斯克一带的一个突出部地带,北面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控制的奥廖尔一带,南部是曼施坦因控制的彼尔哥罗德一带。

曼施坦因的计划就是中央集团军群在奥廖尔一带,他带领南方集团军群在南部的彼尔哥罗德一带发动钳形攻势,一举包围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实现对苏军的围歼。

失去进攻的最佳时机

时机上,曼施坦因认为应该在三月份就发动进攻,这个时候苏军因为哈尔科夫战役的失利,他们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防御并不稳固,如果此时进攻,则可以两面夹击一举突破苏军的防线,实现对库尔斯克地区苏军的合围。

但是希特勒是“唯武器论者”,他看好新出的虎式坦克,认为战场上只有装备了足够的虎式坦克才能发动进攻。因此进攻时间从3月份一直拖到了7月份。

等到7月份的时候,德军的虎式坦克抵达了战场前线,但此时苏军的防御也构建的十分完善,要完全突破苏军的防线变得极其困难。

苏军在库尔斯克的部署

到了1943年7月份的时候,苏军可以为库尔斯克战役投入高达190多万的军队,其中有一支大约40万人的草原方面军作为战役总预备队,随时可以投入战役。

而苏军当时的防御挖到了什么程度呢?苏军的防御可以说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苏军的战壕到处都是。为了防止德军坦克的进攻,苏军挖了相当多的反坦克壕沟,只要坦克进入了反坦克壕沟就不能动,失去机动性。苏军把阵地建立成了棋盘状,并且用战壕将一个个的阵地连接了起来,形成了防御带。每公里防御带都有4500名苏军士兵,45辆坦克和100挺枪炮,这样的防御带共有8条,延伸至苏联境内200公里。库尔斯克的开阔草原,变成了天罗地网。

苏联完善的防守以及西西里的战事导致了德军库尔斯克战役的最终失败

当苏军建立好完善的防御系统后,德军的虎式坦克也抵达了战场。库尔斯克会战,德军集中了党卫军最为精锐的“骷髅”师、“阿道夫希特勒”师、“帝国”师等王牌部队(这三个师唯一一次在同一战役同时作战)。实际上在战役开始之后,德军的进攻就极为艰难,德军此战投入了91万兵力,从数量上来说不到苏军的一半,而武器装备上虽然质量高于苏军,但是数量上远远少于苏军。这种情况下的作战苏联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要变为消耗战,只要是消耗战,那么数量优势的苏军就能掌握主动。战役的进行也是照着苏军的设想进行的。战役开始之后,负责从北部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很快就被苏军阻击住,一直没有进展,而进攻主要是由曼施坦因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展开的。从7月初开始到战役的末期,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最终,由于盟军登陆西西里,德国的盟友意大利面临本土的威胁,希特勒将坦克部队从库尔斯克前线撤回,导致了德军的进攻最终失败。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德军在库尔斯克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去了最佳进攻时机,实际上进攻的最佳时机是在1943年3-4月份,而不是真正发动进攻的7月份。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当德军发动进攻的时候,苏军的防御已经十分完善,而且还集中了绝对的优势兵力和装备,德军要实现进攻异常困难,这个时候盟军也登陆了西西里,导致了该战役的最终失利。


老威观史


这实际上和战术有关

德国的多线作战,导致自己单一方向的实力不足了。而且希特勒本人和蒋校长有点像,喜欢乱指挥。他们的政治能力都不错,但是军事水平真的一般般。还有就是苏联暴兵的能力太强了,人海战术实在无耻而有效。

建议看一下,北线,莫不攻的进展非常有限,为何?战术有问题

莫不攻的战术类似毛子的大纵深的打发,一开始利用步兵和装甲兵反复试探,寻找弱点,打开以后扑向纵深

但在北线,德国人在炮火方面劣势太大,压制不住毛子的火力,而且这种打发速度慢,给了毛子调动预备队的时间,毛子凭借工事、炮火和人力资源,顶住了莫不攻的攻击,看看德国人的战报就知道了,第一天,莫不攻的部队就损失惨重,基本上3天后,失去进攻能力

