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中玄機,鮮為人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並不是說天地不仁不義,而是說天地無所謂仁義與否,談不上仁,也談不上不仁,它就只是客觀公正的存在著,依據它自身的規律法則運行著,這也是道法自然的一個體現。

天地不仁,這裡的不仁,是說天地不會刻意表現仁義,主觀上不會有這個訴求,但是,我們讀道德經,千萬不要陷入二元對立,一看到不仁,馬上想到仁的對立面,比如冷酷無情,並不是這樣。

天地不仁,雖然不會仁,但是也不會“不仁”,就是說,它不會偏向於對立面的任何一端,雖破而未立,進一步講,就是說老子雖然否定仁,但是並沒有主張不仁,實際上,老子真正的得道者,大道是一,不可能像尋常人一樣墮入非此即彼的思想誤區,這也就是非空非有,不取不予,不偏不倚,中庸中和的狀態,其中蘊含的深意,和禪宗的“一即一切”,佛所說的“離一切相”,其實異曲同工,如果深入體會,就會感受到其中的奧妙。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中玄機,鮮為人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裡的“芻狗”沒有貶義,所謂芻狗,就是古時祭祀用的草紮成的狗,人們把芻狗做好,當然小心翼翼的在顯眼的位置擺放好,生怕弄髒弄亂,但是祭祀過後,這個草狗也就失去價值和存在意義,被垃圾一樣丟棄,隨意踐踏。

其實並不是說人們的態度天翻地覆,前恭後倨,而是說,芻狗,一“出生”就必然是這樣的命運,它本來就不是狗,只是一堆茅草而已,肩負職責和使命而來,職責使命完結,它也就回歸它的茅草本質,然後被一把火燒掉,其實人或者萬物也一樣,本來就是虛妄的色相,本來就是四大皆空,世間萬象,莫不是假和而成,不妨大膽猜測——什麼得失成敗,愛恨情仇,什麼真假善惡,都是更高頻率的能量所制定的遊戲規則罷了,王侯將相,販夫走卒,都在走個過場,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繁華落盡,各安天命。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中玄機,鮮為人知

舉例說明,天地生出花草,給它們雨露陽光,天地對花草如此關愛,你不能說天地沒有仁義,但是花草卻被同樣為天地所生的鳥蟲牛羊所吃,這也不能說天地就不仁,因為花草一“出生”就帶著這樣的必然性而來。

同樣,豬狗牛羊為天地所生,天地賦予它們生命,為它們提供水分和實物,從這個角度說,天地是仁愛的。但是豬狗牛羊卻成為人類的盤中之餐,可是豬狗牛羊的命運,一切真的與天地無關。

而人呢,就算可以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甚至不可一世,又有誰逃得過日漸衰老,疾病纏身,最終嗚呼哀哉呢!

所以說,一切存在的事物,你從本質上看,和芻狗,沒什麼兩樣,來到這世上,都是來履行各自的職責,都是走個過場,沒有什麼真正的得到,一切都會很短暫。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中玄機,鮮為人知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正因為五蘊皆空,諸相非相,所以老子主張:為而不爭,雖然以無為的方式而為,但是無所爭,無所執,以超然灑脫的心態面對一切際遇,這才是真正的智者。如莊子所言:受而喜之,忘而復之,一切遭遇都歡歡喜喜,坦然面對,忘記死生之更替,亦不會為之煩惱憂愁,對於這樣的得道者而言,死生之間,無非就是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這樣的人生,並非消極,而是更積極,更正確,更有意義,明白這一層,即便不參禪修道,也離開悟不遠了。

每個人,每件事,都有其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就算天地也應無為而為,何況你我呢?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於別人,如果強行改變事物的運行規律,只能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中玄機,鮮為人知

做人要清醒地意識到,執著強求只會徒勞無益,不要把一時的繁華當作永遠的精彩,一切終將落寞,一切註定消散,一切都會迴歸本質,一切都會面目全非,所以沒什麼好擔心,不為明天愁,不為昨日憂,當下就是你人生的全部。

結束語——道法自然,自然即道,出生入死,有無相生。死而不亡,都在道中,迴歸本心,我即是道,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為而不爭,不急不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常駐虛靜,心無增減,與道合一,才是永恆。

這裡是悅讀國學,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