南线,曼不群采用的打发比较强,还是6装齐发,6个装甲师一线铺开,以运动对运动,迫使瓦胖走出驻垒地段和他打对攻,结果瓦胖的坦5集,才打了2天就残废了

如果不是西西里盟军登陆,德国被迫抽调南线部队,瓦胖的局势更难看

但从力量上说,德国人无法获得全面的战略胜利,充其量获得一次战术性的胜利,他们兵力不足,严重缺乏机械化步兵,突破后无法快速跟上

实际上,看伤亡数字,苏联方面比德国大得多。但是苏联就是人多,不要命。苏联以两倍于德军的兵力,硬是打到德军再也无力进攻。甚至在奥廖尔的战场上,苏军以四十万人的伤亡,干掉了九万德军(也有说是二十万的)。这种打法,德军就是再强,也玩不起啊。

实际上,整个苏德战争都是这样的,四年里,苏军用两千九百多万人的伤亡,干翻了一千一百多万的德军。从损失上来说,苏联是失败的,但是从结果上来说,苏联赢了。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想观看更多,请点击上方红色字“关注”。您的每一次转发、收藏、点赞就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一刻史


德国在库尔斯克的溃败原因有很多,我不一定能说全:

首先,德国过分自信,尤其是曼施坦因。之前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极度膨胀,坚持认为苏联是不论如何也挡不住德国的装甲洪流。

第二,情报泄露。国防部作战处处长约德尔元帅曾经表示,堡垒计划在放在我办公桌之前就已经泄露了,包括德国参加战斗的各集团军,武器装备以及新式武器的参数。

第三,作战意图太明显,就是要从南北两翼夹击库尔斯克,导致苏联做了针对性地准备。

第四,过分迷信新式武器,结果吃了大亏。斐迪南自行火炮开战第一天就因为各种故障损失了一半,虎式坦克经常卡在反坦克壕沟或者在浓烟中迷路。普罗霍洛夫卡一战,苏联坦克发疯般地冲入德国坦克编队中甚至同归于尽,导致虎式坦克丧失了火力优势。

第五,丧失空中优势。库尔斯克战役留下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在没有空中优势的前提下,单一凭借坦克发动大规模突击是很冒险的,很多坦克实际上是被苏联的伊尔二对地攻击机消灭的。

第六,就是士气受到打击,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六集团军被整编制地消灭,导致德军最后的那点精气神被打没了,库尔斯克战役后期,德军出现了大规模地撤退逃跑现象,这在之前是前所未有的。





4455886699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战略主动权,战役之后,主动权掌握在苏军手里。


参战双方共投入约270兵力,(德78万,苏190万)8000辆坦克(德3千,苏5千)5000架飞机(德2千,苏3千)。

发生时间1943年7月5日——8月27日。

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苏军指挥官朱可夫。

导致德军失败的原因,除兵力、坦克、战机少于苏军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本人的问题。

当战役进入白热化的时候,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要求曼施坦因放弃会战,遭到了曼施坦恩的拒绝,于是希特勒将党卫军装甲军主力部队调离了战场开往意大利,这一调离不单是德军减少了部分战斗力的问题,而是失去了同苏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后德军的战略主动消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果当时希特勒不轻易调兵,曼施坦因的进攻计划就不会破产,凭德军士兵的战争素养,不会让苏军在短时间内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那么苏军不一定会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的失败,曼施坦因元帅的指挥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希特勒临时调兵上,即然这样,苏军还付出了三倍于德军的损失。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是苏联和德国人进行的/总体战的不同的态度造成的,苏联全国动员,十几岁的少年为了领取多一点的口粮,都主动去军工厂里作工。而希特勒为了日耳曼民族的家庭完美不让女人加入劳动大军。

库尔斯克的防坦克壕有一大部分是苏联妇女挖出来的。

苏联用女工替代壮年男子从各种各样的领域参加红军上了战场,我国建国后一篇高中课文就是红军中尉回忆战时新补充的年纪大了战士(原来就是大学教数学的老师),战后两个人的地位又颠倒过来了。

苏军靠的是人海战术,不是别的,军事素质真不如尚武惯战的普鲁士军官团和士官生。武装力量部队高级军官战后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说的/在几年的战争中从德国人那里学会了战争这门学问。

朱可夫充满了自豪的说没有5倍兵力优势他不会发动进攻。

按照曼施坦因计划,堡垒行动由德军两个集群实施,北线共33万人(贪三个匈牙利师1,南线由曼施坦因自己指挥,主力是霍特将军的第4坦克集团军,另有瓦尔特,内林将军的24坦克军,此外有一个由肯普夫将军指挥的肯普夫集群10个师,12、6万人,共35万人。

对面苏军早就从苏军情报总局派驻瑞士的多拉,山多尔情报小组拿下了德军调动兵力的详细情况,斯大林组建了草原方面军作为预备队。

罗科索夫斯基指挥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官波波夫)。

南部地区是以瓦图京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双方的坦克对比是3:1,德军一辆对抗苏军3辆。

空军力量也是开战以来苏军首没有落入下风。

双方都拿出来了看家本领,但是随着苏军草原方面军战役预备队的投入,德军南线的前期优势化为乌有

苏军坦克兵的巨大的损失得到了补充。

斯大林又将战报及时通报了盟国参谋长联会。英美联军在蒙哥马利和巴顿将军率领下,两路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希特勒只有把最能打的虎式坦克和党卫军装甲师南调意大利西西里,库尔斯克战役只有无疾而终。

值得注意的是,德军损失的坦克除了战斗被击毁的外,不少是机械故障和被击伤的,如德军49坦克军。进攻时有20O辆坦克,战役结束时损失162辆,其中被击毁31辆,被击伤或因故障必须要修理的131辆,还能用的只剩38辆。德军待修的坦克撤退时大多没法拖拽,只有遗弃。

因此苏军元帅科涅夫说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最后的挽歌。德军装甲兵再也不能像41年42年那么疯狂冲杀左右逢源的驰骋于俄罗斯大草原了!


user4210272105487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败 我认为有这么几点:

1.武器装备,当时德国投入的装甲兵器有新研制的虎1坦克 黑豹坦克 象式坦克歼击车 胡峰 野蜂自行火炮 三号突击炮 三号四号坦克 251半履带车等各类装甲火力支援 反坦克车辆等德军的装甲车辆性能在二战里是有着赫赫威名的 但是在数量上和苏军来说是有差距的,而且由于元首急于想雪耻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某些车辆的性能缺点是没有时间进行改进的,而且德军的某些车辆又大又重,像虎式 象式机动性非常不便。虽然单车性能强,但是面对群狼的攻势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苏军的装甲部队就是量大 虽然t34的性能比上述德军的任何车辆已经落后,但是群车抵近攻击 德军的虎式 象式就架不住了。况且工业生产上,苏联占有明显优势,欧洲第一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不仅t34,像su-76m,su85这些反坦克车辆都是在现有坦克底盘上改造而来,通用性极好,某个部件打坏了,从别的车辆取下来,按上就又能使用了。柴油发动机 宽履带 斜面装甲这些都是苏联的独创。并且这些装甲车辆好操作,会开拖拉机,个个都是坦克手。机动性能好,打穿插也是一把好手。从这个方面说, 苏德的兵器是质量和数量的对决 ,但是,最终数量战胜了质量,苏联赢得了整个二战的胜利,所以,质量好不一定能赢得战争。

2.情报,这个是最重要的。情报关乎一切,英国和苏联在德国以及战场的间谍和侦查员都收集并预测到德军即将在库尔斯克方向展开一轮大规模的反击战。此时的斯大林对情报极为重视,并针对情报命令统帅部制定了详细的防御作战计划。在德军即将进攻的方向上部署坦克集团军和步兵师 并构筑一系列工事,这些积极防御极大延缓了德军的攻势,促使德国在库尔斯克的战败。所以,情报是重中之重,一个好的情报能决定战局的胜败,瞬息万变之间改变战局,靠的就是有效的情报。

3.国土面积,苏联国土面积辽阔,大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它的战略纵深的深浅。在苏联之前的沙皇俄国遭受到拿破仑的侵略,拿破仑战术无可避敌,很快就以少胜多打到莫斯科城下。但是由于深入俄国太深,战线和补给线逐渐被拉长。而在敌后方的俄国士兵自发组成伏击小组,在敌后对敌人 的交通线补给线进行骚扰,加上严寒,使得法国军队的非战斗减员大量增加。而且俄国人把所有有用的都销毁一空 ,法国军队占领了一片不毛之地。找不到吃的 喝的 战斗力自然下降很快。俄国发动反击,将法国人赶出了自己的土地。苏联继承了这个传统,不给敌人留下一个有用的东西,让敌人寸步难行。这是俄罗斯民族在防御反击里所学到的方法。


社总千象


1.实力不足无论是炮兵步兵以及装甲兵数量远少于苏军德军用120万人总兵力攻击苏军200万兵力筑垒地域2.为了给豹坦克加一层装甲等了3个月!丧失了战役的主动性3开局不利!大战爆发的前一天有名德军叛变造成苏军先发制人对德军进行了一次火力覆盖,德军损失最少10-20的技术兵器!3.此战德军投入大量新锐装备豹猎虎斐迪南新就意味着不成熟!大战中各种装备出现问题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5双方军人技战术水平德军打了6年人员损失惨重战斗力下降而苏军花了500万人的学费水平却在上升!苏军攻击或许不足但是防守有余外加100万科地雷6英美西西里登陆苦战中德军又掉了8哥装甲师去意大利


游龙楚昭南


严格意义上说,纳粹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并没有失败,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损失约50万人,而苏军高达80余万、装甲战车6000余辆、火炮5000余门,苏德战车战损比例为4:1,战斗实践表明德国士兵的素质仍然高于苏军,从战役层面评判,没有这样的失败定义。

德国人所谓的失败是广义的,即没有达成战役目的,输掉了战略主动权,因为纳粹德军在会战中损失的兵力和兵器已经难以得到有效补充,在东线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反观苏军却可以迅速完成兵员和技术兵器的补充,从此,苏德战争的天平倾斜了。

(虎式战车)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首次使用了大批新式武器,希特勒一度对其寄予厚望,包括“虎式”和“黑豹”战车、“斐迪南”自行火炮和新式作战飞机等,摧毁了大量苏军战车和自行火炮,但是由于数量有限,依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力量对比,归根到底,纳粹德国缺少与其军力相匹配的人力和资源,这是硬伤。

1943年的苏德战争与前二年有所不同,就是双方已经大致摸清了对手的作战思想、后勤情况和战斗特点,德军已经丧失了突然性的“闪击战”优势,不得不与苏军进行苦逼的消耗战。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已经根据情报基本判明德军进攻方向、可能使用的兵力等等,从而使德军发挥不出以快打慢的优势 ,被迫陷入苏军准备完善的防御泥潭,被苏军带着节奏打仗。

应该承认,苏联军队此时的进步也是明显的。

(黑豹战车)

负责库尔斯克进攻“堡垒计划”的两位德国名将是曼施坦因和莫德尔陆军元帅,他们的两次提案都与希特勒发生矛盾,第一次是战前,两位元帅认为苏军已有认真的准备,应放弃作战,希特勒不听;第二次是战役胶着阶段,两位元帅力主增调预备队坚持最后5分钟,希特勒还是不听,终于让胜利与德军擦肩而过。

因此,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利(非失败)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希特勒的“虎头蛇尾”,由于没能取得预想战果,再加上巴顿和蒙哥马利在西西里的登陆,希特勒执意中止“堡垒”计划,抽调宝贵的装备部队去意大利增援,这是非常愚蠢至极的决定。

遥远的意大利西西里,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并不真玩命的盟军,对第三帝国而言当时不过是肘腋之患,不击败苏联军队,纳粹德国必然彻底灭亡,希特勒这是顾彼失此。



(斐迪南歼击